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局限,东汽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三线”国有企业,当年选址建厂就地处偏僻山区,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面临许多困难。作为国家开发研制大型发电设备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全国三大汽轮机生产厂家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又属于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对资本有机构成和员工素质要求都很高。这就更需要发挥人的因素和主观能动作用,需要良好的队伍素质和人际关系。
而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为宝贵的第一要素,对于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决定了人是社会主体的地位,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分工、岗位职务存在差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不可避免地有利害关系和矛盾冲突。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健全的法律调节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培育使人团结融洽的和谐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东汽为此就从弘扬自身特别看重的体现志同道合、人气氛围的“人和”文化做起,以此打造企业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没有天时地利,不仅体现为地处偏僻、环境落后和条件艰苦,也反映在改革时差和发展顺序对“三线”企业的客观制约。由于当时国家财力与综合实力十分有限,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深圳、珠海、宁波、厦门以及青岛、大连,包括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与沿海城市推开。因为那里的条件最成熟、运作最便捷、情况最有利,也最容易立竿见影取得成效,从而理所当然地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如此才能总结经验、创造条件,进而依次从沿海东部向中部发达地区,再向西部落后地区整体延伸拓展及至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无疑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西部偏远地区以及“三线”企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就必然有一个相对滞后的过程和进程,加上物质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社会配套条件,这里某些方面的改革开放就会困难重重和举步维艰。
东汽特别重视培育体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人和”文化。这种文化用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的话说就是:“用情感凝聚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党委副书记朱贤滨的表述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这种文化体现的是人性化氛围与“人和”精神。对于不占天时地利、条件艰苦的东汽来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凝结人心、集合人气、汇聚人们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向心力。在40余年的培育积淀中,已在十里东汽演绎了无数难忘的温馨场景与人和情意……
那送单身职工回家过年、迎职工节后上班的场景令人倍感温馨,它维系了几代东汽人对工厂的深深依恋,构成了东汽“人和”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10年2月22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九,春节的氛围尚未完全消散,东汽迎来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这天早上7时30分,春寒料峭,东汽党政班子所有成员张志英、何显富、张文峰、朱贤滨、王为民、肖珉、任方敏、黄伯超、吴贤富、陈军、胡军、王再秋等人携党群机关干部已分赴东汽八角井镇新基地、汉旺基地、德阳分部和峨半厂(所)等单位,在那里热情欢迎上班的全体职工,与大家一一握手并互致新年问候,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响彻云天。这是东汽整体搬迁至德阳后的第二个春节,也是东汽新基地启用后的第一个春天。寒风中,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迈着矫健的步伐,充分展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东汽从建厂创业到发展成长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了,无论是在汉旺被震毁前的十里东汽还是在重建后的德阳八角井镇新基地,这种做法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早已成为良性互动的光荣传统。震后的两年也与往常一样,东汽员工都是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很早来到工作岗位,工厂大门前依然锣鼓喧天、鞭炮齐放,热闹非凡。在许多同是赶早上班的路人好奇与羡慕的注视下,东汽领导在工厂大门前迎候节后上班的职工并送上新年的美好祝福。这种做法表现出一种东汽人特有的浓浓乡情和友情,不仅使员工们倍感亲切并有回到大家庭的归属感,而且激荡着“家和万事兴”“心齐划大船”的和谐气氛与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同时昭示着东汽人在新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能开局顺利、心想事成。所以,虽然时间久了、地点变了,但企业多年坚持的喜迎职工节后上班的传统做法,一直深受全体员工的欢迎和喜爱。
追本溯源,东汽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做法,是从春节送单身职工回家过年开始的。早在艰苦创业、辛勤建设汉旺基地的时期,企业就从特定的历史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特别关注单身职工春节回家探亲过年的强烈渴望。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运输能力确实非常有限,乘车和转车都很困难,全省各地来厂工作的2000多名退伍军人又大多家在安岳、乐至、岳池、蓬溪、剑阁等地,他们一年中难得有机会回家与亲人团聚。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想方设法,每到春节前夕都要组织几十辆大卡车、大客车安全、免费地送单身职工回家过年,节后返厂时工厂又派车把他们一一接回。
当时由于车道狭窄、路途太远、费时很长,加之乘车回家的职工大多都想在当天走进家门,所以人们一般都得清晨5时起床,一起到东汽小学操场去乘车。夜深人静、漆黑一团,整个家属区却好像办喜事一样沸腾起来,操场上敲锣打鼓非常热闹,工厂领导和单位同事都来送行。一时车上车下都是欢声笑语,满是兴高采烈的人群。所有车辆都编上号,浩浩荡荡在早上6时准时出发,让人一路上感到非常自豪。“回家代问个好”“全家过节好”“路上注意安全”“节后按时回来”……一声声真切的嘱托、一双双温暖的手、一行行激动的热泪,那送行的场面真让人感动……虽然当时厂里的条件有限,开始只能用大篷车送大家,但这已够使人高兴的了。后来工厂条件稍好一点就换成了“大金龙”那样的大客车,来回通勤路上的安排照顾也更加周到。这一送一接就连接起了20多年的难忘岁月……东汽退休职工罗增伦说:“我家住在岳池县山区,每年春节回家乘车很辛苦。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回次家要转几趟车,通公路的地方很少,公共汽车就更少,从汉旺回岳池都得折腾好几天时间才到家。工厂能这样关心单身职工,专门租车送我们回家探亲,真是件令人没想到的大好事。我们岳池老乡有90多人在东汽工作,仅开往岳池县的车就有三辆,家住县城的当天就可以到家。大家节后返厂还是被车子接回来的。至今想来,我们觉得在东汽工作真的挺幸运,也是很幸福的。”
同事亲友、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在欢声笑语中帮助每个家庭搬进了新房,同时把团队温暖和同事情谊带进了千家万户……东汽的人和氛围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每遇到职工及家属生病住院,组织上和同事们肯定会去看望慰问;单位每年分来了新徒弟,师傅都会把他请到家中包饺子,吃顿“迎亲饭”……东汽职工的分房搬家也很有人情味。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而企业又建在艰苦地区,东汽人为国分忧,在建厂时就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职工家属是从干打垒等面积狭窄、设施简陋的简易房住起,随着生产发展和条件好转,大家住房的改善就分期分批而且逐步升级地进行着,这样每户职工要搬好几次家,直到最后搬进有卫生间、起居室等功能较为齐全的宽敞住房,这就使当时的搬家尤其具有东汽特色。职工住房有远有近、有大有小,有单间、有套间,但是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东汽都是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主要按工龄+年龄排序并适当考虑政策加分来分配住房,大家对此公平、公正、公开的做法心服口服。房子分到后搬家也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每到职工搬家时,单位同事都格外热心,经常是不请自到,而且是互帮互助,你帮我抬家具、我帮你刷墙壁……好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动人场面。
1982年进厂的邓艳梅就经历过5次分房4次搬家,对每次分房搬家都有一种“手足情深”的深切感受。1982年她从东汽技校毕业参加工作,成家后于1986年分到离厂区和镇区都较远的绵竹磷肥厂家属宿舍。虽然地处较远,但她心里仍很欣慰,因为年龄不大、工龄也短,却分配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简单地粉刷打扫了房间,她很快将简易的家具搬进了家。在此住了4年后,接着又参加了第二次分房。这一次分到了东汽生活区,离上班地点很近,日常生活都很方便,她感觉更加高兴。单位同事知道她分到了新房纷纷表示祝贺,还专门安排了一辆大卡车来帮她搬家。
邓艳梅这次搬家可不同于上次,不但房子更大更好而且家具愈来愈多,生活用品随着收入的增加也更加丰富,因此搬家就让人更加操心。搬家那天单位同事来得特别早,部队转业干部出身的雷文义很是热心,恨不得把所有物品一起打包背在身上。扛着东西出门时被卡在了门框里,逗得在场搬家的人们哈哈大笑。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你背我扛,很快就将所有物品都装上了车。当她返回房间查看是否还有什么东西落下时,装运的卡车已经一溜烟地开走了。等她心急火燎地赶到新家时,大家已把东西卸在门口正准备往屋里抬。搬完家后,大家茶也未喝一口就各自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她对此情此景记忆犹新,格外感动,真真切切感受着东汽人的淳朴与真情。她后来又搬了几次家,震后搬迁到德阳也按政策分配购置到东汽馨苑的一套住房。住房条件一次比一次好,功能一次比一次齐全,企业对职工关心体贴、爱护备至的做法也始终未变,东汽人团结齐心、互帮互助的氛围依然如故。
友爱互助使高山下的东汽像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凝聚着所有人的感情、智慧和力量。东汽很早就形成了浓郁的“人和”氛围,其中不乏上演过“危难时刻见真情”的动人一幕。当年的铸造分厂有一位姓卢的锻工师傅,他在打锤时被一根突然飞起的钢钉击穿了大腿的动脉血管。这一致命的伤势使他顿时血如泉涌、生命垂危,好在同事们发现及时并立即捆扎止血将他紧急送到工厂医院抢救。由于失血太多,血库中与卢师傅相符的AB型血的输血量根本不够用,于是,十里东汽的上空就一遍遍播放着通知,急切盼望着这种血型的职工能够自觉赶到医院,为挽救危在旦夕的工友生命献上热血。在当时医院的记录里,全厂只有17个人是AB型血,可一下子就来了27人报名献血。有个叫孙明霞的小姑娘因为长得胖抽不出血来,急得直掉眼泪。当时医院里三层外三层地被挤得满满的,足足有两千人在打听关心着进展。凡是输了血的人一出来,许多人就会争相将煮好的糖水鸡蛋给他吃。这件事情虽过去很久了,人们却依然印象深刻。
据时任东汽党办副主任的刘志前和秘书郭慧文回忆,企业许多员工至今对1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惊险车祸记忆犹新。那是1996年春节前夕的一个大雾天,东汽党政班子全体成员按照安排统一乘车前往成都参加上级组织的重要会议,不料汽车行至什邡市境内路段因大雾弥漫、路标难辨、躲闪不及与前面的大货车相撞……全车人虽幸免于难但却都受了伤,其中何木云、张绳铨、高青鹤、张兴洲、王希才、常相如、林锦棠等同志满脸是血、浑身带伤必须紧急救治、住院医疗,而时任党委副书记的孙平元由于腿骨粉碎性断裂需进行重复手术和长时间治疗。然而就在企业党政班子大多数成员因车祸住院的情况下,不仅许多员工在前往多家医院的关切看望中体现了东汽人一贯的“有难相帮、有事相助、伤病相怜总关情”的同胞情谊,而且全厂干部职工都能顾全大局、为厂分忧,主动自觉地忠于职守、履行职责,积极努力地完成生产建设各项工作,使得企业发展几乎在一时“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又取得了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