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1055500000014

第14章 中古汉语"为"字判断句 (4)

(81)留疏与家,令事事亦如此,是为依师教也。(《周氏冥通记》卷一)

(82)孰为良吏?(《论衡·自纪》)

(83)谁为胜者?(《修行本起经》卷上,3/465c)

数词或数词短语也可以作"为"字句主语。如:

(84)然,助帝王治,大凡有十法,一为元气治,二为自然治,三为道治,四为德治,五为仁治,六为义治,七为礼治,八为文治,九为法治,十为武治。(《太平经》卷67/103)

(85)求盗者,旧时亭有两卒,其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史记·高祖本纪》裴骃集解引应邵注)

例(84)是序数词充当主语,表示列举,这里序数词隐括名词中心语"法",具有称代作用。例(85)是基数词充当主语,两个"为"字句中前一句是指示代词"其"与数词"一"结合成数词短语"其一"作主语,后一句是基数词"一"单用作主语,不过只能理解成"其一"或"其一卒",也就是说它不是计数,而是表示称代,具有体词性。充当"为"字句主语的数词一般来说是体词性的。

"者"字短语、"所"字短语、"之"字短语也可以充当"为"字句的主语,依次各举2例:

(86)造作之者为谁?(《论衡·谢短》)

(87)此三者,为天地中和阴阳行方。(《太平经》卷50/71)

(88)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世说新语·方正》)

(89)尊者所告,实为甚善。(《贤愚经》卷四,4/374c)

(90)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论衡·本性》)

(91)然则孟子之诘彭更也,未为尽之也。(《论衡·刺孟》)

以上是体词性主语,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为"字判断句的主语,充当主语的谓词性成分主要有动词及动词短语、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依次各举2例:

(92)不助君子周穷救急,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太平经》卷67/103)

(93)受盛为苦。(《中本起经》卷上,4/148c)

(94)明为三明。(《太平经》卷53/79)

(95)有九女人来,齐著青衣、绛绿衣,下紫为腰带。(《周氏冥通记》卷三)

(96)殷答曰:"皋陶造刑辟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之任,未为不仁。"(《世说新语·文学》)

(97)世尊默然,已为许可。(《贤愚经》卷九,4/409c)

谓词性成分作"为"字句主语一般不是指代具体的动作行为或者性质状态,往往指示一种抽象行为或者是指代发出动作、具有某种属性的主体。比如例(92)判断对象不是直接的"不助君子周穷救急"这一动作行为本身,而是具有这一行为的人。例(95)判断对象在语义上也不是"紫"作为形容词表示色彩的属性,而是指称"紫色之物"。

在中古"为"字判断句主语的构成上体词性成分占有优势,六部文献中只有《周氏冥通记》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超过了体词性成分,其余五书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远远高于谓词性成分。从历时角度看,由前期到后期三类文献发展趋势都是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下降,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上升,其中道教文献变化幅度最大。

2.谓语的构成

典型"为"字判断句的谓语是体词性的,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名词及名词短语。如:

(98)无君子小人,并为鱼肉。(《论衡·祸虚》)

(99)此应为最上善之人也。(《太平经》卷47/63)

(100)此为何人?(《修行本起经》卷上,3/465b)

(101)钟、郝为娣姒,雅相亲重。(《世说新语·贤媛》)

(102)世为胄族,江左有闻。(《周氏冥通记》卷一)

(103)兄为明人。(《贤愚经》卷五,4/382b)

(104)刘绦、缓、绥,兄弟并为名器。(《颜氏家训·风操》)

代词也可以充当"为"字句谓语。如:

(105)此人为谁,何一悲楚?(《太平经》卷111/181)

(106)太子问曰:"此为何等?"(《修行本起经》卷下,3/466c)

(107)新兴谓荣曰:"古老相传,凡闻此声皆至公辅。吾今年已衰暮,当为汝耳,汝其勉之。"(《魏书·尔朱荣传》)

例(105)、(106)是疑问代词作谓语,例(107)是人称代词作谓语。疑问代词经常充当"为"字句谓语,人称代词很少作"为"字句谓语,指示代词基本不作"为"字句谓语。

数词有时充当"为"字句谓语。如:

(108)七宝导从。何等为七?(《修行本起经》卷上,3/462c)

(109)若今世尊赐我三愿,我乃堪任为佛侍者。何谓为三?(《贤愚经》卷八,4/404c)

以上两例都是基数词充当谓语,例(108)的"七"实际称代"七宝",例(109)的"三"实际称代"三愿",因此我们把这里的基数词谓语看做是体词性的。

序数词经常充当无系词句的谓语表示列举,"为"字句表示列举时一般是把序数词放在句首作主语,因此序数词极少作"为"字句的谓语上古汉语中有个别序数词充当"为"字句谓语的用例,如: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左传·昭公五年》)上例中作谓语的"二"、"三"意指第二位、第三位。另外,发现1例序数词作谓语表示列举的: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吕氏春秋·知士》)。

"者"字短语、"所"字短语也可以充当"为"字句谓语。如:

(110)孰为富者?(《论衡·自纪》)

(111)谁为胜者?(《贤愚经》卷一,4/354c)

(112)是为善行所致也。(《太平经》卷114/194)

例(110)、(111)是"者"字短语作谓语,例(112)是"所"字短语作谓语。"为"字句谓语构成上,"所"字短语远远少于"者"字短语,个中原因可能是语言中存在被动式"......为......所V",被动式较高的使用频率,带来人们认知上较广的认可度,以至于"......为......所V"难以进入判断句。

与无系词句不同,"之"字短语一般不作"为"字句谓语。

以上主要是体词性谓语,谓词性成分也可以作"为"字判断句的谓语。作"为"字句谓语的谓词性成分主要有动词及动词短语、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依次各举2例:

(113)有知不言如听,是为无自进之心也。(《太平经》卷111/183)

(114)佛告之曰:"于圣法中,是为始生。"(《贤愚经》卷十一,4/424b)

(115)孰者为大?(《论衡·自纪》)

(116)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贤愚经》卷十,4/418c)

(117)其行中屋之时,正在坐人之上,是为屋上之人与屋下坐人相去三丈矣。(《论衡·说日》)

(118)是为如来始于波罗奈国以无上法轮转未转者。(《中本起经》卷上,4/149a)

谓词谓语"为"字句相对于体词谓语句来说是非典型的判断句,处于判断句范畴的边缘,因此动词作谓语的判断句近乎叙述句,形容词作谓语的判断句近乎描写句本书"为"字判断句标准放得稍宽,还出于考察"为"字作系词使用情况的目的。

中古时期体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都可以充当"为"字判断句的谓语,体词性成分中名词及其短语占了绝大多数,谓词性成分中数量最多的是形容词及其短语,其次是动词及其短语。从历时角度看,从前期到后期基本的发展趋势是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下降,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上升。三类文献中道教文献变化幅度最大,佛教文献其次,世俗文献变化幅度最小。道教文献变化较大主要是《周氏冥通记》异于同期其他文献,相对其他文献其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与谓词性成分所占比重似乎作了对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周氏冥通记》主要记述通神感灵之事,是陶弘景假托周子良而作,在行文中陶作了很多注释,这些注释语句多用谓词谓语句,因此造成了《周氏冥通记》谓词性谓语比重偏高,体词性谓语比重偏低。从整体上看中古"为"字判断句谓语成分的变化趋势还是"体降谓升",这与主语成分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3."为"字的修饰成分

中古"为"字判断句中系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是副词,在我们穷尽调查的六部专书中,修饰副词共出现29个,即:俱、尚、并、皆、乃、犹、最、则、常、诚、共、未、不、固、终、亦、正、复、纯、非、本、已、实、少、既、方、甚、良、独,依次各举1例:

(119)麒麟,野兽也;桑谷,野草也,俱为野物,兽、草何别?(《论衡·异虚》)

(120)此尚为近,未足以言之。(《论衡·异虚》)

(121)贫人富人,并为宾客,受赐于主人。(《论衡·量知》)

(122)自君山以来,皆为鸿眇之才,故有嘉令之文。(《论衡·超奇》)

(123)仲子如蚓,乃为廉洁耳。(《论衡·刺孟》)

(124)虽载入宫,犹为守者。(《论衡·刺孟》)

(125)天地之性,人最为贵。(《论衡·无形》)

(126)功无大小,德无多少,人须仰恃赖之者,则为美矣。(《论衡·感类》)

(127)使东井在极旁侧,得无夜常为昼乎?(《论衡·说日》)

(128)事定于法,诚为明矣。(《论衡·程材》)

(129)俱为一体,共为一身,或善或恶,所讳不均,俗人浅知,不能实也。(《论衡·讥日》)

(130)夫孙卿之言,未为得实。(《论衡·本性》)

(131)如以自为光武有圣德而来,是则为圣王始生之瑞,不为太平应也。(《论衡·讲瑞》)

(132)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论衡·自纪》)

(133)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虽著鸿丽之论,无所禀阶,终不为高。(《论衡·自纪》)

(134)故东方亦为王者之先也。(《太平经》卷69/105)

(135)南方为章,故正为文章也。(《太平经》卷69/105)

(136)脱误不实复为欺,则复为天怨地咎,国家之大贼也。(《太平经》卷91/132)

(137)天者纯为道,地者纯为德。(《太平经》卷96/153)

(138)用口妄语,不能忍非,即凶乱危亡之人也,非为道也。(《太平经》卷98/157)

(139)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人。(《修行本起经》卷上,3/461b)

(140)敦谓瞻曰:"卿年未三十,已为万石,亦太蚤。"(《世说新语·言语》)

(141)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秀。(《世说新语·言语》)

(142)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蚤;比之甘罗,已为太老。"(《世说新语·言语》)

(143)世彦识器理政,才隐明断。既为国器,且是杨侯淮之子。(《世说新语·赏誉》)

(144)按,此前华阳中唯丞帅及童来,而二君都未降,今此隐告,方为其始也。(《周氏冥通记》卷二)

(145)见尔名已度上东华青简,甚为庆。(《周氏冥通记》卷三)

(146)今得相见,良亦为欣。(《周氏冥通记》卷三)

(147)如来世尊,独为彼师,非我师耶?(《贤愚经》卷五,4/381b)

受副词修饰多少反映了"为"字向真正系词方向发展所作的努力。先秦时期"为"字句中很少出现修饰"为"的副词,汉代以后随着系词"为"的发展,"为"字句运用得更为灵活,那么表达需要使得"为"字前面增加一些帮助判断的副词。中古时期"为"字句有了相当数量的修饰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