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1056800000028

第28章 在海外(二) (2)

林语堂把《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这三部小说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的人物和故事有某些连续性,但《朱门》无论从时间、地点、人物、故事都与以上两部小说无关,为何被称为三部曲之一?作者未作说明。我们不妨认为,虽然这三部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不相关联,但它是林语堂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品,而且,这三部小说最能体现林语堂东西文化理想的作品,即以道德情操高尚的女性为主角,反映了林语堂追求真善美的艺术视角。《京华烟云》着力宣扬的是道家思想,《风声鹤唳》则处处宣讲佛教的"业"的理论,而《朱门》中儒家伦理观念有突出的体现。道、释、儒三教的思想均为林语堂所肯定和倾服,林语堂把自己的理想、希望和爱憎全部寄托于"三部曲"中的那些理想人物身上去了。所以,这"三部曲"实际上是林语堂的文化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象说明。

3.科幻小说:《远景》(《奇岛》)

1955年4月17日,林语堂由于在南洋大学发生"预算案"问题,辞职后离开新加坡到欧洲漫游。这里除了自己需要休息一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妻子和长女更需要得到安慰,因为长女林如斯刚离婚,悲痛欲绝--医治妻女们的心灵创伤,自然是一个丈夫和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1955年夏天,他带着妻女,漫游欧洲。这是一次真正的无目的之游,他们像流浪者一样,不仅没有规定旅游的日程,甚至连预定的目的地也没有事先规定,他们不需要向导,完全是凭着兴致所致。林语堂和家人无拘无束地在欧洲各国漫游了几个星期,然后又各奔东西了:林如斯和林相如回美国;林太乙和丈夫黎明则在伦敦;林语堂夫妇仍留在法国戛纳。

林语堂曾说,真正的隐士,不必到深山老林去离群索居,在城市中的隐士才是最伟大的隐士。在戛纳,林语堂夫妇过着的就是城中的隐士生活。林语堂非常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个人们不知道林语堂为何许人的地方,他可以拿下一切人格面具,按自己的天性生活,有时,他可以在大街上大喊大叫,也可以坐在露天咖啡馆里大声打呵欠,别人看他,他也不在乎。他觉得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社会压力,有物质的、经济的、精神的和心理的,有有形的和无形的等等,这些社会压力把人挤压得变了形。所以,他提倡"不羁"精神,认为人要有点胆量,我行我素,能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这"不羁"精神是人类最后的希望。戛纳成了林语堂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科幻小说《远景》(又名《奇岛》)的创作。

1955年,《远景》由新泽西州普兰蒂斯·霍尔公司(Prentice-Hall,Inc)出版。又名《奇岛》(The Unexpected Island)由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于同年出版。

小说《远景》(Looking Beyond)虚构了一个21世纪初期的乌托邦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004年。小说塑造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乌托邦意境。这座梦幻中的城邦位于南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被来自欧洲的移民们建设得和谐美好。移民与当地的族人相处得很友好,他们为了共同的家园而不懈努力着。在那里,他们有只属于自己的一套完备的法律和道德体系。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外来者的意外到来展开。随着主人公对小岛的适应过程的延续发展,一幅动人的乌托邦美景也徐徐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利益矛盾,没有冤冤相报,只有单纯、诚实、纯粹的宗教和幸福的精神享受......

《远景》的题材别开生面,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小说所展现的乌托邦乐土,正是林语堂的理想社会的缩影--古希腊的田园风味和中国老庄的"无为而治"的融合。奇岛,形象地描绘了林语堂心目中人类社会的远景,这远景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理想生活。《远景》出版后,获得了欧美读者的好评。

4.文学传记:《武则天传》

林语堂继《苏东坡传》之又写了一部文学传记《武则天传》,英文版原名《Lady Wu》,即武夫人、武贵妇之意,1957年由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出版。它不是历史小说,也并非是一部纯学术著作,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学传记。书中的人物、事件、对白等资料,全部来源于《旧唐史》和《新唐史》。

林语堂笔下的武则天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最浮夸、最自负、最专横、最声名狼藉的皇后。

《武则天传》流露了作者对传主的深恶痛绝。林语堂在《武则天传》的原序中,坦率地阐明了自己的创作动机:

我写这本武氏传,是对智能犯罪做一项研究。她的野心已到疯狂的程度,但方法则精确可靠,稳扎稳打,她冷静镇定,方寸不乱。疯狂与不疯狂,到底区别何在呢?谁有资格决定?无论如何,武则天的按部就班对她丈夫皇朝的推翻之所以成功,就是由于她敏锐冷静的智慧与厚颜无耻胆大包天的野心合而为一的结果。若是她的行动犯罪,她却时时能使之合理合法。她的狡黠,她的机敏圆滑,她的强悍无耻,是无可置疑的。自古以来,似乎是这样;杀一个人的人是凶手;杀三个,杀六七个,那他生来就是罪犯;若用组织完善的机构杀几百人,那他是头脑清醒的真正的凶魁罪首;倘若他杀了千万百万,他就为历史上的英雄,要想谦谢这个头衔,也终归无用了。在林语堂的笔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骄奢淫逸、最虚荣自私、最刚愎自用、名声坏到极点的皇帝。武则天不仅是历史上的暴君,是一个杀人魔王,而且是一个最典型的荡妇。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自有她的功绩和错误。林语堂力图用史家的笔来写《武则天传》,但作者强烈的主观性损害了传记的客观性。

5."香艳"小说:《红牡丹》

《红牡丹》是林语堂八部小说中"最香艳"的一本。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牡丹在婚恋生活上的曲折经历,表现了一个清末的少妇在寻求爱情过程中的大胆追求,细致地刻画了情爱世界的奥秘。虽然,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清末,但书中人物的意识却是现代的,小说表现了一种适合现代西方文化观念的女性意识,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现的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十分接近。对爱情的哲理性的剖析,隽永妙语,含义深刻,引人深思。所以,该书在海外十分畅销,曾多次再版。

1961年1月16日,林语堂应美国国会图书馆之邀,在华盛顿作了《"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演讲。美国国会图书馆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图书馆位于美国国会大厦对面的街上,馆内设有860公里的书架,存放的书籍、物品超过8500万件,其中包括书籍2000万册。每天送到图书馆收发室的新书、定期刊物和录音带有31000多件,另外还有更多的由学者、慈善家、传教士和其他人士赠送的图书和文物资料等。国会图书馆的资料来自全球各地,藏书中有四分之三是分别以470种非英语文字写成,它的阿拉伯文藏书之多为世界之最,收藏的西藏物品比西藏境内的还要丰富,有关苏联革命前的照片也多于苏联本身所藏。林语堂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演讲,高度评价了诗人徐志摩,短篇小说作家鲁迅、沈从文、冯文炳和徐等,还高度肯定了胡适的"五四"文学首举之功。1961年,林语堂出版了讲述北京历史的英文著作《辉煌的北京》。林语堂的《红牡丹》也于1961年在英国正式出版,后在台湾有不同的译本数种,大陆在1988年4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张振玉的中译本和同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宋碧云的中译本。

《红牡丹》是一曲爱的赞歌,也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香艳的现代小说。林语堂塑造的"牡丹"这一文学形象,以鲜明的个性进入现代文学人物的画廊,具有极强的启示性和感染力。

6.自传小说:《赖柏英》

1963年由美国世界出版公司出版的长篇小说《赖柏英》,林语堂称之为"自传体小说"。林语堂之所以把这部小说称之为"自传体小说",可能是因为新洛与赖柏英的相恋与分手,其中种种细节,都是自己的经历。小说中的主人公"新洛"的童年生活,就是"和乐"早年身世的再现。林语堂少年时乳名叫"和乐";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赖柏英,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她是林语堂母亲的义女的女儿。按说赖柏英比林语堂晚了一辈,可由于年龄相仿,两人自幼青梅竹马,是童年时一对要好的小伙伴,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新洛"在国外的经历却与作者无关,所以林语堂的《赖柏英》只能看作为"半自传小说"。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赖柏英》称作自传小说呢?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作者"传"的是自己的真实心情,即"传"他是"山地的孩子",始终依恋着故土,保持着一种"高地的观点",无论身处何地,都坚守不渝。小说在赖柏英和新洛这两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作者也许认为,不一定要所写的完全是自己,而只要体现自己这一信念,突出这一对自己最具根本性的说明和解释,就是自己的"自传"。

从林语堂的小说中透露出,赖柏英是林语堂的初恋情人。他们的分手是因为林语堂"急切于追求新知识,而她则坚持要孝顺祖父。这位祖父双目失明,需要她伺候,片刻不能离"。林语堂一生割舍不下又耿耿于怀的心结,因此有了后来的《赖柏英》自传小说,他在其他书中一直声明的"在另一本书里,我也写过赖柏英她那山间的茅屋。《赖柏英》是一本自传小说。赖柏英是我初恋的女友。因为她坚持要对盲目的祖父尽孝道,又因为我要出洋留学,她就和我分离了",说明了赖柏英要与林语堂分手是出于不得已,她同样爱着林语堂,她要把那种纯洁的爱永远地留在心中,从而说明了中国女性的伟大与圣洁,这也是让林语堂佩服和感动的地方,成为林语堂在许多书中欲言又止的无奈,只好寄语于小说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因为从小受基督教的影响,林语堂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在中年及晚年的书上一直声明赖柏英是他的初恋情人。"我以前提过我爱我们坂仔村里的赖柏英。......她对我的爱非常纯正,并不是贪图什么,但是我俩终因情况所迫,不得已而分离。后来,我远到北京,她嫁了坂仔本地的一个商人"。

《赖柏英》中的新洛与赖柏英的相恋就是林语堂自己的一段经历,而且是他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写作时又出现那样一种萦绕心头的"故乡情结",所以林语堂晚年来写她,显然不是单纯的纪念,而是通过小说的叙说,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怀,从这个角度来看,《赖柏英》就是一种真正的"自传"。当然,小说中有许多虚构的情节和细节,所以,绝不能把它当做林语堂的自传来读。

三、旅游与钓鱼

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毕竟也会享受生活中旅游的乐趣,旅游不仅可以缓解生活中的压力,还可以开阔生活的视野,陶冶人生的情操。林语堂喜欢旅游,每当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他都要带着妻子到欧洲去旅游一番。林语堂特别欣赏张潮在《幽梦影》里的一句格言:"能闲人之所忙,然后能忙人之所闲。"他自己的话是:"尽力工作,尽情享乐。"

林语堂是一个旅游爱好者。他的足迹踏遍西欧各国的游览胜地,并且,他很懂得旅行中的乐趣。他在《旅行的享受·论游览》中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他反对旅游中的"虚假",他说:"第一种虚假旅行,即旅行以求心胸的改进。这种心胸的改进,现在似乎已行之过度;我很疑惑一个人的心胸,是不是能够这般容易地改进。"他举例说:"现代的导游者的组织,这是我所认为无事忙者令人最难忍受的讨厌东西。当我们走过一个方场或铜像时,他们硬叫我们去听他讲述生于1772年4月23日,死于1852年12月2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