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225400000015

第15章 墨学与科学 教育 语言文学艺术(3)

《所染》载墨子看到染丝工匠的染丝操作感叹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看到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受社会的熏染,教育有意识创设良好的环境,使人受熏染、被感化,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像染丝,人通过受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选择好仁义者做朋友,会熏染自己成为好仁义者。

墨子关于教育意义的思想,以其人性论哲学为基础。墨认为,人性“善少恶多”,人性中不好的东西居多。《法仪》墨子说:“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墨子重视教育的感化作用,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性,使人由恶变善。他上说下教到处宣传,扩展教育的对象范围。墨子重视教育的意义,身体力行,以身施教,以执著精神和精湛技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赢得时人同声赞誉。墨子死后多年,弟子仍代代相传,无乏绝。

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受经济政治制度和人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教育的目的表现出社性和未来性。古代教育家重视教育的目的,通过对理想人格的构建,实现治国的目的。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以救世为己任的兼士”。“兼士”实行“兼相爱,交相利”。不能“兼爱交利”,墨子称为“别士”。“兼士”把朋友之身视为己身,把朋友的双亲视为己亲。“别士”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管自己的双亲,不管别人的双亲。“兼爱”是墨子的教育目的,也是其治国之道,反映他教育目的的社会性。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是墨子对“兼士”素质的规定。“厚乎德行”处于首位,说明墨子重视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修身》载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把实践德行看作学问的根本。

“兼士”能够“有力疾以助人,有财勉以分人,有道劝以教人”,是“兼士”德才的发挥。墨子把“尚贤”和“尚同”相联系,把培养“贤良之士”作为国家安定统一的根本,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尚贤者,为政之本。”这是墨子教育目的的社会性,通过“兼士”、“贤良之士”的培养和发挥作用,达到改造、治理社会的目的。

墨子要求兼士“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能言善辩,博通技艺。“兼士”道德品质高尚,谈辩有术,雄辩有能,知识广博,德才兼备。目前所从事的现代化事业,包含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是建立新型的、适应当前经济政治的教育体制。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手段,致力于改革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建立新教育体制,更新教育观念,使教育具有开放、民主、多样、整体和终身化的特征,墨家的教育思想有积极借鉴意义。

墨子认为教育是“为义”,通过教育实现政治理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士”、“贤土”,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墨子主张“教天下以义”,“有道教人”,把教育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系,有助于克服教育脱离社会的弊端,形成社会一体的教育观念。

墨子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大为扩展教育的范围,为实现其社会理想奠定基础。他认为“万民”都应受教育,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墨子主张给“农与工肆之人”以平等的教育机会,表现教育的民主性,这对当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借鉴意义。现代教育是有开放性、民主性、普及性和整体陛的系统。

现代教育有终身化的特点。墨子通过各种途径,追踪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表现好就给予表扬、鼓励,反之就给予批评、谴责,如对弟子高石子“义胜禄”的称赞,对弟子胜绰“禄胜义”的批评,就是典型事例。

现代德育理论主张德育与自我教育结合,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协调,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统一,主张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都得到发展,创造条件使道德动机和行为形成稳固联系,有助于理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质在道德观念、情感、意志与道德行为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墨家教育,注重德育,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有启示意义。

第一,重视道德知识学习,形成良好道德信念,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公孟》载墨子从“为义”的道德理想出发,认为“子不学,则人将笑之”,激励人学习道德知识,形成良好道德信念。

第二,重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情感是人对事物的内心体验,环境是陶冶情感的重要因素。墨子的“兼爱”理想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感,墨子重视环境对情感的影响,用染丝比喻环境对人

的作用。

第三,重视道德志向的确立和道德意志的锻炼。《修身》载墨子主张积极强化道德意志,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主积极加强道德修养,认为“勇而不修者,其后必惰”。他以严纪律要求学生,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吃苦耐劳、勇于献身的神,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如守城战斗)中,使学生道德意

得到锻炼。

第四,注重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道德行为是道德主体,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影响社会和他人的活动。墨子主张言行一表达动机和效果辩证统一的思想。四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教育内容的实施,受多种因素制约,如经济政治制度、知识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接受水平等。墨子从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出发,重视道德和知识技能的教育内容。其教育对象多“农与工肆之人”,更重视自然和生产的内容。

墨子重视德育,以“厚乎德行”为首。墨子注重主体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的实践,体现主体道德意识和德行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修身》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贵义》说:“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者而常之,荡口也。”认为言论能使人改恶从善,才值得肯定,不然是无用的空话。墨子主张言行一致,听说弟子胜绰参与项子牛助齐侵鲁,立即把胜绰辞退,批评他“背义向禄”,言行不一,明知故犯。

墨子教弟子掌握实际技能。《耕柱》载学生治徒娱、县子硕问墨子:“为义孰为大务?”即实现理想事业,什么是主要任务?墨子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谈辩”即“辩乎言谈”,指学习谈话、辩论的方法、技巧,属于逻辑学的内容。“辩乎言谈”是“兼士”的必要条件。墨家中有辩学一派,专事总结百家争鸣、辩论的技巧方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建立有巨大贡献。“说书”指讲习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者、教师,相当于政治、经济、伦理。“从事”指“博乎道术”,研习农、工、商、兵实际技能,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相当于数学、几何、物理、光学、机械等知识技艺。

墨子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把知识按内容分门别类传授,表现出德智并重的特点。墨家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开中国科学技术的先河,这与儒家“君子不器”、“耻于学圃”、道艺分裂、脱离生产劳动的思想,形成鲜明对照。墨家的教育思想更具现代价值。墨家的教育内容,涉及辩学、数学、几何、物理、光学等,就光学说,对光传播、光源和影像关系、物影形成等都有正确见解。墨家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证明光直线传播的原理,为世界首创,后来幻灯机的发明,是这一原理的应用。

墨子教育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其教育对象多“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践教育,强调学思并重。他提出“故”概念,要求探明事物原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墨子重视具体、生动的教学方式,大量运用比喻和实例。

中国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方面,反映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有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基础性。课程的开设,反映知识结构,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墨家重视德、智诸方面的教育内容,与当前教育全面发展的方针相吻合。五教育的方法育方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力行。其教育对象多“口言之,身必行”。认为言行不一,言行脱节,是明知故再次,重视具体、生动的教学方式。墨子的教育,理论知

和抽象道理,经常结合实例,普遍使用比喻,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记忆。

最后,注重自然和技能传授,注重观察实验,培养思维能粲,以见知隐”的方法,据已知推论未知,从具象推论抽象,从现象推论本质。

墨子主张根据学生固有的材性,“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公孟》载有两三个学生,希望到墨子学校回炉,转变专业改“学射”,专学射箭等军事技艺。墨子说:“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即智慧的人,必须根据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制定学习目标,因此没有批准这几个学生“转专业”的申请。

墨子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需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主动教诲,学生要积极主动求教。《墨经》说:“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教师积极教,学生不积极地学,教育功效必然寡少。学生积极学,教师不积极教,教育功效等于无。智少则学,智多则教,是天经地义之事。

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要求根据学生特点采取有效手段,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灵活性、创造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墨家的教育方法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墨子师徒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优秀遗产,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合理教育原则。墨家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认真研究继承。。墨学与语言文学艺术一语言的准确性《墨子》语言准确,生动简练。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墨子》“意显而语质”,即意义明显,语言质朴。毛泽东制定《工作方法60条》中第37条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说话、写文章,要求语言准确鲜明,即刘勰所谓“意显而语质”。

语言的准确性,即恰当性、真实性、正确性,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事实。《非攻下》说,墨子反对攻伐掠夺战争,于是当时的“好攻伐之君”,以“汤放桀,武王伐纣”,都被“立为圣王”的事实为论据,为自己发动攻伐掠夺战争辩解。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认为商汤对夏桀,周武王对商纣的战争是“诛”,即以“正义讨伐非正义”,而“好攻伐之君”的攻伐掠夺战争是“攻”,即以“非正义进攻正义”,二者本质不同。“好攻伐之君”的辩解,没有对“攻”和“诛”两个不同概念“察类明故”,分析论证,犯混淆概念和虚假理由的错误。

《经说下》说:“正名者”,“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彼”之名,指“彼”之实。“此”之名,指“此之”实。“彼此”之名,指“彼此”之实。如牛指牛,马指马,牛马指牛马,不可混同。要牛却说马,要马却说牛,牛马得不到,牛马会搞乱。“正名”就是使用语词、概念,讲究准确性、确定性。

《小取》说:“以名举实。”名即语词、概念。《经说上》说:“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画虎也。言,谓也,言由名致也。”言通过口说出,其中包含概念。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像画虎表现真虎。言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由语词、概念构成。

准确使用语词,应明确语词所表达的概念。《经下》说:“谓而固是也。说在因。”《经说下》说:“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不若假。举美谓是,则是故美也,谓也。是非美,无谓,则假也。”称谓表达事物的属性,一旦使用某称谓,就要因袭沿用,不能任意改变。‘‘美”作为概念,反映物的状态,遇到这种状态的事物,就要用“美”的概念表示,女果把“美”说成“不美”,就是虚假概念,不准确。

概念不准确,论证会产生“狂举”的谬误。《经下》说:“狂举不可以知异,说在有不可。”《经说下》解释说:“牛与马牛和马虽然不同,如果用“牛有牙齿,马有尾巴,,而说“牛不是马”,是不对的,因为牛、马都有牙齿和尾巴,不是一个有,一个没有。“狂举”谬误,来源于所使用的语词、概念不准确。《公孟》载墨子与儒者对话。墨子对程子日:“儒之道足以丧下者四政焉。”指出儒学的四大弊端,程子不以为然,说:“甚矣,先生之毁儒也!”认为墨子是诋毁儒家。墨子反驳说:“儒固无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则是‘毁’也。今儒固有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则非毁也,‘告’闻也。”这是以定义式的语言,明确“毁”与“告”的不同概念。程子把“告”说成“毁”,混淆不同概念,使用语词不准确。为保证语言的准确性,需用定义。墨子在辩论中常给概念下定义。《墨经》多用定义形式表述理论,显示墨家用词的准确性。

《公孟》载墨子与程子辩论。墨子引用孔子的话,表示赞赏。程子说:“非儒,何故称于孔子?”墨子日:“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或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墨子非儒,但认为孔子的话,有“当而不可易者”。“当”即恰当、准确、真实,是普遍真理,谁也不能改变,自然可以引用。墨子这样说,以真理为依归,不存学派偏见,难能可贵。二语言的生动性

《墨子》语言是质朴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公输》载墨子“止楚攻宋”的说辞,是质朴和生动统一的典型,准确恰当,有说服力,生动活泼,有感染力,所以能说服公输般和楚王。后代学者称赞是“辩士悬河之口”,“意高词健”,“绝类《战国策》”。

《墨子》语言的生动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墨者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理想。墨子像编剧本,假设“兼士”、“别士”两个人物,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演,把“兼爱”和“偏爱”、“别爱”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为生动感人的形象。

别士之言日:“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故退睹其友,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日:“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

这里具体描写“兼士”、“别士”的言行,用对比方法,刻画鲜明的形象。墨子假设即将出征的将士,受命出使别国的使者,即将远离故土,生死未卜,行前要将妻子托人照顾,是托给“别士”呢?还是托给“兼士”呢?即使反对兼爱的人,也不会选“别士”,而一定选“兼士”。把抽象道理形象化,语言生动,有感染力。通过形象描写,增加语言的生动陛。

《墨子》语言的生动性还表现在音乐性。《墨子》体裁是议论文,也讲究语言的音韵节奏。《七息》说:“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以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句式整齐,两句一韵,有如韵诗。《亲士》说:“是故僵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谔谔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荀者谔谔,焉可以长生保国?”音韵协调,平仄相谐。叠字使用更显语言的音乐美。

《墨子》语言的生动性与修辞有关。亚里士多德说,逻辑家必定会成为修辞学家。亚氏素称“逻辑之父”,有《工具论专讲逻辑,又有《修辞学》兼论逻辑。墨子是逻辑学家,成就举世公认,其逻辑理论也包含修辞。《墨子》是我国最早的修辞作,讨论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