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056900000019

第19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 (1)

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实现农业内部农户职能的分工,增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从而促进技术进步。

6.1 农户职能分工: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6.1.1 关于农业产业的界定

从经济学家Clark(1940)提出"三次产业"的划分开始,就有了"产业"的概念。之后,"产业"在世界上逐步普及并成为国际通用的概念。我国于1985年5月正式确立和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并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列为第一产业,认同和采纳国民经济部门的"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把农业划为"第一产业",并作为产业看待。

被称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并非任何状态下的农业,即不是指处在自然经济状态或小农经济状态的农业,而是指己经"产业化"了的农业。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应该是"产业化"了的农业生产经营领域。而所谓"农业的产业化"是指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的标准与要求,把处于或基本上仍处于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的农业,改造和发展成为像现代工业那样,在社会基础上,又在各个生产组织机构内部形成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且各个生产及再生产环节分工协作从而形成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工艺流程"。因此,农业产业化应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相连接、相适应的社会化、"工业化"及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向和发展过程。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产业化"的过程,因此,本书所分析的农业是过渡时期的包括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各个环节在内的农业。具体而言,包括产前的农机具、化肥、农药、良种等"农资"的供应,产中的生产作业与管理,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生产与经营活动。所以,这里的农业当然是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三大系统。

在这个有关农业的界定基础上,我们所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就是把农业由一个传统的、不完整的、与市场脱节或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产业"改造和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完整的、与市场经济相连接和相适应的产业。因此,从微观上看,农业产业化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从中观上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条的整合和组织;从宏观上看,农业产业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过程。

6.1.2 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户职能多样化的两难冲突

1.劳动力剩余

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自1978年至2000年,农业劳动力增加了5037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了4275.7万人,但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业耕地的进一步减少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继续不断产生。

2.农户职能多样化

如前文对农业的界定,农户的活动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活动。而这里我们只考虑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两大类。农业生产仅指动植物种养业的日常生产与管理,把决定种养什么以及农产品销售、加工、服务等产前、产后活动都视为农业经营。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甚至在今天,我国许多落后、偏僻的乡村,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都由单个农户自己来承担,正如马克思(1867)所说,在那里,"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不是分开的,后者包含在前者中,...二者是同时并行的。......织和纺等等当初是农业中的副业。"

3.两难冲突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对落后于工业化发展(Carter,1997)。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农业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用土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不断增加。如果再考虑城市就业竞争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的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更显严峻。

与此同时,在我国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是农业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农村居民(农户)虽然已经脱离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状态,但是还存在既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事农产品经营的状况,即使在农业生产中也普遍存在同时生产多种农产品的情况,从而限制其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与经营。

于是,一方面农户家庭内存在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农户又承担着生产与经营的双重或多重职能。这样的两难冲突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笔者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需要农户从各种职能中分离出来,发挥专业化的优势。农户自身职能的细化与深化能够实现技术进步的累进功能,农户职能分工是构成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6.1.3 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的关系

所谓农户职能分工是指农户生产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户职能分工的起点,职能专业化所产生的分工经济又将进一步推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分工-转移"不断循环累进,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我们在大力提倡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更应关注规模扩大与其职能多样化的矛盾。如果农户职能不做到专业化,即使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了,农业劳动生产力也难以提高。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关键应在于提高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水平提高自然要求扩大经营规模。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所带来的专业化经济可以表现为农村产业链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技术工艺的多样化,也可以是职能的多样化。这种基于分工经济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的多样化。在市场中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新产业。二是同一产业链的不断延展,即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多样化。三是每一个环节又有不同的技术工艺和生产经营职能,即工艺和职能的多样化。这些过程相互交织成为结构网络,在深化分工的同时增加了专业化水平,即农村的产业迂回度不断增大。而这三个过程将与劳动力转移和农户职能分离发生相互作用。根据Smith定理,分工程度受到市场规模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过程,又是农村城市化与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分工不断演进的过程。

农户职能分工意味着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职能与经营职能在市场中的分离。这个分离过程需要一个有效的市场作为两种职能的交易场所。经过近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已显著提高,对农户经营职能的专业化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可以从农民现金收入中的比重得到说明,1980年,农民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2.3%,而到1990年为68.3%,1999年则为73.9%。

生产的专业化意味着生产过程中从事的生产活动的种类减少,生产和消费分离,生产链条延长和生产迂回度的提高。农民可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获得专业化经济。但专业化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农民生产活动集中于更小的范围,不仅生产要素和许多生产性服务要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获得,而且生活必需品也要到市场上去购买。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率是反映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反映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

6.2 剩余劳动力转移:生产与经营的职能分工

6.2.1 农业专业化:经营商在交换过程中产生

人们的交换倾向最初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并不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衣服生产者把自己生产的衣服与粮食生产者交换是为了得到粮食,而粮食生产者把粮食与衣服生产者交换是为了得到衣服,商人则是把这种交换倾向发挥到极致的人。商人的出现是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初始阶段人们在天赋能力上并无太多差异,当社会活动分工之后,人们逐渐表现出能力上的不同。这种差异也表现在交换能力上,如对市场熟悉程度、对商品的鉴别能力、和别人讨价还价的能力、对交易机会的判断把握能力等等。中国古代的荀子在《儒效》中曾说到:"通财货,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从长期来看,进行交易活动的时间越长,交换能力的增长就越强。那些代替别人进行交换的人,因为比别人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交易活动中,其交易能力增长更快。最终这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经济主体--经营商,交换活动因此而获得了专业化所带来的所有好处。

经营商是一类特殊的劳动者,他不生产具体的产品,交换商品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用自己的劳动将已经生产出的产品送到需要的地方或需要的人手中,以更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在交换能力上的差异,使得不同的人在从事相同交易活动时其单位交易费用不同,因而从交易活动中得到的收益也不同,因此经营商的行为仍然是由利益所驱使的。根据斯密定理,分工的程度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而经营商的活动使得市场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分工程度的加深,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增加。同时市场范围的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产品数量增长、种类增加,也正面刺激经营商活动的增长。

6.2.2 经营商出现的本质:分工和专业化

分工和专业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时采用的一种生产方式。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被分解成许多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单位。在非专业化的模式下,一个人或组织可以在生理或组织条件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多个基本单位的职能操作。分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一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种类。分工与专业化程度越是深入,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就越集中于更少的基本操作上。分工是"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也就是说分工起因于交换倾向。人们在分工后的职业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上的差别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人们遵循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把各种才能在最大限度发挥下所生产的各种不同产品,汇集成共同的资源,自己所需求的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所生产的可以满足别人的需求,从而使整个社会中不同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以农村中的农产品市场为例,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来看,专业经营商在经济活动中所做的工作就是报出买价从专业农户那里购买农产品,再以一个相应的卖价转卖给购买者,或者经由他帮助买卖双方相遇、配对并进行交易,收取一定的中间费用。由于农产品交换活动的专业化,专业经营商往往拥有一些终端个体(或企业)所缺乏的优势。

在长期商品交易活动的过程中,专业经营商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因此往往能够在交易活动中担当起专家的角色。首先,和一般个体相比,专业经营商因为长期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因而累计投入了更长的时间来收集相关市场信息。其次,专业经营商比起单个的终端个体(或企业),能够获得的产品品种、数量规模都更大,因此他有更大的动机去收集市场信息。同时这也可以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可以大大降低收集同类型或者相关的产品或交易对象信息的成本。而终端个体(或企业)由于规模的有限,能够发挥这种正外部效应的机会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