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在煮粥时,要不断地用勺子搅动粥,以防靠近锅底的粥煳了。我看到一位系着围裙搅粥的僧人,口中念念有词。我问他:“你在念什么?”他一笑,“我每搅动一下,就念一声阿弥陀佛。”
煮好的粥,要等上殿念经的僧人吃过之后,在厨房里忙碌的人要等到最后才能吃。吃粥时,我留心到做饭的僧人把馒头留出一小块。待碗里只剩粥底时,他用筷子夹起那块小馒头,轻轻地把碗底揩干净。这是惜物,也是慈悲。
行堂前,我问煮粥的僧人:“这么早起来为大众服务,累不累?”他笑着指了指斋堂挂着的条幅,没有说话。条幅上的字句,出自《华严经》,“令众生欢喜,即令诸佛菩萨欢喜”。这是喜心。
僧人用餐,一般只吃八分饱。因为吃得过饱,容易昏沉,不利于禅修。另外,来寺里的人多,如果饭不够用,他留出二分可以让他人吃。这是舍心。
如果能够体会慈悲喜舍,我们就会体会到什么是生活禅。
五、吃粥了也无?洗钵去
在柏林禅寺,早餐喝粥,雷打不动。
“那么多的年月过去,粥,依然是最为信赖的食物。淘洗过的白米,舀起清凉的水淹没它们,耐心的火焰使水米交融。渐渐地,米香溢起,锅内变得滚烫、黏稠--这就是粥。平和、缓慢,粥总是默无声息地温暖和充实着我们的胃。粥从不伤人。清晨,白色热汽中的母亲,在柴灶旁,安静,甚至有些入神地等待着粥的最后烧成。就像当年,她静静地等待着儿女的长成。”(引自作家黑陶的散文《粥》)
这段文字虽短,其中蕴涵的深情,却令人感动。
作为人间的粥,佛门的粥,蕴涵着别样的深情。
说起粥,从记事起,每到农历腊月初八,家里总要煮“腊八粥”。
腊八粥,由糯米、大米、小米、红枣、花生、核桃、葡萄干、栗子、红豆、芝麻等煮成。在我记忆中,腊八粥香甜可口。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喝了二十多年的腊八粥,竟然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
悉达多王子深入山中,六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常年不得温饱,衣衫褴褛,瘦骨嶙峋,容貌如同干枯的树木。后来,他察觉到,苦行无助于内心的清净,并非解脱之道。于是,他疲惫不堪地走出山林,来到河畔。在河中,他洗净身体。
上岸后,恰逢一位牧牛的女子经过,他向她乞讨了一碗乳糜(掺入牛奶的粥)。吃过之后,他身心安爽,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他坐在菩提树下,坐禅多日,每天牧牛女都来供养他一碗乳糜。腊月初八这一天早上,悉达多王子觉悟成佛。
为纪念释迦成佛,佛门形成腊月初八吃粥的习俗。这一天,被尊为“佛祖成道纪念日”,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之一。
每天早餐时,僧众会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那么,粥到底有哪十种好处,利于人们修行生活禅呢?
在观音殿上面的藏经楼里,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我努力地寻找着必须要吃粥的理由。
佛教典籍记载,吃粥有十种好处,即“粥有十利”。
一、资色,吃粥有益于身体,能够让人的脸容丰满有光泽;
二、增力,吃粥能够滋补羸弱的身体,增长气力;
三、益寿,吃粥能够补养人体的所需,增加寿命;
四、安乐,吃粥能够促朝进身体清净柔软,这是让人能够体会安乐的饮食;
五、辩说,吃粥有利于滋润喉吻,对人论法议经有帮助;
六、除风,吃粥能够调和身体,上下通利,并且消除风寒;
七、消宿食,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八、辞清,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九、除饥,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
十、消渴,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
在《赵州禅师语录》中,记载着赵州禅师与粥的一段故事。
有僧人对赵州禅师说:“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禅师一定要好好地指导我!”
禅师:“早餐时,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禅师说:“洗钵去!”
赵州禅师的话,让这位僧人心有所悟。
赵州禅师说“洗钵去”,指出禅之妙用,不离日常。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门宗旨没有丝毫的背离。如果参禅者执著于参究“什么是迷、什么是悟、什么是凡、什么是圣”,而食不甘味,饭后忘记洗钵的话,他还没有找到入禅之门。
要知道,禅就在当下。
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这样评价“赵州洗钵去”:“赵州禅师接引学人时,一上来就把自己的证悟给人看。如果那人听话听岔了音,会把没悬起的钟听成倒扣在地上的瓮。”
钟是能够敲响的,而瓮则一声不吭。
慧开禅师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事实,还作了一首诗:
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也许是太想明白禅是怎么回事了,结果导致很久也没能明白。如果早些时候知道闪亮的灯就是火苗的话,那饭早该煮熟了。
可惜啊,当时就是不知道,或者就是不肯相信,所以才走了那么长的弯路!
吃粥后,一定要记得洗钵。
说起来惭愧,多年来,我把洗碗看做一件不快的事。在柏林禅寺,我学着接受把碗洗干净这件事。
一个人整天运动,身体会黏黏腻腻,如果好好洗个澡,能把一天的尘劳、污垢洗净,身心自然清爽。洗碗,可以看做给碗洗澡。如果把碗视作我们的心呢?我们的心,在俗世生活中被种种的欲望与诱惑所熏染,同样需要清洁。禅修就是洗浴,她帮助我们清理掉一堆的是非、一身的尘劳,让我们的心回归洁净。
全神贯注地洗每一只碗,我体验到了洗碗的快乐。全心全意地洗碗,是学修生活禅的一个法门。此时,洗碗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洗碗让我明白了禅在当下。
我知道,如果在洗碗时,我想着要去做其他事,那么,洗碗就失去了意义。
往深远处想想,你会发现,在当下的,不仅仅是禅,还有人生。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就是由眼前一分、一秒构成的。如果体会不到这一点,错过了当下的一分一秒,我们就可能错过一生。
六、且吃一碗赵州茶
了解禅宗的人,都知道“赵州茶”这有名的佛教禅宗典故。
身在赵州,不能错过体会赵州茶的精神。
净慧法师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说得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体悟。就如喝茶一样,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尝茶味。所以赵州和尚对初来的、来过的、住下的都让他们亲自去体验;我的另一种理解是:叫你全身心地投入。否则,说得再好也白搭。不用问这个那个、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会明了。这就体现了茶与禅一体性的参禅学道的方法。当然,别人也许还有别的体验。”
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赵州茶”。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嗔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省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迷惑与觉照。”
这碗赵州茶要怎么喝?净慧法师苦口婆心。
用感恩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人文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名赵州茶者,即非赵州茶,故名赵州茶。如果执著于什么是“赵州茶”这个名相,就要与“赵州茶”擦肩而过了。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细品赵州茶也是一样。
茶树的叶数不尽,世间的水无法计。偏偏在此时此地,一时因缘际会。
这茶,穿越万水千山,沾着晨露,染着朝曦,带着天上的星光、大地的呼唤,来到眼前,在小小的盏中,快乐地舒展。这水,前天为冰,昨天为云,明天为雨,且不说杯中水来自何处,在此时此地,它与茶叶融会的同时,也把天地万物的光风霁月,收在眼前一杯中。
真正的饮茶,就在人与茶相触的一瞬,你分不清哪个是茶,哪个是吃茶者的感受,此时,无须“闻香”,无须“回甘”,无须联想,无须用心体味,人与茶,在一瞬间,分不清谁到底又是谁了。
明海法师曾指出,茶叶从新生到炒熟,经历了一个“死过去”的过程。茶叶遇到水,便又“活过来”。参禅的道路,同样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行至无路处,转过身来,从此柳暗花明。
在当下,不谈玄说妙,以平常心契入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之境,不去分别“什么是茶,什么是禅”,亦不执著于“茶即禅,禅即茶”的“茶禅一味”,即是“细嚼赵州茶清风有味”之时。
此时,无论在何地吃茶,都是观照心灵的道场。
明海法师还提醒饮茶人,参究生活禅,细品“赵州茶”,要观照眼前的茶,也要观照好拿起茶碗、放下茶碗的动作。
轻轻地拿起,轻轻地放下,借着这轻缓柔和的一举一动,我们得以调整仓促、散乱的心,使它进入静默、和谐、蕴藉、丰厚之境。
然而,有谁在观照这司空见惯地拿起与放下?
饮茶时尚且如此,不饮茶时又当如何?
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意想不到”,面对让心七上八下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面对狂喜或暴怒的“荣辱得失”,你能做到“平常心”、“本分事”、“拿得起”、“放得下”吗?
这一碗赵州茶,吃起来真不易!
通过生活禅,和真实的自我相遇,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老居士这样称颂赵州禅师:
平生用不尽,拂子时时竖;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有人来问禅师:禅是什么。
禅师将茶水注入来客的杯子中。不一会儿,杯子满了。禅师似乎没看到,继续用壶往那只杯子里注入茶水。
来人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子,直到不能再沉默下去。
他终于忍不住了,说:“茶水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禅师说,“里面装满了你的想法与看法,你不倒空你的杯子,叫我如何告诉你什么是禅?”
习禅时,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自己的杯子倒空了吗?
且来借这杯赵州茶,细细体会舌尖上的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