书城亲子我的孩子最优秀
975300000009

第9章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概述:孔子说过:每个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个性特征,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然后扬长避短,使孩子在对自我认可的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第一节气质、个性大不同

俗话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不存在气质和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由于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气质和个性。父母在履行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时,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孩子个性发展的土壤,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然而,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这么说,我也想好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可感觉这很难,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很多父母共同的困惑。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父母之所以感到难,说到底是因为没有找对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徒有教子之心,而无教子之方”。只要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然后根据孩子的个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想必在这种教育下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

现在,不妨让我们一同翻开我国的国学经典,也许你会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休息,他的学生公西华给他端来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问孔子:“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总要问一下你的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走,冉有又进来,恭敬地问孔子:“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立刻回答:“对,应该立刻去做。”冉有走后,公西华很纳闷,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对于同样的问题,先生的回答却相反,于是他冒昧地向孔子询问原因。孔子笑了笑回答:“冉有性格谦逊,遇事总爱退缩、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要勇敢去做;而子路争强好胜,办事没耐心,所以我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

你看,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就注意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个性,要依据他们不同的气质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来说更具有重要意义。

说到要依据孩子不同的气质和个性来因材施教,家长们首先要了解气质和个性是怎么回事,以及都有哪些类型。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方面,它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的指向性特点,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性情。一般而言,人类有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无所谓哪种好哪种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心境变化剧烈,易冲动,易急躁发怒,易刚愎自用;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与人交往,容易轻举妄动,缺乏耐力和毅力;黏液质的人安静,沉稳,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庄重坚韧,但有时执拗、冷漠;抑郁质的人孤僻,胆小谨慎,软弱忸怩,易于观察到细小事情。

家长在了解了气质和个性类型的知识后,就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因材施教。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断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时,千万不要把孩子硬划到某种类型里去,而是应该通过观察和测定去发现孩子具有哪些气质特点,再根据这些气质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比如,你的孩子的气质类型偏向于胆汁质,多表现为直率、热情,但易冲动、急躁,你平时就要多提醒他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在对他进行批评时,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能激怒他,可以培养他形成勇敢、爽朗、积极进取的品质。又如,你的孩子的气质类型偏向于黏液质,平时不管做什么的特点都是“慢”,你就要对孩子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时,一定要鼓励、赞赏他,同时对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以后再快一点就更好了”;当孩子犯错误时,要给孩子更多的思考时间,以免他固执己见,可以培养他们形成稳重、坚毅、实干等优良品质。

不论哪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扬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很关键,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和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的气质和个性日臻完美,防止孩子产生反感。

第二节尊重本性,扬长避短

教育要想获得最大的授意,就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每个小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不足。我们要学会发扬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对于孩子先天不足的地方则要尽量规避。比如孩子精细动作发展很好,那就可以培养他学习画画,动作协调性好,就可以让他学习跳舞,当然,这一切都必须是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

一天,与同事聊天,听同事讲他们主任的女儿虽然还不满7岁,但琴棋书画样样会。主任的妻子为了培养女儿,辞去了工作,专门照看孩子。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是不用说的,就连晚上和周末都会定期把孩子送到书法班、钢琴班、绘画班……这样的培训班接受培训,也难怪这么小的孩子会得这么多。听着、看着同事绘声绘色的描述,就知道同事很羡慕主任有个这样的女儿。但有个问题我很担心,这些难道都是孩子自愿学习并且擅长的吗?

在国学教育中,对孩子的教育提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落到实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所特有的本性,扬其长避其短,从而使之获得较好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却无视孩子的本性,一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实际上是让孩子实现父母的理想。

给大家讲一下我国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他的五个儿子都比较愚笨。为此,陶渊明曾写下一首《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反映了陶渊明既爱自己的儿子,又对儿子们的“不好纸笔”、“不爱文术”而感到莫大的遗憾和伤感。而唐朝诗人杜甫在教育孩子方面与陶渊明大有不同。

杜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宗文,小儿子叫宗武。起初,杜甫也想两个儿子都能念书成才。可慢慢的他发现,大儿子宗文天性鲁钝,根本就不适合念书。杜甫没有强迫他读书,而是教他怎么盖鸡窝,夹篱笆,砍毛竹,等等。二儿子宗武天资颖异,早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断断续续地背诵一些父亲的诗歌了,对于这个有文学天赋的二儿子,杜甫则下了很大功夫去培养。

杜甫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父母效仿。我们可以理解每个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心理,但是坚决反对父母无视孩子本性而强逼孩子“子承父志”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还有可能会导致更悲惨的事情发生。看看我们周围的“问题孩子”,他们哪一个不是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强迫”所致的?没有音乐细胞的孩子整天被逼着学钢琴,喜欢手工的孩子却被家长赶着去学舞蹈,擅长绘画的孩子却不得已同意父母的安排去学声乐。这一切都是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懂得扬长避短的证据。对于这样的父母,要让他们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的优点,只有充分利用好孩子的优点,并且主动规避孩子的缺点,才能使孩子获得最大的成功。

一位教育学家说得好:“只有纵情发展孩子们的天性,才能培养出大胆创新、勇敢质疑的头脑。”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尊重他的本性,扬长避短。

第三节缺点在强调中加深

父母们聚到一起聊天的时候,尤其是母亲们在一起的时候,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母亲,很爱向别人说自己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怎么难管。其实,我们大家也都明白,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更何况是一个没有经验、思想也还不成熟的孩子呢?

怎么对待孩子的缺点,也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重点。我们提倡传统的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还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缺点。因为,能否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与其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缺点,不仅能使孩子改正缺点,还会使孩子更加自信,更加优秀。反之,就会使缺点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那么,怎么对待孩子的缺点才是正确的呢?那就是不要强调孩子的缺点。很多父母都会对此产生疑问,孩子有缺点了,不给他指出来,怎么能改呢?的确,不少的父母都试图通过强调孩子的缺点,甚至是扩大缺点的影响,让孩子来改正缺点。然而,这样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前几天,哥哥打电话来,说最近姗姗(哥哥的女儿)的数学老是考不及格,让我劝劝姗姗,让她在数学上多下工夫。这个侄女,我是知道的,她现在读初二,英语成绩一直很好,每次考试不是班里的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可就是数学差。以前就算数学成绩再差,也能考及格,这最近为什么老不及格,我很纳闷。于是,第二天,我就跟姗姗在网上聊了聊。原来,姗姗也意识到数学成绩差,应该在数学上多多努力,她说她本来还想多做些数学题来提高自己的成绩。可爸爸妈妈总是说自己很笨,天生就不是学好数学的料。渐渐的,她也开始承认自己笨了,并对数学彻底丧失了兴趣。

姗姗的例子很典型,在生活中这样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也许有的父母理直气壮地说,姗姗这么大的孩子,有缺点了点到为止即可;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有缺点了就得反复说,不多次强调,他总是忘,怎么能改呢?

前几天,在电视上就看到过这样一幕:有个5岁的小男孩,在爷爷过生日时,拿出了自己送给爷爷的生日礼物——一幅画。画中的天空是绿色的,爷爷也只有奶奶的一半儿大小。看到这幅画,爸爸严肃地说:“天空哪有绿色的,还有爷爷怎么比奶奶的个子小那么多?来,再给爷爷重新画一幅吧!”面对爸爸的指责,5岁的孩子红着脸,不好意思地低着头,可就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他都不肯再重新画。

面对爸爸的当众指责,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这么一来,不要说孩子改正缺点了,恐怕会有一段时间都不愿再拿起画笔了。

有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缺点上非常的不理智,动不动就拿出来说说。结果孩子的缺点不但无法改正,还变得更加厉害了。为什么在父母反复强调孩子的缺点后,孩子不仅没有改正,情况却越来越糟了呢?这是因为人类的言语都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孩子长期接受一种言语的暗示,慢慢的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种言语所描述的那样了。因此,家长永远不要强调孩子的缺点,以免这种缺点成为一个稳定的事实而巩固下来。比如,你的孩子比较怯生,你对人介绍时就不能说,这孩子很腼腆,见到生人总是害羞,不爱说话。如果你这么介绍了,那么在接下来与生人相处的时间里,孩子也总会是怯怯的。如果,你说我们宝宝其实特别大方,特别勇敢,只是暂时有一点不适应,一会儿就熟悉了。这样给孩子一个台阶、一种暂时的感觉,对方再主动逗一逗,孩子可能就表现出他的大胆来了。

不强调孩子的缺点,对大多数的父母而言,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他们在面对孩子的缺点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对孩子加以责备,这种责备无形中就把孩子的缺点给强化了。因此,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强调他的缺点。

第四节孩子不是拿来“比”的

“你看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瞧瞧××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你怎么这么笨,我都教你很多遍了,还是记不住,人家××一遍就记住了。”“从没见过你这么害羞的孩子,你看别的小朋友哪个像你这样躲在妈妈身后了?”我们常常能从为人父母者口中听到类似的话,偶尔自己不注意也会随口说出来。

然而,这种拿别的孩子和自己孩子进行比较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也许有的父母很不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觉得自己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想让孩子以他人为榜样,学习他人的优点,超越他人,怎么能说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呢?我们说,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没有错,也都是出于善心,但是,有时候善心也会做坏事。

首先,很可能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父母在把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的时候,往往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在这种比较方式下,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比过别的孩子呢?因此,父母总是关注孩子身上不够好的地方,总是指责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得到父母的否定,他很可能会想:“父母是不是不爱我?”有的孩子还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有的孩子会因为此而对那些经常被父母夸的小孩形成一种敌对心理,甚至会有攻击行为。

还有这样的父母,喜欢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相比,比如,“妈妈就知道我儿子是最聪明的,每次考试都拿第一。瞧,张大姐家的×××从来都没有考过这么好。”也许这样父母的初衷只是想鼓励孩子,却不知这种比较,这种话语,会使孩子骄傲自负。无论是拿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还是拿孩子的优点和别的孩子的缺点比,都是错误的,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其次,总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还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孩子都是在模仿大人成长的,大人有时候无意的一句话,孩子也会记在心里。如果父母常常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慢慢的孩子也就学会了攀比。

前两天,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聪聪,却主动提出要爸爸给他买双名牌运动鞋。爸爸感到很奇怪,因为聪聪从来不主动要什么东西的。爸爸问聪聪怎么想到要买运动鞋。聪聪说:“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就是妈妈平时老说我不如他学习好的那个张杨,上周他爸爸刚刚给他买了一双运动鞋,听他说是名牌,特别好看。我也想有一双。”

妈妈总是把聪聪和张杨比较,是想让聪聪以张杨为榜样,好好学习,但却导致了聪聪盲目地和张杨攀比。

孩子与孩子相比,各有千秋,父母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呢?你以为这样做就可以激励孩子吗?实际上,这种比较最容易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我们不是说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能比较,只是一定要注意比较的方法。如果父母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就容易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失败。最好的比较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孩子与他的过去相比,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因为,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存在可比性。

卢梭曾说过:“我是上帝独特的创造物,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毁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要拿别的孩子和自己孩子比较,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值得我们父母效仿。比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就要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做些努力,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总之,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不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不要总是期盼着自己的孩子样样都能赶上其他的孩子。

第五节不良性格影响发展

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人的性格渗透于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性格就如同一个人命运的遥控器一样遥控着人的发展。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拥有好的命运、好的前程。那么,就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使其拥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现在,421家庭越来越多(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孩子),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于是便集万千宠爱于孩子一身。孩子说怎样就怎样,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长都会有求必应。家长们以为这是爱孩子,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

游乐园里“海盗船”前上演着这样一幕:一位爸爸正在陪着5岁的儿子坐海盗船,这时,爸爸的手机响了,只见爸爸挂了电话后就焦急地等待着船停下。船还没有停稳,爸爸就急不可待地要抱着儿子下船。儿子不干了,嚷着还没有玩够,要再坐一次。爸爸向儿子解释说,自己公司有急事,必须马上到公司一趟,等回来再陪儿子玩。可儿子根本不听爸爸的解释,哭着还要再坐一次。爸爸无奈,他又打电话给别人,看样子像是向同事求救,请同事帮忙代去公司一趟。之后,爸爸又陪着儿子坐起了海盗船。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像这位爸爸这样,纵容孩子的家长并不少见。家长爱孩子没有错,但爱是要讲究原则的,没有原则的盲目的爱,只能使你的孩子越来越娇气、越来越任性。试想,一个从小娇生惯养、撒娇任性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的。

可能有的父母会认为,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天生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其实不然,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并非是自然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虽说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家庭的环境因素是最为关键的,这是经过实验研究表明的。对于孩子来说,从出生到五六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因此,父母在此期间特别要注意对孩子的性格的培养,警惕孩子不良性格的产生。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往往会任性、骄纵、自私、缺乏耐心,就如同上面案例中提到的那样,任性、自私的儿子不管爸爸有多重要的事情,一再坚持要坐海盗船;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照顾,孩子则会处处表现出消极、被动、胆怯,遇事优柔寡断,缺乏独立性;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孩子则产生恐惧心理,盲从或逃避,也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对抗;如果父母对孩子冷淡、不关心,这种放任或忽视长久持续下去的话,孩子就会陷入情爱的饥渴状态而喜欢惹是生非,好攻击。说了这么多,很可能使有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方面不知所措了。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这样孩子才会形成独立、活泼、直爽、协作等良好的性格。

此外,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所采取的方法也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孩子都喜欢表扬和亲近,而对批评和疏远比较敏感。因此,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良好性格的表现时,要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的这种性格得到强化而稳固下来;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良性格的表现时,就要用恰当的批评和“处罚”,使孩子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以便促使孩子加以改正。

孩子的不良性格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儿形成的,并且儿童时期的品德和个性的可塑性都比较大,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不良个性倾向或表现时,一定要及时地对他进行教育和纠正,千万不可大意,或放任不管,等着事后一块解决。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等我们想加以管教时,却发现孩子的不良性格已形成,很难再改变。

虽然我们不可能把孩子的未来安排得尽善尽美,但至少可以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可以说,我们家长在孩子的性格塑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导演”角色,家长如何“导”,孩子就会如何“演”。因此,家长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良性格。

第六节把积极的处世观传达给孩子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积极处世的和被动反应的。积极处世的人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主导自己的生活,而被动反应的人总是埋怨别人,被生活所牵引;积极处世的人是自己命运之车的驾驭者,能选择自己的方向,而被动反应的人是命运之车上的乘客,只能被方向盘左右。积极处世的人总是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而被动反应的人却总是消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积极乐观的人是生活的强者,能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而消极悲观的人必定是生活的弱者,他的人生道路上充满荆棘与坎坷。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可是,快乐美好的人生从哪来?答案很简单,就是来自于孩子的积极处世。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积极的处世观。

说到培养孩子的积极的处世观,可能在很多父母的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还小,有必要注意培养他的处世观吗?”这是很有必要的,也许你们还不知道,有研究调查表明:幼儿时期不仅是孩子性格逐渐形成的初期,也是其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说,我们很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用积极的处世观去应对他所面对的一切。

美国飞行家艾里诺·史密斯曾说过:“很久以前我就注意到,有成就的人很少坐等事件的来临,而是走出去促使事件发生。”处世积极主动不仅能使孩子培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气质,还是他获得个人成功的第一步。

有一个叫李佳的小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平平,性格孤僻,班级活动也从不积极参与,同学们都不愿跟她做朋友。而她的同桌与她恰恰相反,不仅学习成绩好,性格开朗,还特别乐于助人,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一天,李佳去老师的办公室,走到门口她听到班主任老师这样一番话:“刘晓晓(李佳的同桌)这个孩子,不管做什么事都很积极主动,并且非常自信,笑容也总挂在脸上,只要一见到她我的心情就特别愉快。我想,同学们和我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所以她才受到我们大家的喜爱。”李佳终于明白她同桌能得到老师的器重和同学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她积极主动乐观。

一个处世积极主动的孩子能更快地适应环境,能更和谐地与同学相处,能以高亢的状态投入学习或班级活动中。而那些适应性弱、不善于调整自我或行动过于偏激的孩子,会在集体中显得格格不入,从而影响了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孩子积极的处世观是我们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培养孩子的积极处世观就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的溺爱下,变得胆小懦弱,让他做什么事,想都不想,“我不行”三个字顺口就出来了。“我能行”与“我不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能行”是积极处世者获得成功必备的心理素质,而“我不行”正是被动反应者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失去的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父母一定要改变孩子“我不行”这种负意识和行为,树立起孩子“我能行”的信念,并经常向孩子发出一些积极处世的语言,比如“你能做得更好”、“你一定会有办法的”、“你不会让你的坏心情影响你的”等,这些正信息的语言能帮助孩子把生活的遥控器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去选择过怎样的生活,进一步促使孩子培养成积极处世的态度。而“我不行”、“我没有办法”、“坏心情会影响我一整天”等这些负信息的语言,会使孩子把控制生活的遥控器交给别人,养成被动反应的习惯。

可是,孩子不可能总是按照父母说的那样去做,但肯定会模仿父母做的那样去做。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积极处世观,父母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拥有积极的处世观,让孩子在一个积极处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积极的处世观能培养出孩子豁达的心胸和充分的自信,能让孩子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父母,请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处世观,这定会使你的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