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1018100000019

第19章 禅是一枝花 (1)

一、一朵花的启示

花与禅,一直有着天然的、神秘的联系。

花一直在无声地讲述着禅的诸多秘密。

比如,花开见佛。

比如,花的美,可以看得见;禅的美,可以体验到。

比如,禅师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比如,花开短暂,花开花落,警示生命无常。

比如,花袒露自己于众生眼际,不管看它的人是美是丑、是富是贫、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总依然故我,无宠无辱,从不肯做出媚眼或者使出冷脸来。对禅来说,也是一样的众生平等。

……

禅是一枝花。

一天,在灵鹫山的法会上,有人把一枝金色优波罗花敬献给佛陀,请他说法。佛陀用两指拈起花来,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祥,一言未发。

僧众都不能领会佛陀的意思,面面相觑。

此时,迦叶尊者会心微笑。

佛陀将花交给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人的诞生,总会伴着痛苦不堪、惴惴不安、哭声震天。拈花微笑,禅的诞生,却是如此幽雅、寂静、安宁、祥和。

佛陀拈花示众是传授,迦叶以微笑回应是接受。没有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两人在静默中完成了心灵的传承。这最初的传承,借由一枝花完成。

迦叶睹花而笑,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禅与花之间的秘密进行的第一次成功破译。

在场的其他僧众默然,是因为难以领悟这一场景中的奥秘。

佛陀说的话,记录下来的,是经典。

佛陀拈花,没有说出来的,是禅。

一朵花,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二、一花一世界

佛陀拈起那朵金色优波罗花,不发一语;迦叶破颜微笑了。

迦叶能够微笑,可不是一件寻常事。

在佛经中记载,佛陀入灭前,曾嘱咐迦叶尊者要把法流传下去。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迦叶苦行第一,少欲知足,精修律行,以严肃著称。

如今,走进寺院的大殿,你会看到大殿正中,佛陀雕像的左右,还站着两个人。

那两个人,就是迦叶与阿难。阿难年轻貌美;迦叶年长,并且皱眉苦脸。

在灵山法会上,佛陀拈花时,严肃的、平素总是板着脸的迦叶微笑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那么,迦叶从佛陀拈起的花里,看到了什么?

在《华严经》里,佛陀把宇宙描述成一朵莲花。一朵多瓣莲花,从每一片花瓣,可以看到这朵完整的莲花,如此层层无尽。佛陀把这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叫缘起法。通过缘起法,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观察一样东西,就能从中发现宇宙中所有的一切。

观察佛陀手上的那朵花,或者,我们拿一朵花在手里,练习观察。

从这朵花,你将会清楚地看到,这朵花里有一朵云在飘飞。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花苗就不能生长;而没有花苗我们就不能看到这朵花。云对花的存在来说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云,也就不可能有这朵花了。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这朵花,还可以从中看到阳光。如果没有阳光,花苗就不可能生长。没有阳光,任何东西都不能生长,我们也不能生存。这样,我们就知道,这朵花里也有阳光。

如果我们再继续观察,还会看到种花人,是他们播种花籽,仔细浇灌,除草除虫,使一粒种子变成花。从这朵花里,还可以看到食物。如果每天没有食物吃,种花人就没办法活下去,因此养育众生的食物,也存在于这朵花中。同样地,种花人的父母也在这里。当用这种方式去观察的时候,我们看到,没有这些事物,这朵花就不可能存在。

再深入地观察,可以看到我们也在这朵花中。因为当我们看一朵花时,这朵花就成为我们的意识的一部分。你的心在这朵花中,我的心也在其中。一切事物都在这朵花中。你无法指出一样东西不在这朵花中,时间、空间、泥土、雨水、土壤中的矿物质、阳光、云彩、河流、热量。每一件事物都与这朵花互为缘起。

假设我们试着把每一个因素还原到它的本源。假设我们把阳光还给太阳,你认为这朵花还有可能存在吗?不,没有阳光,任何事物都不能够存在。如果我们再把种花人还给他的母亲,那么我们也同样不可能有这朵花。

……

不管这朵花有多么小,它的里面却包含了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

有一次,佛陀在一片树林中驻足,他摘了一两片树叶在手中。

他问跟随他的弟子们,“我手中的叶子多,还是树林的叶子多?”

“当然是树林的叶子多。”

“同样的,我告诉你们的法,只是一点点,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法,还多得多呢。”

佛陀说,他所宣讲的法,犹如一片绿叶,一朵花,一滴水,一把尘沙,这些并非法的全部;那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是那片绿叶所归属的森林,是那朵花所归属的花园,是那滴水所归属的大海,是那把尘沙所归属的大地。佛陀讲解之外的事物,如何去认识呢?

佛陀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三法印”这个方法,来认知事物。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我们可以从佛陀拈起的这朵金色优波罗花开始。

诸行无常。

--花不会永远地开下去。这朵花从播种种子、秧苗成长,到花朵开放,从无到有,然后从盛开到衰败,从有到无,这个成住坏空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而是要接受它,把它作为工具,以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真实形相,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我们也许想说,因为事物是无常的,所以才有痛苦。但佛陀却鼓励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没有无常,生命怎么可能产生?没有无常,我们怎么能够转化掉自己的痛苦?没有无常,我们如何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年轻人?没有无常,社会状况怎么能改善?没有无常,我们的痛苦岂不也要没有止境?

--无常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为认知到无常而痛苦,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而是我们错误地认为事物永恒。一朵花凋谢时,不要太难过,因为花开易谢,原本无常。认识到无常,我们会变得积极、慈悲和富有智慧。无常是好事情。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

诸法无我。

--花是独立的吗?

--不是,这朵花由种子、大地、空气、阳光、雨露、肥料、时间、机遇等诸多非花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同样,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空气、阳光、矿物质和水构成的。我们与其他生命一样,是大地和蓝天之子,与其他所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都有联系。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无我。

涅槃寂静。

--一朵花是由诸多非花的因素(无我)组成的。它会从种子到花朵,从盛开到衰败(无常)的过程,是所有事物都要经历的过程。如果洞悉了一朵花的无常、无我,我们就不会为一朵花的生灭而苦恼了,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这就是涅槃。因为此时,我们不再为一朵花担心、烦恼、沮丧。

--涅槃,就是灭除烦恼、担心、沮丧,获得安乐。

--涅槃不是空。佛陀说,如果认为万物不存在,是错误的观念。

佛陀教我们以无常作为深入观察的工具;但是如果我们被无常束缚住了,他就提供我们无我这个工具;如果我们又被无我束缚住了,他就教给我们用涅槃来灭除苦恼和概念。

如果学会灵活地运用概念,而不被它们所束缚,那么概念就是有用的。临济禅师说“佛来佛斩”,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有佛这个念头,妨碍了你直接去体验佛性,你就是被你的概念束缚住了,解放自己、体验禅的唯一方法是除掉你心中“禅”这个概念。

如果你被概念(什么是生活禅)束缚住了,你就会与生活禅擦肩而过,失去了体验解脱的机会。

如果你能够学习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直接体验实相而不是用概念术语来描绘什么是生活禅,这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这是修行生活禅的秘诀。

从一朵花里,认识了世界的本相,在生活中如是观,如是行,我们已经与佛陀手把手共行在同一条路上了。

假设此时佛陀拈花,我想,破颜微笑的,不会只有迦叶一人。

三、但取莲花莫取泥

明海法师升座晋院,成为柏林禅寺中兴以来的第二任方丈。

在万佛楼,净慧老和尚为明海法师送座。

明海法师升座诗偈中提到了莲花。

多子塔前分半座,

万佛楼中露消息。

愧我无德继芳踪,

但取莲花莫取泥。

某一天,佛陀率僧众行脚来到多子塔前。佛陀落座时,留出一半的位置,让迦叶共坐。佛陀告诉迦叶:“我已经把正法眼藏的秘密告诉你了,你一定要小心护持弘化,莫令断绝。”迦叶点头称是。

净慧老和尚建寺安僧弘扬生活禅,此时,传灯于明海法师,明海法师感觉到肩上的重任。

“但取莲花莫取泥”,可以看出明海法师报佛恩、报师恩的决心。

为什么明海法师要借莲花来说法呢?

因为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之花。

踏进寺庙,低眉微笑的菩萨跏趺于莲花座上;救苦救难的观音脚踩莲花,对着大千火宅洒下甘霖。

《大正藏》中记载,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有许多花都柔软、干净、充满香气,只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花木所没有的。

在《佛陀本生传》中,佛陀出生时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莲花。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众生若得善报,解脱轮回,得以往生净土世界,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往生者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一员。

在《阿弥陀经》中,也记载西天净土世界的美况,“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在《妙法莲华经》中,莲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莲华本身即妙法。

在《中阿含经》里,佛陀说“以此人心不生恶欲恶见而往。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水生木长出水上不著水。”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经集》,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莲蓬上成熟的莲实,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如同人人本具的佛性。

佛陀讲经,要人行菩萨道,度自己,也要度,让人人成佛。莲花努力开花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开花才能结出莲子。一片片的莲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门接引众生,通过不同法门,人们得以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进而成佛。

莲花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佛教探求解脱人生苦难,人生是苦海、是火宅,成佛,是最高理想。莲花出污泥而生鲜美花叶,正如佛教解脱过程。

学禅的人在世间寻求解脱,以众生为福田,虽然同在污泥中,“但取莲花莫取泥”,开出了清净的花。

柏林禅寺东北角的花房里,众多的花本中,也有几盆莲花。亭亭中直,团团的叶,鲜洁的花,微妙香洁。

唐代时,此地应也种有莲花。因为赵州禅师有咏莲诗,“奇异根苗带雪鲜,不知何代别西天。淤泥深浅人不识,出水方知是白莲”。

《华严经》中说,“一花一世界”。

一朵莲花里含藏着一个庄严的世界。

四、禅者之花

在众生眼里,花是什么样子呢?

杜秋娘吟哦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言语之中,无限感慨,韶华易过,直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