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1018100000020

第20章 禅是一枝花 (2)

崔护吟咏道,“人面桃花相映红”。无雨的清明节,崔护求水解酒,邂逅桃花林一位美丽少女。可是第二年再去,少女已化作桃树下的枯魂。崔护发出无尽的怅然。

美国大诗人庞德写道:“人群中隐现的这些脸庞/犹如湿漉漉、黑黝黝的枝条上的花瓣。”(《地铁车站》)

……

同样是花,在禅者眼里,却没有俗情,成为悟道因缘。

唐代的无尽藏比丘尼读《涅槃经》,遇到无法理解之处。她向六祖慧能请教。

慧能说:“我不识字。好吧,你读,我听,然后讲给你。”

无尽藏疑问:“您不识字,怎么能讲呢?”

慧能告诉她:“佛法大意,非关文字。”

于是无尽藏把她无法理解的《涅槃经》中的部分读给六祖慧能,慧能一一讲解。

后来,无尽藏四处云水,参访名师。有一天,她偶尔在行脚中见到梅花,忽然悟道。她作了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一样,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见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人在归途忽然见到早开的寒梅,忍不住深深的一嗅,清香四溢,喔!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上了。

唐代时,灵云志勤跟随沩山灵佑禅师学禅,每日苦参古则公案,昼夜废寝,只是苦苦不能参透,心中迷惑无法言喻。

一日,志勤从禅堂出来,走到后山庭园舒展筋骨。

时值春暖花开,百花吐艳,姹紫嫣红,把庭园点缀得一片热闹春意。志勤信步观赏争妍斗艳的群花,突然一翦桃花盘错有致地伸展在眼前,志勤忽然有悟于心,作诗为纪。

三十年来寻剑客,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沩山禅师看过志勤的诗偈后,认可了他的悟境,对志勤说:“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灵云禅师的见桃花而悟道,看来非常轻松有趣,而且是富于文学的境界,但你千万不要忘记,他的自述所说“三十年来寻剑客”的辛苦工夫!如果认为古人一见桃花梅花,便轻易地悟了道,大家在生命的过程中,见过多少次的好花,又怎么不悟呢?

在习禅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舍近求远,甚至走了漫长的冤枉路,就像个拜师学艺的剑客,万岭千山,涉水沾尘,踏遍岭头白云,任凭芒鞋磨破,最后怅然归返,却发现自己千辛万苦所追求的那个“禅”,就在当下。

金代有一位禅师酷爱兰花,在寺旁的庭院里栽植了数百盆,品种各异。讲经说法之余,还对它们悉心照料,人们都说兰花是这位禅师的生命。

一天,禅师有事外出,让一个弟子负责为兰花浇水。这位弟子不慎将兰花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打翻了,心里惶恐异常。前思后想,觉得还是应该主动向禅师认错,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禅师回来后,一点也没生气,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我之所以喜爱兰花,是为用香花供佛,同时美化寺院的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呀!世间种种皆属无常,不该执著于心爱的事物,难以割舍,那可不是禅者的作风呀!”

弟子听后有所悟入。

习禅的人,在遇到矛盾时,遇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出现“无常”时,不是说要压住心里的怒火不发作出来,而是不生气。

因为生活禅是减法,让我们不执著于外物,从而拥有欢喜自在。

日本的茶道大家千利休宗旦,对禅也极有见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老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弥送给宗旦一枝寺院中盛开的椿树花。

椿树花一向就是极易掉落的花,小沙弥虽然非常小心地捧着,花瓣还是一路掉下来,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着。

到宗旦家的时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弥向宗旦告罪,认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

宗旦一点也没有怨怪之意,并且微笑地请小沙弥到招待贵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从席床上把祖父千利休传下来的名贵的花筒拿下来,放在桌上,将落了花的椿树枝插于筒中,又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后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对小沙弥献上一盅清茶,谢谢他远道赠花之谊。两人喝了茶后,小沙弥才回去向师父复命。

宗旦表达了一个多么清朗的境界!花开花谢是随季节变动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这叫做“缘”。无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无价值,这就是“空”。

从花开到花落,是“色即是空”,宗旦看见了清寂与空静之美,并对一切的流动现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有宽容的敬意,他把“空”变成一种高层次的美,使“色即是空”变成“空即是色”。

对于看清因缘的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不是那么难以领会了。

老和尚、小沙弥、宗旦都知道椿树花之必然凋落,但他们都珍惜整个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惜缘”,惜缘所惜的并不是对结局的期待,而是对过程的珍爱呀!

五、吾人如花166

佛经中,无论男女都可以形容为盛开的柔软的莲花,把人清澈透亮的目光比喻为青莲花。

国际著名佛学家、侨居法国的越南一行禅师曾带领弟子二十余人来柏林禅寺参访。

来柏林禅寺之前,一行禅师在北京中国佛教协会会晤了净慧法师。两位禅师,对禅如何与当下生活相适应进行了愉快而深入地交流。净慧法师所提倡的生活禅,引起一行禅师的关注。

来到柏林禅寺,在普光明殿礼佛、赵州塔院拈香后,一行禅师参观了当时正在修建中的禅堂、开山楼和怀云楼。明海法师向他介绍了柏林禅寺的兴复规划。

一行禅师说:“此次赵州之行,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报祖师之恩德;二是要实地体验一下生活禅。”

一行禅师生于越南中部,16岁出家。长期从事比较宗教学的研究、教学工作,以及救济难民工作。1977~1982年,他在法国南部乡下闭关静修。1982年,他建立梅村(PlumVillage),供大众禅修,并开始于欧美各国巡回演讲,弘扬佛法,指导禅修,提倡以正念禅修、禅行的生活方式修行。因此,他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一行禅师所作“吾人如花”的开示,有助于我们体验生活禅。摘录如下:

我们所有的人,无论老少,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我们的眼睑恰似那玫瑰花瓣,尤其当眼睛闭着的时候;我们的耳朵就像那牵牛花,正倾听着鸟儿的啼鸣;每当我们微笑的时候,我们的嘴唇就绽放成一朵美丽的花;而我们的两只手,正是那五瓣荷花……这是一个使我们的“生命之花”现前和盛开的练习,不仅对我们自身有好处,而且可以使别人也感到愉快。

你知道,假如一朵花失水几个小时,它的茎就会枯萎。当你把它放回去的时候,或许已经太晚了,它可能已无法再吸收水分了。为了抢救这朵花,你不得不把花茎再剪掉一截,可能的话,还要将它整个浸入水中,使水分能马上渗透到细胞里。你甚至可以将花茎略微斜削一点儿,使水分能从侧面渗透进去。没多久,它就又能重新开放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但有时我们的“生命之花”疲惫了、休眠了,需要被唤醒,而空气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花”所必需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深呼吸,我们的花朵就会立即开放。行、住、坐、卧中,我们都可以注意呼吸。仅仅几分钟后,我们就会变得精神饱满,甚至使别人也受到感染。当他们悲伤的时候,如果他们看到我们显得很愉快的样子,他们就会记起回归他们自己的“生命之花”,并重新露出笑脸。我们是互相支撑的。当我们“生命之花”黯然失色的时候,如果我们懂得如何使它苏生,我们就是提供了一种真正的社会服务。

禅定的目的是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宁、快乐与和谐。“止”是禅定的基础练习。为了使我们的生命之花常新,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去截止种种焦急、忧虑、不安和悲伤的情绪,使我们能够获得安宁和愉快,并且重新微笑。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停下来是明智的,这样可以使令人不快的、破坏性的能量不再持续发挥作用。“止”,并不意味着压抑;它首先意味着平静。如果我们想使大海平静下来,我们不会试图把它的水抛掉--没有水,就什么也没有了;同样地,当我们留意到我们内心有愤怒、恐惧以及焦虑的情绪现前时,我们毋需将它们清除,我们只需有意识地呼吸--只需这样做,就足以使风暴平息了。我们不必等到一场风暴来临之际才开始练习,在我们未受痛苦之前,就开始练习有意识地呼吸,会使我们感觉棒极了,而且这种做法也是我们应付种种困境的最佳准备方式。

呼吸是使不快、焦虑、恐惧和愤怒止息的最好的方法。你可以在行、住、坐、卧或任何姿势下练习。在空气新鲜的室外习练是尤其令人心畅神怡的。你可以躺着或坐在草地上,或悠闲地散步,同时全神贯注地注意你的每一次呼吸。不想任何其他事情,你静静地说:“吸--我知道我在吸;呼--我知道我在呼。”如果你愿意,可以吸气的时候只说:“吸--”呼气的时候只说:“呼--”我们知道,那些气喘病人只盼能自由自在地呼吸,因此我们应该记住,能畅快呼吸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呼吸滋养着我们,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请练习“吸--呼--”吧,愿意做多少次就做多少次--五次、十次、二十次,或者更多。它是我们练习“止”、“静”和回归当下之家的最基本的方法。

然后,当你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试试去做第二步。“吸进来--我是一朵花;呼出去--我散发着清芬。”当你吸气时,说:“花--”呼气时,说:“清芬--”即使我们生来就是花,焦虑不安地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也就不再会娇艳了。过去我们可能一直未能照料好自己的生命之花,练习这一步,就是在给它浇水。如果我们练习得好,我们体内的每个细胞都会发出微笑,而且仅需呼吸五或十秒钟,我们的生命之花就会重新绽放了。我们就这样练习下去,直到它变得茁壮起来。

当我们见到一个精神饱满的人的时候,我们愿意坐得离他近一些。他懂得怎样爱惜自己,就像爱惜一朵花。借助练习专注地呼吸,我们也可以变得神采飞扬起来。没有受过多少苦的年轻人都是美丽的鲜花,是那种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足以成为快乐之源的鲜花。而我们,只需呼吸、微笑,就也有花呈献给大家;而且,我们越多地练习呼吸和微笑,我们的花就将变得越美丽。一朵花,它并不做任何事情来使自己显得有用,它就只是作它的那一朵花。这就足矣。同样地,一个人,假如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话,也就足以令全世界欢欣鼓舞了。所以,请练习呼吸,让你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吧!这样做,对所有的人都好,你的清爽与快乐将给大家带来安宁。

与净慧法师在国内倡导的生活禅一样,一行禅师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禅修,在欧美等地,广为大众接受。

如何使佛陀智慧与当下时代相适应,已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