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诸葛亮文集译注
1262000000018

第18章 治国治军的基本原则 (1)

(《便宜十六策》)

【题解】

《便宜十六策》亦名《文武奇编》,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论述治国治军原则和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

关于《便宜十六策》的著者,历来存在争议。由于陈寿《三国志》所收录的“诸葛氏集目录”仅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未列《便宜十六策》的篇目,宋代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才见著录,因此有学者认为《便宜十六策》不是诸葛亮所著,而是南北朝时期有人假托诸葛亮之名所著。但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多。

据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所述:“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可见陈寿在《三国志》中收录的诸葛亮著作并不全,或者有的只是列的类目,而未列出具体篇目(从陈寿收录的“诸葛氏集目录”所列的二十四篇就有十万多字可证),因此《便宜十六策》有可能是陈寿所录二十四篇之外的诸葛亮著作。笔者认为,作为精通古代兵法,又有丰富治国和战争经验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治理蜀汉、戎马一生中勤于总结治国、用兵的经验,编著了多种著作,但大多已经散佚,《便宜十六策》是他传世的少数著作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专家朱大渭、梁满倉认为,作为诸葛亮重要的兵法著作,在《便宜十六策》的“治军”、“赏罚”、“教令”、“斩断”、“喜怒”等篇中,比较充分地阐述了军队作用、战争胜负、治军思想、指挥战争的原则等关系战争全局的问题,并指出:“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在关于军队的作用、战争的胜负观、治军思想、指挥战争的原则等方面,都继承了前人,又有超越前人的独到及深刻之处”。《中国兵法》著者姜亦清先生认为,《便宜十六策》是诸葛亮比较具体的兵法理论。 资深管理人刘炯说:“作为中国兵法史上的奇葩,《便宜十六策》是诸葛亮最为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

《便宜十六策》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治国、治军的原则和方法。该书采撷《尚书》、《老子》、《孙子》、《论语》、《孝经》之言,不但精辟地论述了“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等道理,还深入地阐述了治军、用兵的原则,如主张“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令不可犯,犯令者斩”、“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智者先胜而后求战,闇者先战而后求胜”、“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善谋者胜,恶谋者分”等等,突出地反映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在诸葛亮著作散佚颇多的情况下,审慎而认真地研究《便宜十六策》,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于我们了解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治国、治军思想,以便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见《诸葛亮大传》(朱大渭、梁满倉著,中华书局,2007年7月北京第一版)第661-672页。

见《中国兵法》(姜亦清著,联亚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

见《便宜十六策》(诸葛亮著,刘炯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前言第1页。

治国第一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故人君举措应天,若北辰为之主,台辅为之臣佐,列宿为之官属,众星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变改,台辅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错缪,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枘,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译文】

治理国家的原则,就像管理家庭一样。管理家庭的人务必确立家庭的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细节问题的处理就明确了。所谓本,是事物的起源;所谓末,是由本衍生出的事物。万物的起源,就是天地;由天地衍生出来的,就是万物。世间一切事物,没有天就不会产生,没有地就不会生长,没有人就不能实现。因此,臣民和君主的行为应该顺应天理,就好像天庭中北极星是君主,三台星是辅佐大臣,众星宿是属官,群星是人民。因此,北极星不能改变其位置,三台星不能失其法度,众星宿的位置不能错乱,这就是天象。所以建造高台以观察天象,在郊外祭祀天地,在不同的节气顺应造化之神,这是致力于天的根本;耕种田地、祭祀地谷之神、在山林川泽建立祠庙,以求神明赐福,这是致力于地的根本;在学校学习礼仪、建立天子的舞乐、设立太学讲授治国的理论、在高墙深院内祭祀祖宗,这是致力于人的根本。因此,所谓本,就是永远不变的法度、人伦规矩的要义。圆形的凿子不能用来凿出方形的榫头,以铅为刀不能用来砍伐树木,这就叫不用适当的方法就不能取得成功,不用适当的工具就不能办成事情。所以天失去了常规,就会产生动乱;地失去了常规,万物就会枯萎;人失去了常规,就会产生祸乱。《孝经》上说:“不是先王传下来的礼仪法度,就不敢轻易遵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政:政务。指治理国家的原则或采取的措施。

末: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事物。《荀子·大略》:“以其本知其末”。古籍中言本末,末常指工商。

倡始:开始。这里指起源。倡:发起,倡导。

北辰:北极星。

台:三台,星名。即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相比,起文昌,列抵太微。古代用来比三公。台辅:指三公宰相之位。《崔林传·孟康·荐林表》:“诚台辅之妙器,衮职之良才也”。

列宿:众星宿,即二十八星宿。官属:即属吏。

天之象: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等。

台榭:积土高起者为台,台上所盖之屋为榭。后泛指高地所建,供游观的建筑物。

郊祀:古时在郊外祭祀天地。郊为大祀,祀为群祀。逆气:反常之气。这里指节气变化。神灵:指造化之神。

祀祠祈福:春天祭祀,求神明赐福。祠:祭祀。

庠序(xiáng-):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而言。后泛指学校。

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舞乐。佾(yì):舞列。一行八人为一佾。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辟雍: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法制、原则等。

方枘(-ruì):方的榫头。榫头(sǔn-):即筍头。

铅刀:以铅为刀,言其钝。

经:作为典范的书称为经。这里指《孝经》。法服:礼法规定的标准服。这里指礼仪法度。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是要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偪下。不敢服:不敢穿。服作动词,穿。这里意思是遵从。

君臣第二

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阳,著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则功立,功立则万物蒙其福。是以三纲六纪有上中下。上者为君臣,中者为父子,下者为夫妇,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故设官职之全,序爵禄之位,陈璇玑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矣。

【译文】

君臣相处的原则,就像天和地的关系。明确了天与地的关系,那么正确的君臣关系也就具备了。国君以给予臣下恩泽为仁爱,众臣以为国君效力为情义。臣子侍奉国君不能有二心,国君不能把有违正道的政令交付臣下。君臣崇尚礼仪,则百姓易于统治,君臣相处和睦,则君臣之道具备。国君以礼仪任用臣下,臣下以忠诚侍奉国君。国君谋划国家的大政方针,臣下思考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所谓政,就是各施其职,端正名分;所谓事,就是尽力建功立业。国君勤勉政事,臣下恪尽职守,那么复兴汉室的大业就能完成。因此国君坐北朝南,是面向太阳,以彰显他的声威;臣下坐南朝北,是背向太阳,以显现他们的形影。所谓声威,就是国君的教化和政令;所谓形影,就是臣下的功业。教化和政令适当,臣下就能建立功业,建立了功业,国家也能从中受益。因此,三纲六纪有上、中、下各种等级。居上的是君臣关系,居中的是父子关系,居下的是夫妇关系,每人都能遵循自己的伦理准则,幸福和谐的生活就能实现。君臣之间,以礼仪为相处的根本;父子之间,把恩爱作为亲情的依归;夫妇之间,以和睦相处为安定舒适。身处上位品德不能不正,身处下位品行不能不端。如果处上位者不正派,那么处下位者就会乱来,如果处上位者昏庸,那么处下位者就会作乱。所以国君应该专注于国家大政方针,臣下应该专注于自己承担的职责,这样,明君的治国措施得到实现,忠臣的功业也能建立。求学的人希望从学于贤师,从政的人希望追随英明的国君。因此,要设置完备的官职等级,安排合理的爵禄次序,设置督察政务的机构,建立三公九卿作为辅佐,从而使私情不能扰乱公事,奸邪不能干预公正,这样,治理国家的原则就具备了。

【注释】

政:政事。这里指相处的原则。

象:凡是形于外部的都叫象,如天象、星象、形象等。这里指天地的关系。

施:给予,惠与。仁:仁爱。这是古代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爱人。

事:侍奉。上:指国君,与“下”相对。义:情义、恩义。

礼: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和顺:和谐顺心。

使:派遣。这里指任用。

劝功:尽力建功立业。

南面:即坐北朝南。古代以此为尊位,因此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都南面而坐。

北面:即坐南朝北。旧时君见臣,尊长见卑幼,南面而坐,因此以北面指向人称臣。

见(xiàn):显露,出现。形景:形影。景(yǐng):“影”的本字。

得中:得居于中。引申为适中、合适、恰到好处。

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三纲六纪”都是儒家用来确定上下尊卑及伦理关系的教条。

修:遵循。道:规律,事理。这里指准则。

祚(zuò):福。福祚:指幸福生活。

枉:弯曲,不直。指不正派。

惟:思考,谋虑。古代惟、唯、维通用。

思:思慕,想念。明:聪明。这里指贤明。明师:即贤师。

设官职之全:指设置完备的官职等级。

序:按次第排列。序爵禄之位:即按次第排列享受爵禄的位置。

陈:陈列。这里意思是设置。璇玑:古代测天象的仪器。这里指督察政务。政:执掌某种政务的人。这里指机构。

干:干预,抵触。

视听第三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译文】

察看倾听的原则,就是要察看细节,倾听细微的声音。形体微小就不容易看见,声音细微就不容易听到,所以明君要从细微处看到事物的预兆,从听到的细微言论中发现大的问题,从而达到上下沟通,内外应和。所以国君治理国家的原则,关键在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因此,要听取、考察进而采纳各级官员的意见,直到向普通人咨询问题。若能这样,就会把万物当作眼睛,让众音帮助耳朵,从而洞察朝廷内外的各种问题。所以老子《道德经》上说:“圣人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把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眼睛受意志支配观察事物,嘴巴受意志支配发表意见,耳朵受意志支配听取意见,身体各器官受意志支配协调运转。所以人体有意志,好像国家有君主,君主与臣民沟通,朝廷内外各种问题都会清楚明白。国君如果只能看到日月的光辉,不能认为是目明,如果只能听见雷霆轰鸣的声音,也不能认为是耳聪,所以国君通过多见增长智慧,通过多闻具备圣明。没有听过宫、商、角、徵、羽这五种声音,就无法分辨宫音和商音;没有见过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就无法分辨黑色和黄色。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处事像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一样,白天处理公务大事,晚上处理后宫私事。有时百姓的怨愤叹息不能听到,有时臣下进谏忠言却得不到信任。听不到百姓怨愤的声音,遭受冤屈的人就得不到申诉,进谏忠言而不被采纳,忠诚的人就得不到信任,反而会使奸邪之徒受到纵容。所以《尚书》上说:“国君观察问题,是通过民众观察的;国君听取意见,是从民众中间听取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几:事物的迹兆,预兆。《易经·系辞》:“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和:调和,适应。内:宫内,也指国君。外:宫外,也指臣下。

谋:咨询。庶士:指普通人。谋及庶士:直到向普通人咨询问题。

经:指老聃的《道德经》。

常心:固定的意志。以百姓为心:原为“以百姓心为心”。

万物:指朝廷内外各种问题。昭然:明白,清楚。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也叫五声。

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玄黄:黑色与黄色。

进:指进谏。进善之忠:意思是进谏忠言。信:信任。

枉者:遭受冤屈的人。伸:申理,使受屈得直,如伸冤。这里指申诉。

邪者:不正派的人,指奸邪之徒。容:容忍,纵容。

书:《尚书》的简称。

天:指国君。天视自我民视:国君观察问题,是通过民众观察的。天听自我民听:国君听取意见,是从民众中间听取的。语出《尚书·皋陶谟》,原文为:“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纳言第四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