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国故事(爱我中华好故事)
1318900000007

第7章 变法志士谭嗣同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就是这样一位舍身求法的“民族之脊梁”。

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豪迈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他12岁时开始学剑习武,三更读书,闻鸡起舞。20~30岁间,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行程4万余千米,足迹遍布11省。在此期间他结交义士,拜访名家,眼界大开。他曾有一次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仗剑策马,7昼夜行程850余千米,虽载饥载渴,但他仍然怡然自乐。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中国战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退让,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也33同样使谭嗣同焦灼不安,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谭嗣同也开始苦思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1898年初,谭嗣同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推行新政。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为了加强变法思想的宣传,他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

他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不久,就有人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告天下,宣布变法;8月21日,谭嗣同奉召抵京,受到光绪帝召见,参议新政;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抓捕维新领袖,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听到政变消息的时候,谭嗣同正端坐在寓所的榻上与好友梁启超商谈变法政事。来人通知说清兵正在抄捕康有为的住处,提醒谭嗣同赶紧离开。

有等待死期了。“谭嗣同让梁启超离开后,自己一整天都没出门,静静等待抓捕的人,没想到并没有人谭嗣同听后脸上没有丝毫的惊慌之色,反倒是很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你赶紧去日本使馆求救,应该能借助外国友人脱逃安身。“梁启超反问道:”怎么光顾着我?

那你呢?“”我从前想救皇上无法救,现在想救你也无法救,我已经无事可为,只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第二天来到日本使馆,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保存,并要他东渡日本避难。

梁启超再次要求谭嗣同与他一同前行,可是谭嗣同却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你去做那个行者,为将来继续进行维新变法而做准备;就让我去做那个赴死的人,以报答圣上的厚遇之恩。”

与梁启超分别后,谭嗣同又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计划均告落空。

日本使馆又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谭嗣同毅然回绝,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今日中国从未听闻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国家不能昌盛的原因。现在如果要有,就请从我谭嗣同开始。”说完,他目光如电,全身散发出傲视死神的浩然正气。谭嗣同由于没有离京避难,最终被捕。

9月28日,谭嗣同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行刑之前,谭嗣同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遇害时年仅33岁。史称谭嗣同及同时遇害的5位志士为“戊戌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