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跨文化传播引论:语言·符号·文化
1120100000002

第2章 序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生教学材料基础上整理而成。

据我们了解,目前跨文化传播研究有两个主要方面,即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现在学术界内外较多的是前者。美国学者拉里?A.萨姆瓦《跨文化传播》(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作为教科书就是典型。而作为课程,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个典型。它的“跨文化沟通”课程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是这样来叙述其课程目标的:

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已成为一般常识。如果从广为散布的资讯、观念、资金、媒体、文化制品-或者人-来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历来分隔国家和团体的分界线和疆界变得越来越容易渗透。要证明这一点,你只消看看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组成:百分之八的大学生和百分之三十七的研究生分别来自一百零九个不同的国家。

如今需要与跟你从基础文化上就完全不同的人互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跨文化沟通”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你面对生活在这么一个世界的挑战。它最主要在于提高你对跨文化沟通的敏感度,也提供知识及技巧来帮助你与不同文化的人做成功的互动。藉着接触以跨文化沟通为主题的一些优秀作家和学者,和实际练习跨文化的沟通,我们希望能达到这个课程的目的。当你阅读这课程的教学大纲时,我们希望你会感受到我们希望让这个课程为你带来帮助的努力。(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网页”)

而在企业员工培训、礼仪交际等方面,更是如此。

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民族间和人际间的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这个星球的普遍现实,因此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学界跨文化传播研究侧重应用性、实践性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然。而和现在较多的跨文化传播交际性实践和注重培养跨文化传播交际能力有所不同是,本书偏重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观照度,或者说是工具性。

然而这十分困难。一是理论尚在形成中,二是理论的局限性。在我们了解的范围内,美国学者威廉?B.古迪昆斯特(William B.Gudykunst)在跨文化传播理论建设上殚精竭虑,他的《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化》(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也努力构建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并作出了出色贡献。但是,正如古迪昆斯特本人在这本书的序言结尾处所说:

最后,本文总结的一些理论鲜有研究支持。就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现状而言,进行不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是不可取的,除非与发展新理论相关。为了提高我们对跨文化传播的认识,我们需要更多可用于检验理论的研究,而非更多的无理论基础的研究。

古迪昆斯特坦率地承认了他这部我们认为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为系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之一的著述不足之所在,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过于偏重应用性而缺乏理论支撑的研究取向。我们无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因此努力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开展研究,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一方面如上述古迪昆斯特指出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本身的完善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学力所限,在理论的理解、运用和对相关学科研究的水平有限,导致本书种种不足。要特别说明的还有,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跨文化传播理论还处于借鉴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建设阶段,本书也涉及众多学科理论,包括引用目前国内外学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书中我们都尽量一一注明。但是本书是在研究生教学中作为教材稿使用基础上整理而成,行文中引文也可能有所疏漏,在此一并向作者致谢并专此说明。

无论如何,我们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提出“跨文化传播”以来,历经半个世纪,跨文化传播学已经成为一门全球性的“显学”。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为几乎遍布全球每个角落的跨文化交流作出了深入的归纳和细致的研究,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提升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同时也为这个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今天,我们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以跨文明对话来防止跨文明冲突,这些努力广泛涉及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新闻、文学、影视、对外语言文化教学、跨国广告等等。这些努力的迫切需要使我们来不及等待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也许,我们所作的努力也有助于理论体系的完善。

李岗

2010年11月于成都西区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