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雷锋1940—1962
1124600000002

第2章 红色孤儿(2)

雷锋纪念馆里的幼年雷锋与母亲的雕像。

解放后,土地革命开始,政府分给了雷锋3.6亩地,还有他住的地主的佃户庄屋也分给了他,以及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床、蚊帐、锅、箱子等。小雷锋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个家。尚未成年的他与六叔婶住在一起。他的地开始由堂叔代种,后来由生产互助组代耕。1955年夏天,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雷锋主动把土改时分得的二亩四分田全部入了社。

:雷玖爱,雷锋的婶母,在雷锋一家遭受旧社会迫害的见证人之一。这是目前能找到的与雷锋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照片了。

:雷锋故居。这里原为当地最大的地主唐四滚子的庄屋,雷锋祖父雷新庭三兄弟佃种了唐家的田时就住在这里。庄屋原有房屋12间,约80平方米,为四合院工的土砖茅房。三面环山,西面有塘和田,路从塘边出进。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这里,解放后就分给了这个孤儿两间半屋,直到1956年11月,雷锋在这里度过了16个春秋。1958年,房子因年久失修,雷锋已不在家,被他的堂叔全部拆了。后来由他堂叔雷明光正好在雷锋家的原地基上恢复了三间房子。1968年,望城县雷锋纪念馆建成后,为配合纪念馆的展览,体现雷锋家乡的特色,就把这个雷锋苦难家史的历史见证保留了下来。整个房子现在能看到的只剩下了三间茅草屋,分别为堂屋、正房、厨房。堂屋正处挂着雷锋少年时的一张照片,黄土墙面有着雨水冲刷的痕迹,地面布满了绿色的苔藓。正房的窗格下摆放着雷锋当年的书桌。正房内摆着家中惟一的床,6尺长、4尺宽的床挤着雷锋一家四口人,挂着破败的纱帐。正房的房梁上还悬挂着一根吊绳,雷锋母亲不堪地主少爷蹂躏而在此悬梁而死。此外,雷锋的父亲、哥哥、弟弟也先后死在这间房屋。雷锋挑水用的水桶、水缸及吃饭的椅子都保存在厨房内,基本保持着原样。当时,雷锋一家人常在昏暗的墙角吃饭,为了能看清楚,因而将饭桌挪到了炉灶附近。如今雷锋故居周边变化已经很大了,周围都盖起了别墅,下图为雷锋故居近照。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获得解放。雷锋参加了儿童团,像许多革命电影里那些小孩子一样也是扛着红缨枪,在村子里站岗放哨,斗争地主。根据后来的追忆,雷锋还曾经当过儿童团长。1950年春天,“土改”开始了,小雷锋在这次运动中参加了他人生中最早的诉苦会,悲愤地痛诉了他的苦难家史。

有正史记载了雷锋小时候接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部队的故事:“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雷锋的家乡。雷锋看见宿营的队伍一住下来便向老乡问寒问暖,还帮助老乡挑水,扫地.买柴买菜按价付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就从心底萌生了要参军的愿望。雷锋找到部队的连长,坚决要当兵,当连长得知他苦难的身世后告诉他还小,等长大了才能当兵,并把一支钢笔送给了他,鼓励他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保卫和和建设中国。1950年,乡里成立了农民协会,进行了土地改革,雷锋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当了儿童团长,站岗,放哨.巡逻,防止敌人破坏,他还学会了说快板,搞宣传。”这幅洋溢着早期革命浪漫主义格调的宣传画上,雷峰姿容勃发,显着那种年代典型的乐观激情,尽管这不可能是一位只有十多岁小孩子的表情与情怀。

共和国的第一代少先队员

高等小学毕业前的雷锋。

1950年夏,在雷锋快满10岁的时候,安庆乡政府决定免费送孤儿雷锋去读小学。

雷锋上小学时一共换了5个学校,因为当时小学很少而且基础很差。有的学校只开办小学一、二年级,有的只开办三、四年级,就这样为了读完小学六年级,雷锋共换了5次学校,其中有的学校是更名,有的是合并。雷锋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回龙塘小学,还是乡长彭德茂亲自带他去的。

李扬益是雷锋的第一个老师,也是他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班主任。他记得雷锋第一个来到学校后,即主动向他要求学习“毛主席万岁”这5个字的写法,在他的印象中,雷锋在1951年抗美援朝的捐献活动中,还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2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