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1454700000016

第16章 《朱子語類》俗語詞研究(9)

按:“迫”有“淺陋”義,如隋王通《中說·周公》:“杜淹問:‘崔浩何人也?’子曰:‘迫人也。執小道,亂大經。’”其中,“迫人”指的是見識淺陋之人。“狹”謂狹隘,就是“不弘”,參同書卷三五寓錄:“不弘,便急迫狹隘,不容物,只安於卑陋。”文例中所言“急迫狹隘”,即“迫狹”,是對一個人見識與氣度兩方面的綜合評價。《漢語大詞典》義項②釋“迫狹”為“指見識、心胸等不寬廣”,欠圓通;以明宋濂《跋東萊止齋與龍川尺牘後》為首例,稍晚。

【平白】

平易明白。形容詞。2見:

曰:“如何丘園便能賁人?‘束帛戔戔’,他解作剪裁之象,尤堅曲說不出。這八字只平白在這裏,若如所說,則曲折多,意思遠。”學履。(卷71,頁1783-1784)

嘉看文字,文字平白處都不看,偏要去注疏小字中,尋節目以為博。閎祖。(卷123,頁2964)

按:“束帛戔戔”,出自《易·賁卦·爻辭》:“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文例中說“‘束帛戔戔’,他解作剪裁之象,尤堅曲說不出。這八字只平白在這裏,若如所說,則曲折多,意思遠”,其中,“平白”與“堅曲”、“曲折”兩詞相對而言,本句是說“賁於丘園,束帛戔戔”這八個字平易明白,卻被伊川解釋得艱深曲折。可見,“平白”為形容詞,義即“平易明白”。唐賢清博士論文《〈朱子語類〉副詞研究》2003年,第65頁。將此處“平白”作為副詞舉例,未妥。《漢語大詞典》此義項以現代作家秦牧《藝海拾貝·核心》為首例,過晚。

【平白無事】

無緣無故。2見:

如何平白無事,陳魚不只寫作“陳”字,却要下箇“矢”字則麽?義剛。(卷83,頁2161)

他平白無事,教把許多金來用,問高祖便肯。如此等類,被他削去底多,如何恁地得?義剛。(卷134,頁3216)

按:以上文例中“平白無事”一詞,義即“無端,無緣無故”。此詞此義宋後有見,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又想一想道:‘我命本該窮苦,投靠了人家,尚且道是相法妨礙家主,平白無事趕了出來,怎得有福氣受用這些物事?’”又《濟公全傳》第六十五回:“何清走後,妖精果不鬧了,焉想到王宅不鬧了,馬靜家裏鬧起來,平白無事,眼見着桌上的茶壺茶碗沒人動,自己會滾在地下。”

又,“平白無事”亦省作“平白”,如《朱子語類》卷一二八:“天無雨,小溪平白湧洪流,六軍遂得水用。”又同書卷一〇六:“後來聞得此人兇惡不可言:人只是平白地打殺不問。”另如宋王庭《殢人嬌》詞:“東風吹去,落誰家牆角。平白地教人,為他情惡。”此詞仍活躍於現代漢語中,例不贅。《漢語大詞典》收“平白”,未收“平白無事”。

【樸鈍】

樸實魯鈍。1見:

曰:“尹子見伊川晚,又性質樸鈍,想伊川亦不曾與他說。”。(卷74,頁1895)

按:“樸”指樸實、質樸;“鈍”謂魯鈍,《爾雅·釋詁四》:“鈍,遲也。”文例中“性質樸鈍”一語,指的是尹子秉性樸實魯鈍。此詞此義宋前有見,如《三國志》卷三七《蜀書·龐統傳》:“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另如《晉書》卷一○一《載記·劉宣》:“劉宣,字士則。樸鈍少言,好學修潔。”《漢語大詞典》釋“樸鈍”為“質樸,不敏捷”,似稍欠妥;以明王世貞《綱鑒會纂》為首例,過晚。

【恰恰好好】

剛好,正好。1見:

吳才老說,《梓材》是《洛誥》中書,甚好。其他文字亦有錯亂而移易得出人意表者,然無如才老此樣處,恰恰好好。(卷79,頁2057)

按:“恰恰好好”乃“恰好”一詞的重疊式構詞,文例中“恰恰好好”,義即“剛好,正好”。此詞此義偶見於宋禪宗語錄,如《宏智禪師廣錄》卷五:“分曉直是分曉,諸人若到恁麽時節,自然恰恰好好。”又同卷:“恰恰好好,是平等相。若有少分相觸,便成礙塞。”查考文獻,此詞宋後基本未見。

【強倔】

猶言“倔強”,謂強硬,固執。1見:

王庶西人,趙元鎮引作樞密,甚有威望。又言他強倔,死葬廬山。振。(卷132,頁3164)

另如宋釋覺範《石門文字禪》卷一《香城懷吳氏伯仲》詩:“骨瑛淡如秋,談笑極強倔。”又宋洪邁《夷堅志》丁卷八《潭州都監》:“其人素強倔且憚費,薦供菲薄,祝史白曰:‘神靈意頗不懌,宜毎事加謹畏,殊不謂然。’”又宋釋贊甯《宋高僧傳》卷二四《唐吉州龍興寺三刀法師傳》:“法師舊名伯連,其為人也強倔而貌惡,且心循良,恒持誦《金剛經》。”又明邵寶《容春堂後集》卷九《詠銅槃水石》詩:“我心非佛心,萬事惟四勿。水止石無為,勻圓亦強倔。”

按:“強倔”亦可指“倔強的人”,如宋王安石《臨川文集》卷八六《祭張安國檢正文》:“遂升宰屬,能撓強倔,辯正獄訟,又常精出。”其中“能撓強倔”,是說能夠撼動倔強的人。

【七郎八當】

謂七零八落,散亂無序的樣子。1見:

又云:“杲老乃是禪家之俠。”又云:“陳了翁好佛,說得來七郎八當!”南升。(卷126,頁3037)

按:陳了翁好佛,文獻中多有記載,宋陳淵《默堂集》卷二二《書了齋筆供養發願文》:“翁嘗寫《華嚴經》盡八十卷,不錯一字。或以問之曰:‘方吾落筆時,一點一畫,心無不至焉。’”可是,朱熹對陳了翁醉心佛學卻頗有微詞,文例中“七郎八當”一語,乃朱熹對陳了翁好佛之評價。《朱子語類》卷一二六沈僩錄:“《華嚴合論》,其言極鄙陋無稽。不知陳了翁一生理會這箇,是有甚麽好處,也不會厭。可惜極好底秀才,只恁地被它引去了!”參同卷道夫錄:“問:‘龜山集中所答了翁書,論《華嚴》大旨。不知了翁諸人何為好之之篤?’曰:‘只是見不透,故覺得那箇好。以今觀之,也是好,也是動得人。’道夫曰:‘只為他大本不立,故偏了。’先生默然良久,曰:‘真所謂‘詖、淫、邪、遁’。蓋詖者,是它合下見得偏。’”另據同書卷一三〇沈僩錄朱熹所言:“《了翁集》後面說禪,更沒討頭處。病翁笑曰:‘這老子後來說話如此,想是病心風。’”其中“只是見不透”、“合下見得偏”、“更沒討頭處”、“想是病心風”等語,尤可見出朱熹對陳了翁好佛可謂貶損之至,並進而認為是陳了翁對佛學“見不透”。參上下文典型語境,文例中“七郎八當”一語,是朱熹評價陳了翁對佛學所見未透,故而說得七零八落,散亂無序。另如《佛光國師語錄》卷三:“上堂:二由一月,一亦莫守。七郎八當,半前落後。三分妍四分醜,臨濟德山,我家貓狗。”

又,“七郎八當”亦作“十郎八當”,如《秦併六國平話》:“秦兵大敗,殺得十郎八當,死尸遍野。”“十郎八當”,猶言其七零八落之狀。《近代漢語詞典》釋“十郎八當”為“落花流水,七零八落”,為是。《宋元語言詞典》釋為“絕大部分被摧折”,未妥。

【欹倚】

傾斜,歪斜。1見:

本錄云:“柔弱底中立,則必欹倚。若能中立而不倚,方見硬健處。”義剛。(卷63,頁1530)

按:“欹倚”乃同義複合,皆有“不正,偏斜”義。“欹”,《荀子·宥坐》:“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其中“虛則欹”,是說“宥坐之器”空無所有時就會偏斜。“倚”,《字彙·人部》:“倚,偏側也。”《禮記·中庸》:“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孔穎達疏:“中正獨立而不偏倚。”朱熹注:“倚,偏著也。”《朱子語類》文例中“欹倚”,即為傾斜,歪斜義。

又,此詞此義宋前已見,如唐裴延翰《樊川文集後序》:“竊觀仲舅之文,髙騁夐厲,……支立欹倚,呵摩皸瘃,如火煦焉。”宋後沿用,例不贅。

【澀縮】

遲疑,不乾脆。1見:

曰:“此‘吝’字說得來又廣,只是戒人遲疑不決底意思。當賞便用賞,當做便用做。若遲疑怠忽之間,澀縮靳惜,便誤事機。”僩。(卷50,頁1216)

按:參同卷大雅錄:“蓋此人乃是箇多猜嫌疑慮之人,賞不賞,罰不罰,疑吝不決,正如唐德宗是也。”其中,“疑吝不決”說的就是“澀縮”。此詞此義屢見於宋詩文,如宋米芾《畫史》:“袖間澀縮氣如線,淨几明窗謾瞻仰。”又宋葉適《水心集》卷二《申省乞致仕狀》:“今既七十,餘景不長。素有氣疾,眩暈拘迫;近尤畏寒,澀縮慘懍。”又宋孔武仲《清江三孔集》卷五《劉器之陰山七騎圖》詩:“馬蹄澀縮弓不張,但見旗斾隨飛揚。”

【深潛】

深邃,深厚不露。11見,例如:

問“顏子深潛淳粹”。曰:“‘深潛’,是深厚不淺露。恁地時,意思常藏在裏面。”燾。(卷24,頁568)

恭父問:“顏子平日深潛沉連,觸處從容,只於喟然之歎見得他煞苦切處。”賀孫。(卷36,頁968)

呂與叔惜乎壽不永!如天假之年,必所見又别。程子稱其“深潛縝密”,可見他資質好,又能涵養。友仁。(卷101,頁2560)

按:“深潛”乃並列式構詞,其詞性為形容詞。《朱子語類》文例中“深潛”,朱子自注為“深厚不淺露”,甚確。此詞此義宋詩文中屢見,如宋陳文蔚《克齋集》卷五《答三山李惟寅書》:“苟不深潛縝密而致察,實下窮格之功,則名為致知,而非真知矣。”又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五五《祭果州李郎中文》:“君之天資,清明純粹;君之學問,深潛篤至。氣夷且溫,而毅然有難犯之色。”又宋吳泳《鶴林集》卷三四《叚聖可墓誌銘》:“其嗒然下帷,則寒抄暑講,能下縝密深潛之功,其資稟可入道也。”宋後沿用此義,例不贅。

又,“深潛”一詞宋前已見,偏正式構詞,義為“深藏”,如《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又梁蕭統《文選·思玄賦》:“經重陰乎寂漠兮,慜墳羊之深潛。”此義亦一直沿用,例不贅。

【生硬】

共2見,有兩個義項:

①未達到火候或未加工成熟。1見:

這箇做工夫,須是放大火中鍛煉,鍛教他通紅,溶成汁,瀉成鋌,方得。今只是略略火面上熁得透,全然生硬,不屬自家使在,濟得甚事!僩。(卷121,頁2920)

此詞此義屢見於宋文獻,如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一四《脾臟圖》:“故食不調則傷脾,脾藏不調則傷質,質神俱損,則傷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堅澀之物,全人之道也。”又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九《說食經》:“驛頓早晚供羊甚腆,既苦生硬,且雜以蕪荑醬,臭不可近。”

按:以上文例中“生硬”一詞,謂事物未達到火候或未加工成熟。《漢語大詞典》收列義項四:①不自然;不熟練。②不柔和;不細緻。③堅實。④乖忤不順。未及此義。

②生疏,不自然。1見:

“思而不學則殆”。雖用心思量,不曾就事上習熟,畢竟生硬,不會妥帖。銖。(卷24,頁585)

另如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陳無己浣溪沙》:“世言無己喜作莊語,其弊生硬是也。詞中暗帶陳三、念一兩名,亦有時不莊語乎。”又宋楊萬里《誠齋詩話》:“退之云:‘海氣昏昏水拍天。’此以四字合三字,入品便成詩句,不至生硬。要诵詩之多,擇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縱横出沒,用亦可,不用亦可。”又宋張炎《詞源》卷下《字面》:“句法中有字面,蓋詞中一個生硬字用不得。須是深加鍛煉,字字敲打得響,歌頌妥溜,方為本色語。”宋後沿用此義,例不贅。

【死撘撘】《漢語方言大詞典》義項②: 〈形〉呆滯。古方言。《朱子語類》:“今言道無不在,無適非道,而非道固是,只是~地,惟說鳶飛魚躍,則活潑潑地。”第1800頁。

死板呆滯,不活潑。1見:

公晦問:“畢竟此理是如何?”廣云:“今言道無不在,無適而非道,固是,只是說得死撘撘地。若説‘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則活潑潑地。”廣。(卷64,頁1601)

按:文例中“死撘撘”,與下句“活潑潑”相對而言,義即“死板呆滯,不活潑”。此條為輔廣所錄,據《朱子語錄姓氏》,輔廣是慶源人,居嘉興,“死撘撘”應為其方言用語。亦寫作“死搭搭”,如宋陳埴《木鍾集》卷八《禮記》:“若是一物生見解,人便指直是道理,所以活潑潑。智睿不生,只是‘鳶魚’,所以死搭搭。”又,1930年《嘉定縣續志》:“死搭搭,俗狀不活潑之貌。”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1800頁。

【死急】

急切,急迫。1見:

杲老為張無盡所知。一日,語及元祐人才,問:“相公以為如何?”張曰:“皆好。如溫公,大賢也。”杲曰:“如此,則相公在言路時,論他則甚?”張笑曰:“公便理會不得,只是後生死急要官做後如此。”廣。(卷130,頁3127)

按:“死”為程度副詞,表達說話人的語氣和情感,宋時口語中多見。文例中“死急”一詞義即“急切,急迫”。此詞此義宋文獻多見,如宋释慧洪《禪林僧寶傳》卷五《潭州石霜諸禪師》:“存公曰:‘什麽處不是石霜?’後傳此語至諸,諸笑曰:‘老漢有什麽死急。’”又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孝義性空禪師法嗣》:“田放手曰:‘一步易,兩步難。’師曰:‘有甚麽死急?’田曰:‘若非此箇,師不免諸方點檢。’”又《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〇:“頌云:直出直入,當面不識更擬如何,著甚死急。”《近代漢語詞典》釋為“極其急迫”,以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張商英》為首例,偏晚。

【死欵】

定案,定論。1見:

退之晚來覺沒頓身己處,如招聚許多人博塞為戲,所與交如靈師惠師之徒,皆飲酒無賴。及至海上見大顛壁立萬仞,自是心服。“其言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此是退之死欵。方子。(卷137,頁3275)

按:文例中“退之死欵”一語,是朱熹從韓愈“其言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此說出發,從而對韓愈與釋佛關係給出的定論。錢鐘書《談藝錄·昌黎與大顛》一節中進行了辯證:“余常推朱子之意,若以為壯歲識見未定,跡親僧道,乃人事之常,不足深責;至於暮年處困,乃心服大顛之‘能外形骸’,方見韓公於吾儒之道,祗是門面,實無所得。非謂退之即以釋氏之學,歸心立命也,故僅曰:‘晚來沒頓身己處。’蓋深歎其見賊即打,而見客即接,無取於佛,而亦未嘗有得於儒;尺地寸宅,乏真主宰。”錢鐘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68頁。“退之死欵”,亦稱作“昌黎平生死案”,如宋黃震《黃氏日抄》卷三四《讀本朝諸儒理學書》:“先生他日謂昌黎自說與大顛交,此是昌黎平生死案,何嚴也。”又明楊慎《丹鉛餘錄》卷一〇:“《朱子語錄》謂《與大顛書》,乃昌黎平生死案。嗚呼!晦翁之言,抑何其秋霜烈日邪!”“死欵”此義宋後有見,如明胡宗憲《籌海圖編》卷一二:“違式巨艦雖成濟具,而原其所欲為若只從互市,罪亦不列死欵。”

另,“欵”同“款”,“死款”一詞早見於唐詩文中,如唐元稹《台中鞫獄,憶開元觀舊事,呈損之,兼贈周兄四十韻》詩:“死款依稀取,鬬辭方便刪。”其中,“死款”謂定論,定案。

【頭段】

主要的,重要的。1見:

或言性,謂荀卿亦是教人踐履。先生曰:“須是有是物而後可踐履。今於頭段處既錯,又如何踐履?天下事從其是。”可學。(卷137,頁3254)

除《朱子語類》外,此詞此義宋文獻中屢見,如宋歐陽修《文忠集》卷一四七《與王文恪公樂道》:“所恨漸老益懶惰,空過日月,不曾成頭段著得些文字。”又宋章如愚《羣書考索别集》卷二一《兵門·州縣兵》:“切詳當日剏置此軍,本為彈壓湖南盜賊事,隸本路帥司。本路别無頭段軍馬,惟賴此軍以壯聲勢。”

按:宋李若水《忠愍集》卷一《使還上殿劄子三道》:“及見皇子,不言歲幣,但言先將歸朝官、所欠金銀來,至頭段事尚待尋思。頭段事,大事也,意謂三鎮。”另,亦作“大頭段”,如《朱子語類》卷一一六:“但此番歸去,恐未便得再到侍下。如語孟中設有大疑,則無可問處。今欲於此數月揀大頭段來請教,不知可否?”其中,“大頭段”謂主要的、重要的。又宋滕珙《經濟文衡》後集卷二三《答趙幾道》:“只是資質恬靜,無他外慕,故於此大頭段處,窺測得箇影響。到此地位,正好著力,卻便墮落釋老門戸中去。”又朱熹《晦庵集》卷六一《答林徳久》:“窮理亦無它法,只日間讀書應事處,每事理會便是,雖若無大頭段增益,然亦只是積累,久後不覺自浹洽貫通,正欲速不得也。”可見,“頭段”是當時的習用語。康鵬《“頭段”考》一文中分析認為:“‘頭段’一詞是宋金時期的漢語詞彙,尤為金人所習用,應釋為‘重要’、‘緊要’之意。” 見彭曉瑜、郭濤主編《北大史學》(11),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編,2005年,第235頁。此說可商。《漢語大詞典》僅收列一個義項,即“金代指達官貴人門第”,未及此義。

【透達】

透徹明白。1見:

問铢:“理會得彭蠡否?”铢曰:“向来只据傳注,終未透達。”銖。(卷79,頁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