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1149300000009

第9章 学业篇(2)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它往往脱离现实,能跨越时空创造出未来事物的新形象。幻想越大胆,其可能出现的错误也越多,但是其创新价值也就越不可估量。事实上,幻想是十分可贵的。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就指出:“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哪怕有时候孩子的幻想具有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孩子想让鱼在天空飞翔,让人在海底生活等,父母没有必要非要去纠正孩子。因为,孩子正是受缺少常识的限制才可以想出一些成人想不出的想法来。

思维力--智力活动的加工厂

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

--[美]拿破仑·希尔

思维,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思维能力则是智能活动的核心。

一个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智慧的发展极为重要。

美国人非常崇尚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次,美国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说:“当然肯定。”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比尔得意地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比尔做出不相信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女孩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许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外,设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平等的探讨,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上不要包办代替,鼓励和引导孩子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学能力。父母还应教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是说,允许孩子在学习、思考、交往等过程中,出现混乱、困惑和反复的情况,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给予心理支持和正确引导,让孩子在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

给孩子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胜过留给他家财万贯。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一个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启示一:引导孩子思考

让孩子学会思考是我们的责任。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帮孩子拿主意,但又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于是本来可以办好的事情也失败了,或是使得孩子养成不愿意思考的习惯,遇到事情,总是依靠别人解决,或听取别人的意见,逐渐养成没有主见的个性,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培养孩子从小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的后天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孩子自己操作玩具、自己玩,这是孩子在认知上的一个大发展,这时所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正是让孩子思考的好机会。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对孩子进行培养。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最好不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而要鼓励他们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启示二: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一般的孩子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

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我们要先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孩子受到了鼓励,以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了,这样也就达到了父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启示三: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许多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常常会不自禁地拆拆卸卸,于是就免不了“闯祸”了。许多父母对此很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事实上,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如让孩子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就会发现平时盛饭的碗可以用来当乐器,平时装热水的暖瓶还可以用来煮粥,这就是“探索精神”或“求异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不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启示四: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之一,它能够使人们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其结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和精细性。

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如何,与发散性思维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每个孩子都应大力培养思维发散的能力。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往往更多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即培养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找出唯一正确答案的能力。

启示五: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是因为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时,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多了解科普知识,扩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

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懂化学,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所涉及,这些知识帮助他制定出元素周期表。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思维灵活而敏捷,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就更加有利。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顶尖人才。

观察力--出色学业的敲门砖

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以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

--[美]威廉·詹姆士

观察力就是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力也是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点,是构成人的智力结构的要素之一。

观察主要是通过耳闻目睹实现的。有关科学研究证明,人脑获得的知识,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进来的。事实表明,一个人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仅他的精神世界很贫乏,而且他的智力活动也成了无源的死水。如果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很差,那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得个人的智力水平乃至整个心理水平的发展受到影响。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以具有高度的观察力著称。

英国发明家瓦特,在烧开的水顶动壶盖的观察中,研究出了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我国明代名医李时珍,幼年时就爱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过程,细致地察看它们如何抽条、长叶、开花,花草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种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使他得以纠正古代药草书中的很多错误,从而写出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

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达尔文从小就热衷于观察动植物。他注意到花的不同颜色,就试图用不同颜色的水去浇灌花,看能不能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来。他曾到南美观察那儿动植物的生长习惯,经过数年的积累和20年记观察日记,终于完成了《物种起源》。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警,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可见,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一个观察力强的人能从一般人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奇迹;而一个缺乏观察力的人,即使进入宝山,也可能空手而返。苹果落地,火炉上的水壶盖被水蒸气掀开,这些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现象,但牛顿和瓦特却由此分别发现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蒸汽机。

良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科研、治学和成才有重要作用,对孩子智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助力的。学习知识和科学研究,本质上都属于认识过程,都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规律。要搞好学习,就应当先进行认真的观察,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孩子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可以有助于理解那些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启示一: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

孩子的观察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喜欢凭自己的兴趣观察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事实上,孩子的观察目的,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的目的,不仅是在教育孩子树立观察的意识,而且还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即进行观察之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来训练观察力。看图时不要仅仅让孩子自己去看,父母也要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观察,并指点讲解,让孩子随着父母的讲解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事物,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当时是什么时间,天气怎样,人物的神态怎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等。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就能够得到观察目的性训练,更快地掌握观察的要素。

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公园的山水、花草等;观察居住地的环境等。为了提高观察效果,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父母则对孩子的描述进行评价,看观察得是否仔细,描述得是否逼真。让孩子这样有目的地去观察事物,一定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启示二: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仔细地进行观察。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事物。因此,哪怕有一点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仔细,是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观察能力高低的基本条件。

父母还应要求孩子观察的准确性。孩子应当力图深入事物的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程度。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准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

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进行全面的观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而不是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比较全面;观察能力较差的孩子竟然对他们天天碰到的那些最一般的东西没有明确的概念。

父母要教导孩子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点。一般孩子只注意那些显而易见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却不是经常能区分开的。比如,让孩子观察玻璃杯和瓷杯,很少有孩子说出它们都是圆的、玻璃杯是透明的等特性。

唯有仔细、准确而全面地去进行观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孩子的观察力才能在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启示三:让孩子的观察具有计划性

父母要帮助孩子拟订观察的计划,让孩子明确观察的对象、任务、步骤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

让孩子观察的事物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观察的范围从小到大、观察的时间从短到长。这样有利于逐渐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则不断给予指导。这样,孩子对观察过程就充满了兴趣,也常常能观察到更丰富的内容,效果更好。再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父母怎样做菜,然后让孩子一边观察,一边学着做。这样,孩子不仅提高了观察力,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启示四:教孩子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只观察而不思考是不会有新发现的。

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只有在观察的同时积极地思考,孩子才会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

生活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可以让孩子问父母、问老师,甚至是问陌生人,在不断的观察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在观察后进行整理,把获得的材料做必要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记忆力--智力活动的仓库

没有记忆力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

--[法]拿破仑·波拿巴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部分。其中识记和保持属于“记”的方面,再认和重现属于“忆”的方面。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获得印象,留下痕迹的过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记住”。保持则是把识记的材料进行加工、概括,掌握它,储存它,不至于遗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记牢”。

记忆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古今中外智力超群的人都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记忆力超群的人的主要特征是:记忆速度快;记忆持续时间长;记忆准确度高;记忆范畴广阔,应用能力强;记忆方法新颖、奇特;能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具有上述特征的人有较强的先天禀赋和记忆力。这样的人一般可选择历史、地理、地质、民俗、哲学、生物学,也可选择文学艺术、政治、科学等职业。如果努力,成功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