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趣味经济学
1082100000030

第30章 我们不情愿付出的代价(3)

经济学感悟:个体的经济行为发生失误的时候,我们需要支付代价,而社会性的经济行为一旦出现差错,那么整个社会将为此支付成本。

第三、为收益插上翅膀

本节导读:效率是成本降低和收益提高的基本保证,无论是规模化经营,还是别出心裁的创新求异,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明我们人生的价值,但除非是对经济学有所感悟的人,否则不会走近这一目标。

【1】名作《最后的晚餐》创作实情

1495年,达·芬奇受多米尼肯修士的请求,为米兰的圣玛利亚·德拉·格雷契修道院的食堂画一幅湿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画将是证明他绘画才能的最好机会,画面可以传达出似乎既无法规避又不受时间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沿着桌子聚在基督耶稣两侧的每个圣徒,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和性格,富有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情感。达·芬奇最后在1498年才将它完成。由此问题在所难免:在上面作画的墙壁因潮湿而使创作受到严重妨碍,达·芬奇用他独特的方法调和的颜料不再适用于这里的墙壁。在60年的时间里,据目击者说,湿壁画“大片大片地模糊”。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杰作都是一些艺术家临摹的副本。

经济学感悟:当一项生产活动的周期被拖延得太久,就意味着该项生产活动的效率过于低下。

【2】胡夫金字塔的建造

一部分人认为胡夫建在吉萨的金字塔是强迫奴隶建造的,但这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有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有大约十万人为胡夫的金字塔出力,他们每年要干三个月。在每年的这三个月里,尼罗河处于汛期,使得人们无法从事耕种,大多数人在那段时间内都失业了。胡夫善良地为他的工人们提供了良好的食物和衣服,这种善行在民间流传了好几个世纪。

经济学感悟:在经济活动中的生产环节,必要的成本消耗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将这种成本消耗降到最低的程度,就成为困扰经济体最大的难题。

【3】低盈利率的公司

华尔街历史上曾有一个幽默的名词叫做“燃烧的床”,它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来历。

那时,第一波士顿贷款45亿美元--公司40%的股权资本,给一家公司--俄亥俄床垫公司。这是一笔灾难性的交易,华尔街幽默地将其命名为“燃烧的床”。第一波士顿的利润是如此的可悲,以致公司不得不卖掉部分衍生产品业务来发放奖金。与此同时,有谣言说公司的新任首席执行官艾伦·维特拿到了3000万的薪酬。后来报道澄清他的待遇只不过是区区900万美元。公司被叫做“小麦第一证券”,隐喻境况窘迫的小规模经纪公司。难怪好的经纪人都结队而逃。

经济学感悟:在同等的商业条件下,成本消耗低的竞争方,就意味着拥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4】奴隶的效率

12世纪时贩卖奴隶之风盛行。当时,一个名叫道格夫的庄园主在附近的香槟省购买了6个奴隶,他将这6个奴隶带回家,并让他们和自己原有的35个奴隶一起劳作。但是他很快发现,多了这6个奴隶以后,田地里的劳动效率并没有增加多少,反而有降低的趋势。到了耕种的季节,原来4天可以完成的任务,现在几乎仍是这个速度,道格夫为此迷惑不解,他决心找出原因。

很快他发现,出现这种情形竟是由于地域的差别。新来的6个奴隶以前是在土地肥沃的布尔日省为别人服务的,他们翻耕田地时总是粗枝大叶,不需要精耕细作。但道格夫这里的情形却不一样,土地如果不深耕,肯定会影响来年的收成。但这6名奴隶还保留着以前的习惯,负责管理这些奴隶劳动的人不得不命令奴隶们把没有深耕的土地再重新耕挖一遍。因此,工作效率几乎没有任何提高,白白花了购买6名奴隶的钱。

找到这个原因后,道格夫把这6名奴隶转手卖了出去,又买了相同数目的6个当地的奴隶,从此就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形。

经济学感悟:社会组织的概念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那些习惯于粗放式管理的人,终将遭受到效率的惩罚。

【5】工作量

赫尔措格雇佣了15名工人为自己的手工作坊切割皮张,他是一个皮具制造手工艺人。这15名工人每天工作10小时,到月末的时候,赫尔措格付给每人10马克的工资。但是,赫尔措格发现,并不是每个人在工作时间内都能集中精神,偷懒的行为随时都可能发生。

后来,赫尔措格对工人们,他决定把工作制度和工作时间改一改,每天不再规定需要上班多少时间,而只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量,谁完成了当天的任务,谁就可以下班回家。当然,这个工作量是赫尔措格经过细心评估才决定的。

这样一来,虽然赫尔措格规定的工作量比原来工人们每天完成的任务还要略高一点,但是,为了能够早点下班,他们都主动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再发生偷懒现象。而且,比较熟练的工人在9个小时内就能完成任务,比平时还要节省了1小时。

经济学感悟:效率的法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量化的标准是克制两极对抗的不二法门,不熟谙经济学的管理者有必要认识到这一点。

【6】选择工人的标准

意大利西里西亚一家纺织工厂招聘工人时,对于前来应聘的人没有过多的要求,通常只是给他们关在一间房子里一整天,中间不给任何食物和水。直到傍晚时,才命令送去一顿丰盛的食物,让这些人尽情享用,并观察所有人进食的情况。然后,老板满意的人将会被留下进入工厂工作。

说来好笑,这个老板选择工人的标准竟是看谁吃得又多又快,他对此的解释是:人在饿了一天后都极需补充食物和水,这是一种本能,吃得越多越快的人,说明他工作起来有很大的潜力,工作效率也比较高;而那些细嚼慢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是慢慢吞吞的不适合做一个有价值的工人。

经济学感悟:总会有些经济博弈法则让我们忍俊不禁,但只有最理性的经济思维,才能够认识到这种闹剧的实用价值。

【7】奴隶之争

拜占庭帝国时期,有一个将军的奴隶逃跑了,被元老院的一名元老收留。元老把他留在自己家中,让他为自己服务。将军得到了这个消息,向元老讨要奴隶,并说:“请你把那名奴隶还给我吧,他是我干活儿最快的奴隶,我的庭院里离不了他,作为报答,我将永记你的恩情。”

元老不同意,他矢口否认了此事,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将军很是生气,在皇帝面前散布元老的谣言,说他对皇帝不敬。

后来将军带兵与波斯人交战,他的一个儿子被波斯人俘虏了,波斯允许他拿金钱来赎回。元老趁机诬陷他有背叛行为,妄图将帝国的财宝送给敌人。皇帝禁止他这样做,于是将军的儿子被波斯人杀害。愤怒的将军又派人在观看马车比赛时刺杀了元老。

经济学感悟:对效率的追求会让人迷失初衷,理性的经济行为必须要避免这一点,有时候,妥协也是维持效率不得已的办法。

【8】新惯例

17世纪以前,是没有老板允许工人将原材料带回自己家中加工的。不过到了17世纪时,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当时德国一名叫做克罗歇尔的企业老板,迫于强烈的市场竞争,只得允许工人将原材料带回自己家中加工,然后根据工人的工作量来付报酬。这样显然改变了以工作日付报酬的惯例,而且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做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些工人在自己家中加工,往往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工具使用,而且,多劳多得的模式有效地减少了他们偷懒的行为,从而积极性大大增加。仅这一项措施,克罗歇尔的企业每月的产量提高了20%。后来,很多工厂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并延伸到法国和意大利。

经济学感悟:一切的经济行为都在于最大程度发挥人的能动性,这种选择往往会遭到那些对人性缺乏了解的人的置疑,只有在你意识到我们每个人不过是经济行为的一个链结的时候,情况才会好转。

【9】珍妮织布机

珍妮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每天在家中用老式的织布机织布,以此获得生活来源,贴补家用。由于生活压力巨大,珍妮每天不得不在织布机前工作10个小时以上,就这样,产量仍是不理想。珍妮的丈夫见妻子如此辛苦,就决心发明一种新的织布机,以替代老式的织布机,提高工作效率。在丈夫的心血浇灌下,这种织布机终于被制造出来了,丈夫将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后来,这种织布机在全英国流传开来,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化革命。

经济学感悟:理性的效率追求必然会遭到非理性的现实的责难,如果谈到效率,我们就必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10】黑奴的命运

很长一段时间,非洲黑奴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他们经常被人贩子贩卖到欧洲或其他地方的庄园里,劳累与早亡往往伴随他们一生。黑奴的主人们为了更多榨取他们的劳动力,用皮鞭等残酷的惩罚强迫他们从事高强度的劳动,最大化地提高黑奴们的工作效率。为了节省时间,黑奴们每天只能睡短短的6个小时,白天除了吃饭以外,他们没有休息的时候。即使是生病,他们也得在逼迫之下继续从事生产,没有看医生或者养病的可能。高强度的劳动使黑奴们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随时都有人猝死。但那个时候对于主人们来说,死一个黑奴就好比死一只牲畜而已。主人们往往是将黑奴的尸体草草地埋在肮脏的坑里。

经济学感悟:丧失人性的效率追求,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耻辱,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够忘掉经济学的最根本目标--人类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