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三辑
1056600000060

第60章 借诗歌进行一场精神考古 (2)

问:在追溯古代的诗作中您往往流露出对古人精神态度的一种向往和对今人的反思,比如在《走马西风》这首诗中,您写到那些驰骋西域闯关夺寨的英雄祖先最后成为了莫高窟里的被供奉的佛,相比之下,我们今天这些去上供的后裔显得多么的孱弱,您是如何从石窟联想到这些的?

答:我是1986年的冬天去敦煌考察的,那时刚到兰州,一个来接我的甘肃人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川平,你真文弱。我很惊讶,长这么大从来没人说过我文弱!我在敦煌呆了一周,冬天,特别冷,晚上的时候,我就和一些来临摹的画家们围着炭火喝酒,讲历史,天南海北,我喝很多,也说很多。清晨我早早起床,在一个一个的窟里慢慢地看,趁8点到10点太阳刚刚升起时阳光斜斜地射进洞里,那时最美。其他时候我穿着军大衣爬到三危山上,躺在沙丘上看天。那时每天下午都会有十几级的大风,黄沙遮天蔽日,当地人已经习惯了,也没有人告诉我。一次我刚从鸣沙山下来就起风了,我抱住路边的树才没被吹跑,回头一看,刚刚躺过的沙丘已经不见了,完全被黄沙掩埋了,吓了我一身冷汗。我不喜欢用"敦煌"这个词,我更喜欢"莫高窟","莫高窟"听起来充满神秘感。

二、古今三峡

问:众所周知您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筹建负责人和三峡文物专家,您还曾以一位诗人的身份,说中国三峡博物馆是您最得意的作品。我们了解到,三峡博物馆以三峡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城市进程和馆藏特色为主线,是全面展示重庆文化特色和三峡考古最新成果的博物馆,分为四个主题陈列,六个专题陈列,一个360度环幕电影,一个半景化陈列,一个观众实践中心和三个临时展厅。四个主题陈列包括了"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另有"李初梨捐献文物"、"历代书画"、"历代瓷器"、"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风情"、"历代钱币"等。360度的环幕电影表现的是三峡工程完成之前的秀美风景。在这么多的专题展示之中,您最为欣赏哪一个部分?

答:"壮丽三峡"无疑是我最为偏爱的。在这个展览陈列之中,具体详细地介绍到了巴渝片区的各种文化。有程朱理学,有道佛遗留,有千年以来屈原白居易杜甫李白等人的咏诗。同时也运用复原手段还原三峡平民的民居、木船。在自然方面,"壮丽三峡"还系统地介绍了三峡地区的矿产资源、动植物种类以及气候等等。相对于介绍三峡片区悠久文化,学术性比较强的"远古巴渝","壮丽三峡"表现的是当下普通百姓的生活,人们对此的兴趣性更为浓烈一些。我们在其中还增加了趣味性的个人参与发现,比如一些资源对应的操作按钮,实际大小房屋,木船的重现等等。这些都很贴近人们的日常,更具有平民性。

问:我们可以把三峡博物馆看成是一个三峡文化的总汇,位于重庆县镇的其他文物点可以看做是它的分支。在抢救三峡文物时您费尽了心思,您如此看重地方文物的原因是什么?

答:以张飞庙为例来说吧。当时文物局和云阳县领导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县领导为了全县的总体规划打算把张飞庙迁移到城区,但这样有悖于庙本身的文化内涵。张飞忠于蜀国,理应门向西开,誓死为蜀。这是他一生忠勇精神的表达。考古其实最为重要的是精神,是对古人文化的延续性表达。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扭曲古人的意志。只有把张飞庙重新建立在大江之上,大江之南,才能体现逝水变迁而忠心永固的巴渝情操。同时,也只有峭壁的险峻和树木的常青才能表达张飞的义勇和淳朴。

问:说到张飞体现的巴渝情操,您对三峡精神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

答:三峡精神包括了以巴人为代表的忠勇刚烈,以楚人为代表的开创精神、大义舍己的牺牲奉献、乐山乐水的仁智和幽默乐观的舒畅旷达。三峡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渊源,出过很多的历史事件,涌现出很多的历史名人。几乎每一个朝代末期都有以三峡为天险的拥兵自立,每一个朝代的开创又都有经过三峡的征讨史。除了张飞,还有秦良玉和巴蔓子等。秦良玉以巾帼之躯为明朝平定叛乱,巴蔓子以头颅抵谢楚王,这些都表现出巴渝人的侠义与奔放。

问:在三峡博物馆中,您用了很多的史料来表现巴渝的巫文化。请问您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怎样看待远古时期的这一宗教崇拜?

答:虽然我本人不信奉神灵,但我尊重宗教人士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神圣情感,这样的情感是不容玷污、近乎圣洁的。巫文化出现在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大巫山为中心创造了占星术和占卜术,并形成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在唐尧时期就建立了巫咸国,形成了巫文化在三峡地区(大巫山地区)之滥觞,从这里迁徙出巫诞一部的五姓巴人后来到达湖北长阳钟离山,使得巫文化与楚文化等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度繁荣的巴文化,并孕育了"记神事之书"《山海经》、伟大的文学开篇巨著《诗经》、巫歌《楚辞》等,并且在天文、文学、文字、艺术、医学、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

问:随着科学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您认为巫文化的走向会如何?

答:巫文化是人类童年时代最普遍的文化,最终会作为人类发展的过去而陈列在博物馆里,这是一种先进之后反观过去的遗憾,这种遗憾是随时都会存在的。巫文化阻拦不了科学的进步,但它会作为一种文化而拥有长久的生命。我期待着科学的高速发展,同时我也努力保存曾经的历史。补充一点,巫文化并不是绝对的封建迷信,它所造成的心理支持力量不容小觑。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的背上滴上开水,烫起泡了,给他滴上冷水,他同样也"烫"起了泡。所以,很难说巫术在运用中没有作用,它所提供的心理支撑也许极为强大。

问:三峡大坝的建成也是科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标志。因为三峡大坝的移民工程,使得很多人背井离乡,您怎样看待百万大移民?

答:我赞成三峡大坝的建设,同时我也很同情普通百姓的迁徙。很多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过上千百年的田地、祖坟、老水井,拖儿带母地去另一个仅是听说过的省市安营扎寨。他们过往的历史淹没在长江之下,他们的过去没有了,他们不得不去重新生活重新开始另一种人生。三峡移民不能简简单单说好与不好,应该从历史文化上看待这一现象。

三、人文重庆

问:如果把重庆推向世界,您觉得重庆最值得介绍的地方在哪里?

答:重庆这座城市,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文化个性的城市,是一个在历史和现实中多次改变历史进程的城市。这体现为五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点就是巫山人的出现。204万年前,这里的巫山人是亚洲人类的老祖母。重庆出现了巫山人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突破点。第二就是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隋唐,盛于宋代,其中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1986年邓小平参观大足石刻,认为这些形态已经充分汉化的佛像造型具有"中国特色",浓厚的巴渝文化成就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创新!使大足石刻成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标志。第三是钓鱼城保卫战。

正是这场持久战,导致1259年,蒙古军最高统帅蒙哥命丧城下,紧接着产生了继承人的争权,于是改变了蒙古军占领亚洲、欧洲,乃至非洲的战略。第四是抗日战争,重庆曾作为中国首都与陪都的意义并不是代表国民政府偏安一隅,陪都只是个大后方,陪都的存在提醒着当时政府要重新打回南京的决心。所以陪都的头衔实际上也表现着中华民族不甘失败的精神。第五就是1997年重庆成为中央的第四个直辖市以及随之而来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三峡大移民。重庆是个很特别的"二元化"城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重庆的发展有着贫富三千万人民共同寻找文明幸福的意义,这一意义对世界具有普遍价值。

问:您说的这五个转折点主要是史实事件上的,对于重庆的文化精神呢?您认为从这些事件上可以提炼出重庆怎样的文化传统?

答:重庆,具有光辉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传统。比如说最受重庆人民尊敬的邹容,因《革命军》招惹当局,而又充满义气地为救章太炎自首而牺牲。他首次在《革命军》中高唱"中华共和国万岁",提出根本目的在于"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另外,抗战时期很多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都是在重庆建立的,并且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也是在重庆召开。如今位于上清寺的特园就是一个例子。特园本是鲜英的住宅,1945年下半年以来,成为民主同盟的大本营,所以重庆当之无愧是一个有着深厚民主主义传统的城市。

后记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即兴问了王先生一个很"穿越"的问题--"每当您谈起古人时就显得特别神采奕奕,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是愿意做一个像现在一样的文化人还是在古代做一个英雄呢?"他听了哈哈笑了,出乎我们的意料,他很爽快地说,当然是做古代人喽,我很欣赏古代人,他们无论体格还是智慧都是今人比不上的,虽然现今科技很发达,但古代人的创造力更强,那是一个从无到有过程,有多艰难!我们又问,您的诗中有不少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您要是在古代,会是什么身份呢?他回答说,我的确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如果在原始部落,我想我可能是酋长或巫师吧。我们都笑了,说,您一定是个巫师,巫师是部落的先知者,最有智慧的人,身上具有神性,正和您身上的诗性一样,通灵。

采访就在这样轻松的谈笑间结束了,初次见面的紧张局促变为了在历史文化中的沉浸和对远古与现实交织的诗意的回味,期待王先生的新作尽快面世,期待再一次对三峡,对重庆,进行一场精神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