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现代化进程“黄金时代”的形成原因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阿根廷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是依靠国际市场的农牧业。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阿根廷人经常自豪地说,“我们的平原从大西洋起,一犁头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会碰到一块石头。”
在1890年之前,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与内地各省矛盾成为阿根廷国内的政治斗争的主题。
这一时期阿根廷国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经历了罗萨斯的独裁,再到“宪法总统”的确立,阿根廷的国内局势以宪法、法律的形式逐渐得以控制。
1880年罗卡击败布宜诺斯艾利斯候选人出任总统。
失利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发动叛乱被击败,阿根廷政治局面的稳定,加速了阿根廷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阿根廷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
阿根廷国内政治的相对稳定,在保证了国家经济政策的落实的同时,也为外国资本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可靠环境。
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对外资商业企业和国家债券的预期回收的保证,即使在国家经济萎靡的时期,对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实现继续投资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使阿根廷与资本输出国建立了一种密切和广泛的联系。
政局稳定促使国家经济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独立后,伴随着外国商人和商品的进入,外国资本开始流入阿根廷。
181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商人涌入布宜诺斯艾利斯。
西方国家通过与阿根廷国内商人合作方式收购农牧产品,运回国内。
外国商人往往将经商所得的利润再投资于贸易或者基础设施建设,如港口设备、运输、通讯事业进行投资。
欧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浪潮中,新一轮的资本主义扩张浪潮蓬勃兴起,“经济扩张”已代替了过去的领土扩张,“中心”国加剧了对“外围”国的经济渗透。
阿根廷资源丰富,但是既缺资金,又无技术,引进外资成了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1913—1914年间,拉丁美洲吸收的外国资本总额达85亿美元,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440亿美元)的19.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生产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工业企业的大规模生产,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和广阔的销售市场,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获取原料和销售市场。
垄断资本家往往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也称多国公司)。
美国由于科技进步迅速和现代工商企业的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发源地。
美国在1893—1914年期间,只有少数商业银行是跨国银行,如国际银行业公司、美国捷运银行和花旗银行等。
早期跨国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仍然是国际贸易融资。
但是,为了适应资本输出的需要,它们已较多地从事债券投资和采掘业、交通、公共设施等生产性贷款的业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银行的网络已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施金融控制的重要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对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运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资本输出国的要求,于是拉丁美洲的铁路事业也发展起来。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阿根廷政府积极推进全国铁路系统的建设,制定了吸引外资投资铁路建设和管理的优惠政策。
1862年,米特雷总统对修筑铁路的外国企业家以给予土地和车站的办法进行补偿,向外国公司提供在阿根廷的合作地位,确保投资者不受到政府的盘剥;同时保证投资者7%的年收益率。
阿根廷的铁路线从1880年的2300多公里增加到1914年的30000多公里。
阿根廷的铁路建筑几乎全部被外国资本所掌握,铁路路线大都通向近海商埠港口。
1880年至1910年间阿根廷建造了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呈扇形伸展的铁路网,涵盖了整个潘帕斯草原。
一些欧洲国家在阿根廷纷纷成立垦殖公司。
这些公司在阿根廷或直接购置地产,或与阿根廷政府签订条约,向阿根廷输送移民,以获取大量土地为报酬。
在阿根廷出现了由外国资本控制经营的大农牧场。
英国铁路承包公司就这铁路沿线取得了40万公顷的租让地,并建立了阿根廷中部土地公司,专门从事地产经营。
英国是在拉美投资最早的国家,也是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
从投资部门来看,英国资本主要投向铁路、公用事业和采矿业等部门。
其中铁路部门的投资占67%,英国资本在阿根廷的铁路系统中占绝对优势。
英国在拉美除拥有118条铁路外,还拥有45个港口服务公司、112个公用事业公司、25个硝石公司、23个石油公司,并控制了差不多全部水电和电话事业。
法国也是向拉丁美洲输出资本最早、投资较多的国家。
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加快了向拉美的资本输出,在1902—1913年间增长了1.5倍多。
其中90%的法国资本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三个国家。
在投资部门中,政府债券31%,铁路占26%,其余43%的资本则大致平均分布在银行金融、采矿和贸易、农业、制造业和公用事业。
美国和德国资本在20世纪初才开始大量涌入拉丁美洲。
德国资本在拉美主要进行直接投资,集中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墨西哥四个国家,投资部门则集中在铁路与公用事业、采矿、热带农业三大部门。
美国资本进入阿根廷较晚,美国从19世纪末通过贷款购置地产、开采工矿企业和设立银行等办法,加强对拉美的控制。
直到1928年美国对拉美的投资才达到49亿美元,接近英国在拉美的投资水平。
30年代前夕,美元开始代替英镑成为拉美金融和货币的主宰。
到1914年时,在阿根廷的投资已经达到3,600万美元。同年,美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创建了“纽约花旗银行”。
从阿根廷共和国建立之时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阿根廷同美国的贸易量不大,只占阿根廷对外贸易总数的7-10%。
德国资本渗入拉美地区较英、美等稍晚,但增长速度较快。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已经增长到350亿金马克,占输入阿根廷外国资本的8%。
德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贷款投资和证券投资,同时这种借贷投资又与产业资本投资紧密交织在一起。
直接投资的部门主要集中在铁路建设、电力、采矿、银行和商业等方面。
1888年和1890年,德国银行两次向阿根廷政府提供贷款,主要是阿根廷向德国购买电力设备,同时德国有关公司顺利地获得了电厂的建设合同。
1897年德国海军部统计数字为26亿至29亿5千万马克;到1904年则增长到48亿马克,占当时德国海外投资的1/4以上。
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在全国总资本中比重很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阿根廷外资的主要来源国。
阿根廷对外国投资采取完全自由的政策。因此,外国资本大量进入阿根廷,到一战爆发前,外国投资增长迅猛。
外国资本在阿根廷的投资范围广泛,还包括修建道路、桥梁、学校、保健设备,城市造房、供水和下水道建设,农业灌溉和农村安居等进行社会性投资,流入成为阿根廷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当政府有限的收入无法负担建设的需要时,利用外国资本就成为阿根廷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手段。
在外国资本涌入下阿根廷国内经济的发展,对欧洲、亚洲的民众也产生了浓厚的吸引。
外国移民的到来一方面增加了阿根廷的人口数量,缓解了阿根廷的地多人少,劳动力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解决了这些移民更多的充当了欧洲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加速了阿根廷的现代化步伐。
19世纪后期,阿根廷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移民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高工资、低物价成为欧洲人选择阿根廷的一个重要原因。
19世纪末,阿根廷潘帕斯地区的季节劳工月工资在10英磅左右,相当于当时智利季节劳工工资的8—10倍。
1904-1910年,阿根廷的建筑工人、木工、面包师、电车司机每天的工资可以达到4-7先令,与英国工资水平相当;而同时国内食品价格低廉,阿根廷的食品价格是工资的25%,英国为45%,意大利和法国则为60%。
不少移民是欧洲的熟练工人,而且带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移民在阿根廷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大部分移民进入乡村充当种植业或集约式畜牧业的雇佣劳动力,或进入城镇充当近代工商交通运输等业的雇佣工人;
部分移民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和资金在城乡开办小型手工作坊、商店或小农场,从事小规模经营;部分移民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充任管理人员、公务员和自由职业者;
少部分移民利用自己的管理经验、从母国带来的资金或在阿根廷积攒的资金成为大中经营者。
1914年,在阿根廷的职业构成中,移民占牧场主的22%,牧场雇工的34%,种植业农场主的41%,农场雇农和工人的72%,城镇工商业主的2/3,移民拥有的工商业经营机构雇员的1/2强。
经营阶层中,移民集中于阿根廷1870-1930年经济发展的两大主力产业新兴的种植业和新式工商业中,传统手工业和公共服务业仍以当地人为主。
在地域上,移民集中于1870-1930年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潘帕草原和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
从移民在上述部门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移民不仅直接提供劳动力,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从业经验。
同时移民的涌入也提供了部分就业机会和市场,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品生产业和住房建筑业。
外国市场、外国资本和外国移民的有机结合,使阿根廷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为基础的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增长期。
贸易的扩大为政府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
经济的繁荣改变了阿根廷的社会面貌,现代化的建筑遍布城乡,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被世人誉为“南美洲的巴黎”,1907年落成的哥伦布剧院成为这个充满雄心和财富的时代的象征。
在20世纪初,世人几乎众口一词地说:“阿根廷共和国是当今世界最为进步的国家之一。她在商业、财富、影响力和人口方面仍然在迅速地发展中……阿根廷正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之一。”
阿根廷注定成为“南美洲的美利坚合众国”。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