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1506900000008

第8章 【戒骄戒矜】祸福相倚的因果效应

在老子眼里,祸与福是相对的。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说,踮起脚想站得高一点,反而站不稳;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偏执一见的人,事物总是看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看不明白;自我夸耀的人,事业上不会有成就;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古人留下的名言,也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忽略的生活智慧。有多少人因为不懂得及时地抽身退步,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又有多少人不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而让自己膨胀过度,反而不美。气球再大,里面也是空的;风筝再美,也不可能飞得比鹰更高;智慧的人生是戒骄戒矜。

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原典:

不自矜,故长。

解读:

不傲慢自负,所以能够进步。

老子的“不自矜,故长”,就是告诫人们只有戒除傲气,才能做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傲气者,盛气凌人,傲慢自负,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人也许某一方面高人一等,优人一招,先人一步,或者并无过人之处,只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罢了。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都是过高地评价自己,蔑视别人,习惯仰面朝天,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自以为了不起,自高自大,盈气于内,形态于表,老子天下第一,用不可一世的表情来傲视别人。这样的人迟早会因此而在阴沟里翻船。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前半句很明确地告诫了我们:人不可恃才傲物、孤芳自赏——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而应该尊重别人;不要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那样根本无法提高自己,只能让自己在自傲自负中一天天堕落下去。

杨修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正是他自恃才高、傲气太盛,他的傲气惹恼了曹操,日积月累,最终因“鸡肋”命丧黄泉。

闯王李自成率大军驰骋疆场,转战东西,其气势之浩大如排山倒海,不可遏止,可为什么最终惨遭失败呢?也是因为傲气。闯王率大军进入北京城后,张灯结彩,天天过年,结果傲气磨钝了起义军的锐气,使起义功败垂成,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有傲气的人大都从个人着眼,一切从个人出发,张扬自己无视他人,以一己之私傲视万物于脚下,这时的傲气就成为羁绊个人发展、破坏群体关系的一剂毒药,它所导致的是一种唯我独尊、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自恋情结,同时相行而生的是一种排斥他人、拒绝合作、蔑视群体、崇尚个人的排他情结,从而形成一种自恋自娱的狭隘个人空间。

自傲也是令人失败的根源所在。《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一节,与其说是关羽大意,还不如说是关羽自傲更确切。

逊曰:“某奉吴侯命,敬探子明贵恙。”蒙曰:“贱躯偶病,何劳探问。”逊曰:“吴侯以重任付公,公不乘时而动,空怀郁结,何也?”蒙目视陆逊,良久不语。逊又曰:“愚有小方,能治将军之疾,未审可用否?”蒙乃屏退左右而问曰:“伯言良方,乞早赐教。”逊笑曰:“子明之疾,不过因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台之备耳。予有一计,令沿江守吏不能举火,荆州之兵束手归降,可乎?”蒙惊谢曰:“伯言之语,如见我肺腑,愿闻良策。”陆逊曰:“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唯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蒙大喜曰:“真良策也。”由是蒙托病不起,上书辞职。

陆逊回见孙权。孙权乃召吕蒙还建业养病。蒙至,入见权。权问曰:“陆口之任,昔周公瑾荐鲁子敬以自代,后子敬又荐卿自代,今卿亦须荐一才望兼隆者代卿为妙。”蒙曰:“若用望重之人,云长必然防备。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云长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济。”权大喜,即日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蒙守陆口。逊谢曰:“某年幼无学,恐不堪重任。”权曰:“子明保卿,必不差错。卿无得推辞。”逊乃拜受印绶。连夜往陆口,交割马步水三军已毕,即修书一封,具名马、异锦、酒礼等物,遣使赍送樊城见关公。

时公正将息箭疮,按兵不动。忽报:“江东陆口守将吕蒙病危,孙权取回调理。近拜陆逊为将,代吕蒙守陆口。今逊差人赍书具礼,特来拜见。”关公召入,指来使而言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来使伏地告曰:“陆将军呈书备礼,一来与君侯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幸乞笑留。”公拆书视之,书词极其卑谨。关公览毕,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见陆逊曰:“关公欣喜,无复有忧江东之意。”逊大喜,密遣人探得关公果然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只待箭疮痊合,便欲进兵。

吕蒙正是抓住了关羽的这个“傲”,才故意称病让陆逊顶替位置迷惑关羽。结果关羽果然中计,撤走了防守东吴一方的兵马,降低了对东吴兵马的警戒,才使得吕蒙偷袭成功,丢掉了赖以保身的荆州,落了个败走麦城、兵败被杀的悲惨结局。

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将“骄傲”列为人的七宗罪之首,而毛泽东同志也曾专门撰文强调中国共产党人须“戒骄戒躁”,都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明骄傲的思想万万要不得。因此,我们也只有汲取老子“不自矜,故长”的智慧,摒除傲气,才能使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加成功。

懂得内敛才会免遭嫉妒

原典: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解读:

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运营施展的作用不会衰败;大道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运营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正如一个不影响使用的东西,看上去不够华丽,人们却会充分利用;一个饱满而有空隙的物体似玄空一般,但它的动能却源源不断。这句话寓指做人要虚心,不要骄傲。

老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人,应该具备一种“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内敛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为人处事上游刃有余、置危险于身外。

如此看来,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是幸福的人,因为才能不仅能带来荣耀,更能导致灾难。才能让人羡慕,也让人嫉妒。才能出众如同树大招风,心胸狭窄的无能之辈总是与有才能的人为仇。因此,有才能的人更应懂得内敛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去运用它,否则定会在这方面栽跟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才高八斗,刚直耿介。他在朝为官时,许多无才无德的小人就重点攻击他。

一次,唐宪宗召见白居易,对他说:“你诗名很大,为人忠直,不像是个奸诈之人,可为什么总有人弹劾你呢?”

白居易说:“皇上自有明断,我说什么也是无用的。不过依我看来,我和那帮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定是他们嫉恨我的才华忠直。否则,我和他们无冤无仇,他们为什么会无端诬陷我呢?”

白居易自知难与小人为伍,却不屑掩饰锋芒,他对那些无能之辈常出口讥讽,绝不留半点情面。

一次,朝中一位大臣作了一首小诗,奉承他的人不在少数。白居易看过小诗,却哈哈一笑,说:“如果说这是一首好诗,那么天下人都会写诗了。”

事后,白居易的一位朋友劝他说:“你身处官场,不应该当众羞辱别人。你不是和朋友谈诗论道,在朝堂上若讲真话,人家只会更加恨你了。”

白居易说:“我最看不惯不懂装懂之人,本来我不想说,可还是压抑不住啊。”白居易自恃有才,说话办事往往少了客气。他对皇上也大胆进言,只要他认为不对的事,他就直言上谏,全不顾任何禁忌。

河东道节度使王锷为了晋升官职,大肆搜括百姓,他向朝廷献上了很多财物,唐宪宗于是准备让他当宰相。

朝中大臣都没有意见,只有白居易站出来反对。唐宪宗生气地说:“你是个才子,就该与众不同吗?你每次都和我唱反调,你是何居心呢?”

皇上发怒了,嫉恨白居易的小人趁势说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一时,白居易的处境更加恶劣,格外孤立。

大臣李绛同情白居易,劝他收敛锋芒,说:“一个人如果因为才高招来八方责难,他就该把自己装扮得平庸了。你的见识虽深刻远大,但不可显示出来,你为什么总也做不到呢?这也是为官之道,不可小看。”

最后,白居易还是因为上谏惹祸,被贬出朝廷。白居易的才能人所共知,他尽忠办事,见解高明,却不能建功,只因他的才能过于外露,优点反变成了缺点。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相信才能万能的人只能算幼稚。人们应当时刻提防小人的暗箭中伤,把最能让他们嫉妒的东西藏起来,避免不必要的纠缠。

内敛,可以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传统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内敛;智欲圆而行欲方,也算一种内敛;凡事不张扬,得意不忘形,富足时不骄矜,位卑或者贫穷时也不谄媚,更是一种内敛。

修身,当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内敛而不张扬。古人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说的就是仪表、行为上的差异。它告诫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懂得在谦虚中善学,懂得在内敛中进步,而不要不知天高地厚,摆出一副唯我独尊、锋芒毕露的骄姿傲态。

取长补短天之道

原典: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解读:

天地运作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补不足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如此,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互相取益,各显其才。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

老子在长处与短处这个问题上是这样认为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他觉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人生的处世之道。

谦虚我们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身边人的优点,捕捉它们、并用这些人的优点来点亮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光彩夺目。

一天,上帝对一个盲人、一个跛子以及两个壮汉说:“你们沿着这条路一起出发,谁先把幸福之门打开,我将满足他的任何愿望。”说完,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

只见两个壮汉拔腿就跑,其速度快如风驰电掣。而盲人因眼疾,只能一步步试探性的前进,跛子虽有明确目标,可也只能缓缓前进。

历经无数次的坎坷摸索之后,盲人和跛子达成了共识,即盲人背起跛子充当双腿,跛子给盲人充当双眼,两人取长补短,一步步向幸福之门迈近。

眼看着两个壮汉临近终点,一个壮汉突然停下将另一个壮汉狠狠地推倒在地,尔后自己继续向前跑去。此时被推倒的人又迅速爬起来追上前者,一脚踢在对方的后腿上。两人厮打起来,他们谁都不允许对方推开幸福之门。

就在他们纠缠在一起时,盲人和跛子赶了上来。两个壮汉因为互相阻挠,都没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变化。盲人和跛子因为互相弥补了自己的缺陷,慢慢地走到了前面。在幸福之门前面,他们并没有互相抛弃,而是彼此示意之后,共同打开了幸福之门。

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但却不能骄傲;短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克服的,但却不可因此而掩饰。

俗话说:“人无完人”,人毕竟不是“神”,是活生生的有着缺点和长处的结合体,尤其是在科学文化发达的今天,分工很细,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而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每个人又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懂。因此人与人之间,所长和所短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既要谦虚谨慎,时时正视自己的短处;又要不断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能因别人有缺点或短处就紧盯着不放,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修身养性应该多一些取长补短。广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是对待长处、短处的正确方法,也是达到让人进步的必备条件。

待人接物要以“和”为本

原典: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解读:

万事万物都在背阴换阳的环境中繁衍生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的一团和气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待人接物少不了这一团和气,如果你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怒气冲天,那就违背了老子的“道”,有可能要吃亏。

有了喜怒又能适可而止,《中庸》把它称做“和”。如果怒气太盛,就会败坏内心的和气。至于事物乖张不顺,都是怒气过盛所致。

据《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其中第八思叫“忿思难”。是说人如果想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日后的灾难性后果,以抑制自己的愤怒。

陶潜有一首诗,大意是这样的:怒气比火焰还厉害,它会焚烧了和气,使人白白伤悲,当颇多感慨时,不必勉强自己,事后心境自会清凉。清代的林则徐曾手书“制怒”两个大字作为条幅,悬于室内,以提醒自己抑制发怒。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待人处事要以和为本,不要让怒火控制自己。

一位女白领讲过这样一件事。

她说:我曾经对一份工作萌生疑惑,隐隐觉得我的潜力绝不仅止于此,但在一般人看来那又是一份相对光鲜的工作。何去何从?我将自己的倾诉给一位平日里总是对我笑脸相迎、体贴入微的女友,并顺便打听一下她们单位的情况。过了一天,就有人打电话给我们老总:就我所知,你们这儿的某某想要跳槽去某处(就是那位女士供职的地方),请小心云云。听到这个消息,惊怒交加之下,我还是仔细想了想,这个想法的确只告诉了那个女朋友。我不禁笑起来。

事情说开了,我反而有些释然,向老总坦承了我的感受。我终于选择了另一份无疑更适合我发展的工作——当然,不是去那位女友的单位影响她的发展。她实在是过虑了。

现在想起来,我真的要好好感谢那位女友。如果不是她从中作梗,对于当时还没有清楚自身发展方向的我来说,还不知要在那份鸡肋工作中耽搁多少宝贵时间呢。还有就是她教会了我君子相忘于江湖的交友原则,这使我的友情天地愈加别具意趣:是你的朋友,不必卿卿我我;不是的话,说一千句一万句甜言蜜语,岂不是自取其辱?

这样想开了就会发觉,世间并没有什么事非让你耿耿于怀不可,只要乐于忘记,你就能拥有一个别样人生。

乐于忘记是智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轻装前进。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人际交往中,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如果你不念恶,以礼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宋代的王安石当宰相时,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贬官到了黄州。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被罢相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长谈。离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我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己。

唐朝宰相陆贽,在位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干掉。没想到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计化为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计前嫌,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生活中,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便会深切地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深切地希望对方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将心比心,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如此宽厚的想法去对待别人呢?

想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点?那么心中就要有一团和气,就要把所有的怒火和不快统统放在一边!

空杯子才能用来盛水

原典: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解读:

搓揉陶土来制造器皿,中间要保留空间,才有盛物的功能。开凿门窗建造居室,中间保留空间,才有房间的功能。

正如老子所说,物品只有保留一定的空间,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人若想发展,同样需要留出足够的心理空间。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随时需要知识、信息,不断吸取养分,所以心一定要空,也就是所谓的虚怀若谷,这样就能吸收无尽的知识资源,容纳各种有益的意见,从而使自己丰富起来。

一位大学教授特地向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只是以茶相待,却不说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直到杯满,还是继续往里倒水。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

“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吸纳空间。

弓如果时刻保持张开的状态,那么等到使用它的时候就不会将箭射得很远,人的内心一旦被装得过满,就不会在人生之路上再有大的作为了。给自己的内心留出足够大的空间,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李博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许多作品都被作为国宝级礼品,由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尊贵的外宾。他的玛瑙雕刻作品《无量寿佛》曾获百花奖的金杯奖,是顶级作品。入行45年了,他说自己的工作是完善玉石,去除玉石瑕疵。

李博生告诉记者:“人要活得有激情,就要为自己找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1958年,李博生到玉雕厂工作。第一次进厂,他看到的是好几位玉雕师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打磨原石的场面。他于是知道了,做玉雕不光是雕刻那么简单,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做到最好。琢玉三年,他出师了,好几位高级工围着他的考级作品进行评判。看见评委们频频点头,他充满自信。可是分数打出来了,评委们只给了他99分。他很不服气,问评委“为什么要扣掉1分,明明可以打100分的”。评委们没有跟他争执,只是微笑着不停地点头。最后,一位高级技师对他说:“你别自以为是了,他们扣掉你一分,是为了你的明天;还差一分,你还有前进的余地;要是给你100分,你就走到头了,你还有发展吗?你的明天因此也就完了!”

李博生恍然大悟。从此,他不再满足自己。虽然前辈大师们作品的影子已在他心里生了根,但他并不限于那些框框,而是执著地走更加艰辛的探索与创作之路。3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顶级玉雕大师的行列。

永远都不要给自己的人生打上满分,顶多打到99分就可以了,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能达到99分的人生,就如同一个永远都装不满的箩筐,因为装不满,我们才能往里面装进去更多的东西,人生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鱼再得势也不能离开水

原典: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读:

鱼必须谨守本分生活于水中,一旦得势,亦不可忘形,离水而居。国之利器若轻易炫耀于人,则将无法抵抗躲在暗处的敌人。

这是老子对众人的一个“得意时不要忘形”的忠告,是说人们在得势之后一定要居安思危,常怀一颗忧患之心,才能让自己“得意”得更长久。

炎炎夏日,蚊虫肆虐,人们对此深恶痛绝。蚊虫虽不易灭绝,但却容易捕杀,原因很简单,它们时常得意忘形,把自己推上死路。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蚊子在吸食人畜的血液时,在没有受到惊扰的情况下,它会一个劲地吸起来没完,直到飞不动或勉强飞往一处自认为安全的地方休息,安于享受成功。此时它们吃饱喝足的身体已变得迟钝,完全忽视了危险的存在,而这正是它们接近死亡的时刻,若现在想杀死它,已无需奋力拍打,只需轻轻一按,它们便一命呜呼。

蚊子的死是罪有应得,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深刻的:一个人经历千辛万苦换来成功的甘果时,是手捧观之得意洋洋,还是保持冷静视之为过去,重新设定新的目标,并加倍努力实现之。选择前者,就选择了和蚊子一样的命运;选择后者,成功的甘甜将会始终伴随左右。

“得意时不忘形”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为懂得居安思危。其实,居安思危的道理人人晓得,但真正做起来,就没有几个人能贯彻始终了。人在安逸的环境中,总以为苦难远在天边;人在得意时,总认为快乐可以长久,其实,一时的得意并不能说明自己以后便高枕无忧。

前秦皇帝苻坚刚上台时,做事谨慎,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苻坚统一北方后,他变得自命不凡起来,他对大臣们说:“我东征西伐,没有谁是我的对手。现在我准备征服晋国,一统天下,相信定会马到成功。”

丞相王猛这时已死,他临终曾告诫苻坚不可伐晋。太子苻宏于是以王猛的遗言为由,劝谏说:“从前王猛丞相主张不能对晋国用兵,是因为我国内部还不稳定,而晋国也无败亡之相。现在这种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父皇还是不出兵的好。”

苻坚说:“我国正处盛时,这时候攻打晋国,不是最好的时机吗?现在国内大治,人心稳定,你说的一点也不对。”

对形势盲目乐观的苻坚决心开战,大臣道安急忙出来相劝。他说:“皇上统一北方不久,人心并没有真正归附,许多不甘心失败者还蠢蠢欲动。现在皇上虽有百万大军,可有不少还是刚刚归顺的,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强大。皇上应当看到这些不利情况,万不可为表面的强盛所迷惑啊!”

道安说的都是实情,但苻坚听了却感到分外刺耳。心有异志的鲜卑人慕容垂为了自己的打算,极力拥护,苻坚伐晋的主张就这样轻率确定了。

事后,慕容垂对他的心腹说:“苻坚狂妄自大,他是被先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了。我怂恿他伐晋,一旦天下大乱,我们鲜卑人就能趁机复国了。”

苻坚出征之前,仍有忠贞的大臣苦苦相劝,说:“皇上现在回头,也不为晚啊。要知晋国君臣合心,百姓安定,皇上无故出兵,他们一定会拼死反抗。而我军人员复杂,来源不一,有小的失败都可能引起大的波动。一旦出师不利,国家就有瓦解的危险,皇上不该不计利害啊!”

苻坚坚持用兵,结果正像劝谏者所预料的那样,前秦大败。不久,苻坚被杀,他的国家也灭亡了。

苻坚是个很有能力的君主,否则他也不能统一北方。他的失败是因为他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了,看不到自身的骄狂,结果做出了十分错误的决策。

有能力的人能干大事,同样,有能力的人也最容易骄傲。骄傲可以使人过高地估量自己,进而在力不从心的事情上失败。

成功永远是相对的,在成功之时,危机并不是被永远消灭了,而是潜藏起来了。看不到这些隐患,高枕无忧地大肆行乐,隐患便会悄悄增长,直到有一天浮出水面。促使成功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力量一旦消退,导致失败的各种要素就会强劲反弹,使成功化为乌有。

福兮祸之所伏

原典: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解读:

灾祸与幸福紧密相连,而幸福的旁边又躲藏着灾祸。谁能知道祸与福之间相互变幻、彼此循环的根本原因呢?它是变幻莫测,远远超出于人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之外的!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避祸之道始终是一门大学问,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处处存在竞争与陷阱,如何保身立命、趋利避害,是不得不研究的。

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谓一定的条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而人的主观因素往往是其转化的最为关键的条件。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目光短浅,一念之差,一时冲动,或是骄傲自满,而给自己带来祸患。

商王帝辛即商纣王的时候,雀在城边生了一只乌鸦,占卜的人说:“凡是小的生出大的东西,国家一定会吉祥如意,您的名望一定会增加一倍。”帝辛听后喜不自禁,以为从此自己就是受天佑护了,从此不再管理国家,为人残暴凶狠,结果导致了外族的侵扰,商国因而灭亡了。这就是逆道而行,由福转为祸患的例子。

《列子·说符篇》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一户人家为人十分仁义,三代都是如此,待人真诚,常常做善事。有一天,他们家的黑牛生下一只白牛,别人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的征兆。”过了不久,那家人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而牛又生了一只白牛,过不多久,儿子的眼睛也瞎了。人们都觉得诧异,说这哪里是吉祥的征兆啊,明明就是恶兆啊。可是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年轻力壮的人都被征召去打仗,而这父子两人因为双目失明而免于征役。等到战争停止的时候,他们的盲病不治而愈了。这时候人们才懂得吉兆的含义。

明朝人杨慎所著的《韬晦术》中有一句名言:“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意思是说荣华利禄、高官显爵对于人的诱惑力很大,但是荣利场也是最难站稳脚跟的。《周易》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一个人在成为大权在握的领导者之后,居安要思危,位置越高越要谨慎。

往往人们就是在位置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就忘记了福祸相倚的道理。

唐朝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立下大功,爵封汾阳王,任宰相,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掘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给予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郭子仪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而郭子仪毫不在意自己被使唤来使唤去。

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就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只是大笑,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出入。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1000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的确明智,他能在自己位高权重之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福祸相依的道理,善于规避灾祸,所以才能四朝为臣。如果他对于自己的高官厚禄感到自满,就难免会生出骄横之气,不能忍气,那么那些想和他作对的人也就有机可乘了。

所以说,不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也不论眼前的风景有多么迷人,都不应该忘记一件事,美丽的风景之后可能就是悬崖峭壁。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规避可能会有的祸患。

不自夸,而人敬之

原典: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读:

至高无上的道,恩泽博大如海、无所不至,可普及于或左或右的各种领域。万物依靠它才得以欣欣向荣,道不偏不倚,不居功亦不占有。道之本体不忮不求,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道之影响所及,万物都以其为依归,故而其大无极。正因道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充塞宇宙之间,大至无极。

天地之大,以无为心;江海之大,以虚为本。因以善处下才能接受得更多,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继而成就其大。这是一种因果相继的关系。我们做人处世也是如此,唯有谦逊谨慎,不骄傲自满,不倚势横行,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够圆融于世,才能够不争而胜,才能够充盈自我。

所以,真正做善事的人,不会留下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到处去宣扬,但是别人会因此更加敬重他。真正有学问的人,不会四处彰显自己的学富五车,也不会贬低别人的见解,但是别人会更加认同他。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喋喋不休谈论自己的功绩,也不会故意出风头抢功劳,但是别人会更加赞赏他。

因为他们不自以为是,不认为自己就是大的、好的、强的,所以他们的“大”才是真正令人钦服的“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而有虚己之量,足以容纳世界,从小处来说也能保全自身。

有的人身处高位而倚仗权势,以为自己可以横行天下,结果引来杀身之祸,胡惟庸、和珅就是这样。有的人有学问而不谦虚,以为自己可以恃才傲物,有竹林之风,结果身首异处,祢衡、陆成秀就是如此。有的人积财而不散,贪恋世俗的金银珠宝,以为这就是得到一切的途径,结果祸患不请自来,沈季、徐百万就是这样。

东汉明德马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

在马援死后,公元52年,年仅13岁的小女儿被选入太子刘庄的宫中。刘庄是皇后阴丽华所生,深得光武帝的宠信。马氏入宫后,悉心侍奉阴皇后,一举一动都合乎封建礼法的要求,待人又和蔼可亲,与宫中上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深得阴皇后的喜爱。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帝位,即汉明帝,封她为贵人。公元60年,大臣们联名上奏,请立皇后。明帝去问阴丽华皇太后,太后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

马皇后当上皇后以后,依然保持勤奋、恭谨、俭朴的本色,衣服很朴素。

马皇后不仅为人恭谨朴素,悲天悯人,而且很有处理国家政务的才能。有时明帝在宫廷上遇到公卿大臣难以裁决的事,便回到后宫试着让马皇后解决。马皇后为他深入地分析事情原委,并提出解决方法,弥补了许多朝政上的缺陷,明帝也总是听从。虽然马皇后如此受到明帝的敬重,但却从未提及过自己的家事,也没有趁机为自己的亲属要求封赏。

马皇后真正是能够虚己的人,不因自己是皇后之尊而肆意妄为,而且还能够约束亲属,不让他们做出不合礼度的事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虚己处世,千万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这样不居功自恃,才能成其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