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它刚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周边柔弱的杂草们怎么能和它相比呢?它的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它们根本无法企及的。经过它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而今渐觉出蓬蒿”,是说慢慢地它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的时候便将他选拔出来。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
金缕衣 / 杜秋
作者简介
杜秋(865—?),后世多称杜秋娘。唐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女子。善歌《金缕衣》曲。初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之妾,及李锜叛唐被杀,没籍入宫,为宪宗所宠。穆宗立,为皇子漳王保姆。皇子被废,遣归金陵。
劝君莫惜金缕衣(1),劝君惜取少年时(2)。
花开堪折直须折(3),莫待无花空折枝(4)。
【注释】
(1)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2)惜取:珍惜。(3)堪:可以,能够。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4)莫待:不要等到。
【赏析】
关于这首《金缕衣》,一直有学者争议此诗并非杜秋娘所作,她不过是中唐时一个著名的歌女,因为唱过此曲,所以便有幸被冠名。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劝你不要在乎那华丽的金缕衣,我劝你还是要好好珍惜青春年少的光阴。花开的时候,不要犹豫,直接折下来便可以了。不要等到花谢之后,徒然折下一段空枝。
曹雪芹在《葬花词》里写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开花落,最能触动女子细腻的情思。而诗人杜秋娘似乎也悟到了这自然的常态,但她并不消极。她鼓励并劝勉世人,不要贪图金缕衣的物质吸引,要将自己的热情和年华投入到积极进取之中。唯有把握时机,撷取人生最灿烂繁华的光阴,才算不辜负宝贵的生命。千金散尽还复来,但一掷如梭的时光,却永远无法回头。
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传唱,“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两句更成为后世人劝喻珍惜光阴,及时行乐的经典诗句。就像李白的那句“为欢几何”的发问,“空折枝”三个字更是传神无比,这首诗无论是从感情抒发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是难得的佳作。
陇西行 / 陈陶
作者简介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1)。
可怜无定河边骨(2),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1)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即指战士。(2)无定河:在今陕西北部。
【赏析】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信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首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蹊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战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少妇思念征人作铺垫。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蜂 / 罗隐
作者简介
罗隐(公元833—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但一生屡试不第。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诗很有境界,对人生的认识也很深刻。一生著述甚丰,有《谗书》《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江南甲乙集》《灵壁子》等。
不论平地与山尖(1),无限风光尽被占(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1)山尖:山峰。(2)无限风光尽被占:这句是说蜜蜂到处采集百花酿蜜。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叹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辞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读都有道理。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着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首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读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时俱进。
赠妓云英 / 罗隐
锺陵醉别十余春(1),重见云英掌上身(2)。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注释】
(1)锺陵:即今江西直贤县。(2)掌上身:用以形容女子体态娇美。
【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大意是说,从那时醉别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重逢的时候,云英虽然依旧舞姿翩翩、体态轻盈,但毕竟已渐趋年迈。可是,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得到功名,你也没有能够嫁人,想想看,可能是因为我们都不如别人吧。在古人眼里,男子求官和女子嫁人一样,都是人生不可忽略的重要经历。一别十载,当年的才俊已然步入中年,而云英也差不多是半老徐娘了。然而,对于人生,如此漫长的十年,他们竟然都“无所收获”。
此诗来历据说源于诗人罗隐的一段经历。当年,罗隐赴考途中,在锺陵县遇到了一位叫云英的妓女。罗隐书生意气,英姿勃发;而云英也青春妙龄,艳压群芳。这样的两人相遇,后面的故事大抵都是类似的风花雪月。但罗隐毕竟只是路过,怀了满腔的志愿要去求取仕途。十二年后,罗隐再次落第,又经过锺陵县。人生有时候真的是“无巧不成书”,他竟然又遇到了当年的云英。十几年来,云英仍然是歌妓,没有机会离开“风尘”之地。美人迟暮,却仍以歌舞为生,让罗隐不胜欷歔。不料,云英竟然也有着和他同样的感慨。见面后惊讶地说:“罗秀才怎么你还是布衣?”一句话触动罗隐的伤心事。
《唐才子传》评价罗隐说“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可惜他一生怀才不遇,始终没能将才华发挥出来。今见云英问起,不禁触景伤情,思虑良多。于是,写下这首诗送给云英。
罗隐写“可能俱是不如人”一句并非是对云英的讽刺,相反更多的是自我解嘲,也是对自己和云英的慨叹怜悯。多年来的坎坷与辛酸。到如今却仍然是“我未成名君未嫁”,“不如人”三个字道尽诗人心中的伤感、抑郁、悲愤。而这些又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诉说的。罗隐将这样的诗送给云英,既想宽慰云英,也想努力平复自己的内心。