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1454700000019

第19章 《朱子語類》俗語詞研究(12)

除《朱子語類》外,此詞此義宋後有見,如明髙攀龍《髙子遺書》卷四《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若事物上蹉失,就是這箇蹉失,聖人亦别無勞攘,只順事無情,物各付物,但無走失爾。”其中,“蹉失”與“走失”義同,皆指失誤。

按:《漢語大詞典》釋“蹉失”為“過失;失誤”,較含混;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為首例,偏晚。《近代漢語大詞典》亦以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為首例,偏晚。

【督辦】

敦促經辦。1見:

運使本是愛民之官,今以督辦財賦,反成殘民之職。提刑本是仁民之官,今以經、總製錢,反成不仁之具。淳。(卷128,頁3078)

按:“督”謂督促,敦促,《廣雅·釋言》:“督,促也。”《後漢書》卷三五《張純傳》:“五年,拜太中大夫,使將潁川突騎安集荆、徐、揚部,督委輸,監諸將營。”李賢注:“督,促也。”文例中“督辦財賦”,即敦促經辦財貨賦稅事宜。此詞此義宋文獻屢見,如宋黃震《黃氏日抄》卷七一《提舉司差散本錢申乞省罷華亭分司狀》:“官司以其事力,可以濟乏,材智可以服衆,使之督辦,謂之統催。亦必勸以恩禮,然後狥以法制,人情所在,始有樂為之用者。”又《宋史》卷三〇三《范祥傳》:“輦運所經二十二驛,宣撫司不先告期,轉運使臨時督辦,致民皆破產,上下莫敢言。”《漢語大詞典》此義項以《中國民間故事選·魯王和他的小黃馬》為首例,偏晚。

【頓斷】

停頓,間斷。2見:

問:“‘知止而後有定’,須是物格、知至以後,方能如此。……”曰:“物格、知至也無頓斷。都知到盡處了,方能知止有定。”僩。(卷14,頁272-273)

變、化二者不同,化是漸化,如自子至亥,漸漸消化,以至於無。如自今日至來日,則謂之變,變是頓斷有可見處。。(卷75,頁1937)

另如明周王朱橚《普濟方》卷二六四《服餌門》:“若以枸杞根少許同煮,即無所忌,如渇要飲水,茶湯一切無慮,不能頓斷榖食,即與粥飯同喫,即漸漸自斷矣。”又清謝元懷《填詞淺說·瀋去矜詞韻切當》:“詩賦均以韻為限,雖雒誦疾徐隨人,然至押韻處,必須頓斷,故不許出韻。取上下諧叶,令讀者聽者,咸有鏗鏘和洽之美。”

按:《漢語大詞典》列義項二:①指音節停頓間斷。②拉斷;扯斷。義項①釋義窄,從以上所舉文例中可見,“頓段”表“停頓,間斷”義時,並非局限於指“音節停頓間斷”;以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為首例,偏晚。義項②在元雜劇中多有用例,如元楊景賢《馬丹陽度脫劉行首》第二折:“嗤、嗤、嗤,扯斷布袍,支、支、支,頓斷麻絛,來、來、來,可惜葫蘆裏槅了我些靈丹藥。”以清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為首例,偏晚。

【遏伏】

遏制,使順服。2見:

《書》中多說“聰明”,蓋一箇說白,一箇說黑,若不是聰明底,如何遏伏得他眾人?夔孫。(卷55,頁1307)

彼所謂“降伏”者,非謂欲遏伏此心,謂盡降收世間眾生之心入它無餘涅槃中滅度,都教你無心了方是,只是一箇“無”字。僩。(卷126,頁3026)

另如宋李流謙《澹齋集》卷一五《重修尉廨南康祠記》:“苟疆隅妥清,凶梗遏伏,尉安于明,則神安于幽矣。”又明羅欽順《困知記》卷下:“今乃欲於静中養出端倪,旣一味静坐,事物不交,善端何緣發見?遏伏之久,或者忽然有見,不過虛靈之光景耳。”

按:“遏”,即“遏制,阻止”,《說文·辵部》:“遏,微止也。”《爾雅·釋詁下》:“遏,止也。”又,《正字通·人部》:“伏,屈服也。”“遏伏”,謂遏制,使順服。《朱子語類》文例中言“遏伏得他眾人”,是說讓眾人順服;“遏伏此心”,是說遏制此心。《近代漢語大詞典》釋作“壓伏,制止”,似欠妥。

【發顛狂】

謂舉止異常,狂放而不受拘束。1見:

他之說,却是使人先見得這一箇物事了,方下來做工夫,却是上達而下學,與聖人“下學上達”都不相似。然他才見了,便發顛狂,豈肯下來做?賀孫。(卷124,頁2982-2983)

另如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一五《酣飲》詩:“三盃容小阮,醉後發顛狂。”又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九二《四偈奉寛齋居士》詩:“居士勤勤勤禮拜,拜來拜去招雲恠。忽然一日發顛狂,丈六金身都打碎。”又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一三《曹吉祥》:“恭順亦戰死,京師時有詩云:‘曹奴此日發顛狂,寇逯諸公死亦當,學士叩頭如犬吠,尚書鎖項似牽羊。’”又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〇《灤陽續錄二》:“三槐癡立良久,忽發顛狂,頓足捶胸而呼曰:‘人家兄弟如是耶?’如是一語,反覆不已。”

按:“顛狂”乃同義複合,皆有“狂放”義。“顛”謂“狂放,猛烈”,如宋楊萬里《病中止酒》詩:“葛衣著了却生寒,風勢顛時正上灘。”“狂”謂狂放不羈,縱情而不受拘束,如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亦作“發顛發狂”,如《朱子語類》卷一二四賀孫錄:“他是會說得動人,使人都恁地快活,便會使得人都恁地發顛發狂。某也會恁地說,使人便快活,只是不敢,怕壞了人。”

又,“發顛狂”一詞宋前已見,如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七九《樹果部》:“若人未離欲嗅是香,即生心氣,乃發顛狂。”

【附阿】

猶“阿附”。附和,迎合。1見:

問:“覿何如人?”曰:“夷考其行,不為諸公所與,遂與王及之王時雍劉觀諸人附阿耿南仲,以主和議。”儒用。(卷130,頁3133)

另如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二四八《郡國相》:“國有十餘長吏,多附阿貴戚,賍污狼籍,於是奏免其八。”又宋蔡襄《端明集》卷一〇《韓絳可右正言依舊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赴諫院供職制》:“若夫罷軟而畏權要,附阿以希進用,徼訐以干譽,煩碎以欺俗,有一于此,兹謂壬人。”又宋劉安上《給事集》卷五《行狀》:“公獨挺然不肯附阿,極言其罪。抗章不報,乃與石公弼率同列廷論之。”宋後沿用此義,例不贅。

按:“附”有“附和”義,如漢荀悦《申鑒》卷一《政體》:“以苛為密,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此叛國之風也。”其中,“附上”謂對君上附和。“阿”有“迎合,隨從”義,如《國語》卷一《周語上》:“大臣享其禄,弗諫而阿之,亦必及焉。”韋昭注:“阿,隨也。”《朱子語類》文例中言“附阿耿南仲”,是說孫覿夷考之行很為在朝諸公所不齒,孫覿於是附和迎合力主和議的耿南仲。《漢語大詞典》收“阿附”,未收“附阿”。

【蓋蔽】

遮蓋,蒙蔽。2見:

人心本明,只被物事在上蓋蔽了,不曾得露頭面,故燭理難。且徹了蓋蔽底事,待他自出來行兩匝看。伯羽。(卷12,P205)

另如宋富弼《上仁宗薦張昷之等九人可充轉運使副》:“親戚故舊者不得蓋蔽,可去者必去之,仇讐疎逺者不得抑塞,可用者必用之。”又宋沈作喆《寓簡》卷六:“自古以此亂亡,蓋蔽而莫之知也,忽焉其可悲!”又宋葉適《習學記言》卷二六《後漢書》:“而人主不悟,蓋蔽蠛蠓者不見日月也。”此處“蓋蔽蠛蠓者”,是說被小人物所蒙蔽。

按:《玉篇·皿部》:“蓋,掩也,覆也。”《淮南子·說林訓》:“日月欲明而浮雲蓋之。”高誘注:“蓋,猶蔽也。”“蔽”是一個多義語素,有“隱蔽、蒙蔽”義,《廣雅·釋詁四》:“蔽,隱也”。《商君書·修權》:“明主不蔽之謂明,不欺之謂察。”文例中“蓋蔽”,是說被外物所遮蓋,所蒙蔽。又,“蓋蔽”一詞宋前已見,如唐馮翊子子休《桂苑叢談·史遺》:“是夕,夢雲輿雨蓋蔽空。”

【蓋庇】

遮蓋,遮護。2見:

“容”字却說得是,蓋知其為不善之雜,而又蓋庇以為之,此方是自欺。謂如人有一石米,却只有九斗,欠了一斗,此欠者便是自欺之根,自家却自蓋庇了,嚇人說是一石,此便是自欺。僩。(卷16,頁339)

另如朱熹《晦庵集》卷二七《與趙帥書》:“而四家之中又無正定主名,萬一無人及時申附,直至生子之後,其家或欲殺棄,即通同蓋庇,不復申舉。”又宋周孚《蠹齋鉛刀編》卷三一《非詩辨妄》:“夫兩學之相攻猶訟也,理直者一言而是,理曲者委曲蓋庇而跡愈彰。”又明張永明《張莊僖文集》卷二《修理册庫疏》:“如永樂十年,等年南庫等庫則有壹間全架倒塌者,上雨旁風,無所蓋蔽,所宜急行修理。”

按:“蓋庇”乃同義複合,皆有“遮蔽、遮護”義。《說文·廣部》:“庇,蔭也。”段玉裁注:“蔭,艸侌也。引伸之為凡覆庇之稱。”如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又,參《朱子語類》卷一六僩錄:“謂如人為善,他心下也自知有個不滿處,他却不說是他有不滿處,却遮蓋了,硬說我做得是,這便是自欺。却將那虛假之善,來蓋覆這真實之惡。”其中,文例中“蓋庇”、“遮蓋”、“蓋覆”義同。

【隔一手】

謂不直接經手。1見:

譬如一路數州,必有一帥,自一路而言,便是一帥;自一州而言,只是一州之事。然而帥府之屬縣,便較易治。若要治屬郡之縣,却隔一手了。榦。(卷20,頁476)

另如朱熹《晦庵續集》卷一《答黃直卿》:“元來世間文字被人錯注解者,只前人做下,才隔一手,便看得别,而況此道之廣大精微也耶。”又朱熹《晦庵集》卷五六《答鄭子上》:“病中不敢勞心看經書,閑取《楚詞》遮眼,亦便有無限合整理處。但恐犯忌,不敢形紙墨耳。因思古人是費多少心思做下此文字,只隔一手,便無人理會得,深可歎息也。”

【灌啖】

奉持酒食等使對方食用。1見:

後來有這樣事,管蔡必是被武庚與商之頑民每日將酒去灌啖它,乘醉以語言離間之曰:“你是兄,却出來在此;周公是弟,反執大權以臨天下!”僩。(卷81,頁2113)

按:“灌”,義即獻酒,如《禮記·禮器》:“諸侯相廟,灌用鬱鬯。”鄭玄注:“灌,獻也。”“啖”,謂使對方食用,如《漢書》卷七二《王吉傳》:“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顏師古注:“啖,謂使食之。”文例中“灌啖”一詞,是說武庚與商之頑民每日奉持酒食使管蔡食用,故而才會出現“乘醉以語言離間之”這樣的結果。“灌啖”此義多見於宋禪宗語錄,如《黃龍慧南禪師語錄·溈山水牯牛》:“昔日溈山有水牯,而今老倒臥荒丘。形容卓立雖無力,灌啖依前是好牛。”又宋禪宗語錄《萬善同歸集》卷中:“不堅如芭蕉水沫,無常似焰影電光。雖灌啖而反作冤仇,每將養而罔知恩報。”宋後亦有見,如元方回《桐江續集》卷八《送前歙黟》詩:“凍僮僅縫補,羸馬缺灌啖。客至碁一局,無客書自覽。”

【光蕩蕩】

光亮,明亮。1見:

須是打疊得這心光蕩蕩地,不立一箇字,只管虚心讀他,少間推來推去,自然推出那箇道理。僩。(卷80,頁2086)

按:參同書卷一二大雅錄:“今求此心,正為要立箇基址,得此心光明,有箇存主處,然後為學,使有歸著不錯。”又卷一一五:“遇無事則靜坐,有書則讀書,以至接物處事,常教此心光嗆嗆地,便是存心。”其中,“此心光明”,“此心光嗆嗆地”等語,與文例中所言“這心光蕩蕩地”義同,“光蕩蕩”指的就是心中光亮、明亮。此詞此義宋後偶見,如《西遊記》第六十六回:“一腔春意喜盈盈,兩眼秋波光蕩蕩。”又,此詞此義還活躍在粵方言中,義即“亮堂堂,很亮很亮”,如廣東陽江。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1898頁。

【光輝輝】

謂光亮閃爍的樣子。2見:

曰:“只是説見得道理在面前,不被物事遮障了。‘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皆是見得理如此,不成是有一塊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裏。”義剛。(卷113,页2742)

久之,乃曰:“‘無極而太極’,不是説有箇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裏。只是説這裏當初皆無一物,只有此理而已。”義剛。(卷94,頁2387)

按:文例中言“有箇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裏”,參同書卷一一三義剛錄:“道不是有一箇物事閃閃爍爍在那裏”,其中,“光輝輝”猶“閃閃爍爍”,即形容光亮閃爍的樣子。又元湯舜民《卓文君花月瑞仙亭》:“青裊裊垂楊近畫樓,響濺濺暗水流華徑。輕颭颭香風翻翠幌,光輝輝銀或射雕楹。”另,此詞此義宋前已見,如唐瞿曇悉達《唐開元占經》卷三八《填星光色芒角四》:“填星色黄而光輝輝,大更宫室,有土功事。”

【滾合】

混合,聚合。2見:

若事未來,先有一箇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之心在這裏,及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之事到來,又以這心相與滾合,便失其正。賀孫。(卷16,頁347)

五行陰陽,七者滾合,便是生物底材料。謨。(卷94,頁2367-2368)

另如宋歐陽修《文忠集》卷一一五《論礬務利害狀》:“蓋是榮諲從初將生、熟兩色礬博賣到錢數滾合比筭,便謂自起立煉礬務,後來年額課利增盈,遂欲罷六户筭請生礬舊額。”又宋陳埴《木鍾集》卷八《禮記·天命之謂性》:“理會得時,萬理總是一理;未理會得時,萬理各是一理。今日方理會未好,滾合說混沌話。”又明朱橚《普濟方》卷三〇六《驢馬傷》:“白礬飛過,黃丹炒令紫色,各等分,相滾合,以貼患處。”

按:“滾合”初寫作“袞合”,早見於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卷七《治卒毒及狐溺棘所毒方》:“白礬飛過,黃丹炒令紫色,各等分,相袞合,調貼患處。”另如《朱子語類》卷一三六謨錄:“今人論理,只要包合一個渾淪底意思,雖是直截兩物,亦強袞合說,正不必如此。”

【黑淬淬】“黑淬淬”一詞,肖術全碩士論文《〈朱子語類〉詞語考釋與相關辭書書證辨說》(2008年,華中師範大學)有討論:“黑淬淬”10見中有5見為名詞;“黑淬淬”作形容詞時釋為“懵懵懂懂”; 將“黑卒卒”釋義為“形容黑暗”和“懵懵懂懂”。見第17-20頁。以上所言似未妥。

形容漆黑或模糊的樣子。10見,例如:

天明,則日月不明。天無明。夜半黑淬淬地,天之正色。僩。(卷1,頁6)

“忠信”是知得到那真實極至處,“修辭立誠”是做到真實極至處。若不是真實知得,進箇甚麽?前頭黑淬淬地,如何地進得去?僩。(卷69,頁1721)

聖賢不是教人去黑淬淬裏守著。而今且大著心胸,大開著門,端身正坐以觀事物之來,便格它。夔孫。(卷15,頁286)

亦作“黑窣窣”,如《朱子語類》卷六四賀孫錄:“若上面着布衣,裏面着布襖,便是內外黑窣窣地。”又卷七五學蒙錄:“又曰:‘他恁黑窣窣地深,疑若不可測,然其中却事事有。’”亦作“黑卒卒”,如同書卷二九義剛錄:“先生曰:‘且粗說,人之生,各具此理。但是人不見此理,這里都黑卒卒地。’”又卷三〇賀孫錄:“公意思只是要靜,將心頓於黑卒卒地,說道只於此處做工夫。”

按:從讀音上看,“淬”、“卒”在《廣韻》中屬“精”母,“窣”屬“心”母,“淬”、“卒”與“窣”屬聲母旁紐,故而存在通借關係。“黑窣窣”等詞還活躍在一些方言區中,如清光緒三年《黃岩縣誌》:“黑曰黑窣窣。”1916年《浦江縣誌》:“黑漆漆一作黑窣窣,又作黑洞洞。”轉引自《漢語方言大詞典》,第6137頁。由此可見,“黑淬淬”、“黑窣窣”、“黑卒卒”為當時俗語,用以形容漆黑或模糊的樣子。此詞此義主要見於《朱子語類》,宋文獻中亦有見,如宋熊禾《勿軒集》卷八《又和勉無咎》詩:“黑窣窣時魚是魯,聲嗚嗚處虎為菟。”《漢語大詞典》釋“黑窣窣”為“懵懵懂懂”,釋義未確;以明王守仁《傳習錄》為首例,例證偏晚。

【滑熟】

慣熟,熟悉。2見:

問:“‘喪與其易也寜戚’,注易為治,何也?”曰:“古人做物滑浄,無些礙處,便是易。在禮,只是太滑熟了。生固無誠實,人纔太滑熟,亦便少誠實。”淳。(卷25,頁609)

按:文例中“滑熟”與“滑凈”義近,指對某事物非常熟悉。又參同卷卓錄:“惟喪禮獨不可,故言‘與其易也寜戚’。易者,治也,言治喪禮至於習熟也。”其中,“習熟”也就是“滑熟”義,指對某事物相當熟悉,即慣熟。另如朱熹《晦庵集》卷四九《答王子合》:“今且當就理義分明處理會,令徑路滑熟,庶於上達處有可漸進之階耳。”宋後沿用此義,例不贅。《漢語大詞典》以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為首例,《宋元語言詞典》此義項以元無名氏《貨郎旦》為首例,《近代漢語詞典》、《近代漢語大詞典》以元鄭廷玉《楚昭公》為首例,皆稍晚。

【昏翳】

遮蓋,遮蔽。1見:

因鄭仲履之問而言曰:“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全體通明,只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去,使四邊皆照見,其明無所不到。”蓋卿。(卷15,頁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