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1454700000017

第17章 《朱子語類》俗語詞研究(10)

按:“透”謂透徹,《增韻·候韻》:“透,徹也。”“達”謂清楚、明白。《論語·鄉黨》:“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清劉寶楠正義曰:“達,猶曉也。”文例中言“终未透達”,是說最終也沒能知曉得透徹明白。另如明尹臺《與徐東溪》:“公之忠信髙明,自足感動四方之士,況潜心經學,所指述皆透達。”《漢語大詞典》此義項以現代作家陶行知《學生自治問題研究》為首例,過晚。

【枉却】

枉費,白費。2見:

壽昌問先生:“‘此心元自通天地,枉却靈宮一炷香!’先生遊南嶽詩。若在小龍王廟,還敢如此道否?”先生曰:“某却不曾到吳城山。”壽昌。(卷107,頁2677)

晉悼公幼年聰慧似周世宗。只是世宗却得太祖接續他做將去。雖不是一家人,以公天下言之,畢竟是得人接續,所做許多規模不枉却。文蔚。(卷136,頁3251)

另如宋劉辰翁《摸魚兒·贈友人》詞:“想幼安、遼東歸後,自羞年少龍首。長安市上壚邊臥,枉卻快行家走。”又宋陳師道《清平樂》詞:“記著不如渾忘著,百種尋思枉卻。”又宋管鑒《念奴嬌·故有徐娘及悲歡之句》詞:“官況全如秋淡薄,枉卻塵侵烏帽。”又明祝允明《前聞紀·晁錯張逵》:“然猶能識其危而不能不為,則亦何為而不改乎?所謂小人枉卻做小人者,要之至愚而已。”

按:此詞此義宋前已見,如唐羅虯《比紅兒詩》:“定知不及紅兒貌,枉却工夫溉玉田。”其中,“枉却工夫”,就是指白費工夫。《漢語大詞典》釋為“猶辜負”,欠妥。《漢語大詞典訂補》將該義例證提前至宋晁補之《洞仙歌》詞,稍晚。

【慰望】

深感安慰而又滿含期待。1見:

“季子來歸”,如“高子來盟”、“齊仲孫來”之類。當時魯國內亂,得一季子歸國,則國人皆有慰望之意,故魯史喜而書之。人傑。(卷83,頁2164)

另如宋黃庶《伐檀集》卷上《伊川喜雨》詩:“尺雨乘春慰望深,家家倉廩一年心。”又宋魏齊賢《上通判小簡》:“私心慰望,喜何可比量。匆匆布敘,莫究萬一。”又宋李曾伯《可齋雜藁》卷六《通淮西尤帥漕》:“江湖髙臥,每懷憂世之心。幸杲日之大明,喜片雲之慰望。”又元蒲道源《閑居叢稿》卷七《與王同知》詩:“今日承流真慰望,須將膏雨入新春。”又明陸深《儼山集》卷九六《四川家書七首》:“近兩三日前,自南都來,傅國相計當在新正得到,想家中必有人同來,甚慰望慰望!”

按:《說文·心部》:“慰,安也。”《廣韻·未韻》:“慰,安慰。”唐王昌齡《放歌行》詩:“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父愁。”“望”,義即“期待,期望”。《說文·亡部》:“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文例中“國人皆有慰望之意”,是說魯國人對季子歸國皆深感安慰而又滿含期待。

又,此詞此義早見於唐詩文,如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五六《代王佖答吐蕃北道節度論贊勃藏書》:“況麾下以公忠之節,雄勇之才,翊佐大邦,經略北道。佖近蒙制命,守在邊陲,慰望之情,一一難盡。”

【戲說】

憑空說,隨性說。1見:

先生曰:“只是公不曾見。畢竟其理如何?南軒亦只是硬不信,有時戲說一二。如禹鼎鑄魑魅魍魎之屬,便是有這物。”揚。(卷3,頁35)

另如宋龔昱《樂菴語錄》卷五:“吾平生性命道徳之學,治亂安危之策,不獨載之空言,亦粗見之行事。今既永訣,豈容緘默戯說。”又宋吳則禮《北湖集》卷一《讀徳操詩文》詩:“胷中姑一吐,戯說無義語。”又宋陸游《劎南詩槀》卷八〇《歲暮作》詩:“堅頑敢望今如許,戲説期頤強自寛。”又明楊慎《升庵集》卷四四《鍾馗即終葵》:“亦如石敢當本《急就章》中虛擬人名,本無其人也。俗立石於門,書‘泰山石敢當’,文人亦作《石敢當傳》,皆虛辭戲説也。昧者相傳,久之便謂真有其人矣。”

按:《漢語大詞典》僅收列一個義項,釋“戲說”為“開玩笑”,未及此義。此詞還活躍在現代漢語中,“戲說”詞義進一步引申,泛言在保留事實或歷史事件真實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藝術加工而進行言說,如電視劇《戲說乾隆》等。

【閑言語】

閑話,無關緊要的話。5見,例如:

吏文只合直說,某事是如何,條貫是如何,使人一看便見,方是。今只管弄閑言語,說到緊要處,又只恁地帶過去。至。(卷108,頁2688)

郭德元告行,先生曰:“人若於日間閑言語省得一兩句,閑人客省見得一兩人,也濟事。若渾身都在鬧場中,如何讀得書!”僩。(卷116,頁2806)

雖淺近閑言語中,莫不有理,都要見得破。(卷114,頁2758)

按:“閑”,謂無關緊要的,不重要的,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龙·章句》:“據事似閑,在用實切。”其中,“似閑”與“實切”詞義相對,意思是說看起來無關緊要,但實際上很重要。以上文例中“閑言語”猶閑話,無關緊要的話。又,“閑言語”此義宋前已見,如唐張祜《讀老莊》詩:“等閑緝綴閑言語,誇向時人喚作詩。”又唐崔道融《謝朱常侍寄貺蜀茶、剡紙二首》詩:“不應點染閑言語,留記將軍蓋世功。”《漢語大詞典》和《宋元語言詞典》皆祇列一個義項:“空話,謊話”。未及此義。

【心膽大】

謂有膽量,膽量大。1見:

世間自有一般心膽大底人。如廢海西公時,他又不能拒,廢也得,不廢也得,大節在那裏!寓。(卷35,頁924)

按:“心膽”,喻膽量,如唐劉濟《出塞曲》詩:“倚是并州兒,少年心膽雄。”其中,“心膽雄”就是指膽量大。“心膽大”此詞此義宋文獻中屢見,如宋蘇軾《送周正孺自考功郎中歸守梓潼兼簡呂元鈞三絶》詩:“白髪熙寧老諍臣,凜然心膽大於身。”又宋鄭震《鄂州南樓》詩:“夜郎逐客心膽大,醉欲槌碎醒又休。”又宋曹勛《投連泉州顯學五十韻五言》詩:“自陳心膽大,肯避虎狼先。”宋後一直沿用,例不贅。

【咬不斷】

謂事理等糾纏不清,不能了斷。2見:

問:“‘鮮矣仁’,《集注》以為絕無仁,恐未至絕無處否?”曰:“人多解作尚有些箇仁,便粘滯,咬不斷了。子細看,巧言令色,心皆逐物於外,大體是無仁了。”淳。(卷20,頁480)

如攻寨,須出萬死一生之計,攻破了關限,始得。而今都打寨未破,只循寨外走。道理都咬不斷,何時得透!淳。(卷121,頁2924)

按:“咬不斷”是相對於“咬斷”一說而言,謂事理等糾纏不清,不能了斷。相反,“咬斷”謂“了斷”,且此詞此義多見於宋文獻,如《佛光國師語錄》卷九《示政家道人》:“咬斷一絲頭,十方成解脫。”又《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上:“要明斯事也,須是個一刀兩斷漢始得。只恁麽哄哄恫恫地爛,冬瓜相似,有什麽成辨。咬斷兩頭,猶是惹泥帶水,豈更因循可惜許兄弟,正法難聞,正因難發,何不自省去。”又《密庵和尚語錄·示臨禪人》:“一向硬赳赳地,將心就一處研究,不舍晝夜。驀然一覷覷透,一咬咬斷,通上徹下,全體是個大解脫門。”

【厭斁】

厭倦。1見:

庸言庸行,盛德之至。到這裏不消得恁地,猶自“閑邪存誠”,便是“無射亦保”,雖無厭斁,亦當保也。淵。(卷69,頁1710)

按:“厭斁”乃同義複合,皆有“厭倦”義。“斁”,《詩·魯頌·泮水》:“戎車孔博,徒御無斁。”鄭玄箋:“徒行者、御車者皆敬其事又無厭倦也。”《朱子語類》文例中言“雖無厭斁,亦當保也”,是說即使沒有厭倦,也應當加以持守。“厭斁”此義宋文獻中屢見,如宋胡瑗《周易口義》卷三《上經·謙》:“故上則謙以奉於君,下則謙以治於民。勤勤不已,無有厭斁之心,是謂勞謙者也。”又宋王宗傳《童溪易傳》卷三〇《繫辭下》:“而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命人心,至此有歸,無有厭斁。”《漢語大詞典》釋為“厭棄”,欠妥;以明方孝孺《祭許士修》為首例,稍晚。

【殃考】

害累,禍害。1見:

曰:“申韓莊老之說,便是此意,以為聖人置這許多仁義禮樂,都是殃考人。……其意大概說,使人行三年之喪,庶幾生子少,免得人多為亂之意;厚葬久喪,可以破產,免得人富以啟亂之意。都是這般無稽之語!”僩。(卷35,P937)

按:《廣雅·釋言》:“殃,禍也。”漢桓寬《鹽鐵論》卷五《相刺》:“昔趙高無過人之志,而居萬人之位,是以傾覆秦國而禍殃其宗,盡失其瑟,何膠柱之調也?”其中,“禍殃其宗”即祸害族人。《朱子語類》文例中“殃考人”,就是害累人,禍害人的意思。另如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七六《方藥部三·修羽化河車法》:“不得偶然輕泄,傳非道之人,受其殃考。”李敏辭釋“殃考”為“折磨,害累。……與‘殃考’近似,又有‘殃苦’一詞。”李敏辭博士論文《〈朱子語類〉的文獻學研究》,第81頁。似未妥。

又,“殃考”一詞宋前已見,如梁陶弘景《真誥》卷八《保命答許長史》:“郗回父無辜戮人數百口,取其財寳,殃考深重。”

【殃苦】

痛苦,折磨。1見:

可學又問:“林黃中亦主張左氏,如何?”曰:“林黃中却會占便宜。左氏疏脫多在‘君子曰’,渠却把此殃苦劉歆。”可學。(卷123,頁2960)

按:“殃苦”是一個兼類詞,在《朱子語類》文例中用為動詞,義即“痛苦,折磨”。“殃苦”一詞宋前已見,如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三〇《俗女部·述意》:“衆生如是甚為可湣,常為欲火所燒而不能離,致受殃苦爾來不絶也。”其中,“殃苦”為名詞。此種用法一直沿用,如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一二一《靈驗部五·徐翥為父修黃籙齋驗》:“同官屬吏,皆均其罪,猶有十二年。殃苦報訖,方履惡道,痛苦之狀,不可具言。”又明周順昌《忠介燼餘集》卷一《申詳稅監變異緣由附後》:“又據連僉具呈人,姚肖等八人為殃苦慘傷事。肖等係內監,左邊一列連居禍慘。”

【硬健】《漢語方言大詞典》“硬健”:①〈形〉(身體)結實而健壯。西南官話。②〈硬〉。客話。見第5972頁。

強勁有力。3見: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如和,便有流。若是中,便自不倚,何必更說不倚?後思之,中而不硬健,便難獨立,解倒了。若中而獨立,不有所倚,尤見硬健處!本錄云:“柔弱底中立,則必欹倚。若能中立而不倚,方見硬健處。”義剛。(卷63,頁1530)

另如宋李彌遜《筠谿集》卷二一《題胡霈然書後》:“隋僧智果,作字硬健,煬帝時謂得右軍骨,予於胡亦云。”又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一七《黃體元詩序》:“黄密塞,此通;黃硬健,此軟美。不必其侶而惟其可,最為善述前人者,妙年能此奇矣。”又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三:“莊瑾字公瑾,號采芝,龍江章氏之後,晚居李墟。能詩,善草書,學二王,而硬健骨立,自成一家。”

按:“硬健”乃同義複合,皆有“強有力”之義。《字彙·石部》:“硬,強也”,“硬,堅硬”。又,《篇海類編·人物類·人部》:“健,伉也,強也,有力也。”《易·乾卦·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唐孔穎達疏:“健者,強壯之名。”《朱子語類》文例中“硬健”,義即“強健有力”。今四川方言中仍在使用,如成都、達州、綿陽等地,例不贅。

【周到】

完備,沒有疏漏。1見:

此箇道理,大則包括乾坤,提挈造化;細則入毫釐絲忽裏去,無遠不周,無微不到,但須是見得箇周到底是何物。夔孫。(卷23,頁560)

按:“周到”乃同義複合,皆有“完備”義。《廣韻·尤韻》:“周,備也。”《史記》卷五《秦本紀》:“嗟乎!秦繆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宋裴駰《史記集解》引漢服虔注曰:“周,備也。”“到”亦有“周至,周備”義,《後漢書》卷八一《諒輔傳》:“今郡太守改服責己,爲民祈福,精誠懇到,未有感徹。”其中,“懇到”謂真誠周備。《朱子語類》文例中言“无远不周,无微不到”,正可謂此。此詞此義宋文獻中有見,如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卷一七《侍講待制朱先生敘述》:“其為言大中至正,精粗具舉而本末不遺,命理切盡而達意周到。”宋後沿用此義。《漢語大詞典》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為首例,《近代漢語大詞典》以明吳炳《西園記》為首例,皆偏晚。

【忠寔】

忠實,誠樸。1見:

蓋其人忠寔,又專一無他事,所以記得。今學者不能記,又往往只靠著筆墨文字,所以愈忘之也。方。(卷11,頁187)

按:“忠寔”即“忠實”,“寔”通“實”。《正字通·宀部》:“寔,與實通。”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部》:“寔,叚借為實。”《春秋左氏傳·桓公》:“六年,春,正月,寔來。”杜預注:“寔,實也。”《朱子語類》文例中“其人忠寔”,是說那時的人忠實、誠樸。此詞此義屢見于宋文獻,如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四七《正學傳》:“於是天子益知公可用,嘗賜手書,褒其忠寔,盖將復大用之,而公已病矣。”又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五七《仁宗》:“昔太祖經營四方,選勇幹忠寔者分控西北邉,皆一任十餘年不遷,卒獲其效。”又宋胡寅《斐然集》卷二六《左朝奉郎曹君墓誌銘》:“國家自治平而上,制立治定,所用人才以愷弟忠寔為本。”參文獻,該詞宋後基本未見。

【做脚手】

猶言“做手脚”。謂暗中施展手段,採取行動。1見:

某以為,大率若小人勢弱時節,只用那虛聲,便可恐得他去;若小人勢盛時節,便不可如此暴露,被他先做脚手。(卷116,頁2790)

按:“做脚手”一說,語義搭配有時不太穩定,也可分而言之,如《朱子語類》卷一一六:“德修向時之事,不合將許多條法與壽皇看,暴露了,被小人知之,却做了脚手。”又卷一三二賀孫錄:“平勃之成功也,適直呂后病困,故做得許多脚手,平勃亦幸而成功。”此詞此義宋後有見,如《水滸傳》第六十六回:“話說吳用對宋江道:‘……因此累累寄書與梁中書,教道且留盧俊義、石秀二人性命,好做脚手。’”

又,亦作“做手脚”,如《朱子語類》卷七二銖錄:“觀上六一爻,則小人勢窮,無號有凶之時,而君子去之之道,猶當如此嚴謹,自做手脚,蓋不可以其势衰而安意自肆也,其為戒深矣!”又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九《靖康中帙四》:“不意燕山失守,主上嗣位未旬日間,正是做手腳不迭,亦非事力單弱。”《漢語大詞典》、《宋語言詞典》收錄“做手脚”,未收“做脚手”。《近代漢語大詞典》皆收錄“做脚手”、“做手脚”兩詞形,其中“做手脚”一詞引《水滸全傳》為首例,偏晚。

【做頭抵】

謂作對。3見:

且如楚子侵中國,得齊桓公與之做頭抵攔,遏住他,使之不得侵。齊桓公死,又得晉文公攔遏住,如橫流泛濫,硬做隄防。僩。(卷55,頁1318)

先生笑曰:“他舊曾去晁以道家作館,晁教他校正《闢孟子說》,被以道之說入心後,因此與孟子不足。後來所以抵死要與他做頭抵,這亦是拗。”義剛。(卷119,頁2866)

李覯也要罵孟子。不知只管要與孟子做頭抵做甚?你且揀箇小底來罵,也得。義剛。(卷119,頁2867)

除《朱子語類》外,另如宋楊萬里《聽蟬八絶句》詩:“更從誰子做頭抵,只放斜陽不落休。”又元無名氏《謝金吾詐拆清風府》第三折:“我可也不怕你,不懼你,我須是天潢支派沒猜疑,來、來、來,我敢和你做頭抵。”

按:亦作“做頭底”。“底”通“抵”,如南唐冯延巳《應天长》詞:“蘭房一宿還歸去,底死謾生留不住。”其中“底死”即“抵死”,謂竭力,拼命。“做頭底”亦多見於《朱子語類》,如卷二三賀孫錄:“又如漢高祖為義帝發喪,那曾出於誠心!只是因董公說,分明借這些欺天下。看它來意也只要項羽殺了它,却一意與項羽做頭底。”又卷三賀孫錄:“先生曰:‘人只了得每日與鬼做頭底,是何如此無心得則鬼神服?’”又卷一一五:“如今工夫,須是一刀兩段,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如此做頭底,方可無疑慮。”《近代漢語大詞典》釋為“同‘做敵頭’”,似未妥。

【做崖岸】

猶擺架子。謂清高自負。1見:

今日人才之壊皆由於詆排道學。……若是一人叉手並脚,便道是矯激,便道是邀名,便道是做崖岸。須是如市井底人拖泥帶水,方始是通儒實才!賀孫。(卷108,頁2686-2687)

按:“崖岸”,《明清俗語辭書集成》收列詞條“崖岸”該詞條所引《前漢書》及唐師古注文字有誤。《漢書》卷四五:“充為人魁岸,容貌甚壯。”師古注:“魁,大也。岸者,有廉稜如崖岸之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頁。:“倨傲自尊大謂之立崖岸。《前漢書》‘江充容貌魁岸’,師古注:‘崖者,有廉稜如崖岸形。’”《朱子語類》文例中言“做崖岸”與上句“矯激、“邀名”詞義上一脈相承,與後句“市井底人拖泥帶水”詞義相對,用以說明恭敬嚴謹之人容易被人認為是清高自負,喜歡擺架子的人。亦寫作“做崖”,如宋張元幹《蘆川歸來集》卷一〇《丙寅自贊》:“這癡漢,沒思算。初乏田園,卻懶仕宦。辨得所向方圓,未嘗敢做崖。只用兩僕,肩輿不羡。儻来軒冕,投閒二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