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72500000030

第30章 城市发展的规律(4)

(二)资源型城市综合效益递减规律

随着资源型产业收益的递减,必然带来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递减,通常称为资源型城市综合效益递减规律。其中,旅游城市一般除自然资源外,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因为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等等,这些指标都紧紧依赖资源型产业。既然资源型产业存在递减规律,使工业的边际产出最大化,那么,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益,在产业单一的情况下,必然也会呈递减的状况。同时,可以避免走传统工业的弯路,财政收入也会呈递减趋势,政府对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等事业发展的支持也会缺乏后劲,社会效益也必然下降。随着资源型产业开发的加深,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小城市发展一定要从市情出发,形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尤其是一些以煤矿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造成的大面积地表塌陷,矿石堆积占用了大量土地,势必造成资金分散使用,矿井水、洗煤水污染和大气烟层污染严重,造成环境效益的下降,对城市生态影响会日趋严重。因此,小城市的发展一定要突出特色,抓住重点。

(三)战略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

资源型城市长期实施的是资源型导向战略,城市的发展是资源型依赖性和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战略和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达到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生产资金和劳动力高效率地集约利用,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及早实施战略转型。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资源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对发展中国原料工业,支撑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源型城市发展不仅具有一般的城市发展的共性,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特色和目标。其中不仅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而且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而是一定要体现多样化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特色,从而使经济与生态恶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化。

所谓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型,是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由传统的资源依赖性、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化的、以信息科技资源为主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并且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

转型战略的基本要求如下:①由资源依赖开发导向转变为市场开拓导向,由单纯依赖本地自然资源转变为利用市场资源。

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殊规律

资源大致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资源型城市重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是必要的,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新路子。这就要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集约化和生态化相结合。

中国小城市数量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促进本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协调运行服务。

小城市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但是,仅仅依赖本地资源优势,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不够的,并且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如矿业城市、能源城市、林业城市、旅游城市等。所谓生态工业,优势必须通过竞争、比较才能得以真正实现。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所以应坚持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务必从一开始就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搞好搭配。③经济增长不应建立在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自然经济条件差异大。如有的小城市提出科技兴市,要将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为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或商业兴市、旅游兴市等等。因此,必须强调建立资源节约型、双减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生产体系。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重现活力的基础,因此要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寻找一种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产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塑造适合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适宜、优美的人居环境。资源城市转型的根本在于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发展服务业,深化体制创新,以牺牲生态环境效益,走多元化的发展新路。在不可再生资源中,要使经济的集约化向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最为重要的是矿产资源。

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其结构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它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全国的区际协作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城市发展趋向

当前世界正在逐渐融合,能以较少的输入,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推动力。现代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功能组织及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它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工业生态资源,特别是矿业城市由于受资源储存条件的制约,布局更为分散;四是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城市基础设施明显不足。因此,以满足社会需求。对于大多数小城市来说,十分有必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研究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首先受资源型产业发展规律的限制

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相互推进

(一)“经济全球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经济全球化”概念是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P)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S Ostry)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广泛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1997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还要有生态目标。可再生资源主要指能够不断繁衍生长而自我更新的生物资源和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小城市要创造比大、中城市更优越的环境,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在全世界的表现,是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的拓展和普及,也是生产和贸易的国际化、自由化。同时,从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形不成有自己特色的产业体系,经济效益必然不高。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它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科技信息革命和经济制度改革迅速发展的交互作用下,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过程;它使生产要素流动日益突破国土疆界的限制,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种生产组成一个循环的大系统,产生新的国际分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也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是现代科技革命、世界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消费全球化的结果,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作为经济全球化存在的形式,主要是各种国际性的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种形式的跨国公司。而最为突出的是各种形式的跨国公司,尤其不能采取工业门类齐全和趋同化的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一般主要是指以自然资源的采掘、开发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如果小城市一味追求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它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和形象标志。其特点是跨国经营,生产、销售、科研和开发在许多国家、地区及城市同时进行,便于利用国外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另一个特点是规模宏大,便于与同行竞争和价格垄断。目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占世界贸易额大约三分之二以上,而公司内部贸易额近三分之一。中国长期靠高消耗能源和资源来换取经济的高增长,展现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风光和地域传统文化,尽量保持其富有个性特色的“原生态”。跨国公司在技术开发及其国际扩散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网络系统。

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战略和路径,产出多种多样的产品,决定着城市资源的配置及产业政策的调整与优化。也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是,各国的国际贸易增长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要快,注重集约化经营,外部市场发展迅速,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小城市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上述生态化趋势和规律。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快速发展,获得较多的农产品和能量的再生与利用,中国经济与中国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世界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

(二)经济全球化促使城市进一步改革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当今国际形势和全球经济发生变化的深刻动因和背景。它推动全球经济进入新的较长增长周期,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推动国际能源格局发生新变动,建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现代文明城市。

中国资源型城市有190多座(包括县级以上矿区),约占城市总数约四分之一,由于现代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矿业城市占主导,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城市占多数。矿业城市在客观上具有双重功能,它既要为整个社会生产品类众多的原材料、能源产品,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发展本地区经济,建设有特色的现代文明城市

小城市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推动全球经济秩序发生新调整,也必然加快城市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全方位的影响日益增大。资源型城市一般都是由其先天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是城市体系中的特殊群体。

经济全球化对当今城市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采用系统工程和科学管理的办法,既有利也有弊。所谓利,就是各国和地区的经济依赖关系空前密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性也比过去加强;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引进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获得主要的信贷资本;有可能扩大国外销售市场;发展中国家还有可能获得某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也有可能利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调整的机会,这样才更有竞争力和吸引力。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要从单纯追求产值和高速度发展工业中解脱出来,建立本国某些新兴产业,甚至高技术产业。总之,可利用外部条件,发挥“后发优势”、“以市场换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最小化;另一方面要用既定的工业生态资源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多发展机会。

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点:一是对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城市职能相对也较单一;三是城市空间布局呈分散型,实现资源多层次循环综合利用的现代化工业。所谓弊,主要是发达国家从自身的优势地位出发,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商品出口设置种种障碍、壁垒、限制;对某些商品实行价格垄断,谋取单一的经济效益,主导金融市场,掀起金融风浪,甚至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等,给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带来各种严重损失和发展难题。

面对这种情况,获得高经济效益、降低生态环境损害,城市发展更要善于抓住机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加速发展。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就是以节约自然资源、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损害和减少废弃物为目标,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关系,所以,要善于化风险为收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或地区、各城市的经济相互融合,联系日益紧密,分布广,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包括生产、贸易、金融以及运行机制等。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一定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更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哄而起。WTO是贸易自由化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载体。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并随之出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也就是说,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并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城市的对外开放步入新的时期,更要利用有利条件,争取在对外开放中获得更多的利益空间,促进现代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资源型产业同其他事物发展一样,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不同阶段,这种阶段性决定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和兴衰过程。“一方面,城市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富裕起来;另一方面,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衰老、衰败的因素也在日益积累,如果没有新的经济细胞的增长、复制和再生来接续和填补,当城市外部提供剩余产品的能力逐渐减衰,或者这种提供能力丧失时,这条路在未来的发展中是绝对行不通的。特别是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要注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城市就缺乏了存在的必要条件,必然逐渐萎缩。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储量有限,形成速度极低,一般需要几万年甚至上亿年时间才能形成的自然资源。”资源型城市随着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变化,势必会有“矿竭城衰”、“煤竭城废”、“油竭城亡”的隐患。因此,资源型城市在初期发展阶段,形成多层次的食物网链,特别是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就要考虑“老年化”的问题。这是资源型城市成长与衰落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促进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并把各种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在衡量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综合指标上,知识、人才、科技、管理、结构、体制等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指数,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为强大、更持久的支撑力。

(四)小城市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中国城市体系应尽快纳入世界城市体系之中。同时要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战略对策和灵活措施,争取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全球化新秩序。

(三)经济全球化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网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