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何澄(下)
1232300000003

第3章 “真山园”里藏国宝

随着华北危机的解除,何澄常住北平,方方面面的朋友、熟人很多,孩子们也三三两两地考到北平的大学和中学。何澄寻思着是不是该在北平有一所自己的住宅。俗话说,河南人爱穿绸,山西人爱盖楼。何澄也真是爱盖楼造房子——他看对了王大人胡同一号一所旧的王府,总占地面积约有十五六亩,房子虽然破旧,但决意买了翻造一下。算计了一下,连买带推倒翻造,大约要花费三万多元。可家里的积蓄并没有多少,又想着把这个院子造好了,一旦不住了,总可以卖到五万元以上,所以他决定负债也要把这个北平的家造好。一九三四年六月间,由何澄自己设计的房子基本造好了。因崇拜傅山“决不仕清”的气节,何澄就把北平王大人胡同一号名为“真山园”。据说在明末清初,有一段时间傅山曾在灵石两渡何家私塾双藤书院讲学,其无所不通的高深学问和浩荡回肠的正气留给两渡何家学子深刻印象。至今,第十八世孙何文苑仍然保留着傅山当年留给祖上的一副六言对联:“尽人亏真汉子,完书债是男儿。”第十二世孙何道生对傅山更是崇拜有加,他在《傅青主先生画竹》一诗中说:“画师画竹爱画叶,先生画竹爱画节。节节挺特不相让,苍于古松劲于铁”;“先生之性竹与同,肯向画师谈笔诀,肝肺楂枒醉后生。纵笔写来自横绝,我法我用我即竹。”在《题雪蕉藏傅青主先生草书宋人绝句真迹》中,何道生对傅山的草书和侠义气节简直喜欢到顶礼膜拜的程度:“一笔直如縆朱绳,一笔曲如盘枯藤。或坠一笔风雨至,或起一笔蛟龙腾。羲之献之大笑无我法,张芝张旭再拜而服膺。想见先生橐饘报,师曰义侠气节高……吾闻先生足迹半天下,鹿车卖药缠行幐。恢奇半入诗与字,至今球璧珍缣绘。霜红龛集吾最爱,奇句突出无曹朋。”

何澄北平的新宅,据何泽慧一九三四年六月十日写给大姊何怡贞的信中报告说:

父亲费了九牛二虎的精力,已将整理完工。据父亲告诉人家说,这是北平最最头等的上等住宅了,其如何可想而知!

但王季山却觉着“真山园”外观无不美观,但不如苏州的“两渡书屋”和“灌木楼”住着好,所以来北平后只住了三个星期就返回了苏州。据其写给长女何怡贞的信,道出真山园不易居住的具体原因。

怡女知悉:汝七月十三号及廿三号与八月八号发出之信均已收到。我曾往(北)平住三星期即回苏。汝父亲所造之屋,外观无不赞美,但内容合与居家否,甚难完善也。仿佛苏州之新屋少卧室及壁厨等,而客堂均是三间统者,打扫麻烦又费家具,故我不愿在彼处住长也。下人之恶习又多事,不会做,专扣底子钱。若房子初完工,一切账尚未清,而门房已到各铺讨底子钱约三百馀元矣。汝想可恨不可恨。所以苏州之下人万不会出此种种事也。且汝父今尚亏空银行一万多。据汝父云,此屋有五万可出手,能赚二万,不知此目的能达到否?

汝父亲在阎锡山处亦得挂名事,每月薪俸五百元,反较膺白(黄郛)多一百元,故月下之生机可不忧,惟房屋能早脱手则更好。因自到膺白处一年多,所得之钱多用完,外再将家中之定期本息亦均用上矣。若今后汝父亲不寄钱来,恐将有断炊之虞矣……“真山园”共有三进院,一进、二进院都有客厅和书房,三进院是孩子们的住宿处,一排铁架子单人床,就跟集体宿舍似的。院外有一大片空地,栽有矮墙花木,院内有花园假山,草坪,在千篇一律的北方四合院中有着众多的变化。如,他把南方园林的一些建筑构件堆叠在各个院内,把多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尤其是上房,都设计成会客厅和书房。如此改建,进了院内,入了客厅,就有一股文气扑面而来。何澄爱好中国古物,从客厅就可见识。一般来说,客厅悬挂着的明清名家字画,是随着所来友人喜爱的不同而经常更换的。如,一进院客厅所悬挂的明代山水画家陈焕的《重岩飞瀑图轴》,画中有一高士(隐士)端坐在山间的茅草屋中,视极空远的一涧飞瀑分奔而下,旁若无人,山谷栈桥有一访客作欲访又不知所措状。对耸而立的山顶、飞瀑、高士,走在栈道栈桥的访客,山水、人物的笔意都不及画家所要表达的意趣高深。看似一幅山水人物画,实则暗合着何澄的高士风骨。

“真山园”二进院客厅主要是给女眷和女儿们用的。何澄悬挂的是金农的一幅《香林扫塔图轴》,画面上的一个小沙弥手持扫帚,早早起来打扫塔院,上有金农的题款:“佛门以洒扫为第一执事,自沙弥至老秃无不早起勤作也。香林有塔,扫而洗,洗而又扫。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在此悬挂这幅画,何澄是希望女儿们要向这个小沙弥那样,早起勤作,才能有所事成。即便是儿子们的卧室,他也悬挂着四条屏。一些能让孩子们得到思想情操熏陶的书联隔一阵就会换几幅:如何澄曾祖何道生所书七言联“俭以处家存古道,富于为学有新功”;傅山的六言楷书联“性定会心自远,身闲乐事偏多”;清焕然的五言楷书联“传家惟忠孝,尚志在诗书”;清钱大昕七言隶书联“禹粮尧韭窗有草,孔思周情架上书”;清何焯七言行书联“平悬玉镜空中朗,坐拥冰壶彻底清”;清黄易隶书七言联“天意江山有夙期,人间忠孝相关处”等等。

书房书斋书室,向来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清雅古趣的所在。久在政治风雨中浮沉,有一间自己“觉今是而昨非”的书房,更觉“身外浮名好是间”是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陆游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便是这种人生境界的最好的慰藉。文房用具,案头清供,在何澄书房是一脉的明清香雅,笔、墨、纸、砚无不精良。

笔为贵,贵在毫,笔为美,美在管。何澄有一套紫檀“乌龙水笔”,共三支,笔管顶端包嵌鎏金浮雕龙首戏珠,“乌龙水笔”四字凸雕在笔套的鎏金浮雕云龙戏珠之中,上下各有两块珐琅点缀,位尊名贵,极为华丽。另有一支象牙笔,笔管上端像画轴一般,浅刻远山近树,上刻文辞数行,材质贵重,但不失文人雅士的清新淡雅。

书契既造,墨砚乃陈,作书绘画,佳墨尤宝。飞白枯笔的书法墨迹,全仰仗古墨的“一点如漆”而万载存真。何澄自用墨和收藏墨,起初只是因为佳墨不易到,遇上好的就要多存一些以备用,如碰上珍玩观赏墨,集锦墨,文人雅士、书画名宿自制墨,御制墨,制墨名家的墨,他也莫不精鉴,喜而收藏。及至身后,他所收藏的古墨,竟然成为国家不可多得的文物,这是他生前绝未想到的。

“明万历方于鲁夔龙尊墨”(国家一级文物),重一百三十五克,长条形。一面隶书“虁龙尊”三字,下镌绘虁龙尊;一面有行书“万历甲申年款”等。方于鲁,号太玄,斋号“如如室”、“佳日楼”,又署函三室,安徽歙县人,明万历时著名墨工,著有《方氏墨谱》;亦工诗,著有《佳日楼诗集》。墨品极多,约四五百种。代表作“九玄三极”,被誉为“前无古人”的第一墨品。另外,“青麟髓”品质和口碑也极佳,历来为文人追捧的佳墨之一。何澄旧藏这锭《虁龙尊墨》为藏墨四大家叶恭绰、张伯、张子高、尹润生所未有,可谓绝品,惜下方有破损。

“明万历方于鲁鞶鉴图墨”(国家一级文物)。重二百五十三点九克,八角形。正面四方块凹进篆书“长乐未央”四字,高下左右分别镌刻“常贵富”、“长相思”、“多相思”、“乐未央”。“长乐未央”,意为长久欢乐,汉代古瓦当有此四字。背面镌刻“鞶鉴图”,中间一朵花上有“晓月清波,皎雪澄河”八字,枝间又八字,以字相连,八卦图居间,最外环有小字圈环的楷书“光清室照,芳菱日耀”八个大字。“鞶鉴图”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之享玉也,王以后之鞶鉴与之。”

据方于鲁编、吴有祥整理的《方氏墨谱》,“鞶鉴图”的读法如下:“花上八字,枝间八字,环旋读之,四字为句;循相为韵,其鞶屈纠,结为八枝者,左旋读之,自篇字起自词字止,当就支脂韵;右旋读之,自词字起至篇字止,当就先仙韵。”遵提示,“鞶鉴图”花上由右至左八字即为:(一)波清月晓,河澄雪皎;(二)清月晓河,澄雪皎波;(三)月晓河澄,雪皎波清;(四)晓河澄雪,皎波清月;(五)河澄雪皎,波清月晓;(六)澄雪皎波,清月晓河;(七)雪皎波清,月晓河澄;(八)皎波清月,晓河澄雪。由左至右即为:(一)晓月清波,皎雪澄河;(二)月清波皎,雪澄河晓;(三)清波皎雪,澄河晓月;(四)波皎雪澄,河晓月清;(五)皎雪澄河,晓月清波;(六)雪澄河晓,月清波皎;(七)澄河晓月,清波皎雪;(八)河晓月清,波皎雪澄。

方于鲁的这锭“鞶鉴图墨”,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把中国古典诗词中奥妙无穷的回文读法保存了下来。此锭珍墨虽略有破损,但乃不失为绝品。

“明万历汪鸿渐海日同生墨”(国家一级文物)。重一百三十五克,长条形。一面篆书阳识“海日同生”;一面镌绘云海,一红日,一仙人,一鹿回头。汪鸿渐,字仪卿,肆名“又玄室”、“桑林里”,别署“桑林子”、“桑林季子”,安徽休宁人,明万历、崇祯年间著名墨工。其墨品“玄虬脂”被清人视为第一墨。传世墨有“龙凤呈祥”、“大紫重元”等。汪鸿渐所制这“海日同生墨”,镌绘漱金云海,用红色点染太阳,左下角有绿彩海石,人物造型生动有趣,红、黄、绿三色,圈圈点点,匠心凸显,在明代墨品中实属罕见。

“明崇祯程公瑜世掌丝纶墨”(国家一级文物)。重十七点九克,长条形。一面楷书阴识涂金“世掌丝纶”四字,下楷书阳识“公瑜法制”四字款;一面楷书十八字:“凌云汉丽,天章皇猷,黼黻矣,裔京昌。罗苍期铭。”罗苍期,安徽歙县人,清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进士。程公瑜,一号隐道人,墨肆“真实斋”,安徽歙县人,明清间著名墨工。铭文“世掌丝纶”,源自《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又《翰林志》:“翰林之司,掌丝纶之命。”此墨坚莹无瑕,朴实无华,墨铭和题识,质厚古朴,殊为难得。“世掌丝纶”墨,在明季风行一时,入清后则渐无闻见,古墨鉴赏大家尹润生也只见清初康熙年间所制八锭有“世掌丝纶”铭款的程公瑜墨,制式和图案各异,与何澄旧藏这锭相比,还是多了一些繁复,少了一些清醇简约。

“清康熙程凤池千秋光墨”(国家一级文物)。重八点一克,长条形。正面隶书阴文“千秋光”三字,填金,背面阳文楷书七言诗:“胶漆相投历岁华,临池遗助笔生花。绿烟浮处楼台见,十二龙宾护绛纱。”一侧“康熙乙亥”四字,一侧“程凤池监制”五字,顶上一“吉”字,俱楷书阳识。研究制墨工艺的专家过去对程凤池制墨的年代下限不清楚,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尹润生到苏州博物馆看何澄旧藏古墨,发现此笏墨上的“吉”,即知是程凤池之孙程珲吉,由此而断定了晚明清初制墨名家程凤池制墨的下限。一件藏品,除了它本身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外,若能对学术界久久不解的问题,有了实物断定,这件藏品就有了更大的价值。

“清雍正曹素功‘嵩呼万岁’墨”(国家一级文物)。重三十二点六克,长方形。正面双龙凸出,正倒相连对峙,中间楷书“嵩呼万岁”四字,阴识填金;背面回文框,中间亦是阴识填金楷书“雍正元年敬制”六字。质地精坚,模雕极细。曹素功(一六一五~一六八九),名圣臣,字昌言,一字荩庵,安徽歙县人。因系贡生出身,故制墨能从士大夫文人玩赏方面着手,所制之墨品既华丽又实用,深受文人墨客喜爱。曹氏后人曾将与他同时代的名人赠给他的赞诗美文汇编为《墨林》一册,其中有姚鼐的诗赋。一笏清雍正年间的墨,为何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原因有三:一、以“嵩呼万岁”题墨,过去仅此一种,事出《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缑代。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嵩山),获驳麃,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雍正帝即位,曹素功特作此墨,以期善颂善祷。二、清代墨中,以顺治纪元干支墨最为珍贵,其次为雍正纪元干支墨。而纪元干支诸墨中,又以墨肆市品具年款者为贵。据古墨收藏鉴赏大家周绍良介绍,此种墨,故宫博物院有一款,正面楷书阴识涂金“嵩呼万岁”四字,上嵌一珠,上半部双龙对峙把“嵩呼万岁”包裹其中;背面镌绘涂金边螭文框,墨质略嫌粗糙,模式亦欠精致。尹润生私藏的一笏,款式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差不多,惟“嵩呼万岁”的“岁”字,从“止”而不从“山”,此墨后来也归故宫博物院。周绍良另藏一笏,与何澄旧藏此墨相仿,惜已微磨。综合国家收藏机构和个人箧中此种墨品的存世情况,共有四锭,而四锭之中,惟独何澄旧藏的这锭品质最佳。

何澄对墨品确有研究,他在看过一笏康熙御墨后,曾留下“康熙御墨,黑光坚细”的评语。另有一盒“楳花阁藏墨”,他大女儿何怡贞很喜欢胡开文所制这盒竹节式的“青琅玕墨”,何澄就送给她,嘱她做人要有气节,还把孙铭恩撰书《开文斋墨谱铭》一并送给她,让她熟读。孙铭恩(一八〇八~一八五三),字书常,号兰检,江苏南通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进士,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河南、广东乡试主考官,后督学安徽。

开文斋墨谱铭竹挺书漆,实开斯文;超潘驾李,卓彼景纯。彬璘后人,克宝斯业;桐花扇芬妙制谁匹。元霜研夕,青霞喷秋;犀文曲致,麝气轻浮。坚凝凤膏,薄裁麐角,千金一丸,珍逾尺玉。砚承蕉叶,纸配桃花;锦囊结雾,翠管镂霞。黼黻云章,润金石;苍璧元珠,世佩兹德。

道光丁未(一八四七年)首夏兰检孙铭恩书于贻经书屋何澄酷爱古纸名纸佳纸,他在文徵明书沈周《落花诗》的古纸上题识:“右为文衡山书沈启南先生《落花诗》,刻于过云楼藏帖。此纸甚旧,明初元末物也。亚农。”

他所锺爱的笺纸,一为清同光年间常熟画家杨谷柳的“松茂花笺”五种,一为张大千先后亲绘四种。

杨谷柳的“松茂花笺”五种分别为:

得句应从竹上题——摹板桥法。

轻把花枝换宿香——仿元人意。

石护生香成石乳——丁卯秋摹古。

夜汲澄潭瓶贮月——松茂摹古。

埽集松花酿酒浓——松茂摹古。

张大千专为何澄所绘花笺第一笺为“腊梅傲雪”,题款为:“仿邵辰疇笔亚农社长博教。”第二笺为“玉树迎风”,题款为:“灌木楼主人命画。大千居士写于大风堂下。”第三笺为“石榴多子多福”,题诗:“海榴自是神仙物,种托君家有异根;不独长生堪服食,孕期多子应儿孙。”署款:“真山园主人属。爰。蜀客张大千。”第四笺为“牡丹狂放,萹豆相迎”,题款为:“晨起小步湖边流连药阑,因而写此婉约多姿风华笑态,亚兄见之,又将呵其堕绮业也。丁丑四月昆明湖上大千居士。”

何澄自制的自用笺共有三款。最早自制的是“二渡书屋用笺”,选用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大蕊八枝》之二《药杵》诗,书于信笺左方,另绘一倒悬的干枝梅,置于信笺三分之二处,风格十分古朴。其诗曰:

蟾宫有兎臼,捣药千万年。

药有长生术,世人无计传。

第二种是“梅竹”“何”字笺。

第三种是只书“灌木楼”三字自用笺。

中国文人过去有“以文为业砚为田”一说,同样,喜爱古物的何澄也把砚台当作自己的心爱之物。他所收藏的砚台有十余方,除一方《明澄泥佛手砚》(国家二级文物),一方《清歙石波涛双树长方砚》(国家三级文物)外,其馀都是端砚。端石,产于今广东肇庆羚羊峡斧柯山,因肇庆在唐代属端州,故其砚石名端石、端砚。端砚石开采于端溪一带,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水归洞等等,就分布在夹岸的崇山峻岭之中。何澄喜藏端砚,主要喜爱它的天姿丽质,通体润朗,贮水不耗,发墨性能好。端砚的品种极多,无论是名贵的“青花”、“蕉叶白”、“鱼脑冻”,还是“天青”、“青紫”,在文人墨客眼中,以有“眼”无“眼”,判断是否可宝爱。端石的石眼,天然生长在“天青”或“青紫色”端石之上,因为罕见,所以名贵;因为有“人惟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之说,故砚台收藏鉴赏家们愈发追逐。这种石眼,呈青绿、翠绿,并略带微黄色泽,瞳子很黑,形状有圆有正有长有尖。砚台收藏鉴赏家们按石眼的神态分为活眼、泪泿,把有眼无珠的称为瞎眼;又按石眼生长在砚中的位置称之为高眼、低眼、底眼等等;对名贵的石眼,又名为“圆为鸲鹆,长为乌鸦”。何澄所藏端砚,共有三方俱佳眼。

“明仿宋式列宿端砚”(国家二级文物),太史式,亦是抄手砚的一种。长二十二点六厘米,高七点一厘米,宽十四厘米。砚塘微凸,上方作长形深砚池,砚池左手有一石柱,砚正面下方有石眼一对,砚前侧左方另有一石眼,背面刻列柱二十馀。天青石质纯正,制式气格高古。尤其难得的是,砚面上竟有一对石眼,砚前侧还有一只石眼。端砚有一只眼就够有天工,有一对眼,更属罕见,此砚居然有三只眼,可谓神奇之物。传说中的“马王爷”才有“三只眼”,而这方端砚上真长了三只眼,不能不说是砚中神品。据清乾隆以皇家收藏的砚品汇录的《西清砚谱》,内有一宋代的“列宿端砚”,也只在砚正面下方有一只低眼,何澄旧藏此物,堪比皇家藏品。

“清端石云壑三池砚”(国家二级文物)。砚塘微凸,以山间仙洞式作墨池,洞内似有佛陀坐像,随形镌刻云壑纹饰,本无一物,滋味平添,匠心独见。最夺人眼目的是,砚正面正中大山洞上方,有一“鸲鹆高眼”居中而生,高洁、细润、娇嫩,晕圈数重,真乃独具慧眼。在这只“鸲鹆高眼”的左方,尚有“吟圃珍赏”的篆字砚铭:“惟静故永,惟厚故寿。”一般来说,在砚边刻铭的就极少,在砚正面刻铭的更绝少。此端砚上有一只“鸲鹆高眼”,再加其布局奇崛、构思不凡的雕刻,确为难得一见的奇品。

“清歙石波涛双树长方砚”(国家三级文物),圭式淌池,四边栏刻祥云纹,砚与天地盖可启合,端庄可观。砚盒亦讲究,紫檀浅刻“第五十六无忧禅定尊者罗汉”,并铭:“无忧林,翰墨林;游戏生,欢喜心。”后署“瞿甫制,移藏于昙花金粟龛”;下署“丁南羽本符生梅”。由此可知,此砚似为丁云鹏收藏,后归瞿应绍,当瞿应绍决定把此物移藏于晋江金粟崇真观金粟洞时,特意制作了砚盒,并在天地盖上镌成“第五十六无忧禅定尊者罗汉”像。此物散出后,归何澄收藏。

丁云鹏(一五四七~一六二八),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明隆庆、天启年间画家,是中国传统木刻版画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善画人物,尤以佛像、罗汉像著名。曾为徽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鲁设计墨块的模具,《程氏墨苑》《方氏墨谱》图绘,多半出其手笔。瞿应绍(一七八〇~一八四九),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晚自号瞿甫,江苏松江人。贡生,官玉环同知。善画竹,擅篆刻,又好刻竹于宜兴茶壶上。收藏古物颇富,有《月壶题画》《月壶草》等著述。一方端砚,由明清两位雕刻名家经手传承,更使其平添文化价值。

何澄的其他文玩也很精致。如“清道光紫檀刻罗汉笔筒”(国家三级文物),上面共刻有清书画名家万承纪于一八二三年八月所绘三尊罗汉像:一为生来迟钝的注荼半托迦尊者,一为沉静有礼、谦虚好学的伐那婆斯尊者,最后为陀罗尊者。万承纪的这三尊罗汉像由江苏太仓雕刻名家王应绶(一七八八~一八四一)镌刻。罗汉像旁均有诗赞。注荼半托迦尊者像赞为:“轮珠推百八,倚仗忘朝昏。眼碧烁香里,与斯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像赞为:“蕉阴竹影下,书卷伴炉香。等闲无处事,支颐入梦长”;跋陀罗尊者像赞为:“沐薰双三捧金莲,檀气馨香上九天。

祭度众生成王果,频将佛法广传宣。”此笔筒由书画名家万承纪绘像,由雕刻高手王应绶镌成,不说极尽佛像和刻工之妙,即使转着看看罗汉像,读读像赞诗,也会产生一种会意的微笑,把书写时的倦容一扫而光。

何澄于古印收藏毫无疑问是一大家。无论是代表权力信物的春秋战国玺印,还是历来都视为印章艺术的至高典范的秦汉印章,抑或是明清及近代篆刻名家的作品,他都有一把一批。田黄、鸡血、白芙蓉、青田、昌化冻、墨晶等名贵印石无所不有。

何澄对印石并不太看重价值几何,他更注重印文的内容。如“清兽钮白芙蓉置半亩之园章”:

置半亩之园,构茅屋数椽,僮仆一二,知己两三,喂鸟、养花、钓鱼、登山,春坐海棠花下听鸟喧,夏卧杨柳阴间摇轻扇,秋日黄花满径酒中仙,冬来梅雪北窗前,布衣御寒安中年,不求闻达事不管,始是我平生之愿。

“半亩之园”印文极美,颇多趣味,且句句押韵,读之朗朗上口,乃不求闻达的人生悟语,很是令人心怡心醉。此“半亩园”似为法式善旧居别署,印章疑为何澄曾祖何道生旧物。

法式善(一七五三~一八一三),姓伍尧,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蒙古乌尔济氏,内府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累官至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学术造诣颇深,被认为是清代最有才华的旗籍祭酒之一。因一生大多在翰林院等文苑衙门任官,得以博览文献图籍,对典章制度的来历极为熟悉,他的两部随笔、札记类的著作《槐厅载笔》《陶庐杂录》,对了解清代的典章制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外,还有一部脍炙人口的史料著作《清秘述闻》,因书中详列历届会试、乡试考官和各省学政的名单而让研究者受益匪浅。其为诗质而不臞,清而能绮,陆续汇集为《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存素堂文集》。诗歌理论著述有《梧门诗话》,由于精辟无比,一些语句在同时代学人的著作中已被经常引用。法式善对诗书画奇才,极有善,常常是“招贤池馆敝云屏”,几乎天天都有“客饶风趣推名宿”的雅集活动。在诸多诗书画友人中,法式善与何道生往从最密,交谊最深。明代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曾长期居住在北京什刹海前海西沿,因眷顾此地而自号“西涯”,并以众多诗作吟咏所居一带旖旎风光,典雅工丽,为后世文人传诵。法式善十分推崇李西涯,专门从原先居住的后海松树街搬迁到厚载门(元大都宫城北门的时称,今地安门以北)离李西涯故居很近的一所宅院(位于什刹海“后三海”的西海积水潭附近,李广桥西边第一家),室名“诗龛”,别署“小西涯”,另署“半亩园”。“诗龛”有马履泰(一七四六~一八二九,字叔安,号秋药,浙江仁和人)所题“梅花一树鼻功德,茆屋三间心太平”句;“梧门书屋”有纪昀联语:“小筑当水石间,直以云霞为伴侣;大名在欧苏上,尽收文藻助江山”;“半亩园”有何道生《次韵时帆半亩园三首》。

何澄的其他印章也颇耐人寻味。如:“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田黄章;“多读书少说话”鸡血章;“身外浮名好是间”鸡血印;“平生可对人言”兽钮田黄章;清“欲望并州是故乡”桥形纽干黄章;清“金石长寿”薄意白寿山章;清“诗境”兽纽田黄章。

近代篆刻名家陈巨来,为何澄刻过多方私印:比较典型的有:白寿山狮钮“何澄私印”方章(一九三五年元旦刻);黄寿山“真山心赏”章(高六点二厘米,长宽各二点四厘米,重九十五点五克);昌化石章“灵石何氏亚农珍藏”(高五点六厘米,长宽各二点三厘米,重七十七点一克);黄寿山“何澄鉴藏”章(高六点三厘米,长宽各二点四厘米,重九十点九克);墨晶“何澄”章(高五点九厘米,长宽各一点九五厘米,重五十七点三克)。此外,宋“范仲淹”旧玉龟钮方章(国级二级文物),也是一方颇能代表何澄藏印境界的珍贵印章。

不光历代铜章石印多,何澄的一只小印盒也是清雍正青花如意款的。

在“真山园”里,北平的画家大家陈半丁是常客。陈半丁留有呈何澄的打油诗稿:

溽暑薰人,汗如浆出,打油销夏,亦人间趣事,辄赋一律,俟亚农吟长一噱。

两字黄王共七阳,桃承一瓣委员长。

代行职务郛真缺,接木移花鲁够强。

老去难忘家务事,来论定国奴亡。

头颅可斫钱如命,急煞钱塘博士汤。

此打油诗,以行政院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委员王克敏、汤尔和为打油对象,以一九三五年六月黄郛辞职,王克敏代理委员长,汤尔和与其争斗为讽刺话题,对王克敏和汤尔和争夺权位、贪婪钱财,极尽挖苦之能事。

陈半丁(一八七六~一九七〇),原名陈年,字静山,浙江绍兴人。初从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印学大家吴隐(一八六七~一九二二,字石潜,浙江绍兴人),后经吴隐介绍,拜吴昌硕为师,改字为“半丁”,绘画刻印,酷似吴昌硕,遂以“半丁”名世。一九〇六年,由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廨襄谳委员金城(一八七八~一九二六,字巩北,号北楼,祖籍浙江吴兴,生于北京,晚清时留学英国,法律学家)推荐给肃亲王善耆,为谏诤慈禧废垂帘听政而自缢的吏部主事吴可读画像。吴可读的画像完成后,陈半丁开始在北京挂单,开始了鬻画生涯。一九一〇年,吴昌硕为使自己的得意门生能在北京画界立足,亲自为陈半丁订立画润:半丁旧友,性嗜古,能刻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元,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中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为定润目如右:整张四尺四两,五尺六两,六尺八两,八尺十二两;条幅视整张减半;册页、纨折扇每件一两;刻印每字一两;砚铭另议。吴昌硕为陈半丁亲定润例,顿使陈半丁在京师文人圈有了声望。陈半丁擅作花鸟、山水,其中又以牡丹、菊花、紫藤、荷花最为著名,行书也颇负时誉,治印则浑厚高迈。齐白石曾将三子齐子如送到陈半丁门下,足见知其高古无人企及。一九一八年,陈半丁受聘于北京美术学校(南北统一后,改为国立北平艺术学院)。一九二二年,陈师曾应邀在东瀛举办中国画展,吴昌硕、凌直元、王梦白、陈半丁等人的作品一起参展,陈半丁的十幅作品被订购六幅,声名远播。一九二三年,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指导教师。京派画家领军人物陈师曾和姚华分别与一九二三年、一九三〇年去世后,陈半丁便成为北方画坛的代表性人物。陈半丁的民族气节也十分高古——七七事变,北平沦陷,陈半丁不但坚拒日伪拉拢,而且辞去一切教职,并刻“强其骨”、“不使孽钱”印章为座右铭,以卖画、刻印为生。更由于所居住的东城观音寺寓所对面成为日本旅馆,长夜惊吵,不得安宁,遂购得米库胡同四号(后改为米粮库胡同,胡適曾在此居住)搬迁于此。因园子占地五亩,故以“五亩之园”名之。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陈半丁在“五亩之园”为何澄侄儿何泽宝画了一幅扇面。陈半丁画此扇面之日,为清明节后三天,四月的北平,竟下起大雪,陈半丁似用民间流传的“牡丹充军”故事为画意,作了一朵傲雪白牡丹——武则天做皇帝时,一个隆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日子,下诏书要百花同时开放:“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百花接圣旨,全都违背时令破例开放,唯独牡丹不畏皇权,纹丝不动,依然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则天下令把违旨的牡丹从长安贬到了洛阳。牡丹一到洛阳,即刻昂首怒放,花繁亮丽,色艳四射。陈半丁在此扇面上的题诗也颇典雅,内具抵抗外侮的风骨:“一枝剩影簪发结,未有人君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把“五亩之园”卖掉,分置了南魏胡同七号、和平门内东新廉子胡同十六号两处住宅,以避“剥削人家”的耳目。一九五一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任命为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一九五七年,任新成立的中国画院副院长。也许是受了“总路线”、“大跃进”的激励和感染,虽年登耄耋,但大画越作越有劲,如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时,受命作八尺《达摩像》,与齐白石等十三位画家共同创作了巨幅《和平颂》,为西哈努克作三丈六尺的《四季花卉图》等等。在这期间,陈半丁也为毛泽东画了多幅佳作。一九六五年,毛泽东在《关于模特问题的批示》中点了齐白石和陈半丁的名,因齐白石早在八年前去世,陈半丁便成为美术界最老最大牌的反面教材。十年浩劫一来,沦陷时期所刻“不使孽钱”、“老年清苦”、“强其骨”等印章竟也成为“反党”的罪证之一,被造反派抄家、批斗,幸得周恩来总理的保护,没有即刻折磨至死。一九六九年九、十月间,陈半丁在腰被斗成残疾,不能行走的情况下,顽强地作了二十八幅画。其中一幅为“浩态狂香牡丹图”,作于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借牡丹寓含无论你们如何批判,如何批斗,我仍然是“百花称魁者”的不屈风骨。一九八一年,陈半丁夫人张慕贞将此画送给了何澄的侄孙何元信留作纪念。

在“真山园”,何澄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的友情也得到升华。一九三三年除夕前,何澄回苏州过春节,张大千作了一幅《春酒松竹梅图》作为贺礼送给何澄,祝何澄一九三四年开年百吉。原题款为:“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癸酉除夕写,颂亚农社长兄甲戌开岁百吉。大千弟张爰”;一九三四年除夕前,何澄仍回苏州过春节,张善孖也作了一幅《开岁百福图》送给何澄,祝何澄在新的一年百福。原题款为:“甲戌除夕为亚农社长兄缋,敬祝乙亥开岁百福。善子弟张泽再拜。”张善孖、张大千兄弟之所以称何澄为“亚农社长”,大概是因为一九三三年吴湖帆等人成立的大型美术团体“正社”,业内人士谁也不好意思当社长,而推何澄为名誉社长吧。

一九三四年五月,张大千到北平,住颐和园听鹂馆,有时何澄去看望张大千,有时何澄招饮张大千到“真山园”。七月,张大千在听鹂馆举办蝴蝶会,张大千请何澄也来参加。饭后合作书画,何澄绘扇,王梦白画柳,于非闇补石,张大千在左角画荷塘采莲人、棹小舟,采莲人低鬟半嚲,仅露背影……过了几天,何澄再到听鹂馆,说张大千,你那天合作画在画上画了一个采莲人,是不是又恋上了曾来这里侍弄你笔墨的那个北平艺人怀玉姑娘?于是揭开了画中采莲人的身世之谜。张大千嘻嘻哈哈,当场为何澄作好怀玉姑娘写像,奉赠给何澄。在怀玉姑娘写像画中,张大千作恋诗一首:“玉手轻勾粉薄施,不将檀口染红脂。岁寒别有高标格,一树梅花雪里枝。”上边题识为:“偶见怀玉唇不施朱,遂拈二十八字书之画上。”又记:“甲戌夏日,避暑万寿山之听鹂馆,怀玉来侍笔砚,昕夕谈笑,戏写其试脂时情态,不似之似,似倘所谓传神阿堵耶?掷笔一笑,大千先生。”輥輯訛联想一直尊称何澄为兄为社长的张大千,此时落款竟书“大千先生”,两人之间的亲密,跃然纸上。

这一年的九月九日,在何澄的大力操办下,苏州正社书画展览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举行。此次画展,为江南画家在北平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共展出作品两百馀幅,其中张大千的作品四十馀幅,张善孖的作品数幅。张大千的荷花通过这次画展,大大有名。輥輰訛也是这一年年底,张善孖要作《开岁百福图》送给何澄的缘由。正社画展结束后,张善孖、张大千为感谢何澄对他们兄弟的热心帮助,两人合作一扇面,一面为张善孖的“苍松虎望”,一面为张大千“万顷莲塘涤尘埃”。张大千所绘“万顷莲塘涤尘埃”,是有感受的——他在颐和园听鹂馆所居期间,每当湖月初生,斜日欲落之时,常到朗吟楼前散步,在万顷莲塘端边,风来暗香,“便觉尘氛尽涤”。所以,他在这幅画末题:“因以此亲涂,呈亚农社长,如同坐万顷莲塘中也。大千弟爰。”

这之后,何澄与张善孖、张大千兄弟感情更加增进,不但来往不绝,还介绍给军界政界对书画感兴趣的要员相识。如,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一日,何澄就请张大千和徐永昌在“真山园”作画吃饭。徐永昌饭后回家,即记下“真山园”的“饭甚精”。輥輱訛在北平期间,何澄的业余爱好是逛琉璃厂,看古物。其中去的最多是山西襄汾人王德凤创办于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的“英古斋”。“英古斋”匾额系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进士、光绪初年礼部、刑部、工部尚书贺寿慈輥輲訛所书。“英古斋”除了经营瓷器、端砚等文玩外,主要经营印章,并以鉴定和经营鸡血、田黄石等名贵古印最为著名。“英古斋”开办到光绪年间,先后有襄汾人陈姓、徐全义、贾丕焕接作此业。在徐全义经营时,请曾国藩为“英古斋”题写了门联:“英光宝晋,古鉴西清”。进入民国,“英古斋”掌柜叫关耀先,字子光,山西汾城县人。店徒是李梦斗和王东耀輥輳訛。何澄是“英古斋”的“用主”,所以“英古斋”遇有收上的田黄、鸡血、寿山、青田等名贵印章,便直接给何澄送上门去。琉璃厂古董铺的一些掌柜有拿不准的货色,有时还要请上何澄和他侄儿何景齐一起给“看一下”。所以,叔侄俩看过的古物,古董铺就会说:“这是何八爷和景齐二大爷看过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件古物是货真价实的。一九四六年三月,何澄还准备和“英古斋”的杨掌柜从北平前往山西购买千年以上的古物,因此给时在山西的次子何泽涌写信:

英古斋杨掌柜拟春暖归晋。今人多不爱古物,山西或尚易物色千年以上者。闻外县比太原多,汝可代探询之。倘多馀(已备法币百万元),亦拟偕杨一游也。政治最好不谈,我们玩我们的。

匆匆此谕。父手书。三月十三日(张)大千先生即入飞川矣。

何澄对古物虽然舍得花钱,对卖古物的古董商也往往予以关照,但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每次从琉璃厂溜出来,如果没有好友陪同,往往是在前门外煤市街山西人开的“致美斋”饭庄吃一碗炸酱面拉倒。

何澄对古物收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偏好,凡认为是古的,手头尚有闲钱,都收下,所以他的藏品很广很杂。但都是上了品的文物。据苏州博物馆组织专家鉴定,何藏旧藏中,属于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就有一千二百九十七件。何澄的这些古物,一是得益于祖上的旧物传承,二是靠广泛的人脉相与,三是不把这些旧物当作财富倒来倒去,期望发什么大财,只是玩玩而已,所以留存下来的古物既多且好。

何澄的曾祖何道生是清乾隆朝的著名诗人、书画鉴赏家,这是何澄爱好收藏的源头和藏品的一大来源。

乾隆盛世,大清帝国如日中天的时期。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盛,是否是一个大国,除了要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文化领域是否自由开放,文化形态是否有创新的气象,文化产品对内对外是否有双向的吸引力。自诩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的乾隆,在他当朝的六十年间,于文化建设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除了人所皆知的编纂《四库全书》之外,他还为在科举考试中落榜的学子开设特科,给怀才不遇的人另外一种做官的机会,不但从质量上,而且从数量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来源,达到了选拔第一流人才成为官吏的目的。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朕就是中央王朝,其他国家皆为外化”之外,乾隆并没有后来挽救王朝即将崩溃才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而是全盘引进他所知道的西洋一切好的、美的东西。如,他请当时在华的耶稣会士建筑师修建了宏伟的欧洲风格的夏宫圆明园,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文化引进工程。乾隆晚年,考据之风十分盛行,学者们纷纷发掘并刊印古代的书籍,精心收藏拓印、名碑、名刻,使厚古非今蔚然成风,但考据家们都埋首于中国古代地理和语言学之中,没有产生一位睁开眼睛看世界、可以影响皇帝思想的领袖级的大学者出现,致使朝廷上下对外部事物和文化使者充满了居高临下和不屑不顾的做派。一七九三年,作为刚刚靠殖民扩张跻身世界强国之一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以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卫士、仆人以及神学院中文教师在内的近百名使团访华,由于礼仪问题上的文化冲突,造成双方的不快,进而制约了一个历史强国和一个新兴强国之间更加广泛的政治、经济的开放和交流。

乾隆皇帝雅好绘画,始一御极,就将前朝和海内名画之流落者,征收网罗殆尽;在亲政之馀,往往以读画为消遣,到后来,可以说是精于此道的鉴赏家了,并且懂得如何宝藏和利用这一丰富的艺术资源: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诏编《秘殿珠林》二十四卷,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又诏编《石渠宝笈》四十四卷,举凡内府所藏书画及款识题跋与曾邀奎章宝玺者,一一记载;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敇撰续编《石渠宝笈》,前后品题甲乙,悉数睿裁。也是在乾隆朝,竟罕见地设立了两所皇家画院——“画院处”、“如意馆”。除供养了冷枚、陈枚、丁观鹏、唐岱、张为邦、金廷标等一批专业院画画家之外,还以优厚待遇招募了诸如董邦达、邹一桂、董诰、张若霭、张若澄、钱维城、门应兆等一批翰林画家;更为开放的是,还高规格地接纳了一些欧洲传教士画家进入画院,如著名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他的皇室肖像画及大型的狩猎和行进的全景画糅合了中国画技巧和西洋画的透视法及作色特点,深得乾隆的喜爱)、法国画家王致诚(Frere%Jean%Denis%Attiret)、艾启蒙(Ignatius%Sickeltart)、安德义(Joannas%Damas-cenus%Salusti)等等。

荟萃古董、书籍、字画、南纸(文房四宝)各肆的北京琉硫厂,亦始于乾隆朝。书肆中有卖《缙绅》及《同年录》者,凡仕宦者无不趋之;纸店中有卖小楷笔铜墨盒徽墨者,应试者则无不趋之;在朝大夫退食馀闲,欲怡情翰墨,无不巾车野服,到此一游;而积学之士,欲读异书而力不能购者,则坐书肆中亦可得恣眼福輥輴訛。在一派文化繁荣的乾隆朝,读写能力在平民中日益普及。有些学者,如袁枚,曾广收女弟子,受到严守清规戒律人士的激烈批评,但乾隆皇帝并没有加以禁止。乾隆朝的士人,虽大半消磨精神才力于科名,一旦获得科名而进入仕途,往往逢上所好,研精书画,以备供奉輥輶訛。在野名流,亦多以画鸣高。一般的学子都能吟诗作画,女诗人、女书家、女画家亦比往朝要多。除此之外,诗书画的风格及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分流:宫廷诗画愈来愈精细,文人诗书画则趋于任性不羁,览胜访古、历山赏水、花木虫草无不如此,几乎成为知识精英吟咏酬唱、穷晓义理的主要题材。

何道生通过科举取士制度,成为知识精英阶层的一员之后,恰逢乾隆繁盛景象之下寓含着一个王朝即将衰退的嬗变时期。一方面他享受着乾隆盛世人文环境的繁荣,另一方面他对愈来愈迎合世俗的文化和学术流风感到窒息。乾隆中后期的诗坛,盛行着一种与乾隆帝一样苍老而带着沾沾自喜的霸气诗风。这种鲜人情、没有性灵的诗作,令何道生十分痛恶。在一次文友的宴集活动中,他吐露出长期以来一直郁闷在心的诗志:“与其苍老而有霸气,何如秀弱而存士气?”此言一出,即刻得到文朋诗友的赞同,以为此是知言。何道生遂开始用秀弱、直率、放浪,而又带着士气的诗歌与媚俗、低俗的诗风相抗衡,而抗衡的主要方式是宴集酬唱。据谭正璧所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载,何道生经常与气味相投、志趣相似的文友诗酒雅集。寓斋诗酒唱和之时,不时出现这种情形:一旦何道生吟咏而成,诸人皆敛手避之;一旦发现是专写文酒宴集之作,又争相传诵輥輷訛。当时,何道生寓居在京城的烂面胡同(民国后改为烂缦胡同)。烂面胡同说叫“烂面”,其实并不烂,不但不烂,而且还是个名人荟萃、藏龙卧虎之地。这个胡同位于今宣武区中部,广安门内大街东端南侧,南北走向。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东侧与红罗巷相交,西侧与醋章胡同、莲花胡同、七井胡同相交。清时,西有水月庵,东有乾隆年间文渊阁大学士史贻直的“广仁堂”,还有济南、元宁、常昭诸会馆;胡同中间的“接叶亭”,是康熙进士、吏部侍郎汤右曾的住宅,对面则是康熙时武英殿大学士王顼龄的“锡寿堂”。在这个胡同居住过的还有雍正进士、诗才敏捷、善画山水的张鹏翀,湖南巡抚查礼,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年)状元,经史、小学、金石、地理、诗文俱佳的毕沅,翰林院侍读学士、金石学专家、书法大家翁方纲,乾嘉著名学者王昶,等等。由此可见,烂面胡同实在是个精英阶层生活的好地方,也是一个让人生情、达观、入神、感念万千的“灿烂胡同”。一七九三年,何道生还把自己的双藤书屋割让出一个有花木的院子,请苏州东山第十世祖、诗才震响、书名很高的王芑孙輦輮訛、曹贞秀輦輯訛夫妇居住。灵石两渡何家与苏州东山王家在乾隆时期结下的这段高情厚义,当何澄和王季山结成美满姻缘后,成为这两个大家族津津乐道的话题。

何道生不仅诗好,古琴也弹得好。嘉庆二年(一七九七年)十月五日,何道生和好友来到一个做过县令和知府之人的别业“晚香精舍”。此人爱养菊、善养菊,且有名言“艺菊如治民,培溉精勤在功行,”并有“菊司命”之雅称。司命菊花就够雅,更雅的是藏有唐宋元古琴“十六枚”,藏琴之室命为“十六友轩”。在淡白深红相映的菊花下,何道生与琴主人把这十六枚古琴一一弹过:“客弹一回主一回,千朵万朵花徘徊”;“何郎三十妙指法,花下一见先题襟。”輦輰訛而琴主人弹琴的艺术和人生境界亦令何道生感慨:“十指锵锵响寒玉,徽弦不遣毫厘差。乍听细涩唯咿哑,忽尔奔放难留遮。或如高梧叫孤凤,或如枯木啼寒鸦”;“澹泊能令客心醉,何须聒耳喧筝琶。”輦輱訛乾隆之际,海宇清晏,风雅鼎盛,文人学士为了陶冶性情,大多喜欢收藏书画。有些人仅仅是涉猎,爱与专事丹青的高手交往;有些人是习画,画来画去也成了擅于此道的行家里手。因为他们对古文和骈俪文都通,字也好,无论行草还是篆籀都有功底,而骈俪文近画,所以以书法之笔习画,即便无师绘事,也会因自悟而后得。更重要的一点,那个时代,既无内讧,又无外患,士大夫文酒之睱,娴习画学,崇尚的是艺林佳话,绝少有取润为生者,故没有后世的市井气,所以乾隆朝的高人逸士极多。何道生在艺苑之盛的乾隆朝,虽不是大名于时的一位,但收藏甚富,并善画山水,笔墨清雅;为友人画作题诗极多,有着高古的鉴赏力。其中与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和浙派篆刻领军人物之一的黄易私交极好。

罗聘(一七三三~一七九九),字遯夫,号两峰,自称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衣云道人,原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画入高格,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各科,人物构图奇特,笔墨简朴;画梅喜用粗枝大杈,但花蕊繁密,画朱竹挺拔秀美;画山水则繁密精微,简逸拙朴,尤其是画梅画佛,深得金农真传,遂成清中期画坛“扬州八家(怪)”之一。他曾七次到京师,因作《鬼雄图》《鬼趣图》而引起轰动,一时名公巨卿皆折节与其交往。宴集之时,看罗聘作画,只见水墨惨淡,奇诡绝伦,无不以为亲眼见到了活的鬼物——“殊形异状,宛然吴道子地狱变相”。罗聘的诗画也有别趣,且记忆过人,海内诗家有佳句,他在酒酣耳热后往往诵吟而出。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年)六月,罗聘第七次来到北京輦輲訛。此行的目的,除了会友交游、卖画外,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他的儿子罗小峰在京城见见世面,接触一些高雅文士。此次来京,罗聘仍然带着他作于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的名作《鬼趣图》,遍请没有为此题过词的京城名士题词。《鬼趣图》共有八幅,第一图:黑气笼二鬼,隐约见头面,自肩以下殆不可辨。第二图:一鬼锐头赤足,敝衣窮袴,抗手前行。一鬼削面瘦躯,两手扪腹,著缨帽随后,若主仆然。第三图:美女衣红衣,左曳长袖,右据男子臂。男子执兰媚之,幽情惨恋,偕行冷雾中。有高帽白衣鬼,持伞揺扇送之。第四图:短鬼卓杖而立,头大如身。一红衣小鬼偻背缩首,捧盂侍其右。第五图:长身散发,竟体纯绿,鹰目血口,飞行云雾中。是两峰亲见于焦山者,殆水魈,非鬼也。第六图:三鬼。一鬼头大如丘,面目臃肿,身仅如首,两手覆颔下,匍匐逐二鬼。一鬼绿色疏发,飞立张巨手如箕,一鬼首如桃实,上锐下丰,束手回顾,皆作惊避状。第七图:云雾浸淫半鬼,笼破帽前行,一鬼执伞荫一鬼,作避雨状,皆半身。伞上复隐隐有鬼面。第八图:青林黄草中黑石一丛,藏骷髅二具,皆人立。一倚石外向,一据石内向,盖男女也輦輳訛。

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秋,何道生招饮罗聘,请曹锐。张道渥輦輵訛作陪。招饮之间,罗聘、曹锐和张道渥为何道生合作了一幅《双藤书屋雅集图》。看着这三位画友作画作时的那种笔墨生风、作画娱人的淳笃之情,何道生当即作了一首《同人集双藤书屋罗两峰曹友梅张水屋合作一图纪事》:

三人合画议谁始,两峰友梅张风子。

铺将一幅溪藤纸,笔声飒飒风生耳。

一气呵成十五指,烘染如以水济水。

是时木脱秋气高,仿佛满屋生风涛。

瀑布下注势千尺,飞流倒溅茅堂茅。

一株两株树磊砢,三人五人恣游遨。

顿令坐客发遐想,栩栩竞欲凌云翱。

呜呼!两峰友梅张风子,肝胆一家乃如此,吾欲合传一篇续画史輦輶訛。

合作完《双藤书屋雅集图》,罗聘又拿出自从作好后便不离身左右的《鬼趣图》请何道生为题长歌。从沈大成(一七〇〇~一七七一,字学子,号沃田,松江华亭人,经学家)于一七六六年为《鬼趣图》题跋以来,《鬼趣图》已有众多的名家大家为之题跋。何道生所题的长歌也许是此图最后多达一百五十余人中最长、最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题跋。何道生在所题长歌中,有对罗聘画艺的由衷赞赏,有对所画之鬼的理解,有与罗聘的对话,甚至还有鬼与人的拟人化摹写,以及对此图题跋者诸多不同看法所作的评价。“吾爱两峰子,爱画入骨髓。画仙画佛无不能,绝技尤称能画鬼。画鬼纸上鬼有神,两峰不是寻常人”。对罗聘的此种评价,绝不是虚情假意,爱罗聘的画能爱到骨髓里,确实证明了“罗聘不是寻常人”。罗聘笔下的诸鬼“双瞳碧色洞幽界,万鬼不敢藏其身。有时独坐与鬼语,鬼拜稽首祈写真。两峰大笑不忍叱,起夺令升董狐笔。腕中有鬼呼欲出,一埽须臾鬼形毕。青天白日声啾啾,鬼复稽首如有求。先生妙笔大三昧,令吾魂魄升诸幽”。何道生见罗聘所画之鬼逼真得让他都惊出魂魄,马上跟罗聘开玩笑道:“愿先生寿寿无量,永远不与吾为俦。”“两峰复大笑,吾不责汝报”。两人对话间,画上的“鬼乃逡巡相顾”,说“此翁断断,语不可欺徒,令吾辈奇丑态,传与世上人人知”。两人和鬼调侃完之后,何道生对《鬼趣图》作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评价:“两峰画鬼有深意,世人漫道是游戏。新鬼故鬼大小争,地上那知地下事。阮瞻方著无鬼论,倏有鬼来夺其气。游魂为变易所云,何必纷纷辨真伪。我作此诗题此图,笔锋太利鬼不娱。”罗聘颔首手捻须,读罢何道生这段评语,赞谓何道生的“诗好词非谀,可当骂鬼文,可废哧鬼符”。何道生见罗聘没有完全明白他这段题诗的深意,进而说:“我谓两峰何其迂?人生百岁过隙驹,卷中何者非吾徒,一车之载孰好丑,一丘之貉谁贤愚。此辈终有把臂日,强分畛域胡为乎?”輦輷訛何道生的这首长歌题跋,出口成章,不但充满了现场互动的趣味,最难得的是道出了罗聘所作《鬼趣图》,连他自己也不一定都清楚的真谛。

往后,何道生还为罗聘新作的一幅《鬼关图》和一幅《鬼戏图》题了五言长诗。在《题两峰鬼关图》中,何道生借罗聘画意,道出了人人都会面临生与死的“鬼门关”,你争我夺有何意思的人生观:“众生竞恩怨,扰扰何时平。泯然就怛化,庶几无所争”。輧輮訛在《题两峰鬼戏图》中,何道生请众人细看《鬼戏图》中那狡狯百端的诸鬼:“鬼官何轩昂,鬼卒亦猛鸷。作使万髑髅,一一陈厥艺。腾身若无物,踏空等平地。获赍大欢喜,履险不骇悸。吁嗟尔生前,揣摩熟势利。所以游魂归,不与恒干敝。睢盱伺颜色,觳觫甚奴隶。安得广长舌,流水翻千偈。”直到看清了这些鬼官鬼卒的真相貌,一个不愿为鬼的人,才能“拔出傀儡场,三昧自游戏”。輧輯訛何道生还为罗聘的《岱宗图》作过长篇题跋。何道生作此题跋时,尚未到过泰山:“五岳一未到,赋志枉高旷。束缚尘土中,胸臆那能畅。虽然志所存,每饭未尝忘。有时作梦游,绝景坠惝怳。”看到罗聘所作此图,决心此生一定要登一登泰山:“我友罗两峰,形骸得天放”;“示我一卷图,灵怪出纸上”;“吾今题此诗,兼以志微尚。何当竞脂车,夙愿勇一偿。振衣日观巅,洗笔沧溟浪,归出袖中诗,与画较卑亢。”輧輰訛何道生为罗聘早年另一件重要作品所作的题跋是《金农小像》。金农端坐在一块砚石上,寿星般的大脑袋朝前,一根细细的小辫子垂在脑后,左手托着一块书板凝神端看,右手拂弄着长须。何道生看着罗聘所绘的这幅金农小像,不禁感慨万端:

衫履飘然曳杖藤,先生逸兴想飞腾。清名自昔称三绝,高足而今继一灯(谓两峰)。寿者相宜供作佛,花之寺本忧为僧(两峰忧前身为花之寺僧)。

回头三十年前事,面目依稀我见曾(像作于己卯〔一七五九年〕后八年,余始生,今日展拜如旧相识,或者前生从先生游未可知也)輧輱訛。

罗聘的喜忧何道生悉数知道,他在管希宁(一七一二~一七八五,字幼孚,号平原生,江苏江都人)为罗聘的爱妻方婉仪(一七三二~一七七九,自号莲花居士、白莲)所绘的《寒闺吟席图》上,题写了如下凄婉的诗句:

江梅破萼水仙妍,砚席联吟共拂笺。

飞絮簪花标半格(白莲曾刻所作日半格诗),焚香煮茗悟前缘。

摩挲幻影馀鸿爪,惆怅空华坠白莲。

垂老衣云惟面壁(两峰近号衣云和尚),更无法喜伴参禅輧輲訛。

“两峰画鬼有深意”,这是一个画家对时代社会风物的寓言;“笔锋太利鬼不娱”,这是文士在任何一个社会都该坚持的操守。身为一位入仕的官员,何道生当然不会像罗聘那样在社会、政治、道德等层面上对自己身处的社会进行直接的批判,但在价值取向上他却是认同的。他是雅士,更喜有文气的画作,尽管罗聘是古今“画鬼”的第一人,但他还是觉得罗聘的墨兰高雅。何道生号兰士,罗聘也深知何道生爱兰草,于是把早年一册精心之作《兰花册》送给了何道生。

罗聘这册《兰花册》共八幅,全为独具风韵的无山无石无土枯兰,极简中见千姿百态,疏朗中闻旷谷幽香。“香从手出”,遇上罗聘这样的天才画家,确实可以从纸上读出。

第一幅:香从手出。卞五峰有此画法,两峰仿之。

第二幅:非素心,即赤心,为名士,为忠臣。香风拂拂,千古为春。

第三幅:仿彝斋居士勾勒笔法。

第四幅:没有题识。

第五幅:春风不敢吹丘卉,先放西天称意花。花之僧罗聘写于塔湾舟次。乙酉雨中(乾隆三十年三月八日一七六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六幅:畹亩同芳。

第七幅:雪窗笔意。

第八幅:和葱和蒜,去卖街头。

何道生与黄易的交游也深也笃。黄易(一七四四~一八〇二),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盦,浙江仁和人。官济宁同知。家学渊源,专于诗词,书画篆刻饮誉当时。师从浙派篆刻创立者丁敬时,比乃师小四十九岁。较之丁敬,黄易的篆刻在运刀上更见细腻准确,于工稳中每每透出雅致峻逸的气息。丁敬曾言,将来能继业者,唯推小松。后人也有把他们并称并“丁黄”的。由于黄易更擅隶书,故在边款上增加了双刀笔意,这也成为后来印人参照的标准。黄易的山水以澹墨简笔取胜,花卉以神韵古雅见长,间做墨梅,亦饶有逸致。

一七九三年,黄易就寄《小蓬莱阁观碑图》请何道生索题,但直到嘉庆三年(一七九八年),何道生任山东道监察御史一年之后,巡视济宁漕务之时,才在济宁见到黄易。黄易在宴请何道生时,何道生看到黄易“先生宴坐手欲胼,古碑千纸相周旋。订残补阙证史编,爬搜直突欧洪前。武祠画像霏云烟,石经文字陈梪笾。起秦汉讫元都燕,册以万计目四千。鉴别真赝分媸妍,较若列眉何连娟。赏奇析疑良朋缘,李髯桂叟(铁桥未谷)执弭鞭。”但何道生也发现黄易的古碑帖“偶有阙佚终必全,烟墨奔凑蚁附膻”,于是劝他,“鬼相神劳人无权,始知物聚由好专”。由于懂行,何道生“读碑读画屡舞仙,题句栩栩来豪颠,火速作歌书之笺,偿逋聊赎吾前愆”。輧輳訛在黄易处,何道生还为黄易所作《岱岩览古廿四图》作了题跋。以行家的笔墨进行了评述:“节节貌厥神,层层抉其奥。轩窗走烟岚,几研湿飞瀑。岩峦各竞秀,松桧森兀傲。”前人云:看画如入山中,看山如入画中,便佳。为黄易《岱岩览古廿四图》题跋时,何道生又想起罗聘那幅十馀尺的大画《岱宗图》:“却念两峰子,年不跻耄耄。好手让君独,中原树旗纛。余子走且僵,颠仆那敢娼。他年两图传,合并比圭瑁。”輧輴訛友人之友人,友情加友情,念念不忘,事事难忘,何道生的为人,在此图的题跋中尽显无遗。由于祖上与黄易有如此交谊,所以,当何澄遇到黄易散出的作品,都一一收藏起来。

何道生为乾嘉画家名士的题跋极多,尤善长歌。他一生嗜酒,与性情之中的画家不分你我,酒怀卓荦,画手诗肠,在其好友法式善的多种“诗龛图”的题跋中,多有笔墨生风、作画寓人的惇笃之情。

何澄十分注意收藏先祖的藏品,也继承了其先祖的品行,对友人极真诚。何澄曾藏清初篆书大家王澍(一六六八~一七四三,自号二泉,又号恭寿老人、良常山人,江苏金坛人)所录《诗经》“七月流火”八大幅,苏州书画装裱高手刘定之輧輵訛极想得到这套篆书精品,赠送给吴湖帆。经与何澄商议,何澄以低价成其之美輧輶訛。据徐邦达先生对何澄孙女婿书法篆刻家庞书田讲,陈巨来当年刻印,一般来说,一个字一至三元,但为何澄治印,何澄往往一字给到五至七元。

由于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何澄都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所以很多友人有好的古物想出手,都愿先找何澄;而有友人欲买某种古物,也会托何澄代为购买。如此聚散,何澄的古物越聚越多,人脉越聚越旺。再加何澄对古物有很高的鉴赏力,其藏品的三大宗——玺印、古墨和元明清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作品,遂成蔚为大观之势。

不光是何澄注意收藏先祖的书札墨迹,就连京兆尹何乃莹也好此道。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的生日,也是文人雅士纪念苏东坡之日。这一天,他携新得一册嘉庆八年(一八〇三)十二月十九日,翁方纲、杨芳灿、陈云伯(文述)诸诗人集何道生《方雪斋中祝东坡先生生日拈李委南飞鹤輧輷訛曲中语分体赋诗而朱野云鹤年輨輮訛为之图覃溪先生代署款》诗画册,前往表弟恽毓鼎家,请其分享。恽毓鼎展阅一通,赞叹曰:“承平士大夫安乐风流,有足令人神往者。余亦拟倩人绘图,以拙诗为之引,遍征题咏,继先辈芳徽,亦使后人见吾辈尚能作此冷生活耳。”輨輯訛能创造、传承,甚至是邂逅这样没有世俗功能的古物,哪怕是几册书页、几轴画卷、几件字帖、几样清玩,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持什么政治操守,都会如沐春风,怡情染心。

灵石两渡的文化薪火传到何澄的“两渡书屋”“灌木楼”、“真山园”,终成集大成者。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积累起来的;所谓文化世家,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没有世俗的万贯家业,没有以价值论字尺的熏染,只有几片书香的黄叶,几绺翰墨的清风,几缕清心染目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