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1055500000013

第13章 中古汉语"为"字判断句 (3)

3."......者,为......(也)"式。这是在主语后加语气词"者"字提顿的,句末有时还缀语气词"也"字。如:

(38)天地者,为万物父母。(《太平经》卷53/79)

(39)故东南者为阳,西北者为阴。(《太平经》卷69/105)

(40)火者为心。(《太平经》卷92/134)

(41)甲者为精,为凡事之心。(《太平经》卷119/212)

(42)彼人不信佛,不信法,不信比丘僧,亦复不信苦习尽道。尽者为灭,尽泥洹是。(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十六,4/750c)

(43)髻在首,为干,君道也;囊者,为坤,臣道也。(《搜神记》卷七)

(44)然则,礼乐者为国之基,不可斯须废也。(《魏书·郑羲传》)

(45)春物悉生,无一伤者,为青帝太平也;夏物悉长,无一伤者,为赤帝太平也;六月物悉见养,无一伤者,为黄帝太平也;秋物悉成实收,无一伤者,为白帝太平也;冬物悉藏无一伤者,为黑帝太平也。(《太平经》卷93/140)

(46)然则孟子之诘彭更也,未为尽之也。(《论衡·刺孟》)

(47)功无大小,德无多少,人须仰恃赖之者,则为美矣。(《论衡·感类》)

此式出现频率极低,在我们穷尽调查的六部专书中,只在《论衡》和《太平经》中发现少数用例。其中《太平经》中句末不缀"也"字的有11例,缀"也"字的有5例,这5例实际处于一个复句中,即例(45)。《论衡》中只有两例,一例句中用语气词"也"提顿,句末缀"也"字;一例句中用"者"字提顿,句末缀语气词"矣"字,分别如例(46)、例(47)所示。

"者"字在无系词判断句中位于主谓之间,占据主谓之间的语音停顿,起到提示话题、分割主语和谓语的作用。系词"为"字产生的主要动因就是填补无系词句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音停顿,以便于判断句降级使用,作复句的分句或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在使用系词"为"的情况下,判断句在主语后又加一个"者"字,似乎有悖于"为"字句产生的动因,有画蛇添足之嫌。语气词"者"字在"为"字句中的出现,似乎是使用者用它来凸显话题,强调主语。这种句式的出现是一种非理类推的结果。主谓相续式判断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汉语的主流句式,即便是汉代以后言文分家,作为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形式,此句式在书面语中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而主谓相续式判断句经常在句中用"者"提顿,句末用"也"加强判断语气,加上汉代"为"字句句末缀"也"字的也比较多见,使用者便类推,在"为"字句的句中主语后也加了一个"者"字。这种类推是一种过度类推,其类推结果产生的"......者,为......(也)"式不利于"为"字句主要功能的发挥,因此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我们在文献中看到的用例也极少。另外,《太平经》中此式使用较多,也与该书主语后喜用"者"字提顿的语言风格有关。

4."......为是/是为......"式。这是中古时期"为"、"是"两个系词并用的判断形式。根据"为"、"是"位置的前后,有"......为是......"和"......是为......"两种形式。

"......为是......"式主要见于汉译佛经,在我们穷尽调查的六部专书中,只在《贤愚经》中发现5例另有一例充当句子成分的"为"、"是"连用判断句,兹引如下:

(48)即问言曰:"汝为是谁?不见其形,而但有声?"(《贤愚经》卷四,4/373c)

(49)我即仰问:"汝为是谁?不睹身形,但有声耶?"(《贤愚经》卷四,4/374b)

(50)白言:"和上,自食肉者,为是何人?"(《贤愚经》卷四,4/378a)

(51)白言:"和上,此大恶声,为是何人?"(《贤愚经》卷四,4/378a)

(52)福增又白:"今此骨山,复为是谁?"(《贤愚经》卷四,4/379a)

扩大语料调查的范围,发现"......为是......"式的更多用例。如:

(53)王怖投弓,问彼人言:"卿为是天龙鬼神乎?"(旧题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十,4/254b)

(54)此经为是涅盘法不?(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四,4/605a)

(55)六师问言:"佛者是谁?"答言:"一切智人。"复言:"一切智人为是谁?"答言:"大慈悲父。"(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3/136c)

(56)太子问言:"所求药草,为是何物?"(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3/138a)

(57)王问之言:"彼音声者,为是何物?"(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九,4/494a)

(58)瞿昙今日颜色容悦,内外清彻,将有何故?师为是谁?从谁学道?为学何法?修何技术?(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十,4/717b)

(59)尔时菩萨,闻优陀夷号叫声已,即便问言:"此为是谁?内心乃尔忧愁懊恼,如火所烧,啼哭而语。"(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3/768c)

(60)即白佛言:"......彼为是谁?合十指掌,顶礼却住,乃至胜前欲天光明。"(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一,3/844b)

以上都是疑问句中的用例,有时"......为是......"式也出现在陈述句中。如:

(61)婆罗门言:"此子非是世间人,为是荧惑耳。......"(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太子墓魄经》卷一,3/410a)

(62)两儿走入父腋下,泪出,且言:"我数见婆罗门,未尝见是辈,此非婆罗门,为是鬼耳。......"(姚秦圣坚译《太子须大拿经》卷一,3/422a)

(63)不知此小儿为是何等鬼魅也,唯愿解说,是何灾怪。(西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二,4/588a)

(64)波斯匿王复作是念:我今所以来者,欲问彼除粪人,今且舍置,先问此比丘云何得入是刚鞕石里,涌没自由,亦当问此比丘为是何人。(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十九,4/710b)

(65)是时盲人不知所在为是何国。(《贤愚经》卷六,4/393a)

以上陈述句包括了"......为是......"判断句降级使用,充当句子成分的用例,比如例(63)~(65)都是"......为是......"在句子中充当句子宾语。

另外,"......为是......"式中有时"为"前面出现副词,更加明确了"为"、"是"的系词性质。如:

(66)佛告摩纳:"汝姓尔者,则为是释迦奴种。"(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三,1/82c)

(67)告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还至安陀林,坐禅人昼正受,闻精舍中高声大声,纷纭闹乱,竟为是谁?"(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四十,2/291c)

(68)时世间现白彼妇言:"仁今便为是我之母,如何尊处而行非法?"(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卷一,2/512b)

"......为是......"式的出现可能是一种错合使用"错合使用"的概念是业师俞理明教授提出的,本书汲取了俞师的观点,即说话人在表达时既想用"为"字句,又想用"是"字句,结果两个句式都用,造成句式构成成分的赘余。另外,该句式主要见于汉译佛经,其产生恐怕与佛经四言格的影响有关。汉译佛经喜用四言格的句式,那么行文中为了凑足四言,就在某些判断句中同义连用了两个系词"为"和"是"。判断句中连用两个系词是一种叠床架屋式的使用,违背语言经济性的原则,因此这种句式的影响力不大,主要在汉译佛经中使用我们在道教文献《真诰》中发现这样一例:"谢稚坚有三处出:一云与葛玄相随,一云在鹿迹洞中,一即是此,未详为是一人,当同姓名耳。"(《真诰》卷五)此例似乎是"为"、"是"两个系词并用,但是就所见大部分中土文献"为"、"是"并用的句子来说,"为"字一般充当的是语气副词。"为"字作语气副词用详见本章第三节的讨论。

"......是为......"式比较罕见,在我们穷尽调查的语料中只在《周氏冥通记》中发现1例:

(69)此中似别有事旨,不容备言,亦应是为帅,见有辞存。(卷四)

"是"字在汉语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代词用,在无系词句中它经常复指前面的话题充当判断句的形式主语,在"为"字系词句中它仍然常用作指示代词,构成"是为XX"式,甚至形成了一种固定格式,所以"......是为......"式中的"是"字一般是作代词用。只有在两种句法条件下,上式中的"是"可确认为系词,一是"是"字前面出现了副词或助动词。代词一般不受副词或助动词修饰,如果出现副词或助动词这样的修饰语,"是"字可认为是系词,形成两个系词并用,如例(69),前面既有副词,又有助动词。再举一个受副词修饰的例子:

(70)是故今明三一为二,非三非一名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方便,非二非不二乃是为真实。(隋吉藏撰《法华义疏》卷三,34/483a)

第二个句法条件是"......是为......"式充当复杂单句的宾语。如:

(71)是时龙王复自思惟,若人无罪为他支解,忍受不报不生怨恨,当知此人是为正士。(北宋释绍德慧询等译《菩萨本生鬘论》卷三,3/339b)

这样的句法环境中的"是"只能看做系词了。总的来说由于自上古以来"是为××"式中"是"字一直以代词的身份出现,而且这种句法环境中"是"字也不可能语法化为系词,所以两个系词并用的"......是为......"式没有繁殖发展的土壤,即便偶尔出现,也是一种临时的错合使用。

中古时期"为"字判断句主要采用典型形式,即"......为......"式,在六部专书中,A式所占比重都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B式也有一定数量的用例,见于五部专书。C式只见于《论衡》和《太平经》。而D式只见于《修&中》《周氏冥通记》和《贤愚经》。从历时角度看,A式所占比重在世俗文献和道教文献中明显上升,在佛教文献中略有下降,总起来看基本呈上升趋势。而相应地B式和C式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由前期到后期,典型句式所占比重升高了,而非典型式,即句末缀"也"字或句中出现"者"字的所占比重下降了。

这种现象说明汉末"为"字判断句在句子形式上试图作更大的扩展,但是这种努力效果是不明显的,到了中古后期不成熟的形式逐渐被淘汰了。其被淘汰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也"字位于句末是"为"字判断句确立其地位所使用的一个语法手段,等到"为"字判断句地位确立以后,"也"字便成了羡余成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中古后期以后"是"字判断句句末"也"字不断脱落也给"为"字句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内外因作用下"为"字句句末"也"字也逐渐脱落了。"为"字判断句句中的"者"字,它的产生本来就是一种不成熟的类推的结果,对于"为"字判断句的发展并无积极作用,生命力自然不强。至于佛教文献中两个系词并用的判断句,它的产生可能主要是迎合佛经四字格的要求,是一种错合使用,不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因此它的使用范围主要限定的汉译佛经中。

(二)"为"字判断句的构成成分

1.主语的构成

典型"为"字判断句的主语是体词性的,其中名词及名词短语充当主语最为常见。如:

(72)龙与凤皇为比类。(《论衡·讲瑞》)

(73)天地者,为万物父母。(《太平经》卷53/79)

(74)我名为吉祥。(《修行本起经》卷下,3/470a)

(75)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世说新语·赏誉》)

(76)山名为丹龙。(《周氏冥通记》卷四)

(77)舍卫国王,为第一大。(《贤愚经》卷七,4/398b)

代词充当主语的也比较多见,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都可以充当"为"字句的主语,依次各举2例:

(78)我为天王。(《贤愚经》卷四,4/373c)

(79)汝为优婆夷。(《贤愚经》卷四,4/373c)

(80)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世说新语·规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