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1319500000049

第49章 赵策一(3)

①收:此指联合。②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古代帝王及臣民都行时享之礼。③按:贤君认为天下丰足,不是自己给予百姓的,故心神不安。④非数(shuò朔)痛加于秦国:并没有屡次给秦国增加痛苦,犹言没有多次与秦国交战或攻伐。⑤先出声于天下:先在天下声言。观之;指观秦国爱赵之事。⑥佯示:指假装给赵国、魏国看。⑦微韩以贰之;犹言微伐韩国来消除诸侯的怀疑。贰,犹言怀疑。⑧声德于与国:声言对盟国友好。⑨秦之谋计必出于是:犹言秦国的计谋一定从这里表现出来。

[译文]

赵国联合各诸侯国,准备依靠他们的力量攻打齐国。苏秦替齐国上书游说赵惠文王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他的道德品行不一定施行于天下,教育训化慈祥仁爱不一定施予万民,祭祀天地宗庙不一定面对鬼神。天上降下的甜美的露水,风雨及时降落,农夫丰收,当年的谷物也很充足,人们对此心满意足,然而贤明的君主却因为没有给予百姓什么,而感到心神不安。现在凭足下的实力,并没有与秦国交战多次,而且与秦国之间的怨恨也没有齐国深厚。我在外面私下里听到大臣和下级官吏的议论,都说大王之前独自专断地认为秦国对赵国心存善意,而唯独对齐国心怀憎恨。我根据事实私下观察,秦国哪里会爱护赵国而憎恨齐国呀!这是秦国想要灭亡韩国,以此吞并两周的土地,所以把齐国作为钓饵,先在天下宣称憎恨齐国,想迷惑邻国的判断。秦国担心此事不能成功,所以假装派兵攻打韩国,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赵、魏两国看。秦国担心各诸侯回过味来,所以假装稍微攻打一下韩国来消除诸侯的怀疑。秦国担心各诸侯国对自己怀有疑心,所以释放各国在秦国的人质以表示自己的信用。秦国声言对盟国友好,而实际上却攻打郑、韩两国。以我对秦国的谋划的观察,料想秦国的计谋一定从这里表现出来。

[原文]

“且夫说士之计,皆日韩亡三川,魏灭晋国,恃韩未穷,而祸及于赵。且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又有势同而患异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尽韩之河南,距沙丘①,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②;距于扦关,至于榆中千五百里。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③。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今从于强秦国之伐齐,臣恐其祸出于是矣。

“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参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仇柞。五国之兵有日矣,齐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发令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于魏,反三公、什清于赵,此王之明知也。夫韩事赵,宜正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收天下,必以王为得。韩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则韩义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韩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于王已。臣愿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计而重谋,先事成虑而熟图之也。”

[注释]

①盘盂:都是青铜礼器。②仇柞:孙诒让认为应读为“畴籍”,指的是古代典册篇章。

[译文]

“游说人士的计谋,都说:‘韩国灭了三川,魏国灭了晋国的绛邑,对韩国的亡国的恐吓还没有停止,赵国已经遭受了灾祸。再者说,事情本来有形势不同而祸患相同的,又有形势相同而祸患不同的。之前,楚国连年受到各诸国的骚扰,而赵国乘机灭亡了中山。现在燕国占领了齐国北部的所有土地,从沙丘到钜鹿的边界方圆三百里,从北部边境到扦关,直到榆中方圆一千五百里。秦国占领了韩、魏两国的上党的所有土地,这样一来,秦国的疆域就和赵国的都城及所管辖的地方有七百里边境接壤。秦国派三军中的驽箭手把守在羊肠险要的地方,此地距离邯郸只有一百二十里。而且秦国率领三军攻打大王的上党地区并侵扰上党的北部,那么句注以西的土地就危险了。现在越过句注、关闭常山禁止通行,此地到达燕国的唐地、曲逆也有三百里,这样代地、胡地的马匹就不能向东来,昆山的宝玉也不能运出,这三样宝物,也很快不是大王的了。现在顺从强大的秦国长时间的攻打齐国,我害怕祸患就从这里产生。

“古代,五国的君主曾经使用连横的策略,企图攻打赵国,把赵国的土地分成三份瓜分,盟约刻在盘盂一类的青铜器上,在主客敬酒之间五国就联合了起来。正当五国即将发兵的日子里,齐国却向西派兵独断了秦国,让秦国废除称帝之令,穿上白色的凶服谢罪听令,把温地、枳地、高平归还给了魏国,把三公、什清归还给了赵国,这是大王清楚知道的。齐国事奉赵国,应该说是高攀了,现在却把这种交往抵偿罪责对它攻打,我害怕这以后事奉大王的人一定不敢与您交往了。现在大王联合齐国,天下诸侯一定认为大王仁义。齐国就会拿整个国家来事奉大王,天下诸侯一定尊重大王。这样一来,那么齐国就会认为赵国仁义,大王凭借天下诸侯的拥护屈就齐国,处在下位的齐国一旦凶暴,大王就率领天下诸侯制止它,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命运控制在大王手里了。我希望大王和左右群臣一起深入详细地按我说的话谋划一下,在事情成功之前深思熟虑一下是否有道理。”

齐攻宋

[原文]

齐攻宋,奉阳君不欲。客请奉阳君曰:“君之春秋高矣①,而封地不定,不可不熟图也。秦之贪,韩、魏危,楚、燕僻,中山之地薄②,宋罪重,齐怒深,残伐乱宋,定身封,德强齐,此百代之一时也。”

[注释]

①春秋高:言年高。②薄:土质贫瘠。

[译文]

齐国攻打宋国,赵国奉阳君不愿意协助齐国一起攻打。有人劝奉阳君说:“您的年纪已经老了,可是还没有自己的封地,不可不仔细谋划一下这件事啊。秦国贪婪无厌,封地如果定在韩、魏,必然危险;如国定在燕、楚,又太偏僻;如国定在中山,土质又太贫瘠。宋国罪孽深重,齐国对此早就怨恨在心,如果联合齐国共同攻打残暴混乱的宋国,既能确定自己的封地,又能使强大的齐国对您心存感恩,这是百代难得一遇的大好时机。”

秦王谓公子他

[原文]

秦王谓公子他曰①:“昔岁殽下之事②,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③。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④。韩之在我,心腹之疾⑤。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城君⑥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⑦告上党之守靳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⑧。今王⑨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⑩。’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

[注释]

①秦王:指秦昭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公子他:又作“公子池”,秦惠文王之子,秦昭王之兄。②昔岁:昨岁,去年。③接境壤界:犹言边境接壤。展转不可约:犹言翻覆不可以盟约取信。④日者:往日,从前。佐,佐助,犹言帮助。便(pián骈):利益,好处。⑤心腹之疾,犹言心腹之患,此比喻劲敌。⑥阳城君:韩国大臣,韩桓惠王时封君。⑦韩阳:即阳城君。守(shòu受):秦代一郡的长官,后世用为刺史、太守等的简称。靳:上党太守。⑧韩不能有:即韩不能存在,犹言韩国就会灭亡。⑨王;指韩桓惠王。⑩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犹言即使有小智小慧,守着器物就不能出借。挈瓶,垂瓶者,汲水者,此指小事。悉发守:发动全部守备的兵力。若不能卒:犹言如果最后不能守住。

[译文]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去年的殽下一战,韩国作为中军主力,而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秦国。韩国与秦国之间的边境接壤,他们的土地方圆不到千里,竟敢反复无常背弃盟约。之前,秦、楚两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协助秦军,可是秦军失利,韩国因此反向倒戈与楚国联合,背弃与秦国的盟约,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心腹大患啊。我打算攻打他们,你觉得怎么样?”公子他说:“大王派兵韩国,韩国一定很害怕,一旦害怕就可以不浪费一兵一卒就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是就派出军队,一路军队逼近荥阳,一路军队逼近太行。

韩国因为秦国的进军而感到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去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韩桓惠王又派阳城君告诉上党太守靳说:“秦国出动两支军队来攻打韩国,韩国恐怕保不住了。现在大王一边命令韩国出兵迎战,一边又把上党的土地献给秦国求和,接着又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靳说:“俗话说:‘即使是小智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大王有兴兵的指令,而我又是太守,即使是大王和您也对我心怀猜忌。我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去抵抗秦兵,如果最终还是失守了,那么我甘愿为国捐躯。”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说:“我开始对应侯就答应了这件事,现在却反悔,这是欺骗他。”于是就派冯亭取代靳。

[原文]

(秦攻韩。)冯亭守三十曰①,阴使人请赵王曰②:“韩不能守上党③,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④,唯王才之⑤。”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⑥:“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

[注释]

①冯亭:韩国的上党郡守。②赵王:赵孝成王,名丹,赵惠文王子,前265—前245年在位。③上党:韩郡名。④内:同“纳”。⑤才:通“裁”,裁度,裁定。⑥平阳君:赵豹,赵惠文王同母弟。

[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冯亭坚守了三十天之后,私下里派人对赵王说:“韩国已经把守不住上党了,他们打算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但上党的百姓都不想做秦民而愿做赵民,现在有十七座城邑,愿敬献给大王,请大王好好思虑一下吧。”赵王内心很高兴,于是召见平阳君,说:“韩国把守不住上党,将割让给秦国,可上党的官吏和百姓都不愿做秦民而愿做赵民。现在冯亭派使者前来,打算把上党献给我,你怎么看这件事?”赵豹回答说:“我听说圣人认为无故得利将带来大祸。”赵王说:“别人倾慕我的仁义,这怎么说是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蚕食了韩国的土地,从中切断韩国的交通,所以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的得到上党。况且韩国之所以把地献给赵国,是想把祸患转嫁给赵国啊。秦国劳民伤财,出兵攻伐,而赵国不费一兵一族,就得到利益,即使是强大者都不可能从小弱者手中得到,更何况小弱者反从强大者手中夺食呢?现在大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正当的理由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田,用水道通运粮食,其敢死之士都得到了上等的土地,法令严格而政令清明,不能与秦国交锋。大王好好考虑吧。”赵王非常气愤,说:“我们动用百万大军,连续几年作战,没有得到一城。现在不用兵就可得到十七座城池,为什么不这样做?”赵豹无话可说,就退下了。

[原文]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①;“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日;“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②,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③。’”冯亭垂涕而勉曰④:“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⑤,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以兵遇赵于长平⑥。

[注释]

①赵胜:即平原君。赵禹:赵国大臣。②太守有诏:即太守有告,此指冯亭告诉赵国上党不能守,愿意献给赵国之事。③赐家六金:每家赏赐一百二十两金子。金,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一金;一镒为二十两,六金为一百二十两。④勉:通“俛”,“俛”,同“俯”,此指低头;一说,勉,通“免”,推辞,拒绝。⑤食:犹言食封户。⑥公孙起:即白起。王(yǐ椅):即王龁(hé核),秦国将领。

[译文]

赵王召见赵胜、赵禹,对他们说:“韩国不能把守上党,如今上党太守打算把十七座城邑献给我。”二人回答说:“我们用兵这么多年,没得到一座城,现在安坐却得到城邑,这是大吉大利的事。”于是赵王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