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
[原文]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①,遵海而南,至于琅琊②,寡人何修③则夫先王之游?”
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问也!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④,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
“复谚曰:‘吾君不游,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粮食⑤,贫苦不补,劳者不息。夫从南历时而不反谓之流,从下而不反谓之连⑥;从兽而不归谓之荒⑦,从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曰:“善。”命吏计公掌之粟⑧,藉⑨长幼贫氓之数,吏所委发廪出粟,以与贫民者三千钟。公所身见癃⑩老者七十人,振赡之,然后归也。
[注释]
①转附、朝舞:不祥,可能都是山名。②琅琊:山名。③何修:做什么事情。④巡狩:如同说“视察”。⑤粮食:即“粮食于民”,从老百姓那里筹集粮食吃。⑥按“流连”本是联绵词,留恋不止,不忍离去之意。这里分开说,是为了对偶的需要。⑦荒:与下文“亡”都是迷乱的意思。⑧公掌之粟:指国家仓库里的粮食。⑨藉:通“籍”,登计,统计。⑩癃(lóng):疲病。
[译文]
景公到外面游玩,向晏子询问说:“我打算到转附、朝舞两座山上去游玩,再沿着海岸线一直往南走,一直到达琅琊山。我怎样做才能够效法先王的出游呢?”
晏子拜了两拜,说:“您问得真好啊!我听说,天子到诸侯的地方去叫作巡狩,诸侯到天子的地方去叫作述职。因此春天检查百姓耕种的情况,对没有能力耕种的百姓给予帮助,这叫作游;秋天检查百姓收割的情况,对收成不好的百姓给予补助,这叫作豫”。
“夏朝的俗语说:‘我们君王不出外游,我们的工作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我们君王不出来走,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帮助?君王一游一走,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如今您出游却不是这样,人马走到那里,就让那里的百姓供应粮食,那里贫困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纵情游山超过了既定的期限也不回去叫作流,纵情玩水超过了既定的期限也不回去叫作连,纵情打猎超过了既定的期限也不回去叫作荒,纵情作乐超过了既定的期限也不回去叫作亡。古代的圣贤君王出游的时候,并没有这些流连荒亡的行为。”
景公说:“您说得对。”于是派官吏计算国家仓库里的粮食,统计年长年幼的贫民数量,官吏从仓库里一共拿出三百钟粮食分给了这些贫民。景公出游遇见的七十名老弱疲病的人,都救济了他们,然后才返回朝内。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
[原文]
景公问于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①,好色无别②,辟若此③,何以能率诸侯以朝天子乎?”
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变俗以政④,下贤以身。管仲,君之贼者也⑤。知其能足以安国济功,故迎之于鲁郊,自御,礼之于庙⑥。异日,君过于康庄⑦,闻宁戚歌,止车而听之,则贤人之风也,举以为大田⑧。先君见贤不留,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今君闻先君之过,而不能明其大节。桓公之霸也,君奚疑焉?”
[注释]
①方丈:面积一丈见方,极言菜肴丰盛。②好色无别:爱好女色,没有亲疏之别。③辟若此:如此行僻。辟,同“僻”,邪僻。④变俗以政:用政令改变旧俗。⑤管仲,君之贼者也:桓公当国君前,管仲曾箭射桓公,射中衣带钩。所以这里说他是“君之贼”。⑥礼之于庙:在宗庙里依礼会见他。⑦康庄:泛指四通八达的道路。⑧大田:农官。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从前我的先君桓公,喜好饮酒享乐,佳肴美味摆满了也足有一丈见方,爱好美女,没有亲疏之别,邪辟到这种程度,为什么能够率领诸侯去朝拜周天子呢?”
晏子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用政教来破除陋习,自身也能礼贤下士。管仲,是桓公的仇敌,先君知道管仲有足以治国安邦取得功勋的才能,因此到鲁国的郊外去迎接他,并为他亲自驾车,在太庙内礼待管仲。有一天,先君途径国门外的大道,听到宁戚在唱歌,就停下车来仔细聆听,那歌词中对贤人有讽喻,就任命他担任大田之职。先君只要遇到贤良的人,就不让他留在民间,重用他们并能做到不怠慢,所以国内政事清明,百姓归附于先君,征伐暴虐的行为,又使诸侯敬畏他。如今君王只听到先君的一些小的过失,而不知道先君治国的大义,桓公称霸诸侯之事,君王怎么怀疑呢?”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①。今吾从车千乘,可以逮先君桓公之后乎?”
晏子对曰:“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左有鲍叔②,右有仲父。今君左为倡,右为优③,谗人在前,谀人在后,又焉可逮桓公之后乎?”
[注释]
①一匡天下:齐桓公率领诸侯于公元前655年和前654年两次举行会盟,拥戴周惠王的嫡长子太子郑继承王位,是为周襄王。②鲍叔:即鲍叔牙,帮助桓公战胜公子纠,夺取君位;向桓公推荐管仲为上卿,自己甘愿屈居下位。③倡:指奏乐舞蹈之人。优:戏谑表演之人。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率领着三百辆兵车,多次与诸侯会盟,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如今我率领一千辆兵车,可以继承先君桓公的意志,成就霸业吗?”
晏子回答说:“先君桓公之所以能率领三百辆兵车,多次与诸侯会盟,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是因为左有鲍叔的辅助,右有管仲的协助。如今您的左右都是倡优,您的前后都是谗佞阿谀的人,又怎么可以继承先君桓公的意志,成就霸业呢?”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廉政①而长久,其行何也?”
晏子对曰:“其行水也②。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③,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公曰:“廉政而遬④亡,其行何也?”
对曰:“其行石也⑤。坚哉,石乎落落⑥!视之则坚,循⑦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
[注释]
①政:同“正”。②其行水也:其行为具有像水一样的品质。③雩途:即“污涂”,意为涂抹污垢。④遬:同“速”。⑤其行石也:其行为具有像石头一样的品质。⑥落落:孤独,不能融合的样子。⑦循:抚摩。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廉洁正直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君主的品行是什么样的?”
晏子回答说:“他的品行就像流水一样。清净平和的流水太美啦!当它浑浊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涂抹的;当它清澈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洗涤干净的。因此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
景公说:“如果做到廉正了,可是国家却很快灭亡了,君主的品行是什么样的?”
晏子回答说:“他的品行就像石头一样。石头是多么的坚硬啊!用眼观察它,它的表面是坚硬的;用手触摸它,它的表面是坚硬的;里面外面都是坚硬的,没有办法保持长久。所以国家很快就灭亡了。”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请问为臣之道。”晏子对曰:“见善必通①,不私其利;庆善而不有其名②;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授禄③,不为苟得;体贵侧④贱,不逆其伦;居贤不肖⑤,不乱其序;肥利之地,不为私邑⑥;贤质之士⑦,不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注释]
①见善必通:谓看到有好的事,必定推而广之,与人同利。②“庆善”句:谓举荐贤人而不以此自居。③授禄:当作“受禄”。接受俸禄。④侧:同厕,列也。⑤居贤不肖:谓贤与不肖各得其位。⑥私邑:私人的食邑。⑦质:质朴。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请问做臣子的准则。”晏子回答说:“只要有好事,必定推广于人,不从中谋取私利。举荐贤人而不图好的名声;衡量自身才能担任相应的职位,不做苟且求取晋升的事;按照自己的职事接受俸禄,没有苟求多得的事;列位体现贵贱之分,不违背它的伦常,安置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让他们各得其位。肥沃富庶的土地,不占为自己的食邑,德才诚信的人,不纳为自己的家臣;君王采纳他的建议,百姓得到他所带来的利益,而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这就是做臣子的准则了。”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①为上第六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人性有贤不肖,可学乎?”
晏子对曰:“《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②’之者,其人也③!故诸侯并立,善而不怠者为长;列士④并学,终善者⑤为师。”
[注释]
①勉强:目录作“强勉”。②止:语气词,无实义。景行,大道。③其人也:大概说的是人吧。④列士:众士,众多的读书人。⑤终善者:始终向善的人。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人的品性有的贤德、不贤德之分,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让不贤德的人变为贤德的人?”
晏子回答说:“《诗经》中说:‘高山可以叫人仰望,大道可以让人行走。’说的就是崇尚高尚品德的人吧。因此诸侯们并立于世上,只有不懈地追求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从诸侯中脱颖而出;众多的读书人都在努力学习,只有持之以恒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的人才能成为老师。”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①,难乎?”
晏子对曰:“易。节欲②则民富,中听③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
[注释]
①富、安,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节欲:指君主节制私欲。③中听:处理狱讼恰当。
[译文]
景公问晏子道:“我想使百姓富裕安宁,难吗?”
晏子回答说:“这事很容易做到。只要君主能节制私欲,百姓就能富裕;审判案件不偏私,百姓就能安定。只要做好这两点就可以了。”
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
晏子对曰:“下无讳言①,官无怨治②。通人③不华,穷民不怨。喜乐无羡④赏,忿怒无羡刑⑤。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
[注释]
①下无讳言:下面的人没有忌讳的话。②官无怨治:官吏们没有积压不办的事情。③通人:显达的人。下文“穷民”指不显达的人,即困窘的人。④羡,余。⑤忿怒无羡刑:忿怒时也没有滥施刑罚的事。
[译文]
景公问晏子道:“国家治理到如何程度,就可以称得上安定了?”
晏子回答说:“臣民说话没有忌讳,官府中没有积压不办的政事。显贵的人生活不奢侈浮华,贫穷的百姓生活能勉强维持而没有怨言。君主不因为高兴就大加赏赐,也不因为愤怒就滥施刑罚。对上层的士人能以礼相待,对下层的百姓能施以恩惠。地域虽然广博但不兼并小国,军队虽然强大但不劫掠弱国。国内百姓在君主的治理下能安定生活,国外的诸侯们因为君主遵循道义而甘心归附。国家治理成这个程度,就可以称之为安定了。”
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
[原文]
景公问晏子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晏子对曰:“莒其先亡乎!”公曰:“何故?”对曰:“地侵①于齐,货竭于晋②,是以亡也。”
[注释]
①侵:渐近。接近。②按:春秋时期的莒国国都在今山东莒县,土地与当时的齐国接近,而他不依附齐国却依附离他很远的晋国,在诸侯纷争之际,他实际没有依靠,所以国势危。
[译文]
景公问晏子说:“当今,诸侯当中哪一个国家面临亡国的危险?”晏子回答说:“莒国恐怕先灭亡吧!”景公说:“为什么?”晏子回答说:“莒国的土地临近齐国,但它的财物却全部送给晋国,因此它先灭亡。”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
[原文]
晏子聘①于吴,吴王曰:“子②大夫以君命辱在敝邑之地,施贶③寡人,寡人受贶矣。愿有私问焉。”
晏子巡遁④而对曰:“婴,北方之贱臣也,得奉君命,以趋于末朝⑤,恐辞令不审,讥于下吏⑥,惧不知所以对者。”
吴王曰:“寡人闻夫子久矣,今乃得见,愿终其问。”
晏子避席对曰:“敬爱命矣。”
吴王曰:“国如何则可处,如何则可去也?”
晏子对曰:“婴闻之,亲疏得处其伦⑦,大臣得尽其忠,民无怨治,国无虐刑,则可处矣。是以君子怀不逆之君⑧,居治国之位。亲疏不得居其伦,大臣不得尽其忠,民多怨治,国有虐刑,则可去矣。是以君子不怀暴君之禄,不处乱国之位。”
[注释]
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派使臣通问修好。②子:对人的尊称。③贶(kuàng):赐。④巡遁:又作“逡循”、“逡巡”、“逡遁”,退却的样子,表示惶恐不安的意思。⑤末朝:义颇费解。一说谦词,指自己来到吴国朝堂的末位。一说当作“本朝”,指吴国朝廷。⑥讥于下吏:被下级办事官员讥笑。这是委婉说法,意思是被吴王讥笑。⑦亲疏得处其伦:意思是亲疏各得其所。⑧不逆之君:不违背道义的君主。
[译文]
晏子到吴国出使,吴王说:“大夫您奉了齐国君主的命令屈尊来到敝国,是给予我赏赐,我心领您的赏赐,我有个人的问题想向您请教。”
晏子迟疑了一会儿,回答说:“我晏婴,只是北方国家地位卑贱的臣子,奉了君王的命令,从敝国来到贵国,我担心自己言语不得体,被您的百官讥笑,我害怕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吴王说:“我听闻先生的大名已经很久了,今天才得以相见,希望问题能得到解答。”
晏子离开座席,恭敬地说:“我谨遵您的命令。”
吴王说:“国家的情况怎么样的时候就可以出仕,国家的情况怎么样的时候就可以隐退?”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亲近的人和疏远的人都能够在朝廷中担任适合自己的职位,大臣们能够尽心尽职,百姓那里没有积压的讼事,国家没有残酷的刑罚,就可以出仕了。因此君子归附不违背正道的君主,在政事安定的国家做官。亲近的人和疏远的人不能在朝廷中担任适合自己的职位,大臣不能尽到他们的忠心,百姓那里有积压了许多讼事,国家的刑罚残酷,就可以隐退了。因此君子不留恋残暴的君主的俸禄,不在混乱的国家做官。”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
[原文]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①。强不暴②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③,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④,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
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晏子曰:“寡君⑤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⑥,请辞而行。”遂不复见。
[注释]
①先施而后诛:把赏赐放在前,把诛罚放在后。②暴:害。③百姓并进:老百姓只要有才能也一样任用。④退人之君:使别人的君主退居己下。⑤寡君:对别国人谦称自己国家的君主。⑥斧锧之罪:杀头之罪。斧锧,古代杀人用的刑具。锧,杀人时垫的砧板。
[译文]
晏子到吴国出使,吴王问道:“请问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威力强大而不衰败,有什么好办法吗?”
晏子回答说:“首先能够做到百姓的事情放在首要地位,把自己的事情放在次要地位;把奖赏施恩的事情放在首要位置,把惩罚诛杀的事情放在次要位置。强大的国家不欺凌弱小的国家,尊贵的人不伤害卑下的人,富有的人不轻视贫贱的人。百姓只要有能力就得到重用,官吏不侵犯百姓的利益,百姓之间和睦相处,政事安定清明。不依仗威力强大压制别国君主,不靠着军力强大兼并别国的土地。施行法律是为了制止社会上暴虐行为的发生,因此世人不违背他的意志。他们挑起战争是为了替民众消除祸患,因此甘愿为国家服兵役、劳役而没有怨言。这就是长期保持国家的威严强大而不衰败的方法。否则,国家就危险了。”
吴王听了此话,面露愤怒,很不高兴。
晏子说:“我们国君交付我的事情已经办完了,我没有犯死罪,请允许我告辞回去。”于是此后,再也不见吴王。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