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72500000018

第18章 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圈开始崛起与发展。目前已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三大城市圈为主体的全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布局,出现了一批区载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据统计,十五大城市群合计创造中国GDP的70%以上。“长三角”城市圈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大城市群,“珠三角”城市圈是经济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中国经济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将取决于城市圈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城市圈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中国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城市圈、城市群,将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龙头。因而如何发挥城市圈的效应,推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现有的城市圈中存在着大城市圈和中小城市圈之分,大城市圈中还有小城市圈,圈内城市间经济水平落差很大,不同的城市圈亦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批地区级的城市圈、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但关键在于创造发展城市圈的条件,而不是徒有虚名。在城市圈发展的过程中,“同城化”作为一种特殊形式而出现,它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在同一城市圈中的每个城市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与发展,而是要尽量发挥城市圈的整体优势,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提高城市圈的竞争力。中心城市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扩大辐射力,“以大带小”,避免“以大吞小”;要注重发展服务业、延伸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周边和城市圈内的其他城市要与中心城市主动接轨,主动接受辐射。同时,城市间要搞好功能定位,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凸显个性化、差异化,错位发展。城市圈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最短、最合理的空间距离内实现供给和需求平衡,因此,应合力把城市圈内的消费搞上去,扩大圈内的需求。如果需求大,则会促进竞争,产生规模经济;如果需求层次高,则会对企业产生改进产品和服务的压力,有利于取得国内与国际竞争优势。

总之,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一定要符合国情、区情、市情。正确选择和确定国家、地区的城市化战略,一定要从国家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走低成本、高效率、节约型、空间布局“紧凑型”、集约化的协调发展之路。中国绝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经验,不能走高成本、浪费型的城市化道路。而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和谐的城市化。

§§§第三节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一场社会变革,是人类走向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化理论接受了古典社会学关于社会变革与进化的“两极理论”,认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当今,我们研究21世纪现代城市的发展,则必须以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历史进程作为起点,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理论。

一、现代与现代化

“现代”(Modern)一词,按字面儿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时间的概念,指当今的时代,即现在这一时代。中国著名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罗荣渠曾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解释,指出“Modern”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最先使用的。当时用这个词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应的新时代。由于文艺复兴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尊崇古典文化,故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被视为欧洲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现代”一词的内涵——“现代性”(Modernity),即渊源于此。“现代”,不是一个绝对的词语,而是相对于传统而言。

“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来源于“现代”,是用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转变的过程。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是反映人类社会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巨变。它是一种全球性的时代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西欧现代化虽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是经济上的变动或现代化因素的出现,实始于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这是史学界所共识的。

英国经济史学家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在他的《经济史理论》中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虽然各国时间悬殊,并有反复。在西欧,这种转换始于16世纪“专业商人”的出现。他们要求保护财产权和维护合同,这是旧制度无能为力的,于是出现四个方面的“市场渗透”,即适应新市场的法律、货币、地租通行,农产品的商品化,自由劳动代替农奴劳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这一切导致了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可以说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前后近三百年。英国是早发的、内源型现代化的典型,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依赖内部源泉启动的现代化国家。

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起源于西方,先发生在欧洲,再传播到北美和其他地区。

从20世纪开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所有国家与地区也都先后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正因为如此,最初的现代化建设理论家都把现代化定义为西方化。“把现代化进程看做是西方文明向全世界传播的过程,这有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面,有一定道理。但是把现代化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化,这是不正确的。这种看法,其实正是18世纪以来的西方中心论的翻版。”

17、18世纪一些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对现代化观念也有过论述,例如洛克等人用“市民社会”区别封建贵族社会,伏尔泰、孔多塞等用文明、进步的观念描述都市社会特征,以区别乡村愚昧落后的状态。19世纪,圣西门、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进化经过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三个阶段的理论,他们所说的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也是现代化的观念。到20世纪初,在一些社会学家的著作里,如杜尔克姆的《社会分工论》、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以及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宗教社会学论集》,都是通过描述传统的礼俗社会到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从中提出了现代化的观念。

而“现代化”一词在西方学术界流行,则是到20世纪后半叶,由库兹涅茨创办的《文化变迁》杂志于1951年6月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开始使用。但它所概括的那个历史进程,是人们早已熟知的、3个世纪前就开始了的。“现代化”一词在中国的使用,应该说时间更早。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的“序言”中指出:一提“现代化”,人们就认为是近年才从西方输入中国的新名词,颇有点舶来品的时髦味。其实,这是错误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健忘。他认为,一百年前康梁领导的维新运动,按其本来的意义就是一次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运动。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时曾指出这一点:“三十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比较明确地讨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只是当时的讨论大都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层次上兜圈子,很少涉及经济发展的主题。到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经常出现在报刊上。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为创刊周年纪念发行特大号《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现代化新概念开始被广泛运用,成为议论的热门话题。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族的注意力转向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现代化这个大课题一时似乎销声匿迹了。实际上,中国现代化运动从自己的实践中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早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

有人说,现代化理论过时了,要用发展理论取而代之。其实这是对现代化内涵没有弄清的缘故。现代化理论与发展理论是有某些共通内容的,它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理论。但二者研究的对象是不相同的,不能相互取代。“只要世界上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存在着由此引发的国际经济、政治的不平等,现代化理论研究就始终具有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大多数现代化理论家比较接近的看法是,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现代化并非是在个别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特有社会现象与发展趋势,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现代化并非某一社会领域发生的变迁,而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社会变迁;现代化并非发生在当代或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而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其特征是具有机械技术以及理性的或世俗的态度,并具有高度差异的社会结构。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人对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更强的控制能力。而这种控制能力是建立在科学和技术知识扩大的基础之上。可以说,现代化的基础是人类科学知识的巨大增长和运用,通过人类之间的智力发展与合作,实现对自然的控制。现代化应以世界最发达的现代生产力和现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状态中最先进的方面为衡量标准。现代化使人类进入崇尚知识、崇尚科学技术的时代。知识的迅速增长,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但是,现代化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且是制度与观念的现代化。它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现代化的基石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的提高。沟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桥梁是现代化的伟大过程。

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认为:“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他对现代化过程作了具体分析,并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以下九个基本特征:

1.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它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和整体的变化,是一个划时代的突变过程。

2.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不是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而是包含着实际上是人类思想和行为领域的变化。它的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流动、传播媒介的扩大、文化和教育的提高、参政范围的扩大等。

3.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现代化的各种因素之所以极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它们必须联系在一起。

4.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化的全球化过程会加快速度。

5.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经历了好几个世纪,当代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虽然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但是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6.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与国家进行现代化的过程都有可能和有必要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它显然是从传统阶段开始,向现代阶段渐进。一切社会发展过程大都要经历大致相同的若干阶段。

7.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现代化在社会之间产生了集中的趋势。现代化意味着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趋向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各个社会趋向于最终结合的运动。

8.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基本上是个长期的趋向。某个社会经过十年后在城市化、文化和工业化方面达到某个水平,那么在以后十年内,它不会大大降低这个水平。在各社会之间,变化的速度将出现很大的差别,但变化的方向不会改变。

9.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从长远的观点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的。在转变时期,尤其在转变时期的初期阶段,代价的痛苦而巨大的;但是,现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弥补付出的代价,现代化增加了全人类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笔者赞成视现代化为一个综合的、多层面的、动态的概念,是连续系列的社会演变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和思想行为各个层面的同步变革与发展。是从初级的自然经济向技术聚集的工业经济、以及向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转变,从依附型的政治文化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从封闭的亲选体制向开放的选贤体制转变,从初级的经济结构向高级的经济结构转变。现代化直接表现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步性历史变迁。现代化既是过程,又是人类追求的阶段性目标,它包含着人类社会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特定目的性。可以说,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现代化与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概念,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从空间上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从时段上则几乎涵盖了整个世界近代、现代和当代。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有阶段的,又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