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猶言欠火候。謂對事物的理解不夠透徹,未能完全看清實質。1見:
漢卿又問:“前年侍坐,所聞似與今别。前年云:‘近方看得這道理透。若以前死,却亦是枉死了!’今先生忽發嘆,以為只如此不覺老了。還當以前是就道理說;今就勳業上說?”先生曰:“不如此。自是覺得無甚長進,於上面猶覺得隔一膜。”又云:“於上面但覺透得一半。”賀孫。(卷104,頁2622)
按:參同書卷一一七:“蓋其間義理闊多,伊川所自發,與經文又似隔一重皮膜,所以看者無箇貫通處。”其間“隔一重皮膜,所以看者無個貫通處”,說的就是“隔一膜”。另如元史伯璿《四書管窺》卷六《中庸》:“程子此論則主體認而言,亦不可不究其所主之異,乃混而言之也。引彼證此,似隔一膜。”又明羅欽順《困知記》卷上:“朱子年垂七十,有‘於上面猶隔一膜’之嘆,蓋誠有見乎義理之無窮,於心容有所未慊者,非謙辭也。”又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卷八《萬紅友詞》:“其言曰:‘曲者有音有情有理,不通乎音弗能歌,不通乎情弗能作,理則貫乎音與情之間,可以意領不可以言宣,悟此則如破竹建瓴,否則終隔一膜也。’”
【公溥】
公正而寬廣。15見,例如:
惟仁者其心公溥,實見此理,故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否?僩。(卷33,頁852)
自然往來,如王者,我感之也,無心而感;其應我也,無心而應,周徧公溥,無所私係。僩。(卷72,頁1816)
於是立為定例,看甚麽官員過此,便用甚麽例送與之,却得公溥。後來至於凡入廣諸小官,如簿、尉之屬,箇箇有五千之助,覺得意思儘好。賀孫。(卷106,頁2642)
此詞此義屢見於宋及以後文獻,如宋家鉉翁《則堂集》卷四《題四臂觀音像下方》:“其名曰‘仁’,廣大而公溥,與造化相似。”又宋吳泳《鶴林集》卷二九《與曹昌穀書》:“大心公溥,則天之道,此逹材賢者所為也。”又明鄒元標《願學集》卷二《答趙心堂中丞》:“雖然其幾始於無欲,無欲則明,明則公,公則溥。公溥視人猶己,無復窒礙之患矣。”又《清史稿》卷二九四《憲德傳》:“疆界既已分明,額賦尤為公溥,朕以為經理得宜矣,豈意奸民嘯聚,意以清丈,苛虐為言?”
按:《說文·水部》:“溥,大也。”《廣韻·姥韻》:“溥,大也,廣也。”如《詩經·大雅·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鄭玄箋:“溥,廣也。”《朱子語類》文例中“其心公溥”,便是言其心地公正而寬廣。
【攻責】
指責。3見:
譬如人爭訟,一訟未決,必至於再,必至於三,必至於勝而後已。有過,則亦必當攻責不已,必至於改而後已。賀孫。(卷29,頁759)
訟,攻責也。而今訟人,攻責其短而訟之;自訟,則反之於身亦如此。僩。(卷70,頁1749)
另如宋胡宿《文恭集》卷七《論伐鼓於社當在正陽之月》:“書傳交戾,典禮不同,太社主隂之神,有國尊奉,非當鼓之月而行攻責。”又宋魏了翁《春秋左傳要義》卷一二《用幣請救於上公伐鼓自攻責》:“社是上公之神,尊於諸侯,故用幣於社,請救於上公,伐鼓于朝,退而自攻責也。”
按:“責”有責備義,《字彙·貝部》:“責,誚也。”如《管子·大匡》:“文姜通於齊侯 ,桓公聞 ,責文姜,文姜告齊侯。”“攻”亦有此義,如《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人鳴鼓而攻之可也。”何晏注引鄭玄曰:“鳴鼓聲其罪以責之。”《朱子語類》文例中所言“訟,攻責也”,就是說“訟”即指責,責備義。參《論語·公冶長》:“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訟,猶責也。言人有過,莫能自責。”可見,“攻責”乃同義複合,即指責,責備。宋後沿用此義,例不贅。
【黑腰子】
喻事物或事理的关键点。1見:
某嘗說,陸子靜說道理,有箇黑腰子。其初說得瀾翻,極是好聽,少間到那緊處時,又却藏了不說,又别尋一箇頭緒瀾翻起來,所以人都捉他那緊處不著。義剛。(卷64,頁1586)
按:“腰子”為腎臟的俗稱,如宋周密《雲煙過眼錄》卷三《胡存齋詠所藏》:“玉楪一,亦數寸徑,腰子樣。”其中,“腰子樣”用以描繪其狀。又元方回《古今考》卷三:“或謂龍虎雀皆一物,惟北方龜蛇二物象人之有腎,其數亦二,是亦曲説。男子外腎二,內腎者俗呼為腰子,亦二固也。”腎臟是人體的主要排泄器官,其色暗紅,《朱子語類》文例中說“黑腰子”,義即事理的关键所在,與後句所言“其初說得瀾翻,極是好聽,少間到那緊處時,又却藏了不說,又别尋一箇頭緒瀾翻起來,所以人都捉他那緊處不著”一脈相承。
【荒窘】
驚慌失措的樣子。1見:
及淮師失律,趙公荒窘,遂急勸高宗移歸臨安,自此遂不復動矣。看趙公後來也無柰何,其勢只得與虜人講和。僩。(卷131,頁3149)
另如宋洪邁《夷堅志》甲卷三《方禹冤》:“楊欲走,禹捽其髻,鬼又從而擊之,楊哀鳴謝過。禹曰:‘當爾苦我時,荒窘之狀亦如此。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豈悠悠閒言詞所可救解!’”又宋宋祁《景文集》卷五〇《張先同年書》:“良食慎疾,以收來譽。思緒荒窘,敷謝不倫。”
按:“荒”通“慌”,義即“驚慌”,如魏劉劭《人物志·八觀》:“憂患之色,乏而且荒。”“窘”,《廣雅·釋詁一》:“窘,急也。”《漢書》卷九二《遊俠傳》:“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顏師古注:“窘,困急。”“荒窘”成詞,義即“驚慌失措的樣子”,《朱子語類》文例中言“趙公荒窘”,是說淮師失利的消息,讓趙公感到很是驚慌失措。又,此詞此義早見於北齊魏收《魏書》卷九七《島夷桓玄傳》:“玄外粗猛,內匡怯,及聞二將已沒,志慮荒窘,計無所出。”
另,“荒窘”还有“凶年,收成不好”义,如元陳天祥《論盧世榮姦邪狀》:“水旱相仍,螟蝗作孽,年嵗荒窘,百姓流離。於其所損,亦豈輕哉?”其中,“年嵗荒窘”謂年成不好,没有收成。
【尖斜】
本指事物表面尖突歪斜,引申指事物或事理不正。3見:
北方地形尖斜,日長而夜短。骨里幹國煮羊胛骨熟,日已出矣。人傑。(卷86,頁2214)
問:“又云‘所謂至靜者,貫乎已發未發而言’,如何?”曰:“如此,則却成一不正當尖斜太極!”可學。(卷94,頁2375)
胡氏謂“善不與惡對”。惡是反善,如仁與不仁,如何不可對?若不相對,覺說得天下事都尖斜了,沒箇是處。。(卷95,頁2434)
按:“斜”,《玉篇·斗部》:“斜,不正也。”“尖斜”,本指事物表面尖突歪斜,如宋郭思《林泉高致·畫意》:“人須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側,自然佈列於心中,不覺見之於筆下。”又宋文同《丹淵集》卷五《三角亭》詩:“合棟交生角,回欄互引牙。由來因地勢,不是故尖斜。”又宋范成大《石湖詩集》卷二七《戲詠絮帽》詩:“尖斜細撮似兜鍪,緊護風寒煖白頭。”在此基礎上,通過詞義引申,“尖斜”泛指事物或事理不正。《朱子語類》文例1“尖斜”指事物表面尖突歪斜;文例2和3則用的是引申義,另如朱熹《晦庵集》卷四二《答胡廣仲》:“凡天下之理勢,一切畸零贅剩、側峻尖斜,更無齊整平正之處。”
【客慮】
因外在原因而產生的思慮。4見:
問:“橫渠說:‘客慮多而常心少,習俗之心勝而實心未完。’所謂客慮與習俗之心,有分别否?”曰:“也有分别:客慮是泛泛思慮,習俗之心,便是從來習染偏勝底心。實心是義理底心。”僩。(卷98,頁2530)
今人心聳然在此,尚無惰慢之氣,況心常能惺惺者乎!故心常惺惺,自無客慮。升卿。(卷12,頁200)
按:《朱子語類》文例中“客慮”與“常心”相對,“常心”謂平素之心、平常之心,“客慮”自然指的是因外在原因而產生的思慮。朱熹將“客慮”與“習俗之心”區别言之,“客慮是泛泛思慮”,此說甚確。此詞此義宋文獻多見,如朱熹《晦庵集》卷四八《答呂子約》:“某自顧渙散之久,近稍收拾,粗有靜養工夫。然工夫淺薄,客慮猶多,雖未至便有此病,然亦豈敢不常自警省也。”又宋戴復古《石屏詩集》卷二《次韻謝敬之題南康縣劉清老園》詩:“卜築世情逺,登臨客慮寛。”又宋秦觀《淮海後集》卷四《擬韓退之》詩:“逍遙北窗下,百事逺客慮。”此義宋後沿用,例不贅。
【聯纏】
牽連,牽纏。1見:
“或問格物問得太煩”。曰:“若只此聯纏說,濟得自家甚事。某最怕人如此。人心是箇神明不測物事,今合是如何理會?”寓。(卷18,頁400)
按:“聯”,《說文·耳部》:“聯,連也。”段玉裁注:“周人用聯字,漢人用連字,古今字也。”“纏”,《說文·糸部》:“纏,繞也。”以上文例中“只此聯纏說”,義即“就這個話題牽纏開而言”。此詞此義偶見於宋文獻,如宋黃庭堅《山谷外集》卷一二《次韻答宗汝為初夏見寄》詩:“勸鹽殊未工,追呼聯纒索。聞君欲課最,豈有不龜藥。”參文獻,此詞宋後基本未見。
又,“聯纏”亦寫作“連纏”,如《朱子語類》卷二二:“某看不當如此說。聖人言語不恁地連纏。”又明劉基《感時述事》詩之一:“大臣國柱石,憂喜相連纏。”
【露脚手】
謂暴露真相或泄露隱秘。1見:
故某嘗說,今人容易為異說引去者,只是見識低,只要鶻突包藏,不敢說破。才說破,便露脚手。僩。(卷130,頁3111)
按:“脚手”,代指事物的真相或隱秘。文例中“才說破,便露脚手”,是說一旦說開,就暴露了自我的真實情況。此詞此義偶見於宋文獻,如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七《雪峰存禪師法嗣》:“問:‘如何是報恩一靈物?’師曰:‘喫如許多酒糟作麽?’曰:‘還露腳手也無?’”又,“露脚手”亦可分而言之,如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上》:“《應詔》贍而不冗,整而有序,得繁簡文質之中,絶可師法。《朔風》稍露詞人脚手,格調在漢魏間。”
【慢忽】
輕慢,怠慢。泛言態度不恭敬。2見:
人須是事事敬,方會信。才信,便當定如此,若恁地慢忽,便沒有成。賀孫。(卷21,頁496)
若口裏說莊敬,肚裏自慢忽,口裏說誠實,肚裏自狡偽,則所接事物還似無一般。須是實見得是,實見得非,截定而不可易,方有這物。賀孫。(卷21,頁496)
另如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五四《靖康中帙二十九》:“稽使指有後時之慢忽,邊防無先事之圖謀,皆不臧咎,將誰執有?”又宋曹勛《松隱集》卷二五《論畏天》:“一言一為,立政立事,如天在傍,不敢慢忽。是以天心克相,和平安定,三代以來未有如此之盛且久者。”又吴澄《吴文正集》卷八《朱肅字説》:“苟人欲而非天理,則不敢為,惴惴儆慎,無或有慢忽之心,其為敬之也。”
按:“慢忽”乃同義複合,皆有“怠慢,輕慢”義。“慢”,《說文·心部》:“慢,惰也。”《玉篇·心部》:“慢,輕侮也。”《廣韻·諫韻》:“慢,怠也。”如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若無興德之言,則)責修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又,《玉篇·心部》:“忽,輕也。”《漢書》卷三六《楚元王交傳》:“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顏師古注:“忽,怠也。”此詞此義宋及以後文獻中有見,如宋錢時《融堂書解》卷一二《康誥》:“敬明二字即謹罰之要,不敬則慢忽,不明則蔽。”又明王樵《方麓集》卷一五《戊申筆記》:“禮以恭敬為本,恭者不慢,敬者不忽,持己待人皆有準則,是謂合禮。失禮慢忽,固不可。若恭讓不合禮,亦為失已。”
【悶人】
使人感到煩悶。6見,例如:
蓋此箇道理天下所公共,我獨曉之,而人曉不得,也自悶人。夔孫。(卷20,頁454)
陳丈言:“孟子,趙歧所記者,却做得好。”曰:“做得絮氣悶人。東漢文章皆如此。”卓。(卷51,頁1218)
觀其文字議論,是一箇白直響快底人,想是懊悶死了。言不行,諫不聽,要去又不得去,也是悶人!賀孫。(卷132,頁3181)
此詞此義宋文獻屢見,如宋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卷三《寄劉躔甫》詩:“握手縱談拋我去,關心往事悶人多。”又宋晁元禮《醉蓬萊》詞:“一枕清風,半簾殘月,是悶人滋味。”又宋楊萬裏《雨中遣悶》詩:“莫厭霏微悶人雨,插秧怕熱愛輕寒。”
按:“悶”,義即煩悶,《說文·心部》:“悶,懣也。”又,《說文·心部》:“懣,煩也。”段玉裁注:“煩者,熱頸痛也。引申之,凡心悶皆為煩。”可見,“悶人”即使人感到煩悶。《漢語大詞典》以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首例,偏晚。
【陧杌】
不安的樣子。2見:
伯夷安於逃,叔齊安於讓,而其心舉無陧杌之慮,這便是“得仁”否?道夫。(卷34,頁881)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正謂這樣底。所謂“思而不學則殆”,殆者,心陧杌危殆不安。(卷119,頁2877)
另如宋錢時《融堂書解》卷三《禹貢》:“三苗凶渠,竄於此地。想水未平時,亦甚陧杌不安。”又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八四:“昨自一二姦回造意傾揺,其法愈更陧杌,賴朝廷隨事懲艾,得就小安。”又宋程俱《北山集》卷二〇《集英殿脩撰謝表》:“辭職奉常獲守匹夫之志,分憂檇李敢言循吏之能,屬當陧杌凋敝之餘,而行還定安輯之政。”
按:文例中“陧杌”一詞,當講作“不安貌”,屬雙聲連綿詞。“隉”,《正字通·阜部》:“隉,本作陧。”故而,“陧杌”亦寫作“隉杌”。除此外,“陧杌”一詞還有多種寫法,宋李心傳《丙子學易編》:“荀爽、王肅、陸績本‘劓刖’作‘臲卼’,云不安貌。鄭氏曰:‘劓刖當作倪。’晁氏曰:‘案象數當作臲卼,古文作倪、臲卼,《說文》作劓刖,云不安也。’薛氏作‘杌’。”又元吳澄《易纂言外翼》卷六《辭例》:“ 一作倪,臲或作隉,或作臬。卼或作杌,人在高處立而不安也。”又明熊過《周易象旨決錄》卷三:“劓刖,荀、王肅、陸績作臲祪,鄭玄當作倪,臲祪古文也。”又明方以智《通雅》卷六:“一作倪,晁作棿杌,王、荀、陸作臲卼,鄭作倪,則棿杌、倪,確是臬兀。”參之《朱子語類》,“陧杌”亦寫作“臬兀”,如卷二四:“既思得這事,若不去做這事,便不熟,則臬兀不安。”亦作“臲卼”,如卷十四德明錄:“問‘靜而後能安’。曰:‘安,只是無臲卼之意。才不紛擾,便安。’”徐時儀《〈朱子語類〉詞語考釋》一文中,釋“卼臲 臲卼 臬兀 陧杌 隉杌 嵲屼”一組詞為“動搖、不安定”,徐時儀《〈朱子語類〉詞語考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第134頁。甚確。
又,明王應電《周禮翼傳》卷二《經傳正譌》:“‘邦之阢隉’,《易》作‘臲卼’,義同。”可見,“陧杌”與“杌陧”義同,且“杌陧”此形此義早見於《尚書·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孔傳:“杌隉,不安;言危也。”而清朱鶴齡《尚書埤傳》卷一五《杌陧》:“杌如木之動搖,隉如阜之圯壊。”此說似未妥,“陧杌”、“杌陧”皆為雙聲連綿詞,不能將其拆開為兩個語素進行分析。《漢語大詞典》等未收“陧杌”一詞。
【偏僻】
偏執,偏頗。3見:
看文字不可落於偏僻,須是周匝。看得四通八達,無些窒礙,方有進益。人傑。(卷11,頁184)
問:“大學,譬音改僻,如何?”曰:“只緣人心有此偏僻。”問:“似此,恐於‘修身在正其心’處相類否?”曰:“略相似。”寓。(卷16,頁351)
曰:“此亦是他一節好。其他狠厲偏僻,招合小人,皆其資質學問之差。亦安得以一節之好,而蓋其大節之惡哉!”僩。(卷55,頁1321)
另如宋文同《丹淵集》卷一六《送提刑司勳》詩:“再將厚蔭蒙舊物,掩蔽不才寛責問。同常自念性偏僻,凡取交遊最精慎。”朱熹《晦庵集》卷五三《答劉季章》:“向聞餘論,似多以利隨義而言,今細思之,恐意脈中帶得偏僻病患。試更思之如何?”
按:從《朱子語類》文例1可見,“偏僻”與“周匝”相對而言,“周匝”謂看文字要周密完備,“偏僻”自然指有偏執、偏頗;文例2和3皆言心性偏執。“偏僻”此詞此義宋前已見,如《舊唐書》卷一六○《韓愈傳》:“紳,愈性皆偏僻,移刺往來,紛然不止,乃出紳為浙西觀察使,愈亦罷尹,為兵部侍郎。”《漢語大詞典》義項④釋為“偏頗,不公正”,《宋元語言詞典》義項(二)釋為“偏頗,不公正,偏於一方”,《近代漢語詞典》釋為“偏向,不公正”,《近代漢語大詞典》釋為“偏頗,偏向”,皆稍欠妥;四詞典皆以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為首例,稍晚。
【迫狹】
謂見識淺陋,氣度狹隘。2見:
多聞、多見,自不是淺陋迫狹人;又更闕疑,又更慎其餘。方。(卷24,頁589)
知言疑義,大端有八:性無善惡,心為已發,仁以用言,心以用盡,不事涵養,先務知識,氣象迫狹,語論過高。方。(卷101,頁2582)
另如宋黃榦《勉齋集》卷八《復胡伯量書》:“如曾晳者真是見得此理,然後從容自得,有以自樂。今之局促迫狹,尋行數墨,輒拘礙者,豈亦於此有未灑然者耶?”又宋葉適《習學記言》卷三七《隋書》:“帝雖猜阻迫狹,而所以能致開皇於幾平者,葢其實有此志而後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