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1218800000003

第3章 甲午战讯(1)

中日甲午之战是中国自与西方正面相对走向现代化之途、进入西方的世界体系以来发生的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是决定了此后百多年中日发展道路与升降沉辱的转折。中国与日本是近邻,一千多年来,日本一直不间断地向中国学习,大和民族从中国取得了构成其文化主体的几乎全部要素,从意识精神到语言文字,再到服装与建筑。尽管如此,日本却一直不是中华朝贡体系的一员。明清以来,虽然日本一直向中国政府“纳贡”,但实质上只是贪图由纳贡带来的超额赏赐,他们自己则关起门来在日本诸岛上自称天朝上国。明清易代,满族入主中原,给了日本人更好的以中心自命的借口。在他们看来,既然汉人接受了狄夷的统治,就说明文化的中心已经不在大陆,因此他们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传人。尽管如此,虽然在此期间日本也出过想与中国大陆叫板的野心家,但总体上来说,日本还没有实力向中国大陆挑战,日本的统治者也不热衷于这种挑战。

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给日本以极大的刺激。这个刺激之强烈,以至于后来美国佩里舰队前去叩关时,日本人自动放弃了抵抗。自幕府以后的统治者,开始以开放的姿态迎接西方的挑战。接下来幕府与地方大名的冲突,虽然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攘夷”,最终萨摩、长洲两藩的中下级武士联合部分不满于幕府统治的大名,在推出天皇的前提下实现了政权更替,却也实现了西化意义的政治变革,即所谓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得以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而在维新前后,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流行、丛林法则的刺激,使得日本的维新志士从一开始就滋生了征服朝鲜、中国,进而称雄世界的野心,而先走一步的成功,也不断地在强化这种野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在日本的现代化已小有成绩的情况下,打败中国已经成了日本领导人的既定目标。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野心的集中表现。

当然,这期间的中国也并没有闲着。跟日本的明治维新差不多同时,中国的自强运动(即今日历史学家所谓的洋务运动)也在一千中兴名臣的倡导下开展起来。各个地方督抚,竞相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力引进西洋机器,开办工厂。到中日甲午战前,中国的现代工业虽然由于官办的结果,效率不高,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军火工业,其制造水平已经相当高。中国的兵工厂可以制造西方的大多数轻重武器,而装备最洋化的军队海军,此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李鸿章亲自掌控的北洋水师,已经形成了远东最庞大的舰队,其中定远和镇远两艘旗舰是整个亚洲火力量强吨位最大和装甲最坚固的战舰。当时中国海军总吨位占世界第四位,军力占世界第八位,而同时的日本海军,仅占世界第十一位。但是,实际上,中国海军虽然在装备上不输于日本,但其训练水平和管理水平却远不及日本。北洋水师的将帅,虽大多为留洋英国的“海归”,但回国日久,习军积习,已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加上海军过早地强调本土化,排斥英国教练,更使得舰队训练与纪律江河日下。海军如此,陆军更糟,当年打太平军的湘准军,到了此时早已暮气沉沉,将堕兵顽,虽然装备一直在更新,但战斗力却直线下降。可悲的是,举国上下对此却一无所知,普遍地高估自己,蔑视日本。在士大夫眼里,日本虽然经过变法,却依旧是“蕞尔小国”,不足为虑。号称日本通的名臣张佩纶认为,日本虽然学习西方,只是形似而已,“外无战将、内无谋臣”,战舰不如中国,“官多缺员,兵多缺额”,“陆军都是用市井之辈充数,未经战阵,大半懦怯,又去中国淮、湘各军远甚。”对于日本舆论叫嚣与中国开战,大部分士大夫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然而,一旦真的打起来,战况却跟士大夫们乐观的估计相去何止天壤。黄海大车沟一战,海军虽然勉力拼搏,却损失惨重,连敌方一艘船也没有击沉,从此后便龟缩在威海的基地里,直等到人家从陆上占领威海,把我们的军舰关起门来打。一艘艘花大价钱从西方买来的战舰,此时只能当炮台用,直到顶不住了,被人家全部掳获。陆军也同样丢脸,设备完备、炮台坚固的旅顺要塞,仅八天就落入敌手,大量枪炮军械白白便宜了日本人。在朝鲜的淮军,打一仗败一仗,一直退过鸭绿江,而日军则直追过江。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没取过一仗小胜,输得连一条内裤都没有保住。最后,在签和约的时候,狂妄的日本人为了进一步羞辱中国,竟然坚持让战争的中方主持者李鸿章前去,亲手签下割地赔款的条约。而不得不前去马关谈判的李鸿章,手里居然没有一星半点可供讨价还价的资本,直到一个日本浪人向他开了一枪,才算有了点拿来说事的由头。

屈辱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要向日本赔偿相当于三年财政收入的银两,也不仅仅意味着割让了辽东和台湾,关键是从此以后,中国就没有了跟日本竞争的资格,只有受日本欺负的份了。而日本经此一战,实现了以朝鲜和中国为现代化垫脚石的初衷,迅速上升为世界强国。

【追击倭寇】

倭寇在朝鲜挑起事端,清军挫败了他们的阴谋,并乘机光复了中府城。清军3万4千人乘胜追击,倭寇直退到海边,并把大量物资搬运上船,作最后的打算。画家认为,对日本这种蚍蜉撼大树的邪恶行径,清军就应该继续追击,一鼓作气荡平它。

战事是在朝鲜开端的,从一开始,中国军队就有败无胜。但战报一向是报喜不报忧,只要没有彻底完蛋,败了也可以报为胜利。《点石斋画报》就是据此欢欣鼓舞,可是居然把清军画成拿着大刀长矛就能战胜一式洋枪的日军,未免过于离谱了。

【牙山大胜】

牙山一向由清军驻守,因此对此地地形相当熟悉。根据政局的情况,应朝鲜邀请,中国增兵保卫。日本担心在朝鲜的权益受到威胁,派遣4000倭寇突袭牙山。当时驻守此地的中国军队仅2000人,而日军也不熟悉当地地形。接战之后,清军表现神勇,一举击溃来犯日寇,歼敌2000人。日本又从汉城调来援兵,但还是没有占到便宜。画家说,这是中国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当时如果调集大军攻击日寇的话,恐怕敌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牙山的败仗被谎报成大捷,而心中原本期待清军胜利的报人,自然不想辨别真伪。战前的乐观情绪,一直延续到开战。

【大同湾之战】

日军牙山败北后尚不甘心,又从国内增派大量兵员,试图扩大事态。当6000名日军在大同湾登岸前进的时候,正碰上巡游的清军1200人。清军趁敌人疲惫,以一当十,日军大败。早已埋伏好的中国军队等到日军欲退上山,爬到半山腰时,突然排炮轰击,伏兵冲出,日军顿时大乱。此次战役,清军共歼灭倭寇1100余人。画家称倭寇的这次失败可谓崩盘。

又一次传闻中的胜利,被绘声绘色地展示在画面上。胜利的清军,个个都是《水浒传》上刘唐这样的朴刀手,挥舞着朴刀大砍大杀。如果清军真是如此装备,败了倒也正常,可惜当时清军的装备,并不比日军差。

【巾帼英雄】

左宝贵战死平壤,左夫人痛恨友军叶志超等临阵脱逃,害得她丈夫客死他乡。痛苦之余,决定变卖家产,自己招募一支军队,发誓和日本人血战到底。左夫人的壮举得到了有血气的军界人士的资助,并配发给她们号衣枪械。左夫人总共招募到3000人,经过严格训练,已经开赴前线。画家说,左家军虽然成败不可逆料,但左夫人这一壮举足以让那些掌握军权的大员无地自容,堂堂男子竟然不如一个妇道人家,左夫人也真是女中豪杰。

真实的战况终于传到了国内,因为大军一溃千里,逃过了鸭绿江,只有左宝贵英勇战死沙场。男人不济,大家又想起了女人,传说左夫人招了一支娘子军,个个三寸金莲,不知道她们怎么能去到前线。

【查获日奸】

正值日本刻意挑衅中国的时候,一艘西式游船开到江南制造局附近。中国巡勇拦住询问,船主称是西洋人的游览船,然而没有外交照会。正当巡勇准备进一步查问的时候,此船突然掉头开走,行迹十分可疑。制造局官员于是通知此船必经的各地防务部门追查。当这艘可疑船只停靠在龙华港的时候,被获知情况的中国军队逮个正着。发现船上有铜炮一尊,洋枪两杆,日本人和西洋人各一名,汉奸3人。这些人都被押送制造局进一步审问。

防备奸细自然是战争期间的重要事务。可惜的是,中国人对来自日本的奸细很是疏于防范,旅顺和刘公岛两个海军基地就混进了大批奸细,以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北洋水师的舰船,都来自于日本奸细之手。

【狗急跳墙】

日本军队在朝鲜穷凶极恶,胡作非为,导致日军所到之地商业停顿。日军虽然自带口粮,但是蔬菜奇缺,导致大批士兵营养不良,因情绪焦虑而剖腹自杀以及生病死亡的比比皆是。这些状况更导致日军狗急跳墙,完全不遵守国际法,肆意骚扰驻朝外国租界,英租界首当其冲。先是英国领事及其夫人被日本人拦阻于街上暴打,接着又企图侵夺仁川租界税务司。对前来干预的英国海军管带肆意侮辱。总之,倭寇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和江洋大盗无异。画家说,那些知道自己总是一死而剖腹自杀的倭寇还死得从容,像这样狗急跳墙而等死的倭寇岂不是很悲哀吗?

仗打不过,听任人家占了整个朝鲜,只好在道义上对占领朝鲜的日本军队进行抨击,特意挑出日军骚扰西方在朝租界的事来说话(也许并无此事),无非是期待着西方出头干预,遏制一下日本人。

【残暴的海盗】

中日尚未开战,李鸿章按国际公法雇佣太古洋行的高升号商轮运载1000名中国士兵前往朝鲜。船从大沽口开出不久,日本突然派出几艘军舰包围了高升号,强令船长到日舰交涉,要求所载中国士兵投降。中国士兵断然拒绝,日本人被迫答应船长重新开回大沽口的要求。然而,当船正准备掉头的时候,日军放出鱼雷,击沉了高升号,中国士兵悉数落水。日军不仅不予以打捞,而且用重机枪对着海面扫射,最后中国士兵仅200余人生还。在太古洋行对日本的起诉书中,英方律师称,日本此举形同海盗。而画家认为,即便海盗也不如倭寇残忍。

日军袭击高升号,当然属于不宣而战,而且是袭击商船,严重违反国际公法。但那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日军的残暴,原本只有护送商船的中国军舰用武力才能制止,依靠英国人出头打官司本不济事,可惜中国的军舰自己先逃了。

【西舰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