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1257000000012

第12章 社 会 经 济(3)

“五帝”出现在“三皇”之后,夏朝以前。最早关于“五帝”的记载见于《荀子·非相篇》。“五帝”有五种说法:①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戴礼·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②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礼记·月令》);③少皞、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帝王世纪》);④黄帝、少皞、帝喾、帝挚、帝尧(《道藏·洞经部·谱录类·混元圣纪》引梁武帝说》);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方之天帝,即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炎帝、神农)、白帝(少皞)、黑帝(颛顼)。

150.历史上真的有人“挂羊头,卖狗肉”吗

1940年2月,毛泽东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一文中斥责国民党反动派说:“这是阴谋,这是借统一之名,行专制之实,挂了统一这个羊头,卖他们的一党专制的狗肉……”①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表里不符,狡诈欺骗。该成语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春秋时期,齐灵公喜欢女子穿着男子服饰,宫内女子都如此装束。后来,这种风气流传到宫外,民间女子也都喜欢穿着男装,这给齐国的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齐灵公虽下令禁止,然而民间这种现象丝毫没有得到改变。为此,齐灵公求教于晏婴。晏婴说:“您让宫内妇女穿着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应当下令禁止宫内女人穿着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齐灵公恍然大悟,下令禁止宫内女子再着男装。过了一个月,民间女子穿着男装的风气也随之消失了。后来,“挂牛头,卖马肉”渐渐演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

151.“为虎作伥”一词是怎么来的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到:“为虎作伥的保安队、挨户团横行无忌,白色恐怖布满城乡。”②

为虎作伥中的“伥”指“伥鬼”,古时传说人被老虎咬死后,鬼魂为老虎服务,成为老虎的帮凶,故叫伥鬼。老虎外出捕食时,伥鬼走在老虎的前头,路上遇到猎人布下的陷阱机关,就会带领老虎绕道避开。如果行人遇到老虎,伥鬼就将行人衣服和腰带解开,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后来,人们就用为虎作伥比喻做恶人的帮凶。

152.“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出自何处

1948年2月,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①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本义是宽严相结合,原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在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该典故出自《礼记·杂记下》。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看祭礼,孔子问子贡:“你觉得高兴吗?”子贡答道:“一国的人都快乐得如同癫狂,我不知道有什么值得那么高兴的。”孔子告诉子贡:“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间劳作,让他们放松一下,这是你所不知道的。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不愿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153.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胡服骑射

1945年10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平汉战役,在马头镇誓师大会上,时任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对战士进行了战前动员,邓小平指着附近古代战国赵武灵王修建的宏伟壮观的丛台说:“两千五百年前,赵武灵王都知道要胡服骑射,进行适应战事的军事改革。我们是共产党人,更应懂得实施战略转变的重要意义。”②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战斗时,十分不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易服令,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裤子,足上穿靴。赵武灵王又带头骑马射箭并露宿草原,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并推广养马、制革,设置兽医和筹办草料等事业,很快培训出一万名装备精良且射术高超的骑兵,使赵国的军力显著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

胡服骑射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154.中国的别称“中华”是怎么来的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谈到:“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①

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中”即居四方之中;“华”即具有文化之民族。后来,随着各个朝代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的领域都被称为“中华”,中华就成为中国的别称。

155.“常平仓”是一种什么样的粮仓

1992年12月25日,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了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作了《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储粮备荒的传统。汉代以后,历代兴盛之时都设有‘常平仓’,进行丰歉调节。”②

常平仓是古时各个朝代统治者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战国时,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平籴,就是常平仓的雏形。汉武帝时,桑弘羊在平籴基础上创立平准法。汉以后,常平仓被废弃。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又重立常平仓。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常平监于京都,建常平仓于陕州。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政府命州县都设置义仓。宋初除边境外,各地设常平仓和惠民仓。清朝规定州县都设常平仓,但是清中叶以后,弊端日甚,各地常平仓多数钱、谷两虚,起不到平抑粮价和备荒的作用。

156.茶马古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朝,它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连接古代西藏和内地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商品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157.徽商为什么被叫做“徽骆驼”

“徽骆驼”是旧时对徽商的一种美称。徽商之所以获得这个名号,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外人称富可敌国的徽商为“老大”,在徽州方言中,“老大”的发音与骆驼极为相似,因此,徽商得名“徽骆驼”。

说法二:明朝灭亡后,明朝大臣金声率领部下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金声被俘前曾告诫部下:“要做徽骆驼,不降异族。”金声余部谨遵其遗愿,坚持抵抗达百余年。这股宁死不屈的劲头与骆驼颇有相似之处。后来,绩溪人胡适曾多次用“努力做徽骆驼”来激励绩溪同乡,“徽骆驼”之名遂远播海内外。

说法三:由于徽州地理环境恶劣,人多地少,徽州人大多出外经商。徽州商人多半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坚守诚信,足迹遍布全国。他们与骆驼温顺、执拗、任劳任怨的性格颇为相似。所以,人们就把徽商比喻为“徽骆驼”。

158.亦商亦盗的是哪个商帮

闽商帮亦商亦盗。福建东面临海,山多地少,所以,当地人早就有从事海上贸易的传统。明清时期,由于实行海禁,他们就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逐渐形成了一个亦商亦盗的集团。这一集团包含不同阶层的人,上至官宦、富豪,下至普通百姓、流氓无产者,而且成员来去自由,形成实质上的自由雇佣关系。为了加强内部凝聚力,闽商集团以乡族势力为核心,同时进行军事化管理。

中国有海盗特征的商帮还有粤商。粤商早期以海盗起家且粤商中一直有以走私鸦片为主的走私集团,但势力远远不如闽商。

159.明清时期,哪个商帮是后起之秀

在明清崛起的商帮中,宁波商帮是后起之秀,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

宁波商人外出经商历史悠久,但大规模经商并且结成商帮则为时较晚。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

宁波商帮对中国商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等,都是宁波商人创办的。宁波商帮对清末大上海的崛起和二战后香港的繁荣都作出了贡献。

160.洞庭商帮为什么被称为“钻天洞庭”

明朝万历年间,在太湖湖畔,一个新的商帮正在形成,这就是洞庭商帮。

洞庭商帮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商机。他们避开了被晋商、徽商掌控的盐业、典当业,而是利用太湖得天独厚的经商条件贩运米粮、丝绸和布匹。

鸦片战争后,洞庭商人又在上海开办了买办业、银行业、钱庄业等金融实体和丝绸、棉纱等实业,走上了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洞庭商人非常注意搜集市场信息,时常预测行情。在经商过程中,洞庭商人会根据市场行情与商品交换的情况变更经营策略,所以有“钻天洞庭”之名。

161.历史上,谁被誉为“中国商战鼻祖”

历史上素有“商圣”之称的是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虽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与好友文仲一起投奔越国,并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

功成名就后,范蠡放弃高官厚禄,移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在那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经商才能,没出几年,成为巨富,遂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开创了弃政从商的先例和个人致富的典范,成为中国历史上商贾富豪第一人,被誉为“中国商战之鼻祖”。

162.子贡为什么被称为“儒商鼻祖”

子贡(前520—前456),春秋时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亦称卫赐,又名子赣。子贡18岁拜于孔子门下求学。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

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曾“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竟至“家累千金”,因此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见子贡是当时非常成功的商人。

由于子贡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又是孔门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因此,子贡被后世人尊奉为“儒商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