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之死:天降大雨,慈禧悲怆,遗言令人潸然泪下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1885年9月5日这天清晨,本该平常却并不平静,只因福州城中一人的病故,此病故之人便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
在许多人眼中,左宗棠堪称“晚清第一硬汉”,因晚清之时无人能与他一般铁腕手段收复国家六分之一的国土,无人敢如他一般在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大寿之时不为太后参礼,无人会像他一般为国家利益与权臣分庭抗衡。
而他的去世,不仅象征着晚清失去了一员大将,更代表着晚清最后一根顶梁柱的坍塌。
慈禧的纠结,众臣的态度
对于左宗棠,慈禧太后其实是非常纠结的,一方面,她欣赏此人的才华能力,仰仗他的护佑,可另一方面,她又觉得左宗棠过于固执和放肆,在自己大寿之时也敢不献礼参拜。有人曾这样评价左宗棠:
“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慈禧深知左宗棠对大清的重要性,但也忍不住在其生时忌惮压制,可在他去世之后也难免为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的陨落感到悲怆。
同时,她也明白左宗棠在群臣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为了祭奠他,也为了稳定民心,慈禧很快便下达懿旨:
“追赠左宗棠为太子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予谥文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命于湖南原籍及各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
也算是给足了左宗棠脸面。
与此同时,过去对左宗棠尊敬和追崇的大臣们痛心不已,纷纷扼腕痛惜,真心实意地为这个为国付出了大半生的忠臣悼念。
也有早与左宗棠不睦者,虽然受舆论影响在明面上为左公的去世悲伤不已,但背后恐怕在为自己少了一大劲敌而暗暗叫好,比如说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的李鸿章。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矛盾众人皆知,就在左宗棠去世前不久二人还就中法之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争论不休。
实际上,二人过去的理念也总是相左,左宗棠认为国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腰杆子要硬,但李鸿章则是更偏向于灵活应对,面对列强无礼的要求时态度也更加软和。
左宗棠还在朝堂之时,李鸿章受制极多,左宗棠的去世对李鸿章来说无疑是少了一大掣肘,其未来在朝堂上地位更是无可撼动。
列强欢欣,百姓悲痛
就像上面所说,左宗棠无论什么时候都十分看重国家利益和尊严,对于入侵中国并意图在中国获利的列强来说,这无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不少国家在左宗棠在世时都吃过他的亏。
而如今,左宗棠一走,清朝还剩下些什么人呢:被架空没有话语权的皇帝、自私自利的掌权太后、态度软和的权臣李鸿章、不顶用或是无权无势的群臣,以及这些人背后摇摇欲坠的大清。
左宗棠的去世,表示着列强面对清政府时,最后一个有话语权的阻碍不复存在,中国将更加无力地承受他们的肆意掠夺和压榨。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们自然乐见其成。
与列强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在承受外国和清朝的双重压迫下,百姓们早已苦不堪言,在他们眼中,左宗棠是清朝最后的希望,亦是他们的救世主,没有了左宗棠,大清也将命不久矣。他们悲痛,不仅是在悲良臣明官的逝世,更是在悲大清的破碎未来。
大器晚成,致死为国
左宗棠并非少年及第,他曾三次参加科举,均以落榜告终。并非他不优秀,尚在学堂之时,他也是名列前茅,只因左宗棠厌恶八股,更重经世致用。虽然没能通过科举以“正途”入仕,但他出众的才能和志向引来了不少名流官宦的赏识和推崇,封疆大吏陶澍也是其中一员。
陶澍将左宗棠视为知己,还收其为徒,甚至将自己的儿子指给左宗棠为婿,可见左宗棠的此人的人格魅力的出众的才德。后来,左宗棠还与林则徐结识,林则徐在与左宗棠一番畅谈之后,非常欣赏他,还向皇帝引荐了这位蒙尘明珠。
19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时,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左宗棠终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镇压太平天国之时,左宗棠表现出众,虽然人们对左宗棠此举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左宗棠因此名声大噪,开启了自己传奇的后半生。
左宗棠的一生,只能说是大器晚成,但晚成也并非坏事,他后半生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过去岁月中的沉淀和学习分割不开。直至他去世前,他还留下了自己的遗折,其中说道:
“伏念臣一介书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屡奉三朝,累承重寄,内参枢密,外总师干,虽马革裹尸,亦复何恨!而越南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感念了朝廷的知遇之恩,也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以及对国家的未来的担忧,如此真挚忠诚,令无数人潸然泪下。他为救国而出仕,也为救国而奋斗了半生。
生前身后,家国存亡
左宗棠的前半生不得志,后来大器晚成成为了一代名臣,风光一时,去世之后亦得帝后封赏,同僚感伤,万民哀悼。他在世时改变不了清朝走向衰败的命运,离世以后更加无力阻止它的迅速破灭。在他去世仅二十七年后,他尽忠了一生的大清终于走到了终点。
距左宗棠离世已有一百三十五年之久,期间其墓地曾被炸开,墓周围的土地也被侵占,如今的左宗棠之墓恐怕已不足过去的十之一二。但这些都不会动摇左宗棠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他的存在代表着过去文人的精神品格,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民族之魂。他的功绩将永远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铭刻在每一个国人的心间。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