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454800000033

第33章 弘扬孝道文化精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1)

林忠亮

孝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习俗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伦理道德。如何继承发展孝道文化,促进当今社会和谐发展,这是古为今用的研究课题。笔者试就此进行探索,不当之处祈请专家学者教诲斧正。

何谓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真诚地尊敬,尽心地赡养。《说文解字》载:“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父也。”尊敬和赡养父母就是孝,就是孝的基本内涵。《孝经·开宗明义章》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对曾子说: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最初都是这里产生出来的,所以是太重要了。一个人的身体乃至一切,都是父母给的,因此要时刻想到这一点,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毁伤而使父母失望伤心,这是最起码的孝道;一个人要努力建功立业,推行道义,让名声显扬天下,使父母乃至祖先增加光彩,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从这种意义上说,孝道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其基础是事奉双亲,然后是效忠国家,最终达到建功立业。《孝经·纪念行章》载: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孔子说:作为孝子要侍奉双亲,平时要在双亲面前表示自己的恭敬,双亲年老之后要使老人减少病痛并对生活产生乐趣,双亲生病时要尽力显示自己的忧心,双亲去世后办丧事要表达出自己的哀伤,在祭祀时要相当地严肃。这五方面都能做到了,才能算是侍奉好了自己的双亲。子路问孔子:“有人于斯,夙兴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树艺五谷,以事其亲,而无孝子之名者,何也?”有一个人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手脚起了老茧,脸色发黑,种出粮食来奉养父母,却没有孝子之名,为什么?孔子回答:“吾意者,身未敬邪!色不顺邪!辞不逊邪!”即是说,行为不尊敬,脸色不和顺,言辞不谦逊,这个人得不到孝子的名声。所以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明代吕维祺在《孝经翼》中云:“爱敬者,孝之实际也。爱而不敬,则爱不至;敬而不爱,则敬不真,二者缺一焉,不可也……夫孝道无方,爱敬而已矣。”意即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地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只有内心真敬爱父母,才会有孝道作为。如果为孝而孝,做给旁人看,就不能有真正的孝行。孝的本质就是爱和敬。我养你小,你养我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老人的基础在养,重点在敬。养是生存条件,是物质基础,是生活保障;敬是亲情眷恋,是温馨关爱,敬老行孝要有感恩思想,要知恩图报。《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三年襁褓哺育,十年教育树人,父母养育之恩,子女怎能不报答!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已非只限于报恩,而且怀有无限的尊敬和深厚的亲情,这就是孝的本义。

孝的含义深广。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可见孝道不止限于事亲,涉及范围很广。孝与忠、孝与悌的联系紧密。子曰:“忠诚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义一也。”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是尊敬、善事;悌是关心、和顺。晚辈尊敬长辈是孝,平辈相互关心、和顺叫悌。孝,是维护上下辈的和谐关系,并不只是晚辈尊敬长辈,也包含长辈尊重晚辈的慈;悌是维护平辈和顺关系,不只限于兄弟姊妹之间,也包括同事、朋友等,悌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孝与悌的本质都是尊敬、尊重、礼遇,是相互间的表现。而且父母有错,子女也要规劝父母,《礼记·内则》载:“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对父母的过错要婉言和顺地劝止,如一时听不进去,子女不要强求,更不能对立,要做到“从命不忍,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荀子曰:“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孝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耻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对不孝者如何处置?《大清律例》规定:“凡子孙殴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殴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奉养有缺者,杖一百。”以上说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也是爱人民、爱国家的思想基础,这些都是孝道习俗文化中的精华,值得好好继承和发扬光大。

孝产生在家庭私有制之初和国家形成之前,具有父权制产生后的祖先崇拜观念。子女与父母的血缘亲情关系是天然的,父母应该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父母老了,子女养老敬老也是天经地义的。讲孝道就是提醒子女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好好养亲敬亲报答父母。子女的知恩图报符合广大人民的思想愿望,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产生在阶级社会前的孝道习俗文化具有大众民主性和直接形式的人民性,符合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孝道文化因而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瑰宝。但在奴隶制、封建制的统治时代,孝道习俗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形成了人民性、民族性的精华与封建礼教糟粕共存的现象,以多重性、多元性的方式传承下来,遭到褒贬不一的不同待遇。不过孝道文化的主体部分仍不失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其糟粕部分必须坚决彻底批判,以正本清源,彻底消除封建礼教愚孝愚忠的毒素影响。

在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影响下,被篡改的孝道文化糟粕,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精神支柱。如封建礼教丧服制度,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丧服等级,守孝时间最短三个月,最长三年。守孝期间“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又“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枕块,非丧事不言”。而且人死后还要有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殡、执绋、挽歌等程序,还要进行奠、七七、虞祭、卒哭、袝、小祥、大祥、禅等祭祀——多么繁杂而又等级森严,贫穷的民间是难以办得到的。还说什么“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所谓“达”,就是对普天下的人都适用。不用说旧社会的穷人实行不了,就是新社会的人也难以实行。封建礼教还大肆宣扬“三纲五常”,三纲者“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这不正是反映了“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的封建伦理道德吗?又如封建礼教歧视、迫害妇女的“三从四德”,《仪礼·丧服》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昏义》云:在女子出嫁前三个月要“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孔颖达疏:“妇德指贞顺,妇言指辞令,妇容指仪态,妇功指女工。”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妇女不仅受父母、兄长、丈夫的管制,而且丈夫死后还要受儿子的约束。丈夫可以凭借夫权休弃妻子,妻子却无权休弃丈夫,只能按“三从四德”的礼教来约束自己。封建礼教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无违”之孝,完全否定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对子女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压抑,是对子女自我意识和人生价值的否定。对毒害人的封建礼教必须坚决批倒批臭,使它不再危害善良的人民与和谐社会。

我国古代孝道事例的典型,是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孝子二十四人的故事。后来印本都配上各个孝子行孝道的图画,称为《二十四孝图》,有大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裒、丁兰、孟宗、黄庭坚二十四位孝子。我国古代孝道与当代孝道比较起来,各有些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一)奇性与现实性的不同观念

在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不少孝道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如《大舜顺亲》故事中有这样的描述:“秋岁末有一日天清气朗,父命舜搭上梯去补仓房,他继母抽了梯把火来放,舜从房举斗笠跳下未伤。又一日父命舜下去掏井,父和母填了井害舜身亡。幸井下侧有洞大舜爬上,避父难到历山种地开荒。舜孝行感动天命鸟和象,象代耕鸟代耘助舜种粮。”又如《郭巨埋儿》故事中也有饱含神秘色彩的愚孝情节:汉郭巨家境贫困,日两食都未吃匀。

宁受饿让母吃饱,儿媳俩孝敬母亲。

郭巨母十分节省,每顿饭多给乖孙。

吃不饱母瘦如柴,向妻子说明原因。

将小儿挖坑埋死,省下粮奉养母亲。

妻抱儿随夫前往,挖坑时发现黄金。

天赐金郭巨独领,官与民不准抢分。

感动天赐金郭家,全家喜更孝母亲。

再如《董永卖身》故事中董永遇仙女与之成亲,仙女一夜织绢还清董永的债,天帝发怒召仙女回天庭等神奇情节;《丁兰刻木》故事中的木刻像眼泪长淌;《蔡顺拾椹》故事中隔壁邻居失火,大火却越蔡家而过,蔡母棺未被烧毁;《实夫拜虎》故事中实夫孝心感动虎而未被虎吃;《孟宗哭竹》故事中严冬母病想吃鲜笋,孟宗去竹林哭述生笋等。上述孝道故事中的神秘情节虽不现实、不科学也不可信,但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奴隶制、封建制的阶级社会中,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具有人本性的色彩。

现今的孝道故事如《女儿感动了我》,叙述女儿开着新买的车,送父母及时赶去参加姨父去世的告别仪式,还主动给大姨家送钱送物,深深感动极力反对女儿买车的父亲的故事。又如《办影展给父亲看》,描述九十岁的父亲腿脚不灵,不能出去观景;儿用数码相机拍下菊展、树林、飞禽、游鱼及一老翁钓到大草鱼等生动的画面,放入电脑给父亲观赏;老父亲兴致大发,勾起青年时的回忆,笑口常开,好像年轻了许多的故事。再如《给母亲设立“健康基金”》故事说:父亲病死,为保母亲健康愉快,女儿、女婿决定给母亲设立“健康基金”,把未用完的零花钱、慰问金和女儿、女婿每人每天各拿出一元做基金汇集起来,到年终800多元一次存入健康基金交母亲保存,使母亲感到晚年生活好。这些当代的孝道故事内容,在孝敬父母的孝心上,更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