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的背后,真的是因为宋朝打不过金国吗?
在没有认真研读《宋史》之前,汪郎一直对宋朝(北宋)存在着偏见,认为宋朝的“弱”是“弱”在军事上。
然而,汪郎现在需要推翻自己的看法了。
宋朝虽然以文治国,军人的地位大不如五代以前,对军人的歧视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军人出身的狄青在担任枢密副使(管理国家军国要政的机构,职权类等宰相)时,经常遭受文官们的无端攻击,最后被贬官外放,在抑郁中凄惨地离开人世。
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宋史》
但即使如此,宋军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弱。
王朝末期,宋朝的对外战役还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实现了开疆拓土,稳固边疆的目的。
宋徽宗时期的北宋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对河西走廊发起攻击,剿灭了自唐会昌年间以来,吐蕃、回鹘等势力在陇右建立的割据势力,成立了陇右都护府,使得河西走廊再次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
(崇宁三年)四月,庚戌,王厚、童贯率大军次湟州……乙卯,王厚、童贯引大军至鄯州,军于城东五里。伪龟兹国公主、前封齐安郡夫人青宜结牟及其酋豪李河温率回纥、于阗般次诸族大小首领开门出降……奉诏建为西宁州、陇右节度,置安抚使、都护,以高永年知军州事兼领之;湟州置同安抚、同都护,以知军州事王亨领之。---《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不仅如此,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关系宋夏之间对河西走廊控制权的关键性战役,即横山之战爆发。
这一战,打得西夏差点亡国,不得不彻底向北宋臣服。对于宋而言,意义重大,动荡百年的西北边疆彻底得以清净。
(宣和元年)己亥,夏国遣使纳款,诏六路罢兵。---《宋史》
需要注意,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
也就是说素有“昏君”之称的宋徽宗赵佶,虽然将王朝带进了泥潭之中,但宋军的战斗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懦弱,在对外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还是令人称赞的。
宋徽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宋朝军事力量不弱,那为什么还会发生“靖康耻”,为什么北宋还是以极其不光彩的途径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为什么北宋能够打败西夏,吐蕃等西北政权,却打不过新生的金国?由此是不是说明西夏,吐蕃是软柿子呢?
汪郎认为,“靖康耻”带给人们的宋打不过金是一种历史假象。
事实上,面对金军,赵构虽然一度南逃,但他的小朝廷却一度打得金国怀疑人生,“中兴十三处战功”完全打破了完颜家族妄图吞并赵宋的野心。
而且因为秦桧的原因,“中兴十三战”并没有把岳飞的战功包括进去。
当然,建绍年间(建炎、绍兴,均是宋高宗赵构年号)的南宋,所处的环境并没有靖康年间的北宋环境好。
这么说,汪郎只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即:“弱宋”弱的不是军事而是思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靖康耻”发生前夕,北宋敢战、能战的战略之士还是有的,如李纲、宗泽、种师道等,只可惜北宋的抗金体系却被赵桓(宋钦宗)的胆小和懦弱,以及宋朝内部的投降派给葬送了。
宋、金对峙
从金军攻宋,到发生靖康之耻,实际上经历了两次阶段!
1、金军第一次兵围开封!
靖康元年正月(公元1126年初),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
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率军渡过黄河,兵锋直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而西路军完颜宗翰被困在太原,无法完成既定的兵围开封。
这样的结果就是金军兵力有限,无法对汴京展开全方位的进攻。
在无法完成合围的情况下,完颜宗望面对的是宋朝敢战之士,汴京守御使李纲,以及北宋各路勤王军队,其中包括宋朝最精锐的西军(种家军,宋徽宗统治时期差点灭掉西夏,是宋朝当时最精锐的部队),让完颜宗望无法破城,只得退走。
然而,在如此有利情况下,宋皇赵桓不去思考如何击败金军,反而接受了完颜宗望提出的以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支付岁币称侄子的条件,以求议和。
宋使李棁来谢罪,且请修好。宗望许宋修好,约质,割三镇地,增岁币,载书称伯侄。戊寅,宋以康王构、少宰张邦昌为质。---《金史》
在金军后撤之时,李纲和种师道提出的半道袭击完颜宗望,打残金国东路军的策略,但因为投降派吴敏、唐恪、耿南仲等的阻扰,宋军丧失了一次机会。
宋金大战
2、金军第二次兵围开封!
但金军第二次攻打汴京,宋朝就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
靖康元年润十一月丙辰日(公元1127年1月9日),金军东西两路汇集汴京城下,四面合围,破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
靖康二年二月丙寅日(公元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完颜晟下诏贬赵佶、赵桓为庶人,至此北宋灭亡!
第二次汴京被围,宋军已经无力抵抗金军。
继种师中兵败河北后,王禀驻防的太原失守,金军封锁了潼关,断绝了西军东进的勤王之路;而此时的汴京城内,大宋官员们竟然把城防希望寄托在妖人郭京身上,另一面又派人出城求和。
同时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严令各地勤王军队不得赶往汴京。整个大宋朝,胆敢违抗朝廷这种投降式命令的只有南道总管张叔夜(镇压梁山的那位)和他的两个儿子,父子三人是唯一带着军队突破金军防线进入开封城勤王的地方守备。
即使如此,双方军事力量悬殊还是太大。
金军超过了十五万人,而守城的宋军不满七万。何况守城又有投降派作祟,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如何打得过金国!
时勤王兵不至,城中兵可用者惟卫士三万,然亦十失五六。金人攻城急……金兵登城,众皆披靡。金人焚南薰诸门。姚仲友死于乱兵,宦者黄经国赴火死,统制官何庆言、***、中书舍人高振力战,与其家人皆被害。秦元领保甲斩关遁,京城陷。---《宋史》
金军南下图
那么,为什么宋朝会在思想上对金国生出无力感呢?
1、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傲慢阻挡了宋朝统治者对金国的判断。
北宋的死敌是谁?也许很多人认为是和宋朝战斗近百年的西夏。但实际上,被宋人看成真正的死敌却是和宋朝维系百年和平的辽国。
之所以有这样的错位,除了宋人对燕云十六州的执念外,更因为在五代时,辽国皇帝曾控制过中原政权,唐晋之间的更替。
由宋以来,即使有了檀渊之盟,赵宋对辽国的警惕心一直都没有放松过。
如,范仲淹认为“国家御戎之计在北为大”,欧阳修认为“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处”,苏轼也提出了“西边患小,北边之患大,此天下所明知也”的看法。
所以灭辽并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宋朝君臣上下的执念!
正因为如此,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辽天庆五年)完颜阿骨打反辽立国,让宋朝看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
宋徽宗不顾宋辽之间早已修兵的百年和平,看不到金国背后龇开的利齿,也不顾国内有识之士的战略远见,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和金国达成了海上之盟,南北夹击辽国。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朝确实收回了燕云十六州,然而,得到的却是十室九空,犹如废墟的城池,还被金国敲了竹杠。
尽管如此,在宋朝眼中,金国依旧是上不了台面,随时会被辽平定(辽国残余势力建立了北辽),对当时的形势没有一定的认识,更没有清晰的认识到金国潜在的实力。
女真之酋,止节度使,世受契丹封爵,常慕中朝,不得臣属,何必过为尊崇,止用诏书足矣。---《三朝北盟会编》
南宋初期
2、金国的强大军力,让宋钦宗对“檀渊之盟”有了新的认识。
赵光义(宋太宗)对辽的北伐失败后,宋朝对待北方王朝开始由战略进攻向战略防御转变。
赵恒(宋真宗)统治期间,宋廷和辽国签定了澶渊之盟,约以兄弟之邦,附赠岁币以期和平,让宋朝君臣产生了错觉,即只要舍得花钱就能保证边疆安稳。
赵祯(宋仁宗)时期,宋朝又通过“庆历增币”阻止辽国出兵干涉宋夏之间的战端。
由此让宋朝上下对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强大政权生出了一种错觉,即只要花钱,就能和平,故而能不打就不打(这和西夏是有本质的区别)。
这种错觉并没有因为辽国的灭亡而消失,反而延续在金国身上。
所以金军南下,骨子里瞧不起金国蛮夷的大宋君臣,被金国展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吓住了。
宋辽边境安宁了百年,是因为“檀渊之盟”。如今强大的辽国被一个小邦所灭,这让宋钦宗和宋朝内部的投降派进入了误区,认为花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那种对游牧民族的恐惧占据了上风,同样是北方蛮族,也许岁贡是最好的选择。
3、宋钦宗只知道"檀渊之盟"带来的百年和平,却不知道这是建立在强大军力上的。
檀渊之盟有没有问题?汪郎一直在思考,就宋真宗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是一个最稳妥的办法,用暂时的忍让换取国家的长久发展。
但建立檀渊之盟,是背靠宋军散发出的强大战意,以及宋廷上下的团结一致。
这一点,是宋钦宗看不到的。
面对金军的士气如虹,百年的北疆和平让宋钦宗忽略了自己祖上当初所处的时代背景,只想把“檀渊之盟”重演一遍,但在没有绝对实力下换来的就只能是“靖康国灭”。
对于金国而言,宋虽然是庞然大物,但在联合攻辽的过程中,这个庞然大物却露出了其真实的一面,这让完颜家族完全有理由相信,长期受制于虚弱的大辽兵锋之下而不敢动弹的宋朝,如何能够抵挡大金军队的所向披靡。
既然辽亡,那么放弃海上之盟,南下灭宋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汪郎认为,“靖康耻”的背后,是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的懦弱、胆怯而导致对宋、辽、金三国之间的形势误判,并非是宋军打不过金军!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靖康耻
- 0000
- 0000
- 0002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