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1257000000002

第2章 职 官 政 事(2)

贾谊(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年少时即有才名,经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多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又破格升至太中大夫。不久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不久就忧伤而死,时年33岁。贾谊留世的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名篇,辞赋以《吊屈原赋》、《鸟赋》最著名。

16.自称“高阳酒徒”的郦食其结局如何

毛泽东在《续李白〈梁甫吟〉断句》中写道:“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②文中所说的“高阳酒徒”就是郦食其。

郦食(yì)其(jī)(?—前203),秦汉时期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郦食其少年时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郦食其投奔刘邦时,已经年过六旬。他献策攻下陈留,使刘邦的西征军获得许多粮草和辎重物资,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郦食其因此被封为“广野君”。在楚汉相争时,郦食其自荐去说服齐王田广。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于是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齐王误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他,于是将郦食其烹杀。行刑前,齐王对他说:“你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了你。”郦食其说:“能干大事的人都不拘于细节,有高尚道德的人做事从不推托不前。我不会再替你游说了!”齐王于是烹了郦食其。

1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谁说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提到“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义是指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引申为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也比喻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该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东汉时,汉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刚到鄯善国时,鄯善王把班超奉为上宾,后来态度却冷淡下来,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揣测是匈奴派来了使臣从中作梗,鄯善王不知所从的缘故。后来经过打听,果然如此。于是班超召集一起出使的三十六人喝酒。趁大家酒劲正浓,班超激动地说:“诸位与我都身处边地异域,期望立功来求得富贵荣华。但现在北匈奴的使者来了才几天,鄯善王就对不我们以礼相待了。如果鄯善王把我们绑送到北匈奴去,我们不都成了豺狼口中的食物了么?你们看怎么办呢?”大家都齐声说道:“我们现在已处于危亡的境地,是生是死,就由司马决定吧。”班超便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的办法,只有趁今晚用火进攻匈奴使者了。”于是众将士在班超的带领下一举拿下匈奴军营,胜利完成了与鄯善王和盟的出使任务。

18.凌烟阁是什么样的地方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致蒋介石的信中写道:“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①信中提到的“凌烟”指的就是凌烟阁。

凌烟阁是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据《大唐新语·褒锡》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图像,唐太宗做赞,褚遂良题阁。唐太宗时常前往此处怀旧凭吊。

19.“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出自何处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毛泽东同志曾教导我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②

昏昏意为模糊、糊涂;昭昭意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道理,比喻外行人胡乱指挥内行人。该句出自《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意是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20.株连九族是哪九族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文化大革命’中,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一人倒霉,株连九族,这类情况曾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①

“株连九族”是古代刑罚的一种,是一人犯死罪,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一体承担刑事责任的刑罚制度。具体来讲,“九族”包括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和妻族两代。“父族四代”指自己一家、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代”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两代”是指岳父的一家及岳母的娘家。在古代,株连九族往往被用于重大政治犯罪,只要是与犯人沾亲带故,都将受到无辜株连。

21.“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是古代哪位皇帝说的

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会上作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读点历史。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②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大臣魏徵直言敢谏,唐太宗非常重视并信任他。唐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唐太宗非常悲伤,流着眼泪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22.“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体现了哪位古人的爱民思想

1996年9月23日,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了《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的讲话,讲话中提到:“古代有的政治家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寝不安席、食不甘味!”①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出自《晏子春秋·问下》。叔向问晏子曰:“意执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思是说,没有比爱护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比让百姓快乐更宽厚的做法。晏子的这种重民、爱民的思想跟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接近。

2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什么意思

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会上作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讲话,讲话中提到:“唐代的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②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的意思是,古代的君子,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而全面,对别人宽容而简单。该句是唐朝文学家韩愈所著《原毁》的开篇。

《原毁》主要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24.“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出自哪里

1998年6月2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第二期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研讨班上,江泽民作了《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作风建设中作出表率》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成都的武侯祠里有一副对联,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该善于审时度势、果断决策。”①

这副对联位于成都武侯祠内,为清朝人赵藩书写,其上联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1902年11月,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有感于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又想到当时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他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又肯定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在治理蜀地乃至国家时,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

2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哪一首诗

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德新社记者提问时,温家宝讲道:“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那么我会不顾生死去做,怎么会考虑有祸害而逃避、有利益就追逐呢?这首诗写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到投降派诬陷,结果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林则徐写了这首诗,抒发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26.“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什么意思

2004年3月4日,温家宝在看望政协经济界、农业界委员时,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句,表达了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③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出自东汉政论家王充著作《论衡》。该句的意思是,知道屋子漏雨的人,必定是住在屋里的人;知道政策有失的人,必定是市井之中的人。

2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何处

2006年9月5日,温家宝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访谈,《泰晤士报》记者问道:“你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总理引用六句名人名言作为回答,第三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所写《离骚》中的诗句,意思是,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百姓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清朝哪位诗人的名句

2006年9月5日,温家宝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访谈,《泰晤士报》记者问道:“你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温总理引用六句名人名言作为回答,第四句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②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清朝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意思是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这首诗是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之情。

29.“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是哪位皇帝说的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提到:“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①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卷六之“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

明太祖朱元璋攻克元大都之后,得到元十三朝实录,于是召集文臣和逸士,准备修《元史》。朱元璋分析了元朝统治的兴亡原因,提出当世人行事由后人评价的观点,并嘱咐群臣修史要客观,不刻意贬低和赞扬,以供后人借鉴。

30.“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何处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提到:“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②表明了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坚持发展经济的决心。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们的守旧心理。这句话表明了王安石变法的巨大决心和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31.“一心中国梦,万古下全诗”是谁的诗句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台湾《工商时报》记者提问时提到:“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①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出自南宋诗人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二首》中的第一首诗,意思是一心梦想着祖国统一、国治民安的太平盛世,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顺应人民的意志,统一全国,把国家治理好。

3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什么意思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提到:“我一直很欣赏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②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我们周国虽然是很古老的国邦,历史悠久、地位卓然,但其使命却在革新。只有革新,才能前进,才能长存,才能生生不息。这句诗蕴涵丰富的哲理,历来被儒家经典所推崇。

33.在纸张成为公文的载体之前,官员如何在公文上盖印

先秦时期,公文书于竹简之上,无法直接在上面盖印,所以,当时的人先用熟牛皮条将一件公文的简册按顺序编串起来,装进特制的布袋子里。袋子开口在中间,用两根绳子捆紧,再用一团胶状的紫泥按在绳子打结处。当泥将干未干时,用官印在上面揿压,便能刻出一个清晰的官印,这就是所谓“封泥”。封泥一方面起到密封文件的作用,另一方面表明签发者的身份。

在纸张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内,因技术尚未完善,纸张还没有用作公文的载体。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刘备去世后,吴蜀重建同盟,凡孙权签发送往蜀汉的外交文书,在送达之前都要送给驻守荆州的大都督陆逊过目。陆逊认为有不妥当的,“便令改以封行之”,为此而“并刻孙权印,以置其所”。可见当时官印的用法还是“封之以泥,抑之以印”。

从魏晋开始,纸质公文成为主流。纸张的使用不仅给公文制度带来划时代的转折,同时引发了官印制作和使用方法的重大变革。在此之前,官印的印文多为阴文,钤于紫泥上后呈阳文,宜于辨识。使用纸质公文后,印章便直接用朱红印泥盖于纸上,印文也相应地转变为阳文了。

34.古代的当差和现在的上班一样吗

在古代,当差是指在衙门内服徭役。徭役在唐朝被称为“色役”,在宋朝被称为“职役”,在元、明、清三朝被称为“差役”。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前,徭役都是无偿的,与现代意义上的上班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