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1502700000019

第19章 “改变”自己,心态上成为一个孩子(2)

”试想,一个总是正襟规坐、静声无息的课堂上,莫说少有幽默,即使偶而冒出点幽默来,谁又能笑得自然。更不用说我们的课堂语言多数情况下总是如同教师的衣着、表情一样,无时不恪守着严谨、庄重的信条。难怪很多学生都在建议“希望老师不要总板着脸”,这绝对是非常有道理的。做老师的何不想一想自己在学生时期,面对老师那种端正伫立、一丝不苟、严肃严谨的样子有什么印象,是不是觉得有些敬畏,仍至害怕,而这是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呢!

以笑为例,学生课堂不笑的可能性有三种:一是不敢笑,那可能是对我们的课堂敬而生畏,对我们的教师敬而远之了。二是不会笑,那可能是我们的课堂少了笑的引导,学生对笑这种似乎与生个来的东西也有些手无足措了。三是不愿笑,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影响就不能推责了。一次听一个讲座,那可能就是我们的课堂少了情感,学生对我们的课堂已然失望,对我们的教师情感已然冷漠了。学生不笑的原因自然同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过教师不笑也可能有三:一则不敢笑,那可能是考虑到了神圣责任,一笑三乱,为了保持课堂的稳定性,只好以牺牲课堂笑声为代价,这也是中国式课堂的最大特点之一。二则不会笑,习惯成自然,就如同我的老师教我一样,大家都这样,都习惯这样,忽然有一天笑起来,你不过意,学生还有些久违的难堪呢。三则不愿笑,中国教师内心的压力绝对是天下无二的,因为总有分数的排队,久了,想笑还真笑不起来,笑不起来,就索性不愿笑了,因为光笑是笑不不出分数来的。这样一比较,学生不笑的原因也就有了个一二,一句话:你不笑,谁还笑。

下面是一位颇有经验的老师在笑与不笑两种观念间的转换,大家不妨作一参考:

那是刚工作那会儿,我总是和小朋友们嘻嘻哈哈的,很开心,可是,小朋友们却都不听我的话,甚至还时不时地跑过来拍一下我的屁股,或者摸摸我的脑袋。从小到大,只有我爸我妈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这帮小鬼……真是“没大没小”的,气死我了!可是,和我搭班的老师只要一出现,班里任何声音都会马上“销声匿迹”了,即使是那几个让我头疼的“调皮大王”也是立刻安安静静的,小背挺的直直的,可神气呢!我真羡慕!老教师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告戒”我:对孩子,可不能老是嬉皮笑脸、没大没小的,一个专家说了一个比方,要和他们严肃点,这样他们才会怕你,你才有老师的威信,班级常规也就自然的好了。

从那以后,我总是认为,教师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老师的“尊严”,说话才能管用。慢慢的,我变了,不再是“大小孩”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严肃了,越来越不苟言笑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和小朋友说话总是指令式的,表情也总是严肃的。可奇怪的是,班级常规是越来越好了,可我感觉自己越来越累了,工作也不再是一种享受了,小朋友们也离我越来越远了:不再和我说“悄悄话”了,不再“偷偷”地带好东西给我吃了,不再冲着我扮鬼脸了……

可,有一次——

在幼儿园,椅子搬动的频率是相当高,上课、午点、分区,一天下来,幼儿搬动椅子的次数不少于5、6次。尽管我时时告诫、反复强调搬椅子的规定和要求,时不时地和孩子们练习枯燥的搬凳子。然而,幼儿拖着椅子走,举着椅子跨越,背着椅子玩耍的现象仍屡屡发生,即便是马上指出,小朋友们也似乎不以为然令人头疼不已。

有一天,我按往常一样,请幼儿搬椅子到外面场地做游戏,琪琪第一个搬起小椅子,动作相当规范,我情不自禁地点头微笑起来。让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发自内心的微笑发生了神奇的作用,幼儿望着我还微笑的脸,先是都楞了一下,似乎都已经不太习惯看到我的笑脸了,继而,而且双手背着听课,他们相互对看着,也会心的笑了,学着琪琪规范的样子搬着椅子走出教室。我忽然醒悟了,幼儿从这微笑中再次感受到了我的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赞许和鼓励,从而自愿地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要求。

接下来的日子,我不再“吝啬”自己的微笑了,严肃,只能追求片刻的“安宁”,而笑,使我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也更融洽了,幼儿也更喜欢我了。上课时,小眼睛都更愿意找到我,和我做好朋友了。上课时,我不再板着脸寻找老师的“尊严”了,在严肃要求孩子们的同时,我更多地给予幼儿及时的微笑。你们看!孩子们笑了,笑的多幺甜!我也笑了,笑的也这么甜!

看见这位老师的经历,相信大家都会有些启示吧,老师们,不要再有什么“尊严的距离”了!严肃不能没有,但是千万不要总板着脸啊!

5.同孩子交朋友

老师在“蹲下来”以后,怎样去和孩子一起看世界了,光成为一个“孩子”还不行,因为孩子和孩子间也会有不开心,会闹矛盾。最为关键的是老师还要能同孩子交朋友。

同孩子交朋友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大部分教育者的共识,那么如何去同孩子交朋友呢?以下几个方法或许有肋地实现这个目标,老师们不防用点。

1.改变说话的声调

小孩子生气时,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采取大吼大叫、反抗激变的方式,企图掩饰过失。这时候,大人适时地将抵深调,用温和的语气回答或商量,往往能提醒他,使他有所收敛。

低沉平稳的声调代表理性,用这样的语调说话,容易让人接受。父母亲如果懂得适时压低声调,可以让孩子很快接受劝诫,而且久久不忘。

2.借助有影响人士的话

孩子通常相信他所信赖的人,说“中国的课堂上,这是因为这些人在他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当我们碰到孩子闹别扭、说不清的时候,可以试着改变作风通过第三者的话劝他,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

第三者的话代表可观,也能过做到公正、公平。说话时,我们常引用名人、伟人的话,引证自己所说的很正确,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孩子是跑着而且转着圈儿听课。

直接劝说有时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你的看法,别人可不这么认为;假设你能找出他最喜欢或最尊重的人,告诉他这些人喜欢什幺、讨厌什么,无形之中,他会改变自己的成见,转而人同大家的看法。

3.告诉他你的经验

只要是人,难免会做错事。如果孩子已经做错了,严厉责备,会使他常生怨恨之心,以至学会隐瞒事实真相,甚至于说谎、欺骗。

这时,做老师的一定很担心。你会想:“如果现在不处罚他,将来越做越错,怎幺办?”是的,专家告诉我们:“事情还未发生以前,要实现预防;事情已经发生之后,要小心弥补。”小孩做错了事,老师不妨这样说:“记得以前我也曾经这样……”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你是怎样处理的,可以让他做个借鉴,下一次也就知道怎么预防了。

6.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孩子的眼睛是纯洁无暇的,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如果我们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思维来思考,那教育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们到户外去活动,欢欢和东东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结果扭在了一起,欢欢的鼻子被地擦破了一点皮。当时老师的心里是又生气又紧张,分别将他们两个人训了一顿,并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玩,还打架?

欢欢委屈地说:“我是和东东好好玩的,我们想看看谁的力气大,摔跤玩,就摔倒了。”东东说:“对,都是那个地不好,孩子是坐着,硬硬的,把欢欢的鼻子都弄破了。”听到这里,老师不禁脸上有些发红,是啊,孩子们并没因为鼻子的问题而不高兴,他们还沉浸在摔跤的乐趣中,摔跤所带来的乐趣远远大于鼻子被碰破这点儿小事;更何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诸如此类的挫折的,俗语说;吃一鉴长一智。孩子们都这样想了,老师干嘛还要训他们呢?这个时候老师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告诫他们,以后玩耍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孩子眼里的世界有时与大人是不一致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大人,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而应该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而作为一个教师,在与孩子相处时,也不妨蹲下身子,走进孩子的眼里,和孩子一起去感受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老师要想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首先就要学会倾听,成为孩子忠实的听众。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书的每一页,浸透着爸爸妈妈的心血,凝聚着老师的爱。我们大人把孩子比喻成“小太阳”,甘心围着“太阳”转;而孩子却不愿当“太阳”,而要做“星星”,因为“太阳”太孤独,“星星”却有很多朋友。“独苗苗”们害怕孤独,渴求倾听,渴望老师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当他们的“孩子王”。因此,聪明的老师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当面对着“鸡蛋里面挑骨头”、“打破沙锅问到底”,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孩子时,不论孩子的问题多么简单、多么幼稚,老师即使再忙再累也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眼睛左顾右盼,手里不时地翻动着书报,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早就知道”。而应该保持微笑、热情地看着说话的孩子,而美国的课堂上,并常常表现出惊讶的样子,赞叹道:“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你真棒!我简直不敢相信!”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孩子所说的话的兴趣和愉悦,同时对孩子所提的问题进行热情的点拨,并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孩子们便会认为你“够朋友”,“了不起”,自然就乐于向你敞开心扉。

其次,要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老师还应知道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也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老师要能尊重孩子,向孩子请教。随着知识面增广,他们开始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果一味以成人的标准来思考和行动,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就会压抑孩子健康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不利于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因此,做教师的,应该平等地和学生相处,遇事多向孩子商量:“这样做行吗?”“你喜欢不喜欢?”“这件事这样处理好不好?”“这样讲你听得懂吗?”这样,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自然会奋发向上,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

最后,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就还要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理解和宽容孩子的过错。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一个班集体里,几十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爱好、智商水平不尽相同,学习能力也差异很大。作为教师,要有大自然包容万物一样的胸怀包容我们的孩子,敬其所长,恕其所短。不要总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应该将心比心,给予充分的理解,用宽容发展的目光看孩子,帮助孩子找出产生过错或失误的原因,了解和掌握防止过失的方法。这样,孩子不仅能“吃一堑,“人是环境的动物。”照这句话理解,长一智”,还会把教师的尊重与信赖化为神奇的灵魂感化力量,从而消除自卑心理,点燃起积极上进的火焰。

所以说,要教育孩子就要能听到孩子心灵的呼声,与孩子产生共鸣,恰如其分的评价孩子,而这些的前提就是要你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7.老师不要太功利

老师过于功利,往往会让孩子的心智不能得以健康、健全的成长,会压制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承受太多的负担。

《青年报》上一篇题为《假新闻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新闻,曾轰动一时,新闻这样写道:“新学期伊始,王先生在他女儿所发的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发现了一篇名为《钱被风刮跑以后》的课文是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通讯,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王先生知道这是一篇‘著名’的假新闻,有些媒体还曾经以此文为反面教材讲过,怎么就成了小学课文了呢?”

一篇已经被认定了是假新闻的文章,一篇在教学中,用来当着假新闻的经典案例的文章,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其意欲何?我们先来看看这条假新闻的内容是什么:一位老大爷在风中数钱,一不小心,钱被风吹得散落了一地,于是周围的人全都来“抢钱”,老大爷非常着急,就在这时候,他们却都把钱还给了老大爷,老大爷再一数,钱还多了一张。这篇新闻在立意上,的确应该算是一篇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感化教育的好文章,一些专家说,文章来源是《人民日报》,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忽略了,这是一篇假新闻,用一篇假的文章来教育孩子,可行吗?对孩子们进行这种欺骗,其结果是可怕的。今天还不能鉴别真伪的孩子们,可是到了明天,当他们不再是没有鉴别能力的孩子,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其后果可能就很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