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1019200000005

第5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赋予你看透世界魔力 (1)

1.吝啬鬼最大方的时候--商品

西门庆是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里面的主人公,这个人可谓是无恶不作,除了在行为上很卑鄙、在生活中很放荡之外,他还是个十足的吝啬鬼。但这个吝啬鬼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吝啬,他也有非常大方的时候,尤其是他攀上了当时的奸臣蔡京之后,他不惜一掷千金,来请蔡京做靠山。

西门庆先后两次给蔡京送寿礼,这都体现了他精明的性格。

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七回,由来保、吴典恩押送礼物,送的是“四座一尺高的四阳捧寿的银人,两把金寿字壶,两副玉桃杯,两套杭州织造的蟒衣。还有南京的绸缎、羊羔美酒”。蔡京的观感是:“但见黄烘烘金壶玉盏,白晃晃减仙人;良工制造费工夫,巧匠钻凿人罕见。锦绣蟒衣,五彩夺目;南京缎,金碧交辉;汤羊美酒,尽贴封皮;异果时新,高堆盘盒。”

蔡京十分欢喜,当场就填写了三份官诰:一份任命西门庆为“金吾卫衣左所副千户、山东等处提刑所理刑”,一份任命押送礼物的吴典恩做清河县驿丞,一份任命来保为山东郓王府校尉。这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好在当场兑现,并无拖欠。

第二次送寿礼,是在第五十五回,由西门庆亲自押送,共20扛礼物。有一张礼单写得分明:大红蟒袍一套,官绿龙袍一套;汉锦20匹,蜀锦20匹,火浣布20匹,西洋布20匹,其余花素尺头共40匹;狮蛮玉带一围,金镶奇南香带一围;玉杯、犀杯各10对,赤金攒花爵杯8只;明珠10颗。又体己黄金200两。

这张礼单可能有所夸张,然而小说家这样写,目的是强调:西门庆不同于旧式商人,他不是靠一味俭省发迹的。在明代商品经济崛起的大潮中,只有敢于做“政治投资”的商人,方能前程无限。此番贺寿,蔡太师非常高兴,过生日那天,特意只留西门庆一个人吃酒,这是很高的荣誉,也印证了西门庆这个外省商人在蔡太师眼中的地位。

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了什么叫做“商品”。

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狭义的商品仅指符合定义的有形产品;广义的商品除了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外,还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比如,“保险产品”、“金融产品”等。

一般来说,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要满足以下三点:

1.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

2.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如果某件物品没有用来交换,那么即使它是劳动产品,也不能说它是商品。

3.对他人或社会有用。一件物品,如果没有用的话,就不会发生交换,只有有用的东西才能发生交换。

西门庆非常的精明,他知道他送的这些寿礼不止是为了答复人情,这些寿礼是商品。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如此做,能够得到相对付出价值更多的利益,算是一场交易。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有用性,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自然属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

有形产品又称形体产品或形式产品,是产品呈现在市场上的具体形态,也是满足消费者某一需求和特定的形式,是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它一般通过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如:质量水平、产品特色、产品款式以及产品包装和品牌。产品的基本效用必须通过某些具体的形式才得以实现。

2.“君子国”里也有讨价还价--经济人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镜花缘》中,作者想象出一个以礼仪著称的国家“君子国”。“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 在这里人人大公无私。在市场交易中,他们恪守“卖主力争付上等货,卖低价,买主力争拿次等货,付高价”的准则。下面有一则具体场景。

买者:我给你买货的钱已经很少了,而你却认为给多了,这是违心的说法。

卖者:我的货既不新鲜,又很平常,整体而言,不如别人的好,我跟你要货价的一半,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能收你全价呢?

买者:我是能够识别好坏的,这样的货只收半价,太有失公平了。

卖者:你真想买,就付前价的一半,如此就公平了,如果你说价格太低了,那就去另外一家买,看看还有没有比我这儿更贵的货。

最后,没有办法,另有旁边人的劝说,买者只好拿了上等货物与下等货物各一半儿悻悻离开。

在作者李汝珍的笔下,没有欺诈,没有私欲,一个世外桃源般和谐的君子国展现着最淳朴的乡情,最善良的人性。诚然,这样一个君子世界,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向往的。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用描绘理想的笔,对人性展开了探索。

古代圣贤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另立一说,主张“性本恶”,李宗吾更甚,将世间人的一切言行都归结在“厚”且“黑”中。千余年来,关于人性本源的问题,人们从未停止过争论。但不管对人性的论证怎样,“君子国”的美丽传说,终如海市蜃楼一般,短暂停留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涉及市场与经济,在经济学世界中,人性的假设则是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经济学正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利益最大化问题。对个人而言就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对企业来说就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对国家而言就是GDP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换句话说,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一切行为的目标只为个人利益最大化。

理性经济人假定了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小说中的“君子国”是不会出现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段文字对理性经济人的阐述较为清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这段论述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能获得食物,是因为每个人都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在经济活动中,当一个人面对若干种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也就是总会去追求最大的利益。但是,这里的自利也并不完全等于自私。在生活中,追求自利但并不自私的现象一样存在。比如宗教中虔诚祈祷的信教徒,他们充满了行善的愿望,在他人得到幸福时,他们自己也觉得很幸福。

学龄前的孩子追到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首先藏起来,把剩下的玩具拿给别人挑选。在这一点上也可以找到经济人理性思维的影子。就像小孩子知道关注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一样,每个人在经营活动中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也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往往在行为中会受到各种因素,诸如信息占有的多少等外部复杂多变的条件,但是,每个人还是会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趋利避害。所以,人们都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绝不会像“君子国”中人,选择“质次价高”的商品。

在经济学中,所有人都被假设为理性经济人,这种假设,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根基。没有这种假设,人们也就无从去认识经济规律,更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但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面性。从另一角度看,我们也应该看到,理性经济人只是一种人性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经济人的视角观察世界。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只是承认理性经济人是无法更改的人性,承认它的存在只是对人类趋利本性的一个认识和引导,承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我们不可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不择手段,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法律制度的约束,而并不赞扬利己性。

道德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人性不同于经济人的另外三个方面:同情心,正义感,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这些是人的道德性的体现,这种伦理思想后来被发展成“道德人”理论。

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梅奥说过:“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

3.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柠檬市场

纵观货币的发展历史,金属货币占据市场的时间十分久远。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演进,人类使用的货币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日益精确。

历史上,为了使用起来更方便,人们将金属制造成便于携带、交易和计算的“钱”,于是这种人为铸造的货币就有了一个“面值”。而“面值”的出现,也使铸币内在的某种金属含量产生了与面值不同的可能。比如,一克黄金铸币的实际含量可能并不是一克,人们可以加入一些其他低价值的金属混合铸造,但它仍然作为一克黄金流入到市场交易中。

相同的面值,不同的实际价值。久而久之,在买卖中,货币交易自然会出现失衡的现象。16世纪,英国就有过一次“驱逐”良币的历史。

16世纪,英国商业贸易已经相当发达,在贸易流通中,玛丽女王统治时代铸造的一些价值不足的货币,便出现了货币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大都会将足值的货币贮藏起来,或者熔化或者流通到国外。这样,最后流回英国偿付贸易和流通的,则是那些不足值的“劣币”,英国由此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于是,伊丽莎白女王接受格雷欣建议,恢复英国铸币的足够成色,以免足值铸币在贸易中被不足值铸币 “驱逐”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