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1055500000012

第12章 中古汉语"为"字判断句 (2)

(50)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51)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吕氏春秋·行论》)

例(49)"为"的动词性较强,译成"做",例(50)、(51)"为"的动词性稍弱,理解成"作为"、"当作"。这几例"为"字无疑都是动词,再看以下两例:

(52)世之人主,多以珠玉戈剑为宝。(《吕氏春秋·侈乐》)

(53)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韩非子·说林上》)

例(52)一般理解成"把珠玉戈剑作为宝物","以"是介词,表处置,"为"是动词"作为"。不过如果理解成"认为珠玉戈剑是宝物"似乎也能说得过去,那么按照这种理解,"以"就是动词"认为","为"字就是系词了。"以......为......"结构按前者理解是处置式,按后者理解是兼语式。两相比较此例按前者理解好些,不过"为"字动词性比较弱,句子结构有了重新分析的基础。而例(53)也可以作两种理解,理解成"人们把我作为神君",是处置结构;理解成"人们以为我是神君",是兼语结构。此例理解成后者好些,即把"以"看做动词,把"为"看成系词。那么由例(52)到例(53)是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这是"为"字虚化为系词的过渡状态。而以下例句中,"为"字完全是一个系词了。如:

(54)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55)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史记·信陵君列传》)

(56)鲍叔不以我为贪。(《史记·管晏列传》)

(57)天下必以陛下为不忘功德,而朝臣为知礼民。(《汉书·张敞传》)

这些例句中"为"后成分一般是谓词性的,句子不能按照"把......作为......"结构去理解,因此"为"字只能看做系词。

另外,有一部分系词"为"可能来自表示称谓的"为"。"为"字可作"称谓"讲,在上古较为常见。如:

(58)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穀梁传·桓公四年》)[《公羊传》作: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

(59)如此者直臣也,是为六正也。......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说苑·臣术》)

例(58)"为"与"曰"在不同的文献中形成异文,说明二者同义,理解成"称为"。例(59)同一文献中"为"与"谓"前后形成互文,说明二者也是同义的,也是"称为"、"叫做"之义。这是"为"、"曰"、"谓"相通,"为"有称谓义的例证。后来"为"与"曰"、"谓之"等成了训诂学上的一组释义术语。

"曰"、"谓"是称谓词,义为"叫做"、"称为",其词汇意义就含有判断的要素,动作性较弱,因此被王力、吕叔湘先生等称为"准系词"。由于"'为'字被假借为'曰''谓'之用",因此"为"字也可以表示称谓。"称谓"义的"为"动词性本就不强,又含有判断的语义要素,因此很容易虚化为系词。

上古汉语中有很多"是谓某某"的句子。如:

(60)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61)君之卿佐,是谓股肱。(《左传·昭公九年》)

(62)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国语·晋语四》)

(63)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墨子·非乐》)

(64)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庄子·马蹄》)

(65)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韩非子·内储说上》)

这样的"是谓某某"的句子后来更多地采用"是为某某"的形式,这一方面说明"谓"、"为"相通,另一方面根据后来"是为某某"句中"为"的系词性,可以推测,这种系词"为"正是来自"称谓"义的"为"。比如,以下"是为某某"句中的"为"就可以确定地理解成系词了:

(66)孟子曰:"是为冯妇也。"(《孟子·尽心下》)

(67)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孟子·公孙丑下》)

(68)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说苑·政理》)

(69)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为帝祖丁。(《史记·殷本纪》)

(70)三星直者,是为衡石。(《汉书·天文志》)

《史记》中"是为+帝王诸侯名号"结构有几百例,而用"谓"字的仅《鲁周公世家》"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谓炀公。"一例,《史记》"是为+帝王诸侯名号"结构中"为"字一般看做是系词,从中也可以推知系词"为"字的虚化。又,《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是谓观国之光",到了《史记·陈杞世家》中作"是为观国之光",这一方面可证"为"与"谓"语法功能相近,可以替换,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史记》中的"为"是系词,《左传》时代句中"称为"义的动词,到了《史记》时代可以用虚化了的系词"为"来连接表示判断了。

总之,"为"的系词性的根本来源是动词"为",由于动词"为"在上古时期含义比较广泛,它有多个义项,在不同的义项上都有可能虚化为系词,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也都有可能虚化为系词。

二、中古"为"字判断句的使用情况

"为"字虽然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系词,但它在汉语史上毕竟扮演过系词的角色,不仅在系词"是"字产生之前承担系词的重任,即便是在系词"是"发展成熟的中古时期,它仍然在判断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字判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的绝对数量并不多,前期三种文献中所占比重并不均衡,《修&中》所占比重最高,达三分之一强。不过到了后期"为"字判断句的使用趋向平稳,在三类文献中所占比重趋近,都是百分之十几的比例。下面从结构形式、构成成分、语义关系等三方面具体讨论中古"为"字判断句的使用情况。

(一)"为"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为"字判断句的基本结构形式为"......为......",中古时期"为"字判断句句末有时缀以"也"字,形成"......为......也"式;有时句中主语后附语气词"者"字,形成"......者,为......(也)"式。另外,中古时期还出现了叠用两个系词"为"和"是"的判断句,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讨论这几种判断形式。

1."......为......"式,这是"为"字判断句的典型式,使用数量也最多。如:

(1)龙为吉物。(《论衡·奇怪》)

(2)天地乃为万物父母。(《太平经》卷90/131)

(3)谁为胜者?(《修行本起经》卷上,3/465c)

(4)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世说新语·规箴》)

(5)此为贼身之大秽。(《周氏冥通记》卷二)

(6)我为天王。(《贤愚经》卷四,4/373c)

有时主语省略。如:

(7)如用受刑者,人禽皆物也,俱为万物,百贱不能当一贵乎?(《论衡·寒温》)

(8)东方南方位尊,上属天,主治,为君长师父。(《太平经》卷69/105)

(9)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修行本起经》卷上,3/461b)

(10)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洽长于翰墨,俱为列卿。(《世说新语·文学》)

(11)仆姓范,为定录府鬼神之司。(《周氏冥通记》卷一)

(12)虽获福报,亦未为多。(《贤愚经》卷十二,4/434a)

"为"字判断句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却绝对不能省略,也就是说有"为......"式,但是没有"......为"式,这一点与"是"字判断句不同。"是"字句不但谓语可以省略,而且问答句中主、谓语可以同时省略,即只用系词"是"字作答,"为"字也没有这种用法。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为"字没有"是"字用法灵活,同时也说明了"为"字作为系词不够成熟。

2."......为......也"式,这是在基本式的基础上句末缀以"也"字的,出现频率并不高,中古六部专书中《论衡》和《太平经》各有三四十例,其余各书只有廖廖数例,《贤愚经》中甚至没有用例。举例如下:

(13)如旁邪倚之,则竿末旁跌,不得扣栋,是为去地过三丈也。(《论衡·说日》)

(14)此为上孝子也。(《太平经》卷47/63)

(15)是为佛十神力也。(《修行本起经》卷下,3/472a)

(16)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世说新语·言语》)

(17)并皆襟绫衣,紫绛为腰带也。(《周氏冥通记》卷二)

此式判断句的主语也可以省略,中古六部专书中《论衡》有5例,《太平经》有10例。如:

(18)不满丈者,失其正也,虽失其正,犹乃为形也。(《论衡·气寿》)

(19)父母虽善,犹为恶家也。(《太平经》卷53/79)

(20)南方为章,故正为文章也。(《太平经》卷69/105)

"......为......也"式有时句末的"也"字为"矣"、"耳"、"乎"、"哉"、"邪"等其他语气词所代替。如:

(21)孟子非之,是为太备矣。(《论衡·刺孟》)

(22)周公礼之,太公诛之,二子之操,孰为是者?(《论衡·非韩》)

(23)此为何等哉?(《太平经》卷110/179)

(24)是为人非乎?(《太平经》卷114/195)

(25)是为自索不欲见天地日月星宿人民生口之属耳。(《太平经》卷114/196)

(26)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世说新语·品藻》)

(27)尔所云欲住雷平山后,此亦不胜今居,论灾厉刀兵水火之事,乃为好耳。(《周氏冥通记》卷三)

"也"字是一个表示肯定、判断的语气词,多出现于判断句句末,帮助判断,是无系词判断句的一个虽非必需,但极为重要的、具有标志作用的功能词。"为"字判断句来自于动词作谓语的叙述句,作为叙述句句末很少用"也"字,所以上古早期的"为"字句句末极少缀"也"字,这是"维持了原来叙述句的特点"。而"为"字要向系词方向发展,进入判断句范畴,它要获得认可就需要借助于代表典型判断句特点的东西,于是"为"字句后附语气词"也"字以昭示其判断句性质。

所以正如何亚南(2001)指出的,与"是"字句句末脱落语气词"也"字走向成熟相反,"为"字句句末缀以"也"字表明这一句式走向成熟。据何亚南(2001),上古早期文献中"为"字句句末不缀"也"字,《孟子》以后"为"字句句末才出现"也"字,但是出现频率并不高,并且使用环境受限制:一是主语为指示代词"此"或"是",二是句中使用副词"亦"、"乃"、"犹"等。我们调查发现秦汉时期"......为......也"式有了较多用例,到汉末,后缀"也"字的"为"字句出现频率达到顶峰,《论衡》《太平经》各有三四十例,占"为"字判断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为"字句后缀"也"字也不受前期出现条件的限制了。如:

(28)是以石之精为汉兴之瑞也。(《论衡·无形》)

(29)则齐君为子韦,晏子为宋君也。(《论衡·变虚》)

(30)夫用刑者动气乎?用受刑者为变也?(《论衡·寒温》)

(31)人物系于天,天为人物主也。(《论衡·变动》)

(32)今气为水火也,使气有异,则古之水清火热,而今水浊火寒乎?(《论衡·齐世》)

(33)实比若田家,无有奇物珍宝,为贫家也。(《太平经》卷35/41)

(34)太阳为君之身,君之位也。(《太平经》卷69/105)

(35)以西与北为后宫民臣象也,属地,故地为后宫也。(《太平经》卷69/105)

(36)今天上名此乐凶事者,为大反逆之人也。(《太平经》卷116/206)

(37)故火之精神,为人心也。(《太平经》卷119/212)

以上例句既不是"此"或"是"充当主语,句中也没有使用副词。

汉末以后后缀"也"字的"为"字句出现频率大大降低,《世说新语》只有2例,《周氏冥通记》有6例,而《贤愚经》中已经没有用例了。事实上自汉末佛经其出现频率已经锐减了,《修&中》只有3例。中古后期"为"字句句末"也"字出现频率降低,这可能与"是"字句和无系词句句末"也"字不断脱落的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