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国精神
1294800000016

第16章 独立精神

美国独立庆祝日。图为游行开始时的数百辆开道摩托警车队伍。此照片摄于2007年7月4日。

蕴独立于社会

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在周游美国的时候,观察到美国人通常不会等待政府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需要建一所学校,他们就自己筹资兴建。令托克维尔感到惊奇的是,美国人总是会自发地组成各种团体来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且,直到今天,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由俱乐部、教堂、公民团体和街区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美国人的独立精神蕴藏在他们的社会之中。

拒绝接济的总统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绰号“老胡桃木”,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强势领导人。他自幼父母双亡,成年以后白手起家,靠自己拼搏成庄园主。杰克逊在竞选连任时宣布要全部偿还国债。1835年1月8日,他实现了诺言:美国联邦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偿清国债。杰克逊虽然还清了国家的债务,却在离任后无法还清自己的债务。1841年,杰克逊的庄园棉花歉收,七匹良种马也死掉了,他经济上陷入困境。许多朋友为杰克逊募捐,打算帮他渡过难关。但被杰克逊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不愿意利用前总统的名声来接受赠款,而是宁可接受贷款,而且必须以儿子的种植园抵押。他还在遗嘱里加上一句:他的后人只有还清这笔贷款,才可以处置他的遗产。

辛勤的习惯比钱重要

林肯同父异母的兄弟约翰斯顿写信给他,告诉他自己“破产”了,在伊利诺伊州科尔斯县的家庭农场“经营压力很大”,所以需要借一笔钱。林肯却拒绝了弟弟的请求,他在回信中说:“培养辛勤工作的习惯比得到一笔借款远为重要”。他给弟弟一个忠告:马上就去工作,为能给你的劳动付出合适报酬的人“尽你所能”。他建议弟弟:让父亲和你的孩子照管家里的一切--种种地、照看庄稼,你出去工作,找一份报酬好的工作,或者去以工抵债。为了确保你能得到合适的报酬,我在这里向你保证,从今天开始到明年5月1日为止,你在工作中每得到一元钱的报酬,或抵掉了一元钱的债务,我就加付你一元。这样,如果你得到了一份月薪10块钱的工作,你就能在我这儿得到另外10块钱,你的月薪就成了20元。我也并没有要你出远门去圣路易斯,或去加利福尼亚的铅矿或金矿,我只是让你在我们的家乡科尔斯县附近找一份报酬合适的工作。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马上能还清债务,更有益的是,你还会培养起一个好习惯,使你永远不会再负债了。最后林肯告诫弟弟: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能发现,我提的忠告比我借给你80元钱还值钱。

爱默生论自立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在《论自立》中说:“不管是好是坏,你必须自己承担。虽然这个世界慈悲为怀,但每个人必须辛勤耕种分配给他的那块土地,才能获得粮食。存在于你身上的那股力量,是自然界的新事物。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知道你能干什么,而你自己亲自尝试之后,才会知道。”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有人说,爱默生的思想和文学标志着真正美国本土的精神诞生。1803年5月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它此时缺乏统一的政体,更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在他去世的时候美国不但因为南北战争而统一,而且它的个性也逐渐鲜明起来,除了物质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欧洲的阴影。1837年爱默生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摹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从小学习自立

美国社会对学生在假期打工是投赞成票的。餐厅、零售商店等场所,假期都在门口张贴招收临时工的告示,主要是面向学生。有的地区还专门举办针对在读高中生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寻找打工机会的交流会。各种媒体大量向学生提供打工的信息。市政府和一些私人机构还办有专门协助青少年假期打工的服务中心,提供雇佣服务。这些服务大多是免费的,就是收费的也很低廉。因此,学生想找到一份打工的工作是不难的。有的学生愿意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寻找工作,还有的学生想趁此机会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不用别人介绍,自己去求职,这样常常会得到顾主的另眼看待,因而寻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

在美国,孩子长大到18岁就意味着长大成人了。他们像羽毛渐丰的鸟儿,急着飞向广阔的天空。孩子们认为,既然已经长大成人,再向父母伸手要钱就是一种耻辱。很多大学生是靠贷款和打工挣钱的方法把大学念完的。这种自立意识,显然是得益于从小就开始的培养和锻炼。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遍及每个社区。每当你搬到一个社区,你就能马上找到该社区的图书馆。而且,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城市、社区,办理图书借阅卡的手续都很简单,你只需要拿着近期标有家庭地址的电话账单,或其他证明你是本地居民的证件去图书馆前台,证实你是该社区的居民,即可免费办理该社区图书馆的图书借阅证。所有借阅书架都是开放式的。1848年,美国第一家免费、面向公众的、由政府税收支持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正式建成使用。此后,其他州也纷纷效仿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到1998年,美国已拥有8964座公共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公共产品”。美国的孩子们从几岁就开始使用图书馆,少年时代可在社区图书馆从事社区文化工作。

做也该死,不做也该死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曾告诉过卡内基她在白宫的行事原则:避免所有批评的惟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认为是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要受到批评的。做也该死,不做也该死”。

买件红衣服穿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时经过一个工地,看到一个穿着华丽、像老板模样的人在那儿指挥工人干活。

“请问你们在盖什么?”他走上前去问那位老板模样的人。

“要盖个摩天大楼,给我的百货公司和其他公司使用。”那人说道。

“我长大后要怎样才能像你这样?”卡内基以羡慕的口吻问道。

“第一要勤奋工作……”

“这我早知道了,老生常谈,那第二呢?”

“买件红衣服穿!”

聪明的卡内基满脸狐疑:“这……这和成功有关?”

“有啊!”那人顺手指了指前面的工人道:“你看他们都是我的手下,但都穿着清一色的蓝衣服,所以我一个也不认识……”

说完他又特别指向其中一位工人:“但你看那个穿红衬衫的工人,我长时间注意到他,他的身手和其他人差不多,但是我认识他,所以过几天我会请他做我的副手。”

少年“钟表修理匠”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很小就希望能够自立。少年时的亨利·福特是个热情的“钟表修理匠”,他第一次打开表盖的时候年仅七岁,天黑后常常到邻居家去收集钟表带回家修理,有时通宵达旦。他参观了一家刀具工厂后,便亲手制成了一把自己的挫刀,并用它把母亲的毛衣针改制成一套螺丝刀,还把母亲的胸针改造成一把小钳子。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满了调查和观测的记录。他的妹妹玛格丽特回忆说:“当圣诞节我们得到机械玩具时,兄妹们总是说‘别让亨利看见!他一见就会拆掉!’”

保持本色

卓别林开始拍电影时,那些电影导演都坚持要卓别林去学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德国喜剧电影演员,但是卓别林久久尝不到成功的滋味,为此他曾经很苦恼。后来他意识到必须保持自己的本色,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而名垂青史。

从小培养独立精神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使婴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美国幼教工作者在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8至24月之间的婴儿能够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至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开合拉链;3至4岁的幼儿,不用成人的帮助,自己会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至6岁的幼儿,能学会自己洗碗,能够整齐地保管自己的东西,独立性大大增强。美国幼教工作者强调,任何一种教育都要为婴幼儿提供大量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服务的技能,并要求家长密切配合,使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在家里尽可能得到强化。

没有人能做靠山

一位华尔街的大老板去飞机场接他的儿子。当他的儿子走下飞机扶梯的时候,看到自己许久没有亲近过的爸爸,立即兴高采烈地向他跑去。这位大老板脸上堆满了笑容,张开了双臂等待着儿子的拥抱。在儿子就要搂到父亲脖子的一瞬间,这位父亲却突然大大地退了一步,孩子扑了个空,摔倒在地上。父亲拉起倒在地上已经开始抽泣的儿子,深情地对他说:“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靠山,你要站稳一定要靠你自己。”

年轻人的“独立宣言”

在家庭中,美国的儿童是被当作独立的个人对待,他们与父母平等,而不是处于从属地位。美国的家长们经常鼓励他们在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物质财富方面超过他们的父母,鼓励孩子们离开家庭圈子,在社会上闯开自己的路,几乎每一个美国青年在成年时都要发表一篇自己的“独立宣言”。年轻人最初的“独立宣言”是随着西进运动的洪流去开垦边疆,一首古老的民谣在召唤着那些年轻人:“都来吧,希望改变命运的人们,有足够的勇气走出土生土长的圈子,离开爸妈恋守的村子,跟我来吧,定居密执安。”

比哈佛商学院更好的商业教育

罗斯·佩罗6岁那年就得到了一份特别的工作--驯马,雇主是他父亲,一匹马一美元,他的鼻子曾经因为这份工作骨折过。7岁,他挨家挨户卖花种和圣诞卡,学到了永远也忘不掉的生意经:季节性生意的不利。12岁,他找到一份卖报纸的工作,当时报社已经没有空出的送报线路了,佩罗自告奋勇在一个危险的街区中再开辟一条送报线路,这条线路周围的居民多是贫穷、没有文化的黑人劳工,拉客户十分困难。报社就给他开了很高的价钱,每卖一份报纸可以提成17.5美分。他挨家挨户,礼貌地敲开每一家大门,说服大家订阅。每天早上3点半他就得起床,骑马来回12英里把报纸放到每一家的门廊前。他做得实在太成功了,每月可以赚30美元,实在是太多了,以致于报社想更改协议,降低提成。佩罗就直接向老板抗议。14岁那年,父亲做肾脏手术,他要陪父亲一个星期。没有合适的人代替,他只能劝顾客等他回来再订报。但令他惊讶的是,他们让他把报纸留着,等他回来一起送去就行。这成了他一生中最感动的回忆之一。“你善待顾客,顾客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佩罗深刻地理解了服务的内涵,他说,这些商业教育,远比上哈佛商学院更好!

贷款给孩子

世界第二富豪沃伦·巴菲特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是个慈祥甚至有点活泼的父亲。他鼓励孩子们模仿心目中的明星,当有谁遇到丧气事时--比方说,工作或婚姻方面--他也很耐心。但一旦涉及钱的问题他就变得强硬,公事公办,好像孩子们只是初级经济伙伴一样。他的女儿苏茜需要20美元在机场停车时,她必须给父亲带回发票。当巴菲特给孩子们贷款时,他们要订协议,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就这样上了合法的钩了。

巴菲特希望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们能过正常的独立生活,因此他停止了给孩子们的经济资助。他很担心为可爱的孩子们“提供食物”会毁了他们,于是拒绝给他们丝毫的经济帮助,而这样的帮助即使是中等富裕的父亲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的孩子都十分崇拜自己的父亲。苏茜说:“他是个很直率的人,只不过不给我们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