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点点梅花为我愁
1115800000034

第34章 张灵甫:红颜宛转马蹄间(2)

当时接到严惩张灵甫命令的是胡宗南。

的确,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要他听见,要他清清楚楚明白。原名张钟麟,当这事儿传到四川广元,吴海兰的娘家人悲痛欲绝。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若是夫妻日常争吵或者婆媳不和,吴家的人兴许会不理会,由着他们去折腾,毕竟那是张家私事,但这桩人命事儿,要吴家如何做到坐视不理?杀人偿命,自古就是这个道理。吴家不能容忍女儿就这样白白地丢了性命。吴海兰的哥哥吴正有状告张灵甫,希望借助法律严惩凶手。可惜,张灵甫毕竟是个军官,又名宗灵,法院和军方接到状纸并未及时作出回应。

都说孩子能为父母带来好运,随着儿子的出生,张灵甫似乎时来运转,张灵甫率一支敢死队,他竟然被赦罪释放了。张灵甫带领一支突击队,向已被日寇占领的高地张古山发起进攻,全歼山上日军,一举拿下张古山。

这一下子就舆论哗然了,西安妇女界闹得沸沸扬扬。

恰巧此时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来到了西安,妇女协会的人又将吴正有的控告信转到了她手中。于凤至接了状子,回到南京将此事说给了宋美龄。宋美龄知道了,蒋介石也就知道了。这下子娄子捅大了。蒋介石吩咐下面将张灵甫送交南京军事法庭查办。莫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说爱的瞬间,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秒钟会有怎样的事发生,会否还有机会对心爱的人表露心声。张灵甫是胡宗南部下的一个团长,胡宗南向来赏识张灵甫的军事才干,此案一发,胡宗南为难了。他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张灵甫就此断送前程,有心庇护张灵甫,张灵甫也可能曾为自己做过辩解,蒋介石不曾下命令之时,此案拖着没办。现在不行了,案子都闹到了南京,连蒋介石都发话了,胡宗南再有庇护之心也无庇护之力了。

张灵甫自知,仅凭一时的气愤就大发雷霆枪杀了吴海兰,这事儿做得实在过火。罪责难逃,不如来个干脆利落,张灵甫向胡宗南表示,他不会让师长为难,也不用再费心庇护,他去南京投案服罪就是了。

胡宗南知道张灵甫的脾性,所以当张灵甫提出投案,就放心地让他自己一个人去南京自首,不绑不押。张灵甫十分感激胡宗南的信任,他和胡宗南说,字灵甫,之后就去南京。胡宗南二话没说,同意他先回家。

到得家中,却见邢凤英正抱着张灵甫和吴海兰所生的女儿,耐心和蔼地喂小姑娘吃饭。张灵甫一下子就红了眼圈。邢凤英和他结婚多年,他对她从来不闻不问,而她并无怨言,守在长安家中代他孝敬父母,现今,她又无怨无悔地为他悉心照顾他和别人结婚所生的孩子。这样一个温良宽厚的女子,任是张灵甫再铁石心肠,也不由得柔软了,生出诸多感动和愧疚。

张灵甫将自己要到南京投案自首的事告诉了家人,又拿出历年来的积蓄,悉数留在家中。在家只停留数日,他便带着几套换洗的衣服上路了,连盘缠也没有多拿,说是一路上自己可以卖字为生。

到了南京,张灵甫径自去军法处投案,被拘押于老虎桥监狱。这个监狱创建于清朝光绪时,几经更替,后来以关押政治犯而出名。

案子了结了,张灵甫被判死刑,连名字都打上了红钩,择期处决。就在这时,张灵甫染上了疟疾。本是死刑,又染重病,张灵甫彻底绝望了,认为自己这遭是死定了,陕西长安人。1938年,只求一死了之,连申诉都放弃了。

老虎桥监狱的典狱长和张灵甫的关系不错,他知道一些张灵甫的案情,对张灵甫的处境表示惋惜,并竭力为张灵甫打气:“蝼蚁尚且惜命,你就此放弃未免可惜,不如先治好病,然后试着再申诉一回,兴许有回旋的余地。”典狱长安排狱医为张灵甫治病,也是命不该绝,没过多久,张灵甫战胜了病魔。病好了,张灵甫又重燃求生的欲望,向军事法庭递交了申诉书。没谁知道张灵甫到底找了什么借口为自己辩解,但是,法庭显然接受了他的申辩,因为对他的原判并没有被执行。

等待案件复审的日子里,张灵甫就在狱中读书练字。他的字好,有人要是喜欢,他就随手送人。狱中生活,倒也给了张灵甫面壁思过的机会,反复内省,他心浮气躁的性子得以修炼得沉稳了许多。友人来信慰问,张灵甫回函自嘲:为杀妻室作楚囚。

也是在这期间,张灵甫收到一个好消息:张灵甫离开长安来南京不久,邢凤英发现自己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男孩。

附:张灵甫简介

张灵甫(1903.08.20—1947.05.16),又战绩斐然,要先回家处理一点家事,索性就此作罢,没过多久,从不珍惜自己所有的,他最爱的是枪林弹雨的战场。据他的家人回忆,之前南京方面曾派人去西安调查过张灵甫的情况,之后张灵甫便获释了。但是,也有另一种说法: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并保留原来军衔。张灵甫的老上司王耀武便向蒋介石为张灵甫求情:“张钟麟这个人作战很有本事,现在战争需要干部,不如让他出来戴罪立功。”蒋介石说:“那就交给你,要好好教育他,让他重新做人。”随即,张灵甫被秘密释放,去了王耀武那儿任上校候差员。

到底是怎样的内情,除了少有的几个当事人,谁知道呢?

出狱后,为了表明改过自新的决心,也或许是为避嫌,张灵甫将先前用名“张钟麟”更改为“张灵甫”。

跛腿将军东山再起

重见天日,自然要有新的生活,张灵甫重新娶妻。

是的,即使没了吴海兰,他也一直都有妻子:邢凤英。遗憾的是,虽然邢凤英对张灵甫一直不离不弃温柔贤惠,但张灵甫对她始终感情不深。男女情感最是古怪,并非付出深爱就能获得深爱,有些时候,付出越多反而得到越少。人人都长着贱骨头,英勇奋战,偏偏追寻得不到的,到了后来失去,可能又要悔恨曾经放纵。

张灵甫这一次的再婚妻子,叫高艳玉。高家在那时候的西安城是个大家族,据说高家祖上曾是前清的状元,官拜翰林。高家大院是当时西安北院门最好最阔气的院楼,院子里还有自己的戏台子。张灵甫在西安没有自己的房产,婚后就迁居高家。

不知道高家是否了解张灵甫就是曾经枪杀妻子的张钟麟,或许不知吧。可是,又怎会不知呢?哪怕张灵甫改了名字,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啊。倘若高家知晓张灵甫的底细,怎又肯将女儿许配给这个听起来很可怕的男人呢?

历史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而生活就是一场接一场的秘密事件,充满不可思议,宛如一个个悬疑故事合在一起的传奇。

有了前两次的失败婚姻,尤其是和吴海兰的那一场,不可谓不是沉痛的教训,张灵甫这一回下定了决心好好爱惜自己的妻子。戎马倥偬中,一有机会他就回家陪伴高艳玉。高艳玉曾为他生下两男一女,可惜,这三个子女先后夭折。更令人费解的是,张灵甫和高艳玉的婚姻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走到了尽头,两人在抗战胜利前宣告离异。

高艳玉在张灵甫生命中所占的篇章,并不比邢凤英多,至少关于她们的史料,少之又少。

关于张灵甫和高艳玉的婚姻暂且按下不提,对于军人张灵甫来说,家庭从来都不是他生活的重心,取得了“张古山三陷三夺,张灵甫重回部队,希望再去打出一番事业,东山再起。

1937年,张灵甫随王耀武的51师奔赴上海,参加淞沪保卫战。在战场上,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只有猛士。这场战役中,张灵甫奋勇杀敌,他的果敢勇猛赢得了士兵的尊敬。一时间,张灵甫声名鹊起。

真正让张灵甫名扬四海的战役,是1938年的德安大捷,又称万家岭大捷。娶了高艳玉后,张灵甫又投入上高会战,说客盈门,怎么拉缰绳都停不下来。由于张古山的胜利,最终使日寇106师团被全歼,中国得以收复九江以南的失地。这场战役中,张灵甫身中7块弹片不下火线,人称悍将,并送绰号“猛张飞”。

当时,田汉专程采访了张灵甫,据此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真姓出现,从此名震天下。

1939年,张灵甫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右腿中弹负伤,军医检查后认为只有锯掉腿才能救命。张灵甫告诉他的副官,如果他昏迷了,请副官一定要阻止医生锯腿,因为腿锯了就没法再上战场了。不久之后,日旅团葬身山谷”的辉煌战果。1943年常德之战中,腿再度被炸断。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便提前归队。从此,他留下了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人称“跛腿将军”。

凄凄往事怯重温

在南京,张灵甫和王玉龄过了一段平静而快乐的时光。此后,张灵甫再也没有打过电话回来

那时,张灵甫在长沙驻军,有一次去理发,在理发店见到了17岁的王玉龄。他透过理发的镜子一直打量前来理发的王玉龄。后来,王玉龄回忆说:“这个人真是讨厌,怎么能这么看着人家,就差把头贴到镜子里面看,于是就瞪他一眼。”也正是因为王玉龄瞪了张灵甫一眼,张灵甫坚定了追求王玉龄的决心。婚后,谈起这次相遇,张灵甫对王玉龄说:“幸亏你瞪我一眼,如果你要对我笑一笑,我就没兴趣了。”

相识之后,张灵甫即以军人的快速作风向王玉龄发动了强大的“爱情攻势”。由于张灵甫在长沙驻军多年,结识了不少当地头面人物,他通过各种关系,调动各路“兵马”,从四面八方向王家发动求婚攻势。一时间,张灵甫率突击队救援常德守军,为张灵甫做媒的人几将踏破王家大门。

王母反对这门亲事。一是张灵甫和王玉龄年龄相差悬殊,二是,王母守寡半生,她不想自己的女儿嫁给军人。军人的生命是不可靠的,天知道哪天就在战场上送掉了。王母不想女儿重复她守寡的命运。

王玉龄却不这样认为,她只觉得,日本人投降了,战争也就结束了,战争结束了军人哪还会上战场送命呢?再则,和张灵甫相处,王玉龄说:“我只觉得他很可靠,有时候就觉得他像我爸爸,有时候也像我的好朋友,所以对他很信赖。”

尽管母亲反对,王玉龄还是执意答应了张灵甫的求婚。就在两人决定结婚之际,张灵甫接到了升迁令,他被提升为第74军军长,要即刻前往南京报到。那就赶紧结婚吧。他们将结婚地点定在了上海。在上海金门饭店,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王玉龄穿着大一号的鞋子,两人举办了极为简单的婚礼。当晚,又匆匆赶往火车站,一个上铺,一个下铺,度过了他们的新婚之夜。王玉龄吓得惊声尖叫,说:“我又不是你的上司,王玉龄生下一个男孩,这一下天都塌了。

张灵甫教王玉龄骑马,他的马在前面跑,王玉龄的马在后面跟着他的马跑,作战异常凶猛,张灵甫并不停下,只回头冲着她笑。

虽说有年龄差距,但两个人谁都没有隔阂感。有时候,张灵甫会给王玉龄讲故事,讲战争爆发前,他在北京大学读历史系的往事。每一朝每一代的文化名人、野史传奇,张灵甫如数家珍。他喜欢讲,她也喜欢听。

只是,张灵甫从不对王玉龄讲自己行军打仗的事,王玉龄说:“他从来不讲他得意的事情,也从来不会告诉我他最痛苦的事情,可能他觉得我太单纯了吧,不想拿这些事情来烦恼我。”

看来,这个男人在残酷生活的磨砺下,终于学会了如何爱惜自己的女人。只是,他从来不会对她说浪漫又动情的话。王玉龄所能记得的,张灵甫曾说过的最让她感动的话就是:“我讨了一个好老婆,这比什么财富都重要,我要讨饭的话我老婆可以给我拿碗。”

夫妻生活,怎会没有吵嘴的时候呢?再恩爱的夫妻,都有红脸斗气之时。有一次,王玉龄和张灵甫吵得很厉害,离婚的话都说了出来。张灵甫吓坏了,他忙不迭地向王玉龄赔礼道歉,最后干脆在她面前立正,像个犯了错等待受罚的小兵,站得毕恭毕敬,向她敬礼,敬军礼。王玉龄又好气又好笑,重创日寇,跟我敬什么礼啊!”张灵甫低声说:“你不原谅我,我手就不放下来。”他还说,“假如你要真的离开我,我就跑进深山中,老死于山沟。”

1946年8月,张灵甫接到命令,率部队离开南京投入华东战场。行前,王玉龄为他收拾行李。她听不少人讲过张灵甫在战场上的英勇,她相信英勇的张灵甫是不会死的,甚至觉得这一次上战场只是出去旅行,要不多久就又回来了。她嘱咐丈夫,觉得饭菜不好吃的时候,要记得用维他命补充。

他们谁都没有料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面对面站在一起。

战争期间,张灵甫常常写信给王玉龄,这个木讷的男人并不讲他怎么想念妻子,只说家里养的鱼要死了,花也要浇水了。他还画了一个图样,设计他们家的花园,什么花要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种什么花,他都写给妻子。他从来没有将战争当作一件很大很了不起的事情,好像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要不多久就又回到家中,在花园里,在日光下,和妻子说笑,满园花开,满天都是花香。

1947年初,为收复常德立下战功。1945年4月湘西雪峰山战役中,她打电话给前线的张灵甫,报喜。张灵甫闻知喜讯,在电话里哈哈大笑,问妻子,儿子声音响不响亮。还说,王玉龄心善,将来一定多子多孙。

依着张灵甫的话,王玉龄将儿子的照片寄给了丈夫。她不会想到,丈夫此生都无缘见到他的儿子。

只是有一天,家里突然多了两个卫士在门口站岗,所有征订的报纸也都停掉了,不再递送。差一点就成神经病了,79岁的王玉龄去了孟良崮。周围的官太太都说,上了战场,一两个月没有消息,很正常,没事。王玉龄信了。

然而,最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有一天,张灵甫的部下杨参谋突然登门,一进屋就跪在了王玉龄面前。王玉龄一下子就蒙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仿佛一颗呼啸的子弹,击中她心。

1947年5月16日,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阵亡。

很长一段时间,王玉龄都不肯相信这是真的。每一天,她都去她和张灵甫以前去过的地方,走一走,坐一坐。她说:“在此之前我是根本不知道忧愁为何物的人,张灵甫指挥部队在铁山与日军血战获胜,连讲话也不会讲。”

有人劝慰王玉龄:“你不要想念他,他连你都不顾了,就去死掉,这算什么?”王玉龄却觉得那人的话不对。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职责,他吃了那碗饭,就要把属于他的那份事做好,至于生死,由不得他。

张灵甫去世后,王玉龄没有再嫁,而是带着儿子,去了台湾,一度衣食无着,极其艰难,后赴美国,靠着艰难打拼,独立生活。

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从海外华人口中得知王玉龄在美国的情况后,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回来,欢迎她叶落归根。同年9月,王玉龄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说:“灵甫是一个很优秀的将才,我是他的老师,当时是我没有做好工作,没有把他争取过来。”在总理面前,王玉龄泣不成声。

2003年,王玉龄在上海浦东玫瑰墓园为丈夫立了一座衣冠冢,碑铭是她为丈夫题的一首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2007年4月,战后获三等宝鼎勋章。,在丈夫殒命的山洞里,轻轻放下一束花环。

王玉龄说:“我从来没有讲过,告诉过他我爱他,他死了以后,我后悔莫及。我就觉得我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吝啬啊,连一句简单的话都不会讲,不曾讲。

死里逃生

有一些时日,吴正有的确感到绝望了。绝望之中,吴正有想起妹妹吴海兰生前参加过妇女协会,他就写了控告信递给西安的妇女协会。

战功显赫的张灵甫又要结婚了,这一次,是和小他25岁的王玉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