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056900000020

第20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 (2)

假设获得一定信息的成本是固定的,终端个体(或企业)受到自身产品数量、种类的限制,能够支付的信息成本也是极为有限的。反之专业经营商长期、反复、大量的进行同类性质的交易行为,必然存在着规模经济,专业经营商凭借交易规模的优势,可以降低收集信息的单位成本。此外,对于信息的处理也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如何从庞大而杂乱的信息群中辨别出有用的信息,最终得依靠个人的判别。同样的一条信息,在一个普通人眼中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专业经营商看来可能蕴含着很大的商机。因此专业经营商拥有比终端个人(或企业)掌握更多、更精确的关于交易对象、产品、服务质量、成本、市场供求状况等信息和交易规模上的优势,从而可以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提高搜寻、配对成功的概率。

经营商是分工和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一种专业商人,他们提供的是专业化的服务。在我国农村,这样的商业形式不仅可以满足农村居民交换的需求,还活跃了农村商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的难题。

6.3 农业专业化的理论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内生农户职能分工

在我国农村,随着劳动力不断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一部分劳动力凭借自身的信息、交通等优势开始转向专门向农村居民提供交易服务,成为农村中的专业经营商,也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形式。这种商业形式是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部分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章以下部分将应用上一章介绍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对农村中专业经营商的出现及相应的分工模式进行分析。

6.3.1 结果的讨论

从现实现象中可以看到,在农村出现大批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为求得就业岗位,将会有一部分劳动力愿意从事专业农产品经营服务。农户经营商获得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买卖商品的差价扣除中间交易成本后的利润。当这部分利润大于其从事农业劳动的收入,他们就会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是紧密联系的,农户职能分工是以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的,在劳动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才能实现农户职能的分工。另一方面,如果专业化带来的效用能够高于自给自足,即c>431/3,则对于农户经营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进而刺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可以得到:

推论1农产品经营商的出现是劳动力转移、社会分工演进的结果,农产品经营商的出现将提高全体劳动力的效用。

推论2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产品经营商的转换是其追求更高收入的结果,是经济社会中随着交易效率提高,不同微观个体之间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更大效用的结果。

6.4 农户职能分工与农业产业分工深化

6.4.1 交易成本的节约

1937年,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开创性的提出使用市场是有成本的,他将这种"使用市场的成本"定义为"交易成本"。他是这样描述交易成本的:首先,"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显而易见的成本是去发现制定价格的成本";其次,"为每一个市场交换进行谈判和签订各自合约的成本也应该开列在内";最后还包括利用市场的机会成本。换句话说,交易成本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组织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包括搜寻交易对象信息、谈判、签约以及履行合约所需的监督而支付的成本。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主要有:①能力局限,即人类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是有限的。企业是由人和人构成的,因而企业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谓的权威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设计出完美无缺的、没有运行成本的制度安排。②信息不对称。市场中,某些信息为部分当事人所拥有,而其他当事人没有掌握。拥有较多信息的信息优势方,在交易对象的搜寻、谈判过程中占优。信息劣势方为弥补劣势,则要花费较多的信息成本、或是讨价还价成本。

现代化大生产使得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也相应地提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分工使得分工主体只专注于自身的分工角色,加剧了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正如斯密所说"使他除了从事他所会的那种局部工作以外,不能精力充沛地持久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在自己的专门职业中的技能是靠牺牲他的智力的、社会的和军事的德性而取得的。"伴随着分工的深化,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成本增加,表现在企业外部为交易成本,表现在企业内部为组织管理成本。

农户间的职能分工就存在这样的一种局面,农民可以选择自己供给,即自己既从事生产又从事经营,也可以选择通过农村市场购买销售服务,即通过专业经营商(企业)进行购买业务。因此,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选择自给自足还是分工的决策问题。

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产品种类都是多样化的,交易双方要经过相互搜寻、了解、沟通,进而讨价还价,最终才能达到供需的统一。掌握相关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交易对象信息等对于交易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绝对(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掌握和正确处理所有与交易有关的信息),并且人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隐瞒或发出误导的交易信息。因此,在交易过程中,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在交易中具有优势,可以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人们就得花费时间、精力和钱财,这就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提出者Coase并没有给交易成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之后的经济学家不断的补充交易成本的内容。交易成本包括:收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谈判、起草和签署合同的成本;履行合同和解决争端的成本;为减少或消除由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带来的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消耗的资源。可见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的交易成本是十分巨大的。

一般来说,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要完成交易活动,必须花费用于搜寻配对对象的成本,配对对象既可以是直接交易的对象也可以是专业经营商人。搜寻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交通成本、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成本。现实市场是不完全的,交易各方的信息往往是极不对称的。当交易双方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后,双方彼此搜寻并确定适合的交易对象不仅是困难的而且成本也因为搜寻的频率而倍增;相比之下,通过专业经营商的搜寻则使买卖双方减少搜寻的频率从而降低搜寻成本。

在市场上,需求方有着不同的支付意愿,供需双方有着不同的机会成本。如果需求方和供给方选择在高度分散的直接交易市场中随机配对,那么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交换条件的不确定会降低配对的成功率。需求方和供给方在就交换条件讨价还价时,需求方有动机压低支付意愿,而供给方也会有动机抬高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和机会成本的不真实表达造成交易效率的降低,原来可以配对成功的交易可能失败,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双方收益减少。由经营商在市场上公开报出买价、卖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支付意愿高于经营商报价的需求方和机会成本低于经营商出价的供给方会选择通过经营商完成交易;支付意愿低于经营商报价的需求方和机会成本高于经营商出价的供给方会选择进入分散的直接交易市场完成交易。

6.4.2 农业产业化

农户职能分工从本质而言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一部分农户和一些经济组织分化出来,专门从事生产资料供应、技术信息服务、资金供应、产品销售、运输、加工、储藏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种分工是按同一生产部门的不同操作纵向展开的,是在同一产业内部的分工。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农业和非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农业同相关产业部门相互结合,彼此依存日益密切,从而出现了供产销或农工商等农业经营的一体化。可以实现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农业经济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实现劳动和管理对象的商品化,即前文所述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的实现,一方面促进了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各产业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农业产后各部门的发展。

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农业产前、产后部门的专业化分工,也促进了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对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从宏观上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地域专业化;二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集中化、商品化,扩大了农前、农中、农后各产业部门和各类农场的分工,从而促进了部门专业化和生产单位专业化;三是从微观来看,农业部门和生产单位专业化的发展,又把一种产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艺阶段都分成了专项生产,推动了农业生产工艺专业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在这三个层次上的发展,使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的运用成为可能,从而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分工效率的改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技术效率。

就农业而言,产业化发展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农产品市场的扩展以及随之产生的农产品流通业、加工业等新兴行业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原来农业中的操作环节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并逐渐表现出工业生产的性质。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虽然农业处于核心,但推动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发展的却是非农经济部门。尽管生产机器的工业和生产粮食的农业中都可以不断加深分工,但是,由于工业产品交易效率高,而农产品交易效率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分工的协调费用很高,所以分工会不断在工业部门加深,工业生产的迂回程度也更容易提高。当工业产品相对于农业部门的交易效率不断提高时,农业会越来越依赖通过购买机械来从工业进口分工经济和迂回生产效果,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改进农业生产的效率。

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化一方面表现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区域、经营单位和生产经营过程专业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合不断细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等越来越多地依靠本经营单位、本行业之外,从而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表现出社会化趋势。于是,伴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户职能的分工,一部分原来属于农业部门生产经营范围的活动逐渐转到由第二、三产业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将会使农业发展表现出农业及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产业结构、联系和组织关系的变化。从纵向上,农业产业化以产品生产、加工链为脉络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形成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关联群,进而扩大农业生产的外部规模。在农业内部,以生产过程专业化为基础,农业生产进一步细化形成不同产业。从横向上,以品种为基础,形成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

分工是需要通过市场来协调的,分工程度则受制于市场范围的大小。只有通过拓宽市场,分工的全部利益才能够得以实现,市场范围的扩大有助于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又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技术效率的提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的过程中,交易频率的增加和交易范围的拓展内在地要求农户职能分工,以此来促进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持续性推进。如果从分工演进的角度出发,就可以看到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户职能分工的内生需求,以及农户职能分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反向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户职能分工的作用是以就业为个体目标的内生型需求同以产业化为目标的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综合作用。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链条不断增长,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也需要加深和提高,从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