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1045100000038

第38章 区域与历史 (7)

六、金属工艺与漆艺

以金、银、铜、铁、锡等金属为材料的工艺技术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到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各种传统金属工艺制品争奇斗艳,涌现出一大批名工巧匠。而有着悠久历史的髹漆艺术,在明清时期亦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官营作坊大量减少,各地民间的漆器制作工艺逐渐兴盛起来,所生产的精美作品受到世人的称赞。

随着金银冶炼工艺技术的进步,明代的金银材料产量大增,能够基本满足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使用需要。明代的皇宫内廷设有银作局等机构,招募民间的名匠师专为皇室打造金银器物,所造金冠、首饰、器皿、摆件等物无不精美绝伦。到了清代,宫廷皇室使用的金银首饰、器皿等物均由养心殿造办处制作,其体量、样式、风格比之明代更显雍容华贵。康熙五十四年(1790)造双龙钮金编钟一套16件金编钟,铸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一套16枚,形同一制。钟体椭圆,饰云龙纹,双龙钮。阳面镌刻"乾隆五十五年制",背面铸钟名。

以钟壁薄厚依次名为: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倍夷则壁薄而音最低,应钟音最高。编钟铸造精美,工艺精湛。溥仪出宫后,曾将编钟抵押给北京盐业银行,国家于1954年收回,现藏故宫博物院。共用去黄金460余公斤,音域宽广,音律精准,而其铸造之精美、工艺之精湛均前所未有。明清时期的很多民间金银工艺作坊和店铺也大量制作、加工各类金银首饰,以满足百姓的各种需要,虽然体量小了很多,其做工却不输宫廷的作品,在风格上也以简洁秀美为主。作为金器代用品的银器,如首饰、器皿等类,在全国城镇均有专门作坊进行加工制作和出售,还有一些游方艺人走村串户为农民服务。在器物上以金银工艺进行装饰,在少数民族地区亦极为常见。

铜作行业的工艺技术在明清时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永乐年间铸造的金刚华严钟现陈列在中国古钟博物馆(北京大钟寺),为国内现存体量最大的铜钟。通高6.94米,外径3.3米,重约46.5吨,钟内外铸有《华严经》、《金刚经》、《金光明经》等经文,共227万余楷体字,清晰典雅,反映出明代冶铜行业庞大的生产规模、精湛的工艺技术和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在明代生产的铜器皿中,以宣德年间铸造的香炉最为有名,被后人称之为"宣德炉"。

据文献参见(明)吕震《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记载,宣德炉的制作是相当复杂的,首先要对由泰国进贡的铜料进行多达12次的精炼,在精炼的过程中还要加入金、银、铅、锡、砂、紫石、胭脂石、安澜砂等贵重金属和其他材料,再按宋代器物的样式铸成,造型端庄,色泽美观,"后人评宣炉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藏经纸色为最"。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地区的铜作行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一批远近闻名的制铜匠师有金陵(今江苏南京)甘文堂、吴中(今江苏苏州)周文甫以及胡文明、石叟、张鸣岐等人。所制佛像和铜钟、铜炉、手炉、铜盒、铜镜等物造型优雅、纹饰华美而风采独具。清代的铜器制品在样式上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传统,又以铜镜最为出色,其纹饰除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动物、文字等图案外,还有大量仿制古代的铜镜。

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的珐琅工艺技术,至明代景泰年间开始流行,故被称之为景泰蓝。制作时很是费工,"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大抵朱碧相辉,镂金错采,颇觉其富贵气太重"。根据其制作方法可以分为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和画珐琅三种,以掐丝珐琅的产品最多,也最为著名。景泰蓝除了大碗、圆盒、花插、脸盆、耳炉、蜡台等日常用品之外,还有形体高大的觚、尊、鼎、罍等礼器。到清代时,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更为讲究,虽然大器已经很少制作,但以掐丝方法生产的花纹精美的小件物品更加丰富。

由于锻铁工艺技术的成熟,铁器制品在明清时期流行开来。明代制作的铁质器皿参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制作的"铁嵌银丝缠枝莲纹大碗"。多采用镂金嵌银的手法进行装饰,于黑褐底色上嵌以流畅繁复的金银丝线条,显得更为精致。同一时期的铁制如意、马具以及一些大型铁器制品,也多采用错金嵌银以及镂空、浮雕等装饰手法来增强物品的美感。清初,"芜湖铁工汤鹏,能揉铁作画,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范之,悬于壁。或合四面成一灯。锤铸之巧,前此未有",可谓别具一格。从明代开始,锡器作为银器的代用品在民间流行,最初的品种有烛台、香炉以及各种供器、明器等。到了清代,锡器的品种又增加了汤婆、酒壶、茶叶罐、茶壶等,为文人所赞美的"归壶为归复初所制,系以生锡团光其外,而空其中,以檀为木把,以玉为嘴及盖顶,取其夏日贮茶无宿味,年久锡生鲶鱼斑者佳"。

明代漆树种植面积的增加,使生漆的产量大为增加。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促进了漆器工艺的迅速发展。明代宫廷对漆器的需求量很大,有御前作、御用监、内官监等机构承做宫廷里的漆工活计,"专营造龙床、龙桌、箱柜之类"。和"御前所用围屏,摆设器具及螺钿填漆",以及各处宫殿的彩绘髹饰。而在嘉兴、扬州、福州、庐陵以及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民间作坊高手林立仅各种文献著录就有徽州新安平沙的黄大成(剔红)、方信川、吴拭;嘉兴的杨明(剔红)、张德刚(剔红)、张敏德(剔红)、洪髹、包亮、彭君宝;扬州的江千里(螺钿)、周柱(八宝嵌);常熟的杨埙(描金和日本彩漆)、杨士廉;吴中的蒋回回、王二;福建的沈绍安(脱胎及金银薄髹)等人。制作的各式髹漆制品因其实用美观而受到普遍欢迎。

在当时众多的漆器品类中,以果园厂果园厂,明代御用漆器作坊,于永乐十九年(1421)由御用监设置。元代雕漆名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被召进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掌管果园厂漆器的生产。永乐、宣德时所出雕漆,"浑厚圆润,藏锋清晰,磨工大于雕工"。雕漆和扬州百宝嵌最为精致。雕漆是明代的髹漆工艺品中最为常见的品种,又有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种类,常见的造型有梅瓶、笔筒、棋子盒、提梁匣、香斗、扁壶、高足碗等。永乐时期的雕漆题材广泛,图案花纹浑厚圆润,多不用地纹,刀法明快,讲究磨工。嘉靖时期的雕漆题材新颖,出现了龙舟竞渡、货郎图、聚宝盆等世俗化的题材,制作时在图案纹样下衬以复杂的锦地,用刀较浅,锋棱微露,细致工整。万历时期开始有了小柜、大瓶之类的大件器物,其雕漆的风格基本上与嘉靖时的作品相同。

百宝嵌是镶嵌技术的延伸,用料繁多,加工复杂,明代嘉靖年间的"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桶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奇玩也。乾隆中有王国琛、卢映之辈精于此技,今映之孙葵生亦能之"。云南地区所出云雕漆器虽然髹漆较薄,漆色灰暗,但其选用的图案纹样均是当地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因而凸显出浓厚的地方色彩。明代嘉兴的漆器以剔红漆器和描金、螺钿、彩绘等品种最为有名,然而在明代中期以后已逐渐衰落。甘肃平凉的雕漆以建筑为创作题材,也很有代表性。山西、陕西等地的木雕彩漆工艺,多用作屏风、插屏、挂屏等大型的器物。此外,福建莆田、广东潮州和浙江东阳的木雕金漆制品也很有名。

清代的漆器工艺非常发达,比之此前的简洁造型,更显得形式繁缛,且工艺精致,色彩艳丽。因是实用的器物,各类漆器使用的胎骨除了传统的木胎、竹胎、纸胎、皮胎、瓷胎、紫砂胎之外,还出现了金胎、铜胎、铅胎和锡胎等金属胎。作为北京的传统漆器品种,雕漆工艺被广泛地用于家具、生活用品和陈设器具等方面。或辅之以镶嵌手法,将各种珠宝、金银、竹木、牙角、珐琅、玻璃、玉石等材料嵌于漆器之上,使之浑然一体,给人以精美异常之感。在有着悠久历史的扬州漆器的众多品种中,平磨螺钿、点螺和雕漆嵌玉、刻漆等已经成为清代的著名品种,主要用在家具和陈设器物的髹饰上。平磨螺钿在制作时,须将彩色蚌壳、云母等切割后打磨,逐一镶入漆器后磨光,做成后的器物平亮如镜,浮现出五彩光泽。点螺漆器则更为精美,用珍珠贝、夜光螺、石决明等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将薄螺片根据图案纹样的需要"点"在漆坯上,经反复打磨后显现出极为精细的花纹,因光线的角度不同能够变换颜色。

福州的脱胎漆器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首创者是乾隆时期的髹漆名工沈绍安沈绍安(1767-1835),字仲康,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少为油漆匠,在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漆器店,以加工油漆为业,并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等小商品。受古人"夹苎"法启发,创制脱胎漆器。其法取黏土捏塑各种器物模型,外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敷漆分层上裱,待漆干后浸入水中,去模、擦干就是"脱胎"。再精细加工,髹以彩漆,就成"脱胎漆器"。并从传统的红、黑两色添加黄、绿、蓝、褐诸色,还使用贴金银箔等手法,使漆器光彩夺目,轻巧耐用。

主要品种有茶箱、烟箱、提盒、首饰箱等实用器物和佛像等。"漆器之有脱胎,系其始创。先塑土为器,或人物,以绸或夏布和漆层层敷之,干后去土,胎薄且轻,质又坚固,益以精细加工,光彩烂然"。除日用陈设器皿外,还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仿生器物。各地民间的髹漆作坊所制作的漆器亦各具特色:苏州的漆器装饰丰富多彩;福建漳州的竹胎髹漆描金碗、盘制作精美;龙岩的髹漆描金藤枕、臂搁经久耐用;广东阳江漆器装饰手法多样,远销东南亚等地;四川凉山的彝族漆器造型古朴典雅,装饰活泼亮丽。此外,贵州的皮胎漆器、安徽的钿嵌堆、甘肃的雕填漆器、山西的推光漆器、山东的银丝漆等,也都具有不同的韵味。

第三节 三星堆残身鸟足人像考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冯广宏

摘要:三星堆二号坑出土一件上身残缺的鸟足人像,造型奇特。根据鸟足上有距来看,应为雄性,今人"东方维纳斯"、"鱼凫女王"等等猜测,都不确切。鸟足人像应是一位鸟身人面神,四川民间俗称"鸡脚神"。既是力的象征,又是美的象征,还是敏锐和自由的象征。

关键词:三星堆文化青铜器物古蜀鸟类

一、奇异造型

一件上身残缺的青铜鸟足人像,造型奇特,匪夷所思。那铜像只有下半身,穿着云雷图案的短裙,裙裾上还曾涂有红色的朱砂。膝以下裸露着健壮的腿部,但腿下面并不是人脚,却是一双鸟类的利爪,三趾在前,一趾在后,紧紧抓住下边两只大鸟的鸟头(图1)。奇怪的是,下面的鸟头与上面的鸟足人,朝向完全相反:鸟的前进方向,正是人的背面所对方向;如果它们飞起来,那效果就像张果老倒骑毛驴一样。由于人像缺少上身,且其臀部丰满圆润,便给人们留下不少想象空间。因此有人拟之为"东方维纳斯";还有人据此塑造出长发披肩、上身赤裸的鱼凫女王像。

这一铜像其尺寸为通宽10.8厘米,残高81.4厘米。大概有一拳头多宽,桌子那么高。如果没有残断,大致有机关门口小型吊牌的大小。在树立着高近4米的神树、2.6米的铜人的那座古蜀圣庙里,这件铜像远看就像一根棍棒,并不特别显眼;似乎是某一更大器物上的构件。

鸟足人究竟是谁?那丢失的上半身是个什么样子?下面两只鸟是怎么回事?整个造型有哪些文化含义?一连串的问号困扰着探索者们。由于找不到实据,不少人只好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假设(而未小心求证)。笔者认为,最好在器物本身上做文章。三星堆坑里出土的器物很多,而且千奇百怪,不妨作一些比较。这样,也许能发现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凭空想象要好得多。

二、鸟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