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1119600000044

第44章 鱼凫文化的地名佐证(2)

这几个地名与鱼凫的身世有关。后世学者们对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究竟位处何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十分混乱,几乎成了史学界的一桩文化公案。与鱼凫有关的说法主要有:

《山海经?海内南经》云: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杨慎《山海经补注》云:“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

贾雯鹤《鱼凫考》说:“建木在都广之野,都广之野在昆仑之上,而昆仑的原型正是岷山。”

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认为:“都广即是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在四川西部。”

贾雯鹤《蜀人的圣树崇拜:从乌木到建木》认为:“都广之野与昆仑本是一地,因此都广之野和昆仑实即古蜀族,即蜀山氏和蚕丛氏以岷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乐园。本居岷山的古蜀族后来沿着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将都广的地名带入此地,成为了汉时所置的广都县。”由此可见,都广之野和汉时始置的广都县虽有历史渊源关系,但已经“地名搬家”,实非一地。成都本是古蜀族所崇拜的圣山之名,亦即昆仑的异称。后来,古蜀族内迁成都平原,而将成都一名带入,今天的成都之名实即圣山之名演变而来。

此外,传说彭州也有“鱼凫山”。

温江周边与鱼凫有关的地名,印证了鱼凫族是源于岷山地区的一支部族,沿着岷江进入成都平原,落脚于温江并且向温江周边发展,鱼凫王朝在成都平原上生存与发展,让鱼凫文化在成都平原上熠熠生辉。

(二)其他与鱼凫文化有关的地名

鱼凫族统治蜀国长达数百年之久,并且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三星堆文化,使古蜀文明达到了顶峰。鱼凫部族随着国力的强盛,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留下了许多鱼凫部族曾经活动过的标志——地名。

1.鱼涪津、鱼凫津、鱼符津。除温江及成都平原与鱼凫文化有关的地名外,据各种史载统计,还有:

鱼凫津或鱼涪津,彭山县东北二里。

鱼涪津,犍为郡南安县(即乐山)北。

鱼涪津,南溪县西三十里。

鱼符津,宜宾北三十里。

2.鱼凫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一载,在彭山县东北二里。《山海经》多处提到颛顼的陵墓所在,《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在务隅之山,《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在附禺之山,《山海经?海内东经》所附古《水经》说在汉水发源地鲋鱼之山。务隅、附禺、鲋鱼字虽不同,音同凫鱼,是“鱼凫”的倒读。蜀语里常常有正倒一致的现象,如热闹说成闹热,公鸡说成鸡公,所以凫鱼之山,也可以视为鱼凫之山。

3.鱼凫关、鱼浮关。嘉庆《四川通志》载,在叙永厅东三里。

4.巴符关、巴复村。唐《元和郡县图志》“符县”(今合江)有巴符关。四川大学张勋燎教授发现南方方言里“巴”就是鱼,所以巴符关也就是鱼符关。同理,《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松滋县”提到松兹县的巴复村,也可读为鱼复村。

5.鱼复县、鱼復县、鱼复浦。今重庆市的奉节县古称“鱼复县”。《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了春秋时期仍然存在的鱼国。杜预注云:“鱼,鱼復县。”地在今奉节县一带。《地名词典》中“奉节县”的释文是:“春秋时为庸国鱼邑。秦置鱼复县,三国蜀汉改名永安县。西晋复名鱼复县。”

《地名词典》载:鱼复浦,“在奉节县永安镇东1公里,梅溪河东岸”。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四载:“湖北沔阳县东十五里有鱼复古城。”

湖南长沙西边曾有地名叫“鱼复”。《逸周书?王会解》卷七云:“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

6.务隅、附禺、鲋禺和鲋鱼。传说颛顼是鱼凫氏的始祖,颛项死后化作鱼妇(凫),而颛顼所葬之地,《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大荒北经》、《水经》等古籍分别记为务隅、附禺、鲋禺、鲋鱼之山,这些名称都是鱼妇(凫)的倒称。而山之得名自然是因为鱼凫族兴起于此。

这些与鱼凫文化有关的地名,印证了当年鱼凫族从温江中心都邑转移,沿岷江南下,到达川南;再顺长江东去,到川东(重庆),直至鄂西。可能还有另一些支系北向发展,在今陕西宝鸡地区建立国邑。

三、地名工作与鱼凫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一)加强与鱼凫文化有关的地名研究

1.加强与鱼凫文化有关的温江地名研究。

温江是鱼凫文化的立足点,温江是研究鱼凫文化的一处重要基地。鱼凫时期是古蜀史中最值得研究的阶段,但遗憾的是文字资料相当缺乏,只能依靠考古发现和地名线索加以补充。

以地名作为标引,把那些文化积淀挖掘出来。对照地名寻找有关的人证、物证、书证,经过大量的分析比较工作,发现某一文化现象或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研究地名文化,既要研究地名这个语词的文化内涵,又要研究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文化内涵。地名实体的历史、地理和乡土等地域文化是地名语词形成和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同时还影响着该地域地名群的形成、采词和演变的规律和特征,从而造就了一方地名文化景观。

古老地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沿革,记录了灾害、战争和疾病的磨难,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迁,记录了华夏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石。

温江古地名还有哪些与鱼凫文化有关,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历史资料考证和民间调查得出科学的结论。比如万春、玉石、寿安等地名就可能与鱼凫文化有关。“万春之名是鱼凫王‘封树’植柳而得名。”玉石村“就因系古蜀国鱼凫王采集玉石的集散地而得名”。寿安是“两代蜀先王寿终安灵之地”而得名。

又如鱼凫祠,史籍有记载,《华阳国志?蜀志》云:“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南宋孙松寿所《观古鱼凫城》诗后加注:“在温江县北十里,有小院存。”任乃强先生考证鱼凫祠在今虹口乡庙坝村。

2. 与外地合作,共同研究与鱼凫文化有关的地名。

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的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地名组织开展的各项地名文化研究与保护活动;举办论坛,进行地名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个地名与多个地名联系。

对成都平原与鱼凫有关的地名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古蜀历史及鱼凫文化。

对川渝鄂与鱼凫文化有关的地名也要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地名是否都是鱼凫族活动所遗留下的地名,鱼复是否就是鱼凫的异写,值得研究。如果的确是鱼凫族活动所遗留下这么多带“鱼凫”的地名,古代部族迁移常将原居地地名一同带着迁往新地,这在古代历史上是常见之事,古代文献中亦不乏其例。通过进一步地研究,也许会有新的发现,证明鱼凫地名的迁移正是古蜀人迁徙的结果。有助于弄清鱼凫族的来龙去脉,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由巴(鄂)入蜀还是由蜀入巴(鄂)。利用地名研究手段,进行梳理,厘清迷雾,尽量揭示鱼凫文化本来面目。

(二)地名工作与鱼凫文化的保护

1.地名更名时保留与鱼凫文化有关的地名。

由于社会上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因而对古老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的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及村级区划调整中更改或废止古老地名的问题更是时有发生。在旧城改造中忽视对反映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古老地名或传统地名的保护,致使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地名变更或消失。

2.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分类调查与评估活动。

调查范围包括古政区地名(含古县、古镇)、古聚落地名(含古城和古都、城市古街巷、古村落)、古建筑地名(含古寺庙、古楼阁、古塔幢、古驿道、古桥梁等)、古山川地名(含地质形成古远的山、河、湖、洞、泉、关隘等)、古坊店地名(含古老工厂作坊和商业店铺)五大类,调查内容包括古地名的历史沿革、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保护利用情况三个方面。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综合评估,评价估测出各类地名文化遗产的存量与分布。

(三)地名工作与鱼凫文化的开发

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一个重要方针。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建设现代国际田园城市的客观需要。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文化生产力是一种经济渗透力和经济转化力,文化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兴的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还会日益增大,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会日益凸显,文化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鱼凫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给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一定的影响。开展鱼凫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向国内外大力弘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并与有关的文化中介、产业机构合作,开发鱼凫文化产品并推向市场,形成鱼凫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一支重要的产业链。

运用多种传播艺术手段和一系列鱼凫文化产品,深入持久地大力宣传鱼凫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古老地名,使之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大增,甚至使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古地名一举成名。这样便可使一大批古老地名成为知名品牌,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为温江开发、利用鱼凫文化资源搭建一个平台,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架起一座桥梁。

对鱼凫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地名文化,广泛传播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唤起国民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增强全社会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以此为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此,地名主管部门和地名工作者要运用多种传播艺术模式,编辑出版相关书籍,弘扬与传播鱼凫文化。

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对各类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制作竖立鱼凫文化保护地名标志牌,向社会公示,以提高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积极探索充分开发、利用地名文化资源的途径,例如可用“鱼凫”命名新地名,如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可冠名为“成都鱼凫海峡两岸科技园产业开发区”,甚至将温江区更名为“鱼凫区”。又如将“鱼凫故都”作为温江名片之一,使之成为壮大温江文化总体实力的新资源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产。

(作者单位:成都市温江区地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