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1257000000004

第4章 职 官 政 事(4)

文中提到的“汤”是指商朝的开创者成汤,“武”是指西周王朝开创者周武王姬发。

《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中国古代把朝代更迭说成是天命的变革,称为“革命”。夏末时,统治者夏桀残暴无道,成汤领导部族和其他诸侯一起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商朝末年,统治者商纣荒淫残暴,周武王姬发率大军伐商,推翻了商的统治,建立了西周。成汤和周武王的经历类似,都是因为统治者昏庸残暴而起兵夺取天下,所以历史上常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称为“汤武革命”。

52.周公姓周吗

1943年春,周恩来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学习会上作了《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他(戴季陶)大讲道统,说孙中山的道统是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②

文中提到的周公并不姓周,而是指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姬旦,亦称叔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曾经辅助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的统治。因为姬旦的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被称为周公或周公旦。

53.古代的官员审案子时,衙役们为何要喊“威武”

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规定,审案时要喝堂威、拍惊堂木、树“回避”和“肃静”牌来传达法律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衙役们喊威武就是堂威之一。

衙役们喊威武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做了亏心事的人来说,“威武”的声音和用棍子有节奏地敲击地面会造成很强烈的压迫感;二是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也就是要求好人不能因权势、武力而屈服,做出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情。另外,衙役们同时喊“威武”还有整肃公堂的作用,表示公堂之上禁止大声喧哗、争吵,应当肃静以待,表示对法律的尊重。

54.“回避”、“肃静”的牌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在一些古装电影中,人们有时可以看到县官出门时打着“回避”、“肃静”的牌子,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县官是要跟百姓打交道的,所以县官出行只有“肃静”牌,没有“回避”牌。

只有县官以上的官员出行时才有“回避”牌,因为官员分为治民之官和治官之官两种,县官以下是治民之官,以上则是治官之官。治官之官只接受下级呈送上来的公务,不直接御民。如果百姓拦轿告状,他们不但不受理,还要对拦轿告状的人加以惩罚。在封建社会,统治者靠的就是以官来制官。皇帝就是通过对官员的层层节制,最终达到以一人之力掌控天下亿兆之民的目的。

55.古代的鸣锣开道有什么讲究

在古代,官员出行时,为了体现威严,不仅会打出“回避”、“肃静”的牌子,还会鸣锣开道。

其实,鸣锣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比如县官上街出行时,就鸣锣七下,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道、府一级的官员出行则鸣锣九下,表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而提督、巡抚一级的官员出行时要鸣锣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若是都统以上的官员出行,则要打十三棒锣,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所以,鸣锣开道除了表示威严以外,还有表明官员等级的意思。

56.古代的举报箱是什么样子的

最早的举报箱出现在战国时期,名为“蔽竹”。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他首先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并于僻巷——人们不常到的街道设立蔽竹。所谓蔽竹,就是一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方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检举人将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在李悝的《法经》里,就详细记载了他设立蔽竹的经验。

公元684年,武则天执政时,在宫中设立了铜匦,这就是唐朝宫内盛行的举报箱。匦,音“轨”。铜匦,即铜制匣子。对于铜匦的设立,武则天曾下了一道专门圣谕,说她设立铜匦,是为了能听到人民的声音,使正义得到伸张。

按照武则天的旨意,铜匦分设在宫廷东、西、南、北四个对称的方位,以取“四德卫央”之意。据说,武则天经常让太平公主在暗处监视铜匦,以期得到真实的情报,避免出现执法者违法的现象。武则天设铜匦本意在加强皇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反腐败的作用。

57.古代的公堂之上为什么要悬挂“明镜高悬”的匾额

在古代,很多公堂都会悬挂“明镜高悬”的匾额。关于这个匾额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东晋学者葛洪所著《西京杂记》记载,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他在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时,发现了一面长四尺、高五尺九寸的镜子。这面镜子“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而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据说秦始皇常常用这面镜子照后宫女子,如有人“胆张心动”,就把她杀了。

这面镜子因出于秦地,故又被称为“秦镜”。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但秦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秦朝的暴政,于是“秦镜”逐渐演变成了“明镜”,“秦镜高悬”也就变成了“明镜高悬”。

58.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戚身份专权的人是谁

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戚身份专权的人是西汉的吕后。

吕后(前241—前180),名吕雉,字娥姁,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皇后,又称汉高后、吕后、吕太后。其父早年为避仇人迁居沛县,将其嫁与当时还只是亭长的刘邦。

刘邦称帝后,吕雉被封为皇后,生子刘盈、女鲁元公主。吕雉身为皇后时,积极帮助刘邦铲除异己,杀掉韩信等朝中重臣。刘邦驾崩后,吕后立刘盈为帝,把持朝政。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行使皇帝权力的女性,也开了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后掌权16年,虽然对刘氏皇族来说是一个威胁,但她在掌政期间能重用人才,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的出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尽管历史对吕雉的评价多为负面,但也有人能客观地认识她对国家所作的贡献。如司马迁对她的评价就很高,说在她统治时期,“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59.历史上第一个干政的宦官是谁

宦官,又称为宦寺、舍人,俗称太监,是经过阉割后进宫服侍皇帝及其后宫的男子。宦官本无大权,且多不识字,但因其特殊的身份,成为离最高权力中心最近的人。尽管历代皇帝对宦官干政都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制,但宦官干政之事仍时有发生,甚至会左右政局。

宦官干政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秦国的嫪毐叛乱,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宦官干政事件。

嫪毐(?—前238),战国末年秦国宦官,因得太后宠幸,权势很大,门下有食客千余人。公元前239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以山阳、河西、太原作为封地。次年,秦王政举行冠礼,准备亲理政务,嫪毐起兵叛乱,被捕处死。

60.历史上最早垂帘听政的人是谁

几千年以来,由于封建传统观念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女性都是隔窗、幔或屏与家庭之外的异性谈话。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更要遵守这一规定。但她们处理朝政就免不了要与大臣频繁接触,而隔着窗、幔、屏或由侍女传话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帘。史家将女性执政称为“临朝称制”,民间则称其为“垂帘听政”。

中国最早实行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宣太后系春秋时期楚国王室贵族之女,后嫁秦惠文王。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四年后武王死,武王诸弟争夺王位,秦国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宣太后在其异父兄弟魏冉的协助下,终使宣太后之子秦昭王得以继承王位。

由于秦昭王继位时年纪太小,宣太后成为秦国实际的统治者。她任命魏冉为相,又封其同父之弟为华阳君,她的两个儿子为洛阳君和高陵君。一时间秦国的大权均被宣氏家族所控制。

宣太后控制秦政长达36年,开创了后宫干政的先河。

61.历史上的“铁面御史”是指谁

史上所说的“铁面御史”是指北宋仁宗时期的赵抃。

赵抃(1008—1084),北宋衢州西安(今衢州市)人,字阅道,号知非子,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累官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宋史·赵抃传》有云:“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在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被誉为“千古官守第一、千古治行第一”。后来,人们就用铁面御史指代那些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62.尚方宝剑是怎样成为皇帝权力的象征的

尚方宝剑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力的象征,最早见于《汉书·朱云传》。西汉成帝时,丞相张禹受成帝的宠幸,占有大量土地和财物,私生活极其淫奢。敢于直谏的槐里令朱云上书说:“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成帝大怒,认为朱云以下犯上,其罪当死。朱云紧抱殿前栏杆,据理力争,以至栏杆折断。最后,左将军辛庆忌为其求情,朱云才幸免一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槛朱云。

朱云说的尚方斩马剑,还只是对皇帝权力的比喻,没有实体,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了真正象征皇帝权力的尚方宝剑。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对于官吏贪赃枉法深恶痛绝。开国之初,他就设立都察院衙门。在都察院供职的数十位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七品官员,却有代天子巡视各地的职责。朱元璋还常赐他们尚方宝剑,表示它如朕亲临,用它可斩杀不法的地方官吏。

63.圣旨是什么样子的

圣旨是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时颁发的诰命或敕命。

圣旨均为卷轴形式,其轴柄质地按接受圣旨官员的品级,有严格的区分: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书写材料也十分考究,均为上好的绫锦织品。圣旨上的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对于圣旨的长度,历代都没有硬性规定:长的可达500厘米,短的约为200厘米;宽度一般约3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