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1257000000005

第5章 职 官 政 事(5)

为了达到防伪的目的,有的圣旨两端会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有的圣旨印满了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尽管样式有所不同,但所有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明清两代的圣旨都是由翰林院中的庶吉士撰拟的,所以,圣旨的文字端庄秀丽、圆润飘逸。圣旨的行文极为洗练,几乎达到无可增删的程度,其内容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64.清朝皇帝如何吃饭

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好不同而有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帝的吃法。

皇帝并不都是一日三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因为皇帝贵为天子,吃饭也有一套专业术语: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皇帝的吃饭时间不固定,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

清朝皇帝吃饭时要摆谱。所谓摆谱,就是摆菜谱。因为按照标准,清朝皇帝一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大桌。摆谱不仅是显示皇帝的威仪,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把每道菜叫什么、掌勺的大厨是谁都在盘子边标得一清二楚。这样做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显示掌勺厨师的手艺;二是如果饭菜出了质量问题,追究起来也方便。

皇帝吃饭时都是自己一个人吃,旁边会有侍膳太监。皇帝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皇帝吃饭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等。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就会把吃不完的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就站在另设的桌子旁吃。即使不饿,但因为是皇帝赏的,也必须得吃,还要表现得吃得很香。

65.除了三宫六院,还有多少女人为皇帝服务

对于皇帝的后妃,民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提法。其实,皇帝后宫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但在名目和数量上却并不相同。

“三宫”最早是指诸侯夫人所居之处,而天子后妃居所则叫“六宫”。如《礼记》中有“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的说法,《周礼·天宫内宰》中也有“王后帅六宫之人”的记载。明清以后,所谓的“三宫”一般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

六宫为皇后居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到了唐朝,六宫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所言“六宫”就泛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皇帝后宫人数众多,实际上皇帝后宫侍妾的数目远多于此。《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记·昏仪》在说到周朝后妃制时,有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世皇帝参照这个说法,后宫人数多至数千。

66.皇帝是怎样迎娶皇后的

皇帝和皇后结婚与民间百姓结婚在程序上大体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不同的是,皇家的大婚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且皇帝绝不会亲自去迎亲,而是让皇后的娘家人将皇后隆重地送上门。

在“六礼”的每一个环节,皇帝都要给皇后娘家送彩礼。皇帝的彩礼对皇后的娘家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例如在汉朝,仅黄金就要送万斤以上。所以,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花大价钱的。

皇后与皇帝结婚时也要进洞房,但与民间洞房习俗不同的是,洞房并不在皇帝自己原来的寝宫内,一般都是把举行仪式的地方当做皇帝大婚之夜的洞房。

67.皇帝为何称皇后为“梓童”

“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见于《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书中记载“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这里的妲己在纣王面前就以子童自称。

“子童”一词应由小童衍变而来。《论语·季氏》有“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的记载。可见小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

南宋时,程朱理学大盛,认为小童的“小”字用在皇后身上有不敬之嫌,便用子取代小,小童便衍化为子童。

由于子与梓声韵相同,且梓为木中之贵者,古人又将梓视为有子的象征,如《尚书大传》中有“梓者,子道也”的说法。所以,子童逐渐被梓童所替代。例如《西游记》中有“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

68.公主的丈夫为何被称为“驸马”

唐初经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副马。”“驸马”全称是“驸马都尉”,为汉武帝所设,其职责是为皇帝外出时掌管驾驭副车的马匹,多由皇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是一种近侍官。

三国时魏国的美男子何晏娶了魏文帝的女儿金乡公主,文帝任命他做驸马都尉。西晋的杜预娶司马懿之女高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之女常山公主后,都被授予驸马都尉。

在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通常都会获得“驸马都尉”称号,简称为“驸马”,但这是一个虚职,没有实权。

69.“黎民”就是“百姓”吗

在现代,黎民百姓泛指普通百姓,但在古代,“黎民”和“百姓”指的是不一样的人群。

在远古时代,居住在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族”,九黎族是其中的一支。九黎族是由九个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加上族内以黎族人和苗族人居多,故该部落联盟被称为“九黎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在他的带领下,九黎族是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

为了应对蚩尤的进攻,中原地区的黄、炎、夷三族结成联盟。黄、炎、夷三族联盟由一百个氏族组合而成,所以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这就是“百姓”一词的来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被黄、炎、夷三族打败后,俘虏被称为黎民,这便是“黎民”一词的来历。

黎民被俘后就成了百姓的奴隶。据载,舜命契教化百姓,而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弃播百谷养黎民。实际上是用刑法强迫苗民和黎民耕种来养活百姓。所以,在古代,“百姓”与“黎民”实际上就是奴隶主与奴隶的代名词。

70.郡主、公主、县主有什么不同

“公主”这个名词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由于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

在西汉,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被称为“公主”,诸侯的女儿被称为“翁主”。唐初经学大师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称“县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涅阳公主,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从东汉到晋朝,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

71.古代官员夫人的品级是怎么划分的

夫人的品级从夫,一品称夫人,二品也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八品称八品孺人,九品称九品孺人。其中,一品诰命夫人是最高的封号。

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诰命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在明清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功绩超群都有机会得到皇上的诰命。

清朝诰命用五色丝织品精制,书满汉文,皇上钤以印鉴。

72.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将军

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将军。

妇好生活在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据专家推测,妇好在嫁给武丁之前应该是商朝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显赫的地位和非凡的见识。妇好嫁给武丁后,展示了自己惊人的作战能力。据甲骨文记载,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叛乱,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去镇压,结果大胜。于是,武丁让她担任军队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独立的小国,帮助武丁拓展了疆土。因为她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武丁赐予了她大量的封地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被人们尊称为“妇好”或“后妇好”。妇好死后,武丁追其谥号为“辛”,后人又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后母辛”等。

在所有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出现频繁。在已发现的商朝文物中,有一件重达九公斤的大铜钺,上面饰有双虎噬人纹、铭刻“妇好”两字。这说明妇好的确是一位领兵作战的女将军。

73.古代的“三军”指哪三军

在古代,“三军”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中说:“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

“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

随着时代演进,上军、中军、下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到了唐宋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74.为什么把战败称为“败北”

“北”是“背”的最初写法。《说文解字》中说:“北,背也,二人相背。”所以“北”可以引申为人的背部。

古时两军作战,打了败仗的一方在向后逃跑时,总是以背对敌的,所以“北”就增加了“失败”这一义项。例如,《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佯北勿从,锐卒勿攻。”这里的“北”就是败或败逃的意思。

秦汉以后,败北成为一个双音节的常用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75.“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中的君王指的是谁

2000年12月26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作了《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讲话。讲话中提到:“晚唐诗人罗隐曾作诗嘲讽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①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一句中的君王指隋炀帝杨广,该句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炀帝陵》。其意思是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丢掉,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