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三辑
1056600000065

第65章 "掬起一把诗意的乡土" (1)

--对话乡村诗人唐诗

吴凡朱佳宁孔旻

访谈时间:2011年5月28日

访谈方式:网络

唐诗(1967-),原名唐德荣,重庆荣昌人。先后在四川省江津师范学校、四川省委党校、复旦大学、中央党校、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读书。管理学博士。当过教师、公务员,历任镇长助理、副乡长,荣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县委常委(分别兼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城关镇党委书记、统战部长),重庆市委督察室副主任(挂职),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85年创办濑溪河文学社,主编《濑溪河》、《金凤山》杂志。

主编《中国当代青年短诗萃》(1990年),《重庆诗歌年鉴》(2003年)、《九人诗选》(2002年)、《中国新诗白皮书》(2004年)、《国际当代诗人诗选》(2004年)、《中国当代诗歌导读1949-2009》(2010)、《北京·青春23》(2011年)等诗歌选集,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国际汉语诗歌协会、中外散文诗歌学会、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等协会会员、常务理事、荣誉主席。

出版诗文集《走向那棵树》(1996年)、《花朵还未走到秋天》(2002年)、《走遍灵魂的千山万岭》(2005年)、《蚂蚁之光》(中英对照)(2006年)、《穿越时间的纸张》(中、英、希对照)(2009年)、《幸福村庄》(2010年)等近十部诗文集,诗作翻译成英、俄、日、韩、希腊、波兰、葡萄牙等十余种文字,收入国内外数十种重要选本和大学教材,参加诗刊社23届青春诗会。2002年获国际最佳诗人称号,2003年获重庆市文学奖,2003年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2004年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2005年获得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称号,2007年获得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2010年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首届诗歌奖。现居重庆。

悠然信步,怀揣淡淡乡愁,《走向那棵树》。脚踏清新的泥土,足边的青葱草绿伴着徐徐微风,摇曳生姿。当《花朵还未走到秋天》,我的心已然《走遍灵魂的千山万岭》,寻觅本真的你我《穿越时间的纸张》,看见曾经最纯真的梦想。诗意的乡土情思在心绪里徜徉,我们《把村庄搬到纸上》,描摹了一幅幅动人的模样。那是我们心中的《幸福村庄》,心灵永远栖息的地方。

吴(吴凡,以下简称"吴"):唐老师您好!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拜读了您的作品,那种清新真诚的感受还在心里不断回响。您写的乡土诗歌,一点都感觉不到"土",反而给人脱俗的感觉。比如您创作的《父亲有好多种病》、《拜年》等诗作非常真诚,打动人心。您可以谈谈您最初的诗歌创作,您的处女作是哪一首?是什么激起您对诗歌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可以与大家分享的故事?

唐诗:我从小一直喜欢语文课,到江津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并担任诗歌组长。写得最早的一首诗歌,是1983年5月发表在学校的黑板报上,诗的题目是《野草》,我现在还记得这样几句:"一滴水/几粒沙/诞生了你/你的绿铺遍了天涯。"

写诗主要是学校的氛围和时代环境影响了我。20世纪80年代是真正属于文学的时代。记得当时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几位老师到江津师范学校来实习,其中罗承伟老师买了一本舒婷的《双桅船》,很多同学争着要看,我借来用了大半个晚上,将整部诗集全部抄写在我的笔记本上。结果,笔记本被同学"偷"走了,为此,我伤心了好几天。要知道,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找到一本好的诗集像逢年过节一样难得,不比现在连"人肉搜索"都可以,更不用说下载一首优秀的诗歌是何等的轻而易举了。也许,这就算是与大家能够分享的故事了。

吴:诗评家把您称为乡土诗人,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为什么在长时间的创作中,您始终坚持把乡村和农民作为描述的对象?

唐诗:在我的诗歌写作题材没改变之前,这样的评价我是乐意接受的。这种评价抓住了我诗歌写作的根。我出生在农村,农村是我的生命之根,也就是我的诗歌之根。村庄和乡亲,他们是我诗歌中永远的主角。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会长久地把他们作为我描述或者歌咏的对象。一个连自己的根都不清楚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的诗歌的。

孔(孔旻,以下简称"孔"):唐老师,您好!作品集往往是作者一段时间或一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我们知道,从1996年《走向那棵树》出版到现在为止,您已经出版了近十部诗集。那么,您自己最喜爱的作品是哪一部?为什么?

唐诗:说实话,我出版的诗集数量,如果与当今的很多诗人比,算少的;与过去基本上不印刷诗集的大诗人比,算多的。其实,很多大诗人可能就是一首诗、一部诗集而已。如果一定要说自己喜欢哪一部,我还是喜欢《走向那棵树》,因为他是我原初、最动情、最没有约束时候的真情流露,尽管他很稚嫩,甚至谈不上更多的诗意。

孔:您的诗作很让我感动,尤其是《父亲有好多种病》和《母亲》。阅读时不难发现您的诗作中有很多亲人的形象,比如姨婆、母亲、父亲等等。请问您的家庭成员对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唐诗:家庭成员是我最重要的写作元素和动力,这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对老一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传统美德的颂扬和传播。尤其是我因病去世的父亲,他的病逝和我当时没能够对他进行很好的治疗,是我心中永远的疼。由于有这种永远挥之不去的疼,激发了我必须将这种情感写出来,像《父亲有好多种病》、《母亲》等诗作,就是一种不能不写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一个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多少感情的人,还可能奢望用真情和真心去抒写他人吗?因此,只有爱自己亲人的人,才可能爱他人,也才可能用心去抒写他人和整个社会。

朱(朱佳宁,以下简称"朱"):唐老师您好!我们在您的诗作中经常能够读到一个实在而诗意的乡村背景图,并且在作品中着力塑造了"核桃村"的意象,这个意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吗?

唐诗:这个意象在生活中就是生养我的村庄--核桃村。据说是大文豪苏东坡途经此地,将随身携带的核桃送给了乡亲们,乡亲们舍不得吃,将核桃种植了下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村庄命名为核桃村。在现实生活中,核桃村比较贫穷,也名不见经传。我想通过语言在纸上打造一座幸福的村庄,我也看到了他目前的一些变化。我想世界在发展,村庄也在发展,核桃村会变成幸福的村庄,会变成天堂般的村庄。不过,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我们有信心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另外,地理特征也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孔:我读到一篇《乡村宁静早晨的空气》的评论文章,作者评价说您的写作有贵族气质,并以《荷塘翠鸟》和《停顿的蝴蝶》为例来分析。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

唐诗:在诗歌多元化的时代,任何一种诗歌存在和诗学评价都有其合理性。这是博友牛犊子最近写的关于我的诗歌的一篇评论。他所指的"贵族气质"即诗歌中蕴含的高尚、高洁、高雅的品质。每一个诗人都在追求诗歌的高贵,因为从诗人的本质上来说,每一个诗人都应该是灵魂高贵的人。至于我自己的诗是否有高贵的气质,我不敢这样肯定,但我追求这种境界。对于牛犊子诗友这样的评价,我乐意接受。

吴:我们知道您最新出版的一部诗集是《幸福村庄》,那么,您心目中的幸福村庄是什么样子的?您如何看待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冲突?

唐诗:我心目中的幸福村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样子。目前而言,幸福村庄就是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无论是休闲或者劳动,无论是外出或者归来,无论是家人或者邻里,人人生活得美好,处处感觉到畅快。一句话,幸福的成分比过去增多了。农业与城市的文明冲突,由来已久,这种冲突是必要的、必须的,这种冲突越剧烈变化越大,文明就会前进一大步。这种冲突是长期性的、光明的。即使一株稻穗,也会因文明的风吹而快活地摇曳;即使一杆高粱也会因文明的光照而更为火红。

朱:您曾经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过,在您的创作生涯中,很多诗人和诗评家都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比如吕进和华万里等等。能不能具体谈一下呢?

唐诗:应该说我是在吕进和华万里等老师的帮助下,在诗歌道路上逐渐成长起来。我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具体说来,吕进老师在诗歌理论上给了我支撑。1996年,他为我的第一部诗集《走向那棵树》写了序言《泥土的歌》,引领我走向了重庆和中国诗坛。这一篇序是在吕进老师不认识我,躺在病床上为我写的。要知道请吕进老师写序的诗人太多,而他在住院的情况下也没有推辞我这个不认识的青年诗歌爱好者的请求,这让我每每想起就感激不已。后来,吕进老师还为我写了两篇序言和一篇专门的诗评文章。每一篇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指出了我值得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