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三辑
1056600000058

第58章 被时间遗忘在"孩童时期"的诗人 (2)

在熟悉了编辑工作之后,蒲老师的创作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儿童诗集《校园朗诵诗》、《注音童诗一百首》相继出版,幼儿短诗集《天上的洒水车》、《春天的朗诵诗》及幼儿故事集《可怜的小花狗》也纷纷问世,蒲华清老师迎来了创作上的又一个收获期。蒲老师是一个很谦和的人,他自己曾说,由于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在工作和创作中总是战战兢兢,生怕做不好本职工作,写不出好的诗来。在做编辑的过程中,蒲老师不仅接触到了大量中外优秀儿童文学,还从中获得了创作上的启发;与此同时,他还研读了大量诗歌理论,从中汲取营养。在谈到儿童诗歌创作时,蒲老师谦虚地说,他是一个学生,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后来,由于工作上的需要,蒲老师担任了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职务,工作面更宽了,也更加繁忙了,但是他在创作上也没有放松,并且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平衡,仍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儿童诗歌。也许正如蒲老师自己所说,他喜欢编辑工作,也喜欢儿童诗歌创作,儿童诗歌编辑这一工作恰好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岗位,是可以做到编创结合的。

源头活水生活中诗里言外皆关情

风雨历程七十载,一个"情"字任平生。无论为人,还是为诗,用一个"情"字来评价蒲华清老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谦和热情的性格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这位怀揣着真、善、美的诗人在待人接物上处处为他人着想,博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同和赞赏。不仅生活中如此,蒲老师在诗歌的创作上更是这样。在蒲老师的诗作中,那些表现家庭生活片段的诗歌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如《夜航机飞过》、《看电视》、《天气预报》等。这里仅以《看电视》为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这首诗截取了家庭生活中看电视这一件小事,以孩子的视角,通过一家人在观看节目上的相互谦让来展现家庭生活的温馨和浓浓的亲情:

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都爱看电视,/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他竟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不知为啥换成川戏,/咿咿呀呀的,唱得好无聊!/只有奶奶听得入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奶奶啥时去换了频道?/球员们正在场上飞跑。/"好球,好球,快射门!"/我和爸爸乐得直叫。/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同我们一齐拍手欢笑。∥开映好久,妈妈才从书房里走出,/她在修改最近写的诗稿。/这是她自己布置的"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决不上床睡觉。/我们都提议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消除疲劳。∥每个周末,我们全家都爱看电视,/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秘密哪,/到底是啥?不说你也知道。

在这首诗里,既有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也有长辈对晚辈的慈爱,更有相互间的关爱。"爸爸"明明喜欢看足球赛,却把足球比赛关掉,换上无聊的川戏;"奶奶"看到"我"和"爸爸"打盹,就把电视换了频道,虽然她看不懂足球,却还是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妈妈"改稿子改到很晚,她从书房里走出来时,我们都提议听音乐,让"她"解解乏。一个"情"字贯穿于这首诗的始终,全家人心里都藏着一个秘密,如作者所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访谈中,蒲老师坦言,他喜欢有情趣、有情节、有意义、有生活气息的儿童诗,想要写出一首有内涵的儿童诗歌,必须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更应该有对儿童深沉的爱。在儿童诗创作中,情趣是首要的,有了情趣,才能生动地展现生活,才有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其次还要有点情节。这是因为儿童对诗的感受不是纯诗性的,更多的是从情节中得到直观的感受。才可以形象地叙述故事,才不至于使诗歌显得空洞;"在情节的展开中,让读者体会故事背后的'情'。因此,'情由事显',就成了童诗的特征之一"。自然,诗之所长是抒情,所短是叙事,童诗"重视情节性,并不是押韵的故事。即使有情节,也不是像小说故事那样完整具体,而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充溢于情节之间的仍是浓郁的抒情性"。蒲老师十分赞成金波先生的这些观点。

另外,儿童诗要有意义,要能给儿童以教益,无论是直接的,还是潜移默化的,如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诗话》中所说,儿童诗歌是"改造国民品质"的"精神之一要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蒲华清老师几十年的创作中,情趣和情节是一条贯穿其间的主线。点滴之间见真情,细微之处现功夫,无论是夜色中匆匆驶过的飞机(《夜航机飞过》),还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甚至是海边常见的椰子树(《椰子树妈妈》)、池塘里田田的荷叶(《荷叶》)、小小的音乐喷泉(《音乐喷泉》)......大千世界,却处处是美、是诗。尤其当我们以孩童纯真的眼睛打望这个世界时,生活就是一首歌,甚至是一块甜蜜的糖果。满怀着对孩童的关爱,蒲老师成了一个大龄的"孩子",他仿佛早已被时间遗忘在了岁月里,他永远都只是一个孩子,用纯真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用淳朴的语言描述着生活的童话。缘情而发,因之以诚,动人以情,蒲老师为诗之道也。

深入浅出文道行穷通常变为至境

为文之道千千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存乎实力。蒲老师用自己丰厚的文学积淀和生活经验建构着自己的诗歌童话,让儿童诗歌从书本中走到了校园的角角落落,从孩子的牙牙学语走到了评论家们冥思苦想的案头。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深"与"浅"、"常"与"变"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诗歌的生命也在这两对矛盾中沉浮。在诗歌创作的深与浅上,既有老妪能解的白香山之诗,也有多求奇险的韩退之之诗;既有有井水处就有的柳屯田词,也有奇特诘拗的黄山谷体;既有诗风明快的汉园体新诗,也有颇为晦涩的现代派诗歌。但从总体上来说,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浅合度一直都是很多诗人的追求,并且为大多数诗人和读者所认同。许多诗人在寻求诗思的时候,总是会另辟蹊径,言人所欲言而又未言。而在表辞大意的时候,又总是尽量用最浅白的语言来构筑诗歌的语言,以期获得最广大的读者群。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思维和心智发展并不完善,一方面他们需要从最浅显的言语中汲取各种成长的养分;另一方面,由于处在"不断拔节"的上升过程中,太过简单明了的东西已不能吸引他们的视线,他们渴望长大成人,虽然事实上他们只是年幼的孩子。在谈及创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时,蒲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深"与"浅"都是相对而言的,"深"是讲儿童诗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内涵,要能给小读者们以启示,要能让小读者们从中获取一定的营养和收获;"浅"是讲儿童诗要截取生活中儿童较为熟知的片段,以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于"常"与"变"的问题,蒲老师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儿童诗人,首要的条件便是心中要有儿童。一位心怀儿童的诗人的情感是本真而纯粹的,他既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更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以儿童的视角述说孩童自己的故事,兼顾韵味、美感和音乐感,这就是儿童诗的"常"。而关于儿童诗的"变",蒲老师认为,由于生活和世界的变化,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新的题材也需要不断地涌入诗歌内部,如"鼠标"这样的高科技产品。诗歌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并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可以说儿童诗是一直在变的。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只有不断地变化、创新,才不至于让读者产生千篇一律的重复感。

在儿童诗创作中,曾有作家抱怨过很难处理好艺术、教育、本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此,蒲老师显得很坦然,他认为三者当中本位是第一位的,只有从儿童生活出发,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并引起共鸣。教育是蕴含于其中的,潜移默化的,如果将教育意义放在第一位的话,有可能会影响作品的情趣。同时,儿童诗是需要艺术性的,要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手法将生活中的那些有情趣、有情节的片段展现出来。总之,三者并不矛盾,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到了一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诗歌。

结语

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那么短暂,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在蒲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话中很快过去了。整个访谈过程中,他总是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和看法,生怕自己的谈话给我们的后期整理工作带来困难,他的细心令人动容。一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智者,生活与诗歌一样充满了无尽的爱与情,品读其人其诗,都是一种生命的升华。于不经意间,我们仿佛掉进了生活的万花筒,在这里,只有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与纯真善良,在这里,梦是美的,生活是甜的。

蒲老师今年已经73岁高龄,但看上去依旧像个大孩子。他敏锐的思维和清晰的条理令我们自叹不如,更为重要的是他良好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始终怀着一种感恩情怀的谦和,对工作、对创作始终保持着尽善尽美的认真。人生若能如此,夫复何求?

这是一位被时间遗忘在"孩童时期"的诗人,让我们祝福他童心永驻,让我们祝福他创作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