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1198300000053

第53章 从考古资料看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1)

从考古资料看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

李钢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之际,是连接和沟通云南、四川与西藏等省区之间一条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茶马古道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祖国内地与西藏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为加强汉藏及各民族团结合作,开发祖国边疆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茶的角度而论,我们所谈的这条“茶马古道”兴起的时间要晚得多,但是从滇、藏、川与周边相关地区考古文化的联系中可以看出,在“茶马古道”兴起前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这条连接亚洲东西和我国南北的古道就已经存在了,由于汉文史籍从甲骨文算起不过3700年,藏文创制更不到1300年,因此,这条古道的史前史一直隐藏在茫茫迷雾中,成为“茶马古道”研究着墨最少的一环。在此,本人想借助近几年来的考古材料,对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做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敬请学者方家不吝赐教。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水系,沿着横断山脉的峡谷自北而南,成为沟通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交通的天然走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条走廊上活动,这在40多年前“丽江人”发现时就得到了证实。

1960年在丽江漾弓江木家桥发现了三根人类股骨,其中只有一根石化程度很深,是古人类遗骸。1964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了人头骨一个,属少年女性。头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表现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属于晚期智人,定名为“丽江人”。与“丽江人”一起出土的动物化石有鹿、牛、云南早已灭绝的剑齿象和犀牛等,这个地层的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在“丽江人”出土地点还先后发现了28件石制和一件钻孔鹿角工具。旧石器有石片、刮削器、砍斫器、石球、石核等,属旧石器晚期遗物。近年来,省内的文物工作者又在木家桥、蛇山等地采集到了一批细石器。1993年又在海拔3384米的云杉坪采集到10件石制品,其中有石片、砍斫器和石核等。

与丽江相临的香格里拉县近几年在旧石器考古发现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10月和1999年7月,迪庆州文管所、博物馆和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古人类室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先后对迪庆境内的旧石器遗存线索进行了两次考察。在海拔3340米到3910米的大小中甸草原西部的高原面上,共发现了19个旧石器地点,采集了21件典型的打制石器。石器的主要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盘状器、石片、石核等。由于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这批旧石器还缺乏相应的地层关系研究,目前还不能确定它们的绝对年代,但就其相对年代来讲,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则大致不误。

滇西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打下石片一般不经加工即予使用,经过第二次加工的石器很少。打片用锤击法,具有我国华北旧石器常见的特征,其中“丽江人”遗址出土的“10多件多面体球状器十分引人注目,它们的形状和制作技术等特点与华北地区丁村、许家窑等地的同类制品很相似”。还有“丽江人”的蒙古人种特征,说明滇西北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与外界已有密切的联系。

青藏高原的旧石器考古发现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6年7-8月,中国科学院的地质专家在那曲以北的长江源头首次发现了十几件打制石器。1966年至1968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在定日县东南的苏热山南坡发现了数十件人工打制的石片以及用石片做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先后在申扎、双湖、日土、普兰、吉隆等县采集旧石器168件,主要器形有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1982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滨阶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器,石制品种类有石核、石片、石锤、刮削器、石钻、砍斫器等。“根据碳14测定和地层对比,这批(石)制品的年代距今大约3万年”。

青藏高原发现的旧石器在石器类型和制造工艺方面着重表现在:石器类型中,石片石器占有很大的数量,石片石器均用锤击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并保留砾石面;石器工具的组合则以砍器、边刮器、尖状器三种器形最为普遍,这些都是华北早期石器常见的特征。

尽管目前所掌握的旧石器时代的材料还比较有限,但是从已有的成果可以看出,滇藏之间以及两地与黄河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着很明显的共同文化因素,似乎可以说明我国华北与西南的远古居民在种族来源上有着共同的根子,而且相互之间的氏族、部落群体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还有“丽江人”头骨化石的蒙古人种特征,从人类学方面证明滇西北与北方等地的联系。毫无疑问,上述旧石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通过一条通道的连接而实现的,茶马古道研究学者陈保亚教授称这条贯穿于我国西北与西南的古道为“晚期智人古道”。

新石器时代滇西、滇西北和金沙江中游地区曾存在着三种新石器文化类型,即:戈登村类型、白羊村类型和大墩子类型。这些文化遗存既带有鲜明的本土地方特色,又包含了黄河流域的氐羌文化因素和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戈登类型。“滇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戈登类型为代表。该遗址系1958年在维西县戈登村一洞穴内发现,出土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和哺乳动物化石。石器有斧、锛、刀、镞、针、石球等33件。陶器以高领、宽耳器为特征,纹饰有绳纹、树叶纹、水波纹、网状方格纹等等,以树叶纹为特征”。“其上限不超过卡若,下限不晚于白羊村”。年代当在距今4000年左右。1959年在中甸县小中甸乡区哇顶北山坡发现新石器遗址一处,出土磨制石器和陶片一批,器形与戈登遗址的器物非常接近。1978年在宁蒗永宁发现新石器遗址一处,出土石器和陶器28件,器形与戈登遗址出土物极为相似。云南维西戈登村遗址的陶器无论从质地、器型上说都接近寺洼、卡约文化,说明滇西北新石器文化与古代羌族有关。

白羊村类型。该类型遗址遍及洱海地区的大理、宾川、剑川、洱源、祥云等县,1980年在宾川县白羊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居住遗址,同时还发现了24座墓葬,据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770±85年。白羊村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蚌器共516件。陶器有:罐、锛、缸、杯、带耳和三耳器等。石器有:斧、刀、凿、锥、镰、纺轮、石球等,其中开刃于“弓背”的新月形石刀最为典型。这种新月形石刀直到今天还被藏族喇嘛和纳西族东巴收藏,作为护身符或法器。

1957年在剑川县海门口发现了一处铜石并用的文化遗存,其总体上讲仍然属于新石器时代范畴。遗址出土有陶器、石器、骨角器和铜器。陶器有罐、豆、纺轮、砺石及装饰品,石刀作新月形,与白羊村相同;铜器有斧、钺、刀、凿、鱼钩及手镯等14件。2008年对海门口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共发掘面积1395平方米,清理出的遗迹有“干栏”式房屋建筑架构、柱洞、火堆、人骨坑木桩和横木等。出土文物约3000余件,有石器、陶器、骨器、牙器、木器、铜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存等。这次发掘遗址文化堆积清晰,可分为十个层位,延续时间长,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铜器时代。该遗址出土了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已经延伸到滇西北地区。

大墩子类型。遗址多分布在龙川江流域,其中元谋县境有大墩子、下马云登、张二村、马大海、新发村、大那乌、下棋柳。禄丰县境有大田、盐丰,永仁县境有菜园子、磨盘地,姚安县境有方家屯、菜家山等13处。元谋大墩子遗址系一村落遗址,文化内涵包括陶、石、骨、角、牙蚌器和各种动物骨骼,并发现住房、灶坑、窑坑和墓葬等遗迹。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多罐、瓮一类平底深腹大器;纹饰以绳、篮纹和素面为主;葬式有竖穴土坑葬、圆坑墓和瓮棺葬等。大墩子遗址的年代约距今3000-4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