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1454700000037

第37章 《朱子語類》詞彙的研究價值(3)

《宋語言詞典》:開始,最初。楊萬里《初秋戲作山居雜興俳體》詩:“七月初頭六月闌,老夫日醉早禾酸。”《朱子語類》卷十二:“堯是初頭出治第一個聖人。”(頁48)

《近代漢語詞典》:初,頭幾天。宋·楊萬里《二月一日曉渡太和江》詩:“二月初頭春向中。”(頁92)

《近代漢語大詞典》:義項①:開頭;起初。宋楊萬里《白頭吟》:“怨殺相如償底事,~苦信一張琴。”《醒世恒言》第三一卷:“卻早是臘月初頭,但見北風凜冽,瑞雪紛紛。”(頁278)

按:此詞此義在《朱子語類》中多見,為慣用俗語。又,“初頭”此義早見於東漢時文獻,如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卷五《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鞭,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此條材料得到張顯成教授指導,謹此致謝。東漢支婁迦讖《道行般若經》卷六:“佛言:初頭意後來意,是兩意無有對,須菩提言。”此二例中的“初頭”,義即“開始、最初”。

【大節目】

《漢語大詞典》:指事物的關鍵之處或主要部分。《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這部《兒女英雄傳》的書演到這個場中,後文便是弓硯雙圓的張本,是書裏一個大節目,俗説就叫作‘書心兒’。”(卷2,頁1383-1384)

按:此詞此義已見於《朱子語類》,如卷一〇方子錄:“文字大節目痛理會三五處,後當迎刃而解。學者所患,在於輕浮,不沉著痛快。”又卷一五泳錄:“大學一篇却是有兩箇大節目:物格、知至是一箇,誠意、修身是一箇。才過此二關了,則便可直行將去。”又卷五五道夫錄:“大抵看文字,不恁地子細分别出來,又卻鶻突;到恁地細碎分别得出來,不曾看得大節目處,又只是在落草處尋。”另如宋林希逸《考工記解》卷上:“舜方即位,即同律度量衡。古者天下分國之多,恐其大小不一,或以病民,故以此為大節目。”又宋滕珙《經濟文衡》前集卷四《答袁侍郎》:“來喻條目尚多,然其大節目不過如此。今但於此看破,則其餘小小未合處自當迎刃而解矣。”又宋趙彥衛《雲麓漫抄》卷一二:“自熙寧、元豐後,議禮者紛然,大節目有三。”

【柔遜】

《漢語大詞典》:柔和謙遜。《明史·孔克仁傳》:“ 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 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卷4,頁952)

按:此詞此義已見於《朱子語類》,如卷二〇明作錄:“‘其為人也孝弟’,此說資質好底人,其心和順柔遜,必不好犯上,仁便從此生。”另如宋胡寅《斐然集》卷二五《先公行狀》:“而崇高嚴恪,常行於介胄爪牙之夫,以折其驕悍難使之氣。柔遜謙屈,必施於林壑退藏之士,以厲其廉靖無求之節。乃能駕馭人才,表正風俗。”又宋程瑀《上欽宗乞內中置籍錄臺諫章疏》:“陛下以沉晦為事,而有累於明,以柔遜為事,而有累於斷,明與斷兩未見焉。”

【透底】

《漢語大詞典》義項③:徹底。老舍《二馬》第四段九:“老馬本來編了一車的好話兒,預備透底的賠不是。”康濯《公社的秧苗》:“前些天還當面聞到了那人的氣味不對,可也沒有把人家的心透底看穿。”(卷10,頁909)

按:此詞此義已見於《朱子語類》,如卷一五人傑錄:“只是知不盡,須是要知得透底。”又卷二三義剛錄:“言無邪,也未見得是實;行無邪,也未見得是實。惟‘思無邪’,則見得透底是實。”另如宋葉適《水心集》卷二一《中大夫直敷文閣兩浙運副趙公墓誌銘》:“在上前,言論率樸透底無枝葉,上亦坦懷歡笑,肝鬲親厚。”又宋陳埴《木鍾集》卷一《論語》:“必欲吾心無毫髮之疑,透底光明,瑩潔而後可。”又《宏智禪師廣錄》卷四:“師云:‘香林臘月火燒山,關楗如今透底難。無礙機鋒能自在,虛空揮劍不成瘢。’”

三方言研究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其形成與發展有着深刻的社會原因與地域因素。方言在語音、詞彙等具體表現形式上與通語有别,這既是語言發展中的必然,也體現了語言發展的內在規律。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對一時一地方言詞彙的理解亦逐漸變得陌生,因而,加強對方言詞語的考釋可謂意義重大。蔣宗福師指出:“詞語考釋,是漢語詞彙史研究的基礎。而方言詞語的考釋,在地域文化研究乃至整個漢語史的研究方面,更是一項艱苦細緻而又意義重大的基礎研究。”蒋宗福《四川方言詞語考釋·前言》,第3頁。《朱子語類》作為講學語錄彙編,朱熹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弟子一起探討學問、論辯義理,言語交流中自然少不了語言問題的探討,如:

“滿腔子是惻隱之心”,腔子,猶言邼郭,此是方言,指盈於人身而言。因論“方言難曉,如橫渠《語錄》是呂與叔諸公隨日編者,多陝西方言,全有不可曉者。”緻。(卷53,頁1285)

《哀公問》中“訪”字,去聲讀,只是“方”字。山東人呼“方”字去聲。僩。(卷87,頁2263)

至之問:“‘學要鞭辟近裏’,‘鞭辟’如何?”曰:“此是洛中語,一處說作‘鞭约’,大抵是要鞭督面裏去。今人皆不是鞭督向裏,心都向外。”寓。(卷45,頁1150)

劉曉南《朱熹與閩方言》一文中認為:“在朱熹的著作中,提到過北方話、洛陽、粵廣音、浙音和閩音。地域對應現代北方方言、粵方言、吳方言和閩方言區。在朱熹心中,汴洛中州音是標準音,閩音是一種南邊的方言。朱熹就是在這種大方言背景下看待閩音,把閩音當做一種特殊語音或方言形諸筆墨。”《方言》,2001年第1期,第18頁。正因如此,我們不但可以通過《朱子語類》文本瞭解朱熹的用語特色,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其門人弟子的方言背景。學界歷來重視《朱子語類》文本中朱熹的“協韻”說,並據此探討宋代語音的實際,但同時不可忽略的是,語言研究是一個整體觀照,通過對《朱子語類》文本詞彙的研究,發掘其中的方言語料,對方言研究亦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比如文本中的方言語詞有:飽健、壁角裏、膀浪、插生、抵死、煩絮、黑淬淬、黑窣窣、黑卒卒、皆拱子、癩漢指頭、殼子、密拶拶、平白無事、熱樂、死撘撘、索子、魚花園、硬健等等,加強對《朱子語類》文本中的這些方言語詞研究,既能反映宋代漢語語音的發展演變,亦將促進現代方言的進一步研究。

§§§第二节《朱子語類》詞彙與朱子學

羅常培指出:“一個時代的客觀社會生活,決定了那個時代的語言內容;也可以說,語言的內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時代社會生活的各面影。社會的現象,由經濟生活到全部社會意識都沉淀在語言裏面。”罗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頁。另,王鍈在《唐宋筆記語辭匯釋·前言》中談到:“近代漢語詞彙研究也同繼承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有密切關係。本期大量的文學、歷史、哲學以致科技著作,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着當時口語,有的則純粹用口語來記錄。要分析和利用它首先得理解它,要真正理解它又不能不從掃除文字、詞彙方面的障礙入手。日本漢學家入矢義高曾經慨歎讀《朱子語類》之難,認為關鍵就在於它是語體,而此書卻是治哲學史、思想史、政治史乃至文學史的人不能不稍加留意的。”王鍈《唐宋笔记语辞匯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頁。饶祖天《朱子學研究方法的新开拓》一文中指出:“‘應用’的重點是充分挖掘朱子思想的借鑒價值和啟示價值。‘應用’還是一種加工、改造,可以保留其框架,裝進新的內容,或肯定其積極因素,拋棄其消極因素,從中悟出一些道理,這些道理可能是朱子本人也沒有意識到的,像有人從八卦中悟出二進制那樣。如朱子的學习方法與現代認識心理學,朱子導式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改革,朱子辦書院的經驗與人才開發,朱子成為儒學大師的主客觀因素與現代青年成才,朱陆之争與現代學术争鸣,朱子思想與國民性改造,朱子道德教育的得失與現代道德教育的結构,朱子的伦理思想與現代社會病,等等。”见《朱子學專刊》,1987年第2期,第170頁。

可見,隨着研究的深入,朱熹思想不但是宋學、理學研究中的重要範疇,更是建立了以朱熹學說研究為核心的“朱子學”。高令印認為,朱子學是指“以朱熹為首包括其門人在內的南宋朱子學派的思想,以及其後朱子學家的一些思想”。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學通論》,廈门:廈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頁。應該說,通過對《朱子語類》文本的詞彙研究,不但有助於推動宋代語言研究,為構建更加完備翔實的漢語詞彙史提供依據,為大型語文辭書編纂提供文本參照;同時,將有助於彌補朱子學研究中重思想文化溯源和文化闡釋而忽視文本詞彙解讀的缺陷,亦將為進一步解讀和傳承理學等傳統文化提供文本參照,從而進一步推動朱子學研究,並為文化學、歷史學、文獻學等相關學科研究提供參考。下面我們從政治制度、理學文化、教育思想等三個方面簡要說明《朱子語類》詞彙在朱子學研究方面的價值。

一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一個社會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所採用的原則和方式的總稱,亦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在《朱子語類》文本中,集中了大量的反映當時政治生活中的機構設置、典章制度、禮俗規範等制度文化方面的內容。具體說來,關於典章制度的詞語有:會子、版帳錢、衙晡、劑石、歸明人、月樁、添差倅、助米、家保狀、薦試、保明狀、赴銓、市地錢、總制錢、砧基簿、退產、牙稅等。關於機構設置的詞語有:歸班官、都大提點、職幕官、磨算司、實錄院、審計司、交點司等。關於禮俗規範:掠頭、窄衫、虔布、魂帛、擲珓、紫衫、白敘衫、食次冊、鋪面錢、押花字等。關於刑法吏治的詞語有:白面編管、款情、按欵、穿欵、翻欵等。關於市井生活:上竿弄瓶、弄碗珠、射糖盤子、撲錢、放煙火、裝鬼戲、舞訝鼓、掜眼生花等。它們從不同角度折射出當時社會政治生活的現狀,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文化。

二理學文化

理學,“又稱‘道學’。中國歷史上以義理性命為主要內容的學說。因其主要存在和發展於北宋、南宋、元、明及清初,故名‘宋明理學’。又因其汲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疏注儒家經典,發表己見,把儒學推進到新階段,故稱‘新儒學’或‘宋明新儒學’。” 董玉整主編《中國理學大辭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頁。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修訂本)中指出:“理學家是以極其嚴肅的態度對待人生的,對於現實世界裏人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慾望,時時有一種大敵當前的焦慮,希望通過‘持敬’、‘克己’的修養,達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崇高境界。”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69頁。朱熹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其理學思想在《朱子語類》文本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朱子語類》文本中的理學詞,既反映了朱熹對天理論、人性論等問題的思考,也表達了朱熹關於道德持守、義理探索等理學文化精神的踐履。其理學思想既有着對早期儒學文化的承繼,也有對佛道文化的融匯。比如關於朱熹的“天理論”,侯外廬指出:“朱熹理學思想的核心是天理論。理或天理是朱熹理學思想的最高哲學範疇。朱熹的天理論承襲程頤,但是有所發展,更嚴密、更精致、更深刻了。”侯外廬《宋明理學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頁。其文本中的理學詞如:天理、人心、人欲、氣質之性、義理之性、太虛、無極、太極、主敬、主靜、窮理、窮格、涵泳、存養、持守、玩索、致察等。亦有援佛道之學進入理學體系的詞,如:常惺惺、修煉、執著、靜坐、勇猛精進等。搜集整理《朱子語類》文本中的理學詞並進行整體研究,不但有助於拓展和完善《朱子語類》詞彙的研究空間,也能引導我們客觀評價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及地位,進而引導我們客觀理性地繼承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

三教育思想

黃榦《朱先生行狀》:“登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以左迪功郎主泉州同安簿。蒞職勤敏,纖悉必親。郡縣長吏,事倚以決。茍利於民,雖勞無憚。職兼學事,選邑之秀民充弟子員,訪求名士以為表率,日與講說聖賢修己之道。年方踰冠,聞其風者,已知學之有師而尊慕之。歷四考,罷歸,以奉親講學為急。”宋·黃榦《勉齋集·朝奉大夫華文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諡文朱先生行狀》,見《朱子全書》(第二十七冊),第534-535頁。從黃榦所言可見,朱熹一生重視文化教育,《朱子語類》正是其講學生涯的充分見證,也完整地記錄了朱熹的教育思想。從《朱子語類》文本看,輯錄了大量關於朱熹對門人弟子在學習方法、義理探求等方面進行指導的內容,甚至再現了當時師生間問學論辯的熱烈場景。比如這其中關於學習方法的詞語有:活看、虛心平氣、惺覺、竦拔、落窠臼、虛心下意、警誨、振策、立定脚、通繳、統看、侯明、撻記、修省等。通過對這些詞語的訓釋,不但為文本閱讀掃除障礙,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朱熹的教育理念、教育藝術等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朱子語類》還有着豐富的哲學、經學、史學、宗教、文學、自然科學、倫理學等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加強對其詞彙系統的研究,破除經典閱讀中的語言障礙,必將進一步推動朱子學研究的深入開展,亦將进一步解读和理性傳承理學文化,見證一個時代文化發展的輝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