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初等教育制度的概况如何?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综合分析印度政府的官方政策文本和对初等教育的描述,初等教育制度主要体现在其法定性质、学制与学校体系、经费配置和课程规定四个方面。
1950年1月26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印度宪法》(Constitution of India)中的第45条就规定:“国家应该努力在本法实施之后的十年内,为所有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由此规定了印度初等教育的免费性。
1968年,印度出台了《国家教育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Education),其中强调“要为所有14岁及以下儿童提供免费和强制的教育。”
自此,在免费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印度初等教育的强制性。
之后,印度政府就对初等教育的普及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例如,2005年颁布的《教育权利法案》(Right to Education Bill)在遵循之前政策规定之外,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未按要求入学儿童的责任。
其中第6条和第8条规定:“所有未入学的儿童必须在本法案实施1年后就近入学;所有9-14岁未入学儿童在本法案实施之时已在就近学校或其他地方学校进入特别教育项目者,必须尽可能尽早就近入学,并在与其年龄相符的年级就读,达到要求的时间最晚不得超过本法案实施后的第3年。”
随后,印度政府于2009年8月27日出台的《义务教育法案》(The Right of Children to Fre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Art)一方面强化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性和免费性,规定“印度面向6至14岁儿童实行9年义务教育,在此期间,所有儿童均享有获得免费教育的权利。”
另一方面,该法案进一步强化了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父母的责任。
其中第7条规定:“联邦政府有责任为执行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案提供经费支持”;
第8条规定:“各级政府应该确保就近建立学校,并提供诸如校舍、教职员工及学习设备之类的基础设施和必要资源”;
第10条规定:“父母、监护人有责任将其子女送入就近的学校接受初等教育。”
此外,该法案中提出要确保弱势群体或其他任何不利群体的儿童不被歧视,进而和其他任何群体的儿童一样享有追求和完成初等教育的权利。
对此,2010年3月12日颁布了《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案修正案》(The Right of Children to Fre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amendment)bill)明确界定了“不利群体儿童”是指“属于表列种姓、表列部落等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地理、语言、性别等因素导致的在教育方面处于落后地位的阶层或群体的儿童。”
综上所述,印度初等教育的免费性、强制性和普及性都逐步通过国家的法案、政策得到了确认和保障。
全印度的学校教育统一实行“10 2 3”模式,10年教育(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和初中),2年高中和3年的大学本科教育。
印度初等教育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即5年的初级小学教育(Primary Education)和3年的高级小学教育(Upper Primary Education)。
由于印度独立之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其学校体系深受英国影响。
所以至今仍在沿用英国的划分标准:初级小学包括1-5年级,主要面向6-11岁学龄儿童;高级小学涵盖6-8年级,主要面向11-14岁,在学龄儿童的年龄跨度方面与我国的义务教育基本对应。
根据印度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印度全国总人口数目前已经超过12亿,而且出生率达到2.06%。
因此,其初等教育的需求是巨大的,加上前文提到的国家政策与法案都在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初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印度的初等教育规模可谓庞大。
如下表所示,截止2010年9月30日的统计数据,全印度初等教育学校总数接近12万所。
而且依据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学校数目在未来几年会不断增加。
相比较而言,2011年,我国小学共有24.12万所,初中共有5.41万所(其中职业初中54所),因受到近年来人口自然减员、学校布局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初等教育阶段学校数量比2010年减少约1.7万所。
所以,人口对于学校数量与分布都有直接影响,上表中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比较表中数据可知,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中央邦(Madhya Pradesh)、奥利萨邦(Odissa)、拉贾斯坦邦(Rajasthan)和北方邦(Uttar Pradesh)都具有比较庞大的初等教育规模,而这几个邦均是典型的人口聚集地。
其中,位于印度北部、以农业为主的北方邦是人口最多的邦,总人口数达到了1.99亿,因而该邦的初等教育学校数量领跑印度。
依据办学主体来划分,印度的初等教育学校共包含三类,即公立、私立和政府资助型学校。
公立学校一般由邦教育局直接管辖,有一些由地方政府管辖,而管辖方一般就是经费来源方;
私立学校是私人建立的学校,学生需要交纳学校规定的费用才能入学,这类学校的设立和运营所需投入都由所有者负担,有些教育质量出众的私立学校每年还会得到大企业的捐助;
政府资助型学校实质上也是由私人建立的学校,但因为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就要严格贯彻国家免费的初等教育政策,属于非营利性机构。
根据印度2004至2005年的统计数据,印度全国教育局,直属的公立学校占43.3%,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公立学校占,私立学校的比例占2.6%,政府资助型学校的比例占7.2%。
自1990年开始,印度对各种形式教育的经费幵支就保持在GDP的4%左右。
初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也有来自于其他部门的经费通过相关的项目进入初等教育领域。
印度的政府支出分为“计划支出”(Plan Expenditure)和“非计划支出”(Non-Plan Expenditure)。
前者涵盖最近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费用包括之前一个五年计划的未完成部分,后者囊括所有其他方面的政府支出。
从用途上来看,计划支出为新项目提供资金,而非计划支出一般支持已经存在的项目。
针对初等教育,计划支出主要为教师培训(包括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费用)、普及初等教育的各类国家项目、免费午餐计划、建设或维护基础设施提供经费,而非计划支出的重点是维护公共建筑,例如国家儿童乐园(National Bal Bhawan),见下表。
无论对计划支出,还是对非计划支出,初等教育的支出都占很大的比重。
以印度政府2010至2011财政年度的预算情况为例,初等教育总支出占印度计划支出的比例为58.39%,约2.95万亿卢比(约合337亿人民币),占非计划支出的比例是45.16%,约7.1万亿卢比(约合812亿人民币)。
印度法律和政策都明确规定了在全国推行免费的初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费用均由联邦政府负担。
自1976年起,印度各邦和联邦政府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
1992-1993财政年度,各邦负担的教育开支约为90%,其余10%由联邦政府负担。
随着印度国家经济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联邦政府的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负担的初等教育开支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而各邦政府也保持着对初等教育的投入,见下表。
由于规模庞大,涉及的学龄人口最多,因此相较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技术教育,印度的初等教育获得的经费支持是教育领域当中最多的。
上表内仅仅列出了主要的政府经费来源,实际上,除联邦政府教育部和各邦的教育局以外,其他各级机构也为初等教育资金做出了贡献。
例如农业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弱势群体福利事务部(Department for the Welfare of the SC/ST/OBC/Minorities)和妇女儿童发展部(Women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Department)等。
2003-2004财政年度,来自这些渠道的资金占印度初等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了19%。
鉴于初等教育的义务性,印度政府对初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做出了统一、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公立学校与政府资助型学校必须贯彻执行,见下表。
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也要求“确保每个入学儿童成功地完成法定的必修课程。表中的内容显示,语言、数学、卫生健康与体育三门课程是印度初等教育的主要课程,这样的设置体现了国家意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语言课程是遵循“三语言模式”。
该模式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目的是为了应对日趋紧张的印度不同语言地区间的冲突,并解决相关文化认同问题。
“三语言模式”规定在印地语为母语的邦提供印地语、英语和一种现代印度语言(主要倾向于印度南方语言)三种语言教学,而在非印地语邦提供印地语、英语和区域语言三种语言教学。
如新德里邦的“三语言模式”包括印地语、英语和sanskrit语或其他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而数学教育的成功是印度软件业起的根本,这与初等教育对数学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在初等教育阶段开设卫生健康教育,则是为了从根本上让印度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而改善印度糟糕的卫生状况。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